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传《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及《功过格》《遏欲文》,蒙馆中断断不可少,宜于童子读书之外,捡一空时教之参读。每日择其浅显者,为之讲一二条,以俗话比譬、俗事印证。童子听之便易明白,如不明白,又细细为之讲解,务使其心中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必为善方好,为恶便不好。
译文
过去世代相传的《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及《功过格》《遏欲文》,在蒙馆塾学中绝对不可缺少这些课目内容。在适合孩童读的经史书籍之外,挑选一个闲暇的时间,教孩子读诵参究这些书册。每天选择其中浅显的内容,为孩子们讲上一二条,用通俗的话语来打譬方,用平常的事情来印证。孩子们听了就容易明白。如果不明白,就要细细为之讲解,一定要使孩子心中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做人一定是做善人做好事才是好的,做恶人做坏事就会不好。
原文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望人学为好人。人性本善,而于童子时天真未凿,善言尤易于入,但师不讲善恶报应,就使聪明绝顶何由得知?所以任意而行,无所忌惮,加以村言俗语汩其天真。性相近而习相远,有由来矣!
译文
《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尚书》中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希望人人都通过学习成为好人。人性本善,在儿童时期天真烂漫,心性尚未开凿,就像一块天然的璞玉,善良的言教更是容易听进心中,但是老师不讲善恶报应的道理,即使孩子再怎么聪明绝顶,又如何能够明白事理?所以,孩子就会任意而行,无所忌惮,加以乡村鄙俗的语言也会扰乱他天真淳朴的心性。因此,人的先天本性很相近,而后天养成的习性相差很远,这是有原因的啊!
原文
吾以训蒙之师为至重者,诚以人禽几希之界即于此时分也。村塾中之蒙师,是的后果大抵只教诵读,而不讲因果报应,所以童子读书,书自书而我自我,幸而至于成名,只知读书作文为弋取科名之具,不知圣贤言语须句句拉上身来认真体行。不幸而读书数年,改业他途,不过能认几个字,至于善恶报应,耳中未曾听过,所以放辟邪侈,无所不为,是皆由于蒙师未尝教之也。
诚得好蒙师,足不离书馆,口不离善言,童子之稍有聪明者,必能领悟,学为正人君子。即资性愚鲁者,习闻善言,亦自不敢为恶。
译文
我认为启蒙教师的职责最为重要,确实是因为儿童启蒙之
时,就是人类与禽兽相区分的分界啊!但某些乡村塾学中的蒙师,大概只教诵读,而不讲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孩子读书,书里的道理还是书里的道理,我的习性还是我的习性,只能靠着运气和侥幸成就功名,只知道读书和做文章是为了获取科举功名的工具,不知道圣贤言语要一句一句拉到自己身上来认真体会与实践。有些学生不幸读了几年书,就改做其他的行业,不过只能认识几个文字,至于善恶报应的道理,却未曾听过,所以就会放纵各种不正派的行为,肆意地做坏事。没有他不敢干或干不出来的坏事。这种情形,都是由于启蒙老师没有教他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啊!好的启蒙老师,他脚步不远离书馆,说话不偏离善良的语言。稍有些聪明的孩子,必然能够领悟,通过学习成为正人君子。即使是资性愚鲁的孩子,平常听惯了良善的教言,也不敢随便做不好的事。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