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一门大师三兄妹:友兰 景兰 冯沅君

2024年12月30日
陶公壹生圆
关注


作者:庞之荥  聂振弢(河南南阳)

        


        “一门大师三兄妹”是指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文学家冯沅君。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他们亲兄妹三人都是一级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令人称赞,这在中国教育界是极其罕见的。


       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1902年,冯友兰7岁上学,先读《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之后又读《诗》《书》《易》《礼》《春秋左传》,一本书必须从头诵读到尾,才算读完,这叫“包本”, 如今看来这是他成为大师的基础。1905年,随父亲冯公台异到武昌。冯友兰12岁那年,冯公暴病而亡,留下孤儿寡母一家子。母亲吴清芝亲奉台异公灵柩,携冯友兰三兄妹,舟车劳顿一月有余回到唐河老家。1907年,母亲设私塾教儿女读书。1910年,冯友兰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1911年,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冬,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191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191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师从约翰·杜威。 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当时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老子》只有五千字, 《论语》《孟子》都是“断烂朝报”,称不上哲学。冯友兰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中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于是,1930年到1934 年,冯友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 称为大哲学史。西方大为震惊,认为中国不但有哲学,而且博大精深。这时候社会上就流传着一句话: 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靠的是严复;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靠的是冯友兰。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贯中西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直接吸收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儒家的本体论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学大师,他让中国哲学的神彩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后来应西方人的要求,他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哲学小史》。他的弟子涂又光翻译成中文,名为《中国哲学简史》。解放后,冯友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于是重新写了一部直到新中国建立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冯友兰几乎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1990年5月,他自拟了一副95岁的预寿联,联曰: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六书”是指抗战期间写成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三史”、 “六书”概括了他一生的学术贡献,其哲学著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87年12月3日,聂振弢与南阳教育学院两位老师一同去看望冯老友兰先生。冯老很高兴地会见了家乡的三位老师。当时聂先生创办了《作文指导报》和《南阳教育学院学报》,希望冯老为之题字。冯老亲切地说:“我眼晴看不见了,可以摸着写。”这时, 冯老门婿蔡仲德先生拿来放着一张白纸的小板板儿。冯老用手摸了摸四边,题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立其诚”。这两句古语后来印到《学报》上,对南阳众师生这是多么珍贵的教诲啊。


       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聂先生当时在北师大做访问学者,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遂代表南阳学术界、教育界及家乡师生送去一副联语:高山仰止, 巍巍一石勒天地;景行行之,郁郁三松存古今。


        冯景兰,字淮西(怀西),1898年3月9日出生。冯景兰把一生大部分时间用在祖国矿床地质学研究上。他终身躬行实践,勤于著述, 硕果累累,成就辉煌。冯景兰幼年时代在家乡读私塾,后考入唐河县城小学,1913年15岁时进入省会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1916年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20岁时考取公费留学美国。他先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完成大学本科学业,1921年23岁时考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完成毕业论文“Systematic Prospecting”(论系统找矿)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立即回国。1927年他调任挂靠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的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旧时中国技术人员的官职)。同年底,他到粤北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该区广布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其厚度变化不大,且被风化蚀形成悬崖峭壁,最典型的要数仁化县之丹霞山,他将其命名为“丹霞地貌”。 抗战后期,他应聘为云南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系主任,对当地的高等教育给予积极扶持和帮助。年抗战胜利,1946年5月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自行结束,原三校师生“复员”返回京津,冯景兰仍在消华大学任教。冯景兰从留美回国后至1976年逝世,半个多世纪里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对祖国地质事业的贡献可圈可点,成就卓著。


       冯沅君,字德馥,1990年9月4日出生。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1917年秋,在冯母极力支持下,冯沅君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1935 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1947 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诗史》。山东大学这样评价冯沅君先生: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半个世纪,她倾力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编写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培养了数不清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学者教授。冯先生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功勋卓著,名重学林,永远令人景仰。

可见,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特别声明:

本文为人文传媒网平台“人文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人文号”立场无关,“人文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人文传媒网。

联系邮箱:www_rwcmw@163.com

评论

    0/500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未上传收款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举报此人

举报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