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宜慢,心宜善。山东琅琊王氏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豪门大族,在历史上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王家有多豪?有唐诗《乌衣巷》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说的就是琅玡王氏。琅玡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全盛于东晋初年,世称“王与马,共天下”。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特意写“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显示出王家绝不是“寻常百姓家”。王氏家族自诞生之日就很“豪”,家族史上更是出了王羲之这样的千古书圣。但王氏家族的“豪”,远不止如此。据记载:“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另据《二十四史》记载,从汉朝到清朝1700多年中,琅琊王氏家族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92个宰相,文人名士更有600多位。如此显赫的家族历史,真当得起“华夏首望”的美誉。王氏家族如此兴旺,全凭一句家训,仅有简简单单6个字:“言宜慢,心宜善”。01言宜慢老话说“祸从口出”,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出口前更要讲究深思熟虑。所谓“言宜慢”就是这个意思。“言宜慢”这3个字,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吉从一位老人那儿得到的处世“秘笈”。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目睹昌邑王刘贺的荒淫无度,以及官场的溜须拍马,郁郁不得志。幸遇一位老者,送了他3个字,从此他便在官场“遇难成祥”,一路官运亨通,成为朝廷重臣。这3个字,就是“言宜慢”。“言宜慢”短短3个字,却凝结着说话和做人的大智慧。现在我们揶揄一个人心急口快说错话,就说他“说话不经过大脑”。“说话不经过大脑”,一则容易得罪人,二则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短板。所谓“谨言慎行”,这“谨言”二字的意思就是,说话前一定要“过过脑子”,不要一时心急便冲口而出,更不能口不择言。《论语》有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大家在一起聊天,还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却抢着说,这是毛躁的表现。“毛躁”这个毛病,最容易得罪人,最容易惹祸。孔子还曾经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讷于言”和“言宜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说,说话不要急,要三思而言。一个人学会了“言宜慢”,说话经过大脑,也便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人不浮躁,做事不毛躁,面对何种境遇,都能沉着冷静妥善处理。“言宜慢”是一种情商,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必然受人喜爱、受人尊重。02心宜善前段时间有句挺流行的话:生而为人,务必善良。所谓“心宜善”就是,做善良之人,行善良之事。而这短短3个字,也是王吉从同一位老人那儿得来的。话说10年后的公元前67年,已官至谏议大夫的王吉回乡探亲,途径昌邑,再次遇到了送他“言宜慢”3字的老人,老人又送了他3字,便是“心宜善”。得此3字,王吉如芒刺背,想起自己随着官位的升高,也曾在权力斗争中利用职权打击政敌,不免汗颜。从此他洗心革面,不再害人,在官场上口碑越来越好,因为恪守“心宜善”,而一生无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他人的遭遇,能够心生同情怜悯,这是仁善的开端。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会遭遇波折,甚至遭遇不幸,对于他人的不幸心生怜悯,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是善之所至。而善心善行,也会为一个人带来善报。正如《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话儿说:“善恶有报”。做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善心,行善举,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素养。善良的人必然能结识更多真朋友,身处为难之时,也必然会得到更多帮助。你如何对待世界,世界便也如何对待你。一个人的福气,都藏在日常所行的善举之中,人生的大道理,前人早已总结得明明白白。此后,“言宜慢,心宜善”作为王氏家族的家训代代相传,成就了千古第一名门望族。“言宜慢”,是进退有度;“心宜善”,是从善如流。这短短6个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却蕴含了最高深的人生哲学。责编:二一 | 美编:梁川丨来源:儒风大家
发布者:淡云风轻
2020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