解除心灵的缠缚——什么让你如此多疑
-
原创2023年04月21日
多疑心理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经常表现为对人存戒心、提防心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有些人看到别人在一起窃窃私语,就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在街上走,看到别人多看了自己两眼,就觉得人家不怀好意;自己做了坏事,即使没人看到、但看到别人在看自己时,仍会怀疑别人都知道了;别人讲个笑话,他就会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嘲笑。这种人身边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厌恶这个世界,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具有这种消极心态的人,经常会带着一种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得出不好的结论,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猜疑。通过假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消极的前提,然后再把与之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无中生有地自我幻想出了一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疑是对的。这样的人其实已经陷入严重的猜疑心理而不能自拔了。
首先我们来分析多疑心理的成因。
第一点就是因为对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当别人向你来说某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或者进谗言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为诬词所蒙蔽。古人有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的下属在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的时候,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这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是有所企图,他或者是嫉妒同事的成就,或者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不想让同事去获得,所以才向你来说他的过失,来影响你的决定。
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诗中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君听臣当诛”,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他听到了别人的诬词和谗言,结果可能就在诬词的蒙蔽之下,把忠臣给杀害了。比如在南宋的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屡屡得胜,眼看着就可以收复中原了,但是昏君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谗言,一天之中连下了12道金牌,把他火速召回临安,使十几年的抗金事业毁于一旦。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就是因为赵构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
《听谗诗》描述了这些情况: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碍,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所以我们对于言语要有判断能力,要相当谨慎,也就是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真心希望我们幸福的人绝对不会故意制造矛盾,影响人际的和谐。
多疑心理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封闭性的思路。简单的逻辑推理,使猜疑心理笼罩上了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就像我们听过的那个“疑人盗斧”的故事。
一个人把斧子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他来观察这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眼神、他的举动、他走路的样子,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于是他断定这个斧子就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后来他在山里打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然后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结果发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儿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我们对别人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怪。多疑的人都是从一种预定的假设目标出发,再去观察,然后再寻找一些论据证明,最后回到了自己假设的目标。就像有的妻子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寻找论据,丈夫回来之后,她看一看他的衬衫,是不是有口红,是不是有香水,是不是有女人的头发,然后去检查他的手机,看看有什么可疑的短信,或者可疑的电话号码。这些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假想出发产生的一种多疑心理。
导致多疑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一个人自己诡计多端,经常疑神疑鬼,那么他也会从这样的心理体验去出发,无端地推测别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没有原因地去推测别人。所以《论语》上孔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就是因为他俯仰无愧,心胸开阔,为人处世没有一件事不可以告诉别人的。但是小人,经常会疑神疑鬼,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然后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推测别人。
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很多人难免会犯一些类似“小人之心”的错误,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有一次,一个刑警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出警。案情重大,疑犯手中有枪。正好有一个记者当时在警队进行采访,于是跟着他们一起出警,好得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
因为情况紧急,刑警们便拿出了防弹衣,以防万一。可是全队有十几个人,而防弹衣只配备了五件。此时包括刑警队长在内的五名战士,一声不吭就把防弹衣穿在了自己身上。记者看到这里,心里就觉得有些别扭,心想,这队长也太过分了,抢着穿防弹衣,那其他没防弹衣穿的人怎么办?
后来任务胜利完成,刑警队长和另外几个穿防弹衣的同事表现英勇,上级准备颁一等功给他们,但是批下来是二等功。记者于是就跟队长开了个玩笑,说:“你看,你当时抢着穿防弹衣,不然,很可能就立一等功了。”队长听了,马上就明白了这个记者是在嘲笑他怕死,抢防弹衣穿。但他也没生气,而是很平静地对记者说:“防弹衣的数量有限,一接到危险性大的任务,出警人员多,防弹衣肯定不够穿。你看我抢一件穿上了,要是不抢,就被别人抢走了。你不知道,在我们队,谁穿着防弹衣,谁就得冲在最前面,就得第一个面临危险甚至死亡,这是我队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队长还没说完,这个记者就已经明白了,他感到非常羞愧,从而也认识到自己犯了“小人之心”的错误。
这种错误虽然小,但是如果不小心犯了,就会影响我们与朋友、同事的关系。遇到问题时,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够将心比心,或者看到问题就起疑心,甚至不但不帮忙,还要去百般挑剔,无端指责,就很容易得罪身边的人,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情况,而不是不明就里地猜测;把自己放在事情中来,多沟通,多交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要站在圈外去批评指责。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