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这周的学习,学生对于现在遇到的境缘更能坦然面对了,因为学生明白了无论遇到谁,都是我们命中该遇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也都是命中该遇到的,因此不应该抱怨、怨天尤人。
在工作和生活力行中,学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抱怨少了,即便第一念有怨心,也能很快调整心态。例如,昨天中午先生洗碗时,我也在卫生间用水,厨房的水流就小了,先生就指责我说:“太没有眼力劲了,知道我在用水你还同时用,这点事还用我提醒你吗?”听到他这么说,当时我的第一念就起了怨心:大男人这么斤斤计较,这点事也要指责,这叫事吗?先生感受到了我的不服气,又说:“说你你还不爱听,以后不说了。”当时自己委屈的情绪一下就出来了,不经大脑就冒出一句:“你少说了?一说就是抱怨的话,天天抱怨!”当这话说出来后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错了,我这是在干什么?也是抱怨呀!我学习了都没有改,还说别人,更何况先生没有学习。想到这里,自己委屈的情绪一下子就没有了。
回想一下,我曾经多少次因为一点小事这样指责过先生,我有考虑过先生的感受吗?现在遇到这样的境缘都是应该遇到的,都是因为曾经种下过这样的种子,自己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感恩老师慈悲授课,让学生明白道理,能立刻调整心态,转念改过,学生会继续努力改过,不辜负老师的辛苦付出!

企业家精神是什么?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对企业家提出了“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五点希望,为新形势下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202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正是新时代儒商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儒商,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商人群体,通过遵循儒学价值观来从事商业活动。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孔子所有学生中,最有钱的就是端木赐,端木赐何许人?也就是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门十哲之一,有中华儒商第一人、儒商文化创始人的称号。在古代商业化的进程中,“一手拿《论语》,一手持算盘”逐渐幻化为儒商的经典形象。
进入新时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智慧的新时代儒商,成为了负载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群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尤其需要新时代儒商践行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姿态,一种状态,一种心态。
一种勇立潮头的姿态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在时代的澎湃大潮里,新时代儒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之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作用无可替代,潜力无比巨大,需要有勇立潮头的姿态,担当发展重任。
理想信念的坚守者。听党话、跟党走,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基础。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企业家而言,核心要务是把企业办好,有利润、能发展,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把企业发展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结合起来,不懂得饮水思源,就很难成就长远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有理想信念,为国担责、为民分忧、拥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坚守理想信念的姿态,是引领企业壮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儒商精神的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企业家立身之本、谋事之基、为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义利合一观”“兼济天下观”,赋予企业家精神更丰富多元的内涵,是新时代儒商最深厚的底蕴。无论企业家精神弘扬发展到何时,都不可能抛开历史,都不可能没有传承。蔚然成风的“仁义礼智信做人、温良恭俭让做事”儒商理念,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长足发展的无形资产。
创新奋进的实践者。“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一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不仅需要岁月的积淀,更需要精神的支撑。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企业家精神便是应对风险挑战、引领创新创造、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创新奋进的姿态,难能可贵。
一种义利并举的状态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作为企业,追求财富不可或缺,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取之有道,在于经世致用。儒商精神强调的就是先做人后谋商,运用自己的德行来获得正当财富,做诚信守法经营的典范。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诚信经营、合法谋利,都是企业长足发展、赢得口碑的金字招牌。
以义为内驱力。《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南宋叶适提出,“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在经济活动中,“义”既包括仁义,礼义、道义、又有正义、义气、仗义之意。这种内驱力,无不体现在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等多个方面,“义”也是新时代儒商最基本的信条。
以利为外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商言商,商人逐利,无可非议,重要的是讲究信誉和策略。《汉书》有言,“在商言商”,意思就是说商人站在经商的立场谈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需求与分配才是经济与致富的关键。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
义与利相交互。义是利的基础,利是义的延伸。明代大儒顾宪成有言,“以义主利,以利佐义。合而相成,通为一脉”,道出了新时代儒商所应遵循的义利并举的状态。企业家是社会的财富,是社会的脊梁。“义”是儒士所遵循的原则,而“利”是商人所追求的源泉,精准把握义和利这种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新时代儒商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和底气所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种中庸理性的心态
“尚中贵和”,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特质。所谓“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中”即中庸,追求中庸之道。“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追求和谐、平衡,追求理性之美。中庸理性,是每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干事创业之初、克难攻坚之时、功成名就之际,都应秉持的底线性思维,这是一种乐观、平和、从容的心态。
政治人的清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有企约。听党话、跟党走,讲政治、守纪律,把握好“亲”“清”政商关系,是新时代儒商践行企业家精神所应当遵循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前路迢迢,党和国家是广大企业家和企业最坚强的后盾。
经济人的理性。“不要赚尽最后一个铜板”是商界的至理名言。钱并不是赚得越多越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告诉我们,一味逐利的价值取向,会让个体、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偏航,一味追逐利润是狭隘的、不可持续的。所谓理性,就是要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要保持企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化人的自励。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经营者,可以一时成功,很难一直成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这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要时刻自勉自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智慧,尤其是汲取儒家文化的治家与经商之道,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实践,让文化为企业发展铸魂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也指出,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新时代儒商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改革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儒商践行企业家精神,就是要永葆勇立潮头的姿态、涵养义利并举的状态、厚植中庸理性的心态,坚定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作者:赵青 田玉庆;单位:济宁市国资委)

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月,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制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并于近日推出。5月9日至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
家庭教育促进法虽然只有六章五十五条、不到6000个字,却规范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政府的主导责任和社会的协同责任,并规范和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特点和规律。与其说这是一部规范家庭教育行为的法律,毋宁说是一部科学育儿的指导书。家庭教育“应知应会”宣传语,就是要讲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微言大义。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法定义务。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做好家庭教育,家长要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说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避免功利化、短视化,不能让过度应试伤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问题,孩子的一切学习成果都等于零。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知行合一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生活是儿童的智慧之源。儿童通过生活感知外部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自己去悟道理的过程。这个“觉”和“悟”的过程,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真实过程。当今时代,人类教育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儿童的知识学习过度,二是儿童的生活学习贫乏。这两个挑战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当今时代的儿童,既不缺乏学习知识的机会,更不缺乏学习的资源,他们缺乏的是生活和实践。在技术革命之下,儿童的知识学习可以加速,但儿童的情感学习和社会性成熟却离不开生活的磨砺,是无法加速的。让儿童参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能为儿童的学科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学科概念、知识,其理解、贯通、内化往往需要生活经验做基础。儿童参与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儿童应成为家庭生活的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家庭新生活的重要创造者。
家庭教育要遵循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第二个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当中进行的教育,脱离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个特点是相机而教,家庭教育不仅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实施,而且是在家庭生活唤醒了孩子成长意识的时候相机引导。身教重于言教,美好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想回归家庭本位,最根本的是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要在美好家庭建设上下功夫,要让家庭生活始终充满关怀、温馨、温暖,洋溢着爱、付出、支持,始终让儿童感受到安全、向上和力量。
家庭教育需要与学校教育协同育人。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家校在教育理念上要协同。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让每个儿童享受良好的教育,家庭学校之间亟须凝聚教育共识。家校在教育方式上要协同。传统的家庭教育从理念到行为往往居高临下,今天的广大家长必须善于调整家庭关系、转变教育角色,要摒弃强迫意识和强制行为,坚持平等协商、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家校在学业安排上要协同。家长、老师、孩子要主动相互协商、友好沟通。在“双减”背景下,一方面要指导孩子科学选择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另一方面要科学安排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务。切忌出现学校下午增加了课后服务,孩子晚上培训班却一个也不少,结果导致孩子负担越来越重。家校在习惯养成上要协同。家长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作息、惜时守时、认真学习等习惯。家校在亲子教育上要协同。良好的沟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中实现的。广大家长要努力挤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劳动、读书、旅游、运动、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做公益活动、做小科学实验、清洁环境等,在这些有益的体验中与孩子培养感情、共同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