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上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夏邑县教育局主办的百人千场第29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暨首届祭孔大典筹备会,在夏邑县津桥学校关工委会议室召开,津桥教育集团董事长李青志、夏邑县国学教育培训基地董事长姬新江、筹备组组长支金亮、副组长张瑞丽及全体筹备组成员9人出席会议,津桥教育集团董事长李青志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通报了两项活动准备情况,对祭孔地点孔子还乡祠的布场规划、电视及网络直播调试、祭孔物资准备、与会人员接待安排等各项工作已经就绪,会议对下一步的准备工作作了详尽部署。整个筹备工作得到了河南金铲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会议提议,夏邑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依托孔祖圣地文化资源优势,借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家教机构支持,东与山东曲阜儒学传承结盟,大力弘扬儒家文化,搭建豫鲁传承儒学跨时空廊道,打造京鲁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高地,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实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中国、造福全人类。
据悉,夏邑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夏邑县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少康中兴根据地,是龙山文化、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上古时期,栗陆在此建都,夏代属虞地,秦置栗县,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夏邑是孔子祖籍地、彭雪枫将军殉国地,孔祖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今后将大力支持孔祖及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宣传新时代德孝精神,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助力夏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文化成为个人修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编辑:张向东


在辽宁抚顺传统文化基地大院里,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亲切的叫他一声“苏爸爸”。从2014年至今的8年间,一家4口舍出12亩菜园,告别生活多年的家乡,带领全家人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实践中。8年来,夫妻关系变和睦了,两个女儿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苏爸爸”大名叫苏演照,1963年生人,是抚顺市塔峪镇的菜农。他1985年结婚,妻子刘淑华是铁岭人,比他小3岁。两个女儿相继出生,给家庭带来欢乐,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的事情也随之而来。孩子小、农活多,夫妻不睦,三天两头的争吵,打破了路边那座三间平房的安宁。由于婆媳矛盾太多,年迈的公公婆婆只好搬到菜园里的两间红砖房,直到离世。家里如果少了什么东西,妻子刘淑华就怀疑是孩子姑姑偷的,亲属们伤透了心,老死不相往来。有人评价刘淑华:“蛮横强势、任性霸道!”
忙碌的夫妻相互缺少关爱,日子过得冷清。大女儿到了成家的年龄,受父母影响对婚姻产生了恐惧。苏演照和妻子曾经三四次去民政部门办离婚,但一想到孩子,还是沒离成。苏演照说,那种焦虑和迷茫带来的苦和累,常常想背着人哭。
人生究竟怎么过?夫妻都想过改变现状。2003年妻子刘淑华经亲属介绍,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还偶尔拿回宣传传统文化的光盘。他和妻子俩人每天两点多钟起来先学习传统经典,白天也抽空就看光盘。渐渐地刘淑华产生了助人之心,发现田间道路坏了,就和爱人苏演照买来管子精心修好,经常为村里困难老人送去吃的。
2009年,他们的大女儿苏艳平已经在家呆了5年。一位邻村的王奶奶平时喜欢苏艳平,要带她去见世面,苏艳平因此有机会参加了由康金胜、王丽夫妻承办的抚顺市首届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和公民道德教育论坛,苏艳平还加入了义工组,连续七天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在一起,她感觉到了从没有过的快乐。在一星期后的义工答谢宴上,康老师诚恳地说:“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中断,明年我们的报恩堂就开课。”苏演照和刘淑华夫妻非常支持大女儿苏艳平报名参加学习。 2010年7月至10月,苏艳平每天从村里坐客车到市内学习,夫妻种 植的青菜也每天通过客车运送,无偿提供给报恩堂。11月份苏艳平干脆住在上课的地方,如饥似渴的学习。刘淑华看着大女儿学得好,2011年将正上初中的二女儿也送到了报恩堂学习传统文化。
2012年康金胜创办的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成立,有了3000多平方米的三座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规模更大条件更好。2013年,康金胜、王丽夫妻经常带着义工帮助苏家劳动时发现刘淑华的身体有问题。仔细询问才知道,病情发作时糊里糊涂,不认识人,还经常胡说八道,去了不少地方治疗不见好转。刘淑华急需帮助,康校长夫妻做出决定,让刘淑华上学校去试试吧!由此,刘淑华和两个女儿,一家三口跟着康校长夫妻开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
苏演照依然一人坚守着田园。苏艳平每月回家看望一次父亲,心里很酸楚,家里乱,厨房更不像样子,邻居说苏演照天天忙农活,吃上一口热乎饭都难,女儿劝说他也去学校。“我要去真有不少难事儿,村里有处这么多年的乡亲,还有这12亩多地,故土难离,再说将来你们成家立业都需要钱,我得在家挣钱!”尽管苏演照不情愿,但怕妻子女儿对他有太多牵挂,2014年秋冬时节他还是来到了传统文化学校。刚来的时候静不下心,身在学校,心在自己的菜地上。
王丽老师特别为他设置了7天的静修课程,苏演照坚持学习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视觉观察着学校的情况。转过年的正月十七是他的生日,没想到与康金胜校长同一天。这是一次特别难忘的生日,当看见校长过生日向妈妈叩首那一刻,他有太多的感慨。当天生日过后,苏演照向大女儿敞开心扉:“过去这些年你爸爸我白活了,娶了媳妇忘了爹娘,如果再不来学校学习,家里内外的压力几乎让我崩溃了!康校长夫妻对咱家的帮助和人品彻底征服了我,坚定了我长期来这儿的信心!”
苏演照和刘淑华商量后,决心舍弃小家干件大事儿,义无反顾加入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行列。2015年3月的一天,苏演照找到康金胜夫妻,向学校捐出十万元钱,这钱是他和妻子从春干到冬多年来的积蓄,他说:“这点钱原本是给两个女儿的嫁妆钱,现在俺全家都来了,女儿的明天两位老师做主,12亩地也给学校,这也表达不了全家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我保证余生都要尽所有力气来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 忘我和利他的真干行动,收到的回报不是多少金钱能够买到的。苏演照一家吃住在学校,每天有6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学习伦理道德,进一步用忠、孝、悌、义、信五伦来规范日常生活行为。8年时间,他一家人收获了过去曾经奋斗了20多年没有得到的果实。 从种植菜园到耕耘心田。苏演照热爱种地,过去的日子他用过无数的农药和化肥,有的还严重超标使用,为的就是多卖钱。如今已是学校农业部主任的苏演照,负责50多亩租赁土地的耕种,他有了施展自己特长的平台,8年间从春到秋,他为这块土地流下了辛勤汗水。清晨,他带人进地劳作的声音最先唤醒山阳屯的黎明,所有粮食和青菜全部做到了无公害,倍受欢迎,夫妻还将种地的技艺从抚顺带到了北京。如今他和妻子互敬互爱,苏演照感谢妻子把他带上了学习传统文化这条路,妻子对他说出了心里话:“感恩这么多年的包容,我这样的,换别人不给打个半死也得给甩了!”人们发现苏演照笑意经常写在脸上,他的笑容像清泉,滋润了刘淑华的心田。刘淑华先后两次走上大型论坛,忏悔过去不孝敬老人的错误。现在她的病好了,那个蛮横不讲理的人,变成了关心和服务大众的人,人也年轻了。 2017年,有的学校想挖大女儿苏艳平离开,但她知恩感恩,一直坚守,目前已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培训部主任、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二女儿苏艳玲进步飞速,走上了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主持人岗位。 懂得感恩,无私奉献,内心就愈发明亮。苏演照一家曾经迷失了人生方向,在黑暗中感到恐惧和无助,无尽的痛苦曾让他们绝望,是康金胜、王丽夫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挽救了这个家庭,他们的人生之路才越走越宽广!当下,冬日暖阳照过来,苏演照正带着四五个人收割谷草,汇集秸秆,他已在松树林里培植好有益菌,将谷草和秸秆粉碎后做成有机肥,这方法已连续用了两年,对于明年的收成,他信心满满:新的春天会更美,秋天的收获更带劲! 他,曾经用20多年的时光追逐阖家幸福,梦想妻贤子孝……如今,他梦想成真。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盛产玉石,蕴藏在山间的玉石给这里的山川大地增添了许多灵气。石艳长得俊俏秀气,一家就生活在岫岩县城,这里是她深爱的家乡故土,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成就了她不一样的感人守护故事。
辗转山水间,守护客运生存线
1970年8月石艳出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新甸镇大石堡村。父亲是镇上的武装部长,她在兄妹三人中排行最小。石艳初中毕业后来到岫岩纺织厂劳动服务公司工作,因企业重组改制,26岁开始石艳转战6年多商场,她靠着聪明美丽和伶牙利齿,在岫岩百货大楼卖副食、水果和烟酒糖茶,有了一定的经商本事。
1999年,石艳与在岫岩交通征稽所工作的付松鹤相识,同年结婚,两人出资9万元购买了一台小客车搞起客运。从岫岩到庄河的冰峪沟60多公里的路程,沿途山清水秀,峰回路转,风景如画,冰峪沟更有“北方桂林”之誉。石艳能吃苦,她起早贪晚,奔波在这条美丽的客运线路上,虽然辛苦,但看着女儿付慧贤每天用小手数票款的样子,一家人很知足、幸福。
然而,客运线路越繁忙,效益越好,瞄着这个行业的人就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挣钱,石艳忙得不可开交,她和爱人将旧车卖了新买了一辆28座的客车,旅游旺季她的车最多时装了近60人。在她养车的第8年,竞争垄断事情迭生,一位道上大哥吞并了11辆客运车辆,只有石艳和一位老太太养的车没有被其垄断。交锋对立的时刻越来越多,天天干仗,对方上一系列“手段”,车压点不走,雇用社会人员打司机,软硬兼施,付松鹤越来越担心石艳的安全。石艳却颇有大将风范,她义正辞严:“不卖车!我得吃饭!”不知费尽多少周折,老太太的车还是扛不住被那大哥收了,而石艳的车就是垄断不了,因此大家也传开了:“石艳不是个善茬,惹不得!”此时石艳穿着时尚,打扮分外妖饶,辣妹子遇火就着的脾气尽显。
石艳凭借一己之力,守护客运线路14年,每年收入至少能收入12万元,直到2014年交付亲属经营。
倾情瑰宝中,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石艳的命运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这一年的7月,她和当时13岁的女儿付慧贤参加了现任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康金胜举办的传统文化亲子夏令营,石艳说:“我稀里糊涂本来是心思带着孩子玩来了,没想到经过15天的学习,不爱走了!”
2014年2月,她和孩子又参加了康理事长办的15天冬令营。石艳做了今生最大的一个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好了,女儿喜欢学,我和孩子告别家乡,自己不亲自养车了,专门跟着康理事长和王秘书长学习传统文化。”
爱人付松鹤起初不理解,得知她和女儿真心愿意学,明理的付松鹤给予她们大力支持,石艳带着女儿付慧贤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针对石艳的情况,王丽秘书长和其她老师们亲自设计她的学习课程,一个又一个考验,一个又一个挑战,向着石艳而来。践行传统文化要格物致知,石艳经历了诸多的第一次,改变她打扮妖饶的习惯,安排她穿别人的内衣,脚穿大头鞋,崇尚节俭,每次使用牙膏都有人量用了多少,多了就被批评。要求她在各方面做出改变,全家学习,说话柔和,无我利他。经过近11年的圣贤教育学习,如今的石艳一家人,进步巨大,已经23岁女儿付慧贤遇到好老师,各方面出类拨萃,独立组织了多场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并参与宣讲团登上讲台分享学习体会,受到全国各地观众欢迎喜爱。石艳已经成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女儿学习期间,她就承担起百人千场组织工作,仅在去年就成功举办了11场,她结合自身经历为义工进行培训,让无数人感动流泪。在她和孩子的影响下,爱人付松鹤也加入学习、践行传统文化行列,一家人成为坚定不移守护传统文化的典范。
深情大爱里,守护青少年幸福
目前石艳已经成为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的精英力量。她说:“康理事长和王丽秘书长功德无量,在弘扬传统文化、从事传统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两位老师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更多的人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自己花钱费尽精力用生命在救人!”
2023年12月21日,石艳勇敢地接受新任务,带一位来自山东名叫雅雅的严重抑郁的22岁女孩,乘火车到家校社培训基地学习。凌晨3时,她和郭君老师顶着凛冽的寒风出发。雅雅抑郁7年,每天吃药,经常轻生,看了多少医院不见效果,在家依靠父母轮流看护,全家人已经疲惫不堪,绝望之时找到家校社,领导将带这个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石艳。
这对石艳来说是一次大考验。去年12月22日至今,她和雅雅24小时全天在一起,她按照王丽秘书长的教育方案,将爱给了这位急需帮助的雅雅,来基地后雅雅就断了吃了7年的抗抑郁药物,刚断药时,雅雅情绪极不稳定,有一次还动手打了石艳。她不抱怨,不嫌弃不放弃,教育雅雅习劳知感恩,明理懂孝顺,一个全新的雅雅正以良好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雅雅的父母感动不已,也开始积极参与学习传统文化。
王丽秘书长早就给石艳取了一个好听的修学名字——心果,意为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幸福。眼下,她正和基地的老师们制作迎新春的大馒头,站在2024年新春的起点上,不信春风唤不回,春风正在吹来,石艳用善念之花开心果,她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人生历程中,石艳从守护客运线路,到全家守护传统文化11年,到守护青少年幸福,她奋斗着,守护的果实更丰硕,弘扬传统文化的路走得越来越坚实……

吴振宇,1981年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曲家店镇厂子村,兄妹二人,1998年,18岁的他初中毕业就来到沈阳五爱街打工,给服装批发商取货发货,干了一年后,回厂子村呆了一年,20岁时父母给他订婚,22岁结婚,交彩礼2.4万元,欠了2万元外债,光靠种地还债太慢了。
2002年冬底,吴振宇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南五批发市场干了7年。然后他去铁西区盛发市场自己经营蔬菜批发,有了一辆运输车每天批发14万斤菜,经常24小时不睡觉。先期没活,中午就吃一根麻花。这期间他花60万元买了宁官一处商品房,货款38万元,2005年买基金赔了4万元,好在经营蔬菜天天进钱,每年收入10万元。亲属介绍在市场运输来钱快,刚开始挨打受欺负,有活也不让他干,从忍到打抱不平,天天吵架,吴振宇在盛发市场风声水起,一提小宇无人不知,每天靠讲价、拿货、装车检验,他最多时一天就挣2000多元,2013年以后他每年收入30多万元,这位从乡村来的打拼者,靠自己努力,在省城沈阳扎下了根,有了一席之地。
这时的吴振宇春风得意。每当想起自己上学时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骑着自行车走15里路,为了改变命运,从乡村一路走来,历尽千辛万苦,有过找不到活或赔钱了回村没有脸面见人时的窘态,有过被人欺负时的委屈,有过拼命干活时的要强。过往种种,他和自己现在对比,一个带着外债闯省城的农村人,如今他还清了外债,在万家灯火的城市有了自己温暖的港湾,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特别是二女儿,乖巧美丽,是他的掌上明珠。想起这些,吴振宇感到自己的打拼太值得了。逆境来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吴振宇事业顺利大展宏图之际,他不知道一场灾难在悄悄来临。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农历大年初六。这是春节后的一天,刚下过雪,从昌图通往沈阳的一辆客车艰难的行驶在公路上,吴振宇的母亲、妻子、小女儿和外甥女都坐在这辆车上,她们是刚刚在老家度过春节回沈阳。客车行驶至调兵山路段,一场惨不忍睹的车祸发生了!吴振宇的四个至亲转眼之间与他阴阳两隔。吴振宇懵了,他绝望了,一天时间他抽了5盒烟!生意停了,什么都放弃了,他硬挺着处理亲人的后事,又带骨折的大女儿去医院治疗,出院已经4月份。这时候他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亲人生前的一幕幕如演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他说直到这时他才崩溃,那种撕心裂肺的思念,那种无法形容的孤独,那种为什么我遇上的痛苦,让吴振宇极度的受不了。他后悔自责自己为什么不开车回去接她们,他抱怨那个司机和交通警察,他感觉生活没有意思,他想到去死!然而想到刚近60岁的父亲和刚刚13岁的大女儿,他还得硬撑着活。他去寺庙为亲人超度,去居士林念佛,开始吃全素,6月份又参加了7天的水陆法会。7月份在家没事,吴振宇看电脑视频,接触圣贤教育,一盒烟、一条毛巾,他仿佛明白了什么道理,有时痛哭,有时看着电视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6个月。吴振宇最难忘的就是2016年的春节,父亲、大女儿和他,过的一个非常凄凉的年。照亮人生向光而行痛定思痛,生活还要继续。2016年4月21日,吴振宇有幸参加了家校社在抚顺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举办的第48期《弟子规》培训班,他明白了,人,不能为自己而活,余生他要做点事!当时他还是愁容满面,期间他想卖唐装,没成。这年6月他又参加了《太上感应篇>学习班,之后吴振宇坚定信心来家校社在抚顺的基地从事长期义工。这意味着彻底告别每天千元的收入,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人生。2016年下半年吴振宇学习传统文化当年就带问题孩子,头三年他根本不会带,控制欲极强,没有爱,光讲理论,后来经过不断的磨炼,他至今已带6期夏令营、5期冬令营、3期青少班。回想学习传统文化走过的8年,吴振宇不容易。他带孩子的烦恼、碰壁、讨厌,期间6次想回家,4 次请假,对立、抱怨,不想睁眼看孩子。然而每当他看到父母千里迢迢送孩子过来,上火车看见有的孩子骂妈妈,在大街上发生冲突,他感受到了原来没有了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孩子无生活技能,吃啥没够,抱怨变成恨。回到现实,他难受也坚持,有两次看不到希望了,晚上开会,吴振宇内心有个声音必须得走,但他还是战胜了自己,余生就走这条路,不能请假了。吴振宇说:“苦是好东西,让我醒,修学路上要提升,每天待人接物要有感恩心恭敬心,真诚平等。刚到北京找生存机会,发展不为我个人,要让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让中国站起来!”为此,吴振宇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北京打拼,东奔西走找房子,没钱了他和同事连续吃两个月的玉米面,从四合院到琉璃河,从君悦到青龙湖,他参与见证了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和成长,参与成功举办19场百人千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孩子和家庭重获幸福,他就高兴欣慰。长期的从事批发买卖,吴振宇的脾气一时难改。有时让很多人受不了,那种黑着脸训人的方式,让人看见他绕道走。时间长了大家懂得了他的初衷,选择了理解,但吴振宇正改自己的短板,今年新年开头,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新年做个新人。8年时光,吴振宇感觉最对不起大女儿。他长期做义工,女儿16岁就打工,自己找工作、租房子,如今像他当年一样自立自强。吴振宇也从学习、践行传统文化中活出了尊严,他说:“去年开始学习养正遗规,有一篇人没有志向如人无脚一样,志向是前行的动力。康金胜理事长和王丽秘书长终身搞教育,我要跟着恩师走,学习传统文化做中华好儿女,35年前迷失过,我要让后人不再迷失,舍弃小家顾大家活得更有意义,苟利国家生死已是一种情怀,我要坚定信心,传统文化照亮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我要让更多人接触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而工作!” 一路走来经历坎坷,吴振宇在逆境之中奋起,成为一个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照亮自己人生路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