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语教育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孩子和家人的痛苦。“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是猪吗?这么简单都不会做,是不是没有脑子?”“别干了,别干了,等你干完了,不知道哪辈子了!”“别以为这次考得好就了不起了,你答满分了吗?”“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作为父母,我们都曾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对孩子说过这些,我们认为很有“教育意义”的话,或者我们过后也有反省,自己刚才脾气有点大了。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对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为孩子并不具备成年人自我消化的能力,他们在面对这些语言的“羞辱”,或者说“没有底线”的批评时,他们是手足无措的,小小年纪的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我小时候爸妈也是这么教育我的,我还不是好好的长大了吗?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习以为常。但是,从来如此,便对么?“语言暴力”,不该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也绝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父母做出样子,孩子模仿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而培养孩子,帮助他引导他向善向美,这是“育”。我们古人的教育观念,从来没有“语言暴力”。但是如何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如何避免语言暴力给孩子的伤害?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育儿经”:有的家长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语言暴力会对孩子哪些方面产生伤害,比如有的心理学家会分析:语言暴力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导致孩子自我否定、埋下暴力倾向等;也有的家长学习“如何高效的沟通”,教育专家会建议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要一味的说自己认同的道理,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我在朋友圈还看到,有很多家长会参加正能量晨读活动,每天大家一起喊正能量的话语……但是这些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是不是面对孩子的问题还是克制不住的歇斯底里?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我们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如何克制情绪发作,能够用智慧而不是情绪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学习再多,不会在生活中去做,那么学到的永远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古人告诉我们: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智慧从哪里来?从“心静”中来。现代生活,信息庞杂、三教九流,人心很是浮躁,想要安静下来非常困难。我们家校社育工委教给大家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力行《一日常规》。《一日常规》教给我们的是仁人君子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一日常规》不仅可以通过这些行为的约束,达到磨炼心态和情绪的效果,更是能够涵养出我们的专注、认真,这样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够安静下来了。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希望我们每位家长都能够涵养出安静的心,拥有智慧,拥有积极温暖的语言。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有人会问:“我们不贪、不占,又不能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贪玩。那人生还有什么自由可言?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他们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而不能自拔,就像吸毒一样,越吸越上瘾。中国人认为的自由,是能够掌控自己的欲望,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如如不动,能够把持住自己。比如你在钱面前不动心,你对钱就自由了;别人拿美色来诱惑你,你面对女色能够不动心,你在色面前就自由了;如果你对名利不动心,那么在名利面前你就自由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为什么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他已经看破了,已经把这些外在的财色名利放下了,那么这些东西就不足以成为控制他身心的枷锁了。中国人有句话“名缰利锁”,人们喜欢“名”,这个名就是一个缰绳,把自己缠了一道;人们喜欢利,这个“利”又是一个缰绳,又把自己缠了一道,经过层层地捆绑,就喘不过气来,怎么会不烦恼重重,压力很大呢?颜回为什么活得自在?因为这些财色名利,古人把它称为身外之物,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控制,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又怎么能控制得了?颜回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把这些东西放下了,他就获得了真正的身心自由。所以如果你喜欢贪财,别人拿钱来贿赂你,你就得为人去办事,甚至冒着丢官的危险,钱财就成为诱饵,你就可能跳下深渊;如果你贪色,就有人给你送美色作为诱饵,诱惑你,你也会因为贪色而身败名裂,哪有自由可言?儒家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你有求,你就会对人低三下四,哪有什么清高可言?所以,儒家的君子确实能够做到“人到无求品自高”。“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随缘而已。有没有人用我?有人用我,我就兼济天下;没有人用我,也很好,就独善其身。所以,有求就没有放下,就会被这些所求之物束缚身心。像李白诗中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己对名利没有放下,对权势没有放下,就要“摧眉折腰事权贵”。楚威王听说庄子很贤能,就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出任宰相。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高贵的位置,但是您难道没有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犀牛吗?喂养了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带有纹饰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做祭品,在这时候,它即使再想做一头独立的小猪,还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愿意做官。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心志愉快。”中国人给隐士也做了传记,为什么给隐士做传?因为这些隐士有一个特点,“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他们把财色名利都看得很淡,所以不愿意为这些事情所束缚。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连“品自高”的“品”都不求,把“我”完全放下,去帮助众生觉悟,这样的人就是更高境界的人。把“我”放下了,“我贪、我爱、我痴、我慢、我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还有一个“我”,就会有“我”要控制、“我”要占有、“我”很得意等等。这个“我”实际上是不好放下的,相对于贪财色名利这些外在东西的人,儒家的一些君子已经把身外之物放下了,但是还有一个“品自高”。他并没有真正地放下“我”,还有一个“我的品”没有放下。而真正把“我”放下的人就是:看对方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民族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那我的身体算什么?我的生命算什么?这些全都可以奉献出来,这就是更高境界。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3月11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说,人不自私自利,天理都不容。拿着这句话,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找借口。实际上,什么是“人不为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求学,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自己的境界,称为“为己之学”。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给别人看,让别人称赞自己有道德、有学问,是讲给别人炫耀的,是“为人之学。”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一个人不着重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会天诛地灭。因为会堕落,堕落之后,人都不配是人。“明哲保身”,这句话很多人误解:一个人不爱管闲事,该出口时不出口,犯颜直谏的时候不敢犯颜直谏,为了保自己的官位。实际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一个人在明白天道自然的基础上,谦虚守下,能够保全自身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叫“明哲保身”。“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被很多人有种种的误解。实际上“七不出门”,是讲丈夫主外,要去赚钱养家糊口,创造经济收入,在出门之前,要准备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东西。“八不归家”,是出门在外犯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德行,做了违背这八德之事,不好意思回来。是约束自己,不要犯不符合道德礼义的事。最明显的一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人说,女子,干嘛要那么高的学历?女子没有“才”是德。实际上观察历史,有很多才女是非常有才的,“才”是德。怎么理解这句话?易经谦卦六爻皆吉,谦卦的卦象是“地山谦”,本来高山是在平地之上,但在谦卦中,高山居于平地之下。寓意是虽然一个人有才有势,但是不居功自傲,宁愿在平地之下。要效法这种德行,谦虚守下。虽然很有才,才华横溢,甚至有权有势,但是不居功自傲,谦卑低调。像曾国藩一生“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事情做好,功劳推给皇帝、领导;有利益,不能自己独贪、独占,要分给属下,这样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会拥护。所以 “女子无才便是德” 里的“无”是动词。女子很有才,但是不自以为自己有才,仍然谦虚低下,这是真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人定胜天”,现代很多人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战胜天。实际上地震一来,人怎么战胜自然?稍微动一下,就受不了。“定”是什么意思?《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是心定下来的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人定下来,才能超越天命。中国人即使骂人也骂得很文雅。像现在俗话说“王八蛋”,中国古人不会这么骂人,这句话是“忘八端”。古人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为八端。把这八个字“八德”给忘了,叫“忘八端”。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对传统文化的经文没有深入,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看待经文,把传统文化圣人的意思误解了,然后在误解的基础上批判传统文化,并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所以要批判圣贤的时候,要非常地小心谨慎,问问自己:真正理解圣贤人所说的话吗?圣人站在二十层,我们只是站在二层。不能理解圣人的意思,还要把圣人拉到二层,说圣人所认识的就是我认识的境界,是诬枉圣人。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要生起信心,生起信心的前提要深入经典,把传统文化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正确地解读。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3月11日
教好子女上世纪八十年代,牙科医生爱德华家的小儿子迷上电影的艺术效果,说想拍电影。父亲爱德华没有把孩子的话当玩笑,而是买来一台手持摄像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儿子合作拍了一部影片。10岁那年,孩子对编程产生兴趣。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爱德华也不甚了解,但仍陪着一起捣鼓。在爱德华的教育理念里,陪孩子成长,是再为重要不过的事。后来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创建了大名鼎鼎的社交网络Facebook。这个孩子就是马克·扎克伯格。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写下什么,取决于父母。有位作家曾感叹:“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但很多父母都无视这个有效期。在他们眼中,赚钱比孩子重要,事业比教养重要。为了工作,放弃陪伴孩子,他们说:“放心,家里有人带。”为了事业,不再亲自教导孩子,他们说:“放心,孩子长大后会明白的。”然而,很多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教育孩子也只有一次机会。正如一位主持人曾这样提醒父母:“孩子的成长不可逆,等他攒够了失望对你失去信任时,你再想插手他的教育,喋喋不休地说教,他只会想:我需要你陪伴的时候,你一直说工作忙,要赚钱,等我长大了,你再来指手画脚,凭什么呢?”真正明智的父母,都懂得在教好孩子上下功夫,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孩子。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父母事业做得有多成功,而是培养出一个善解人意、让父母省心的孩子。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一大弱点就是“贪婪”。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婪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贪”字近乎于“贫”,“婪”字近乎于“焚”。因果变化,贪求人世的便宜,那也定当会吃天道的亏。所谓: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人,只有知足常乐,才会永远富足;只有得于人道,才能不失于天道。贪人情的便宜,吃世故的亏我们常说,遇见熟人好办事,确实,现在是一个靠关系的时代。熟人熟事的,可以获得很多便利,但是,我们也总会忘记,在人情上占了便宜,那就需要加倍偿还。古代有两个学子,同窗数载,约好了一起上京赶考,没想到放榜后发现,一人中了秀才,另一人却落了榜。落榜之人不甘心,便想找同乡的一位官员给自己安排一个职位。果然,看在同乡情谊之上,那人为他谋得了一份出路。后来,落榜之人凭借自己的才干,备受上司的信赖,一步步高升。一日,同乡那位官员前来找他,也想为自己的孩子求得一份出路。因当日受到同乡的帮忙自己才有了今天,便应允了此事,谁知那孩子并不是一个安稳之人,处处惹事,欺压百姓,最后还犯下了杀人的大罪。后经查处,才发现这罪人是依仗他的官势去惹是生非,最后也导致他自己被罢了官职。而另一位秀才呢?为人刚正不阿,因此也获得了陛下的信赖。演员阿尔·帕西诺曾说:“人情,是开路的剑,也是自缚的茧。”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你曾经欠下的每一笔人情债,都需要你透支去还。命里的每一份馈赠,其实都已经暗中标注好了价格,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还不如,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潇洒一生,岂不更好。贪良心的便宜,吃人品的亏王阳明曾说:“良知者,心之本体”。用良心来思考,用人品来行事,才是一个人珍贵的品质。有一个故事,在某档求职节目中,一位嘉宾能力非常出众,评委们也都对他很青睐。然后主持人就问他:“在你的从业经历中,最能说明你销售能力的是哪一件事?”嘉宾自信又得意地回答道:“我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销售时,成功向一位月薪两千的环卫工推销了一套五千多的情商课程。”此话一出,评委们纷纷灭了灯。其中一位老板毫不客气的说:“我并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却不看好你的人品。”确实如此,可以昧着良心去骗取眼前利益的人,必然也在人品也会有缺失。《晋书》中也曾有一言:“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好的人品需要经年累月去打造,但被摧毁只需要你做一件违背人品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占良心的便宜,才能免吃人品的大亏。贪安逸的便宜,吃人生的亏洪应明说:“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古往今来,太多人忍得过困苦,却捱不过清平。越是安逸便越是不思进取,以为就此躺平,便能纵享余生。然而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眼下安逸也可能转瞬即逝。就像陈朝灭亡时,有一口井出了名,叫“胭脂井”,也被后人称为“辱井”。当时,陈后主陈叔宝在风雨飘摇中继位大统,在他的继位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无由自安供默,敢忘康济。”以此来表明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但此后数年,并没有看到诏书中所说的励精图治,反而只有安于享乐,沉迷饮酒作诗,宠小人,远贤臣。后隋朝大军压境之时,更是把兵权交给了毫无领军本领的文官,国家灭亡,似乎成了既定的结局。亡国当夜,陈后主不顾大臣的劝阻带着两名爱妃躲入井中,后被隋军发现,从井中捞出时花容月色的妃子不小心将身上的胭脂落到了井栏上,“胭脂井”也由此出名。倘若陈后主能够如诏书中所说,好好治理国家,纵使后来结局已定,那也尚有余力一拼。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一味的贪求安逸,必然是要吃亏的。贪生活的便宜,吃贫穷的亏《菜根谭》中说:“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我们常说,福祸相依,但是贪求便宜,并是不意味着真的便宜。曾有两个人死后到了仙府,准备投胎,仙人问他们:“现在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努力为人做事,一个是大家给他吃的用的。你们选哪种?”选择前者的人,投胎后就做了官,一生都在为民做事。选择后者的人,投胎后却成为了乞丐,乞讨一生,颠沛流离。是啊,贪生活的便宜,生活也定会给予相等的所得,就像天上其实从来不会掉下来不要钱的馅饼,如果真的有,那肯定需要你在某一方面付出些什么。贪求过多,是祸,与其贪生活的便宜,不如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最后才可能拥有更多的财富。胡雪岩说:“世上诸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就要吃亏。”万事万物都讲究因果,有舍有得,有贪有丢,才是人生常态,正如这一面占了便宜,另一面就要吃亏。舍良心的便宜,是人品;舍人情的便宜,是成熟;舍生活的便宜,是富裕;舍安逸的便宜,是智慧。愿各位都能,循着人道做事,顺着天道做人。身无事端,心无愧惧,一辈子才能活得轻松快活。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3月11日
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人。你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他自作高明断定这个专业没前途;你致力于干一番事业,他以过来人自居教导你一定要先成家后立业;你生完孩子想回归职场,他凭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女人就该在家带孩子……如此这般强行为他人点灯的行为,看似聪明,实则很傻。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好心,对别人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毕竟人和人之间,无论是成长经历,还是现实处境都不尽相同,任何人都无法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也没有权利替别人的人生做主。真正通透的人,早已懂得管好自己,不渡他人。01你的标准答案,未必是别人的最优解。董宇辉在直播间里,曾说起过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言语间尽是悔意。弟弟本来在老家一家国企工作,比较轻松,但赚得不算多。在董宇辉看来,弟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于是就极力劝说弟弟辞职,去大城市打拼寻求提升。弟弟如他所愿,辞职后先去了上海又到了深圳,辗转两年多,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却没有赚到多少钱。最后连房租都交不起,养活不了自己,无奈只能又回到老家。对于这件事情,董宇辉现在提起来仍很自责,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与弟弟联系,就怕他反应过来,想起是自己害他丢掉了原本自在的生活。讲到这里,董宇辉说:“不要轻易给别人建议,我们偏颇、狭隘、片面的人生经验,其实不足以去指导别人的人生。”现实中,不少人都习惯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想起主持人何炅曾经在节目里答过一道测试题:“当你发现一道很好吃的菜时,你会直接夹给朋友,还是会口头推荐,让他自己做决定?”大家都以为以他的热情和周到,会选择直接将菜夹到别人的盘子里,却没想到,他选择了后者。他解释说:“因为我不知道我喜欢的,别人喜不喜欢,我也不知道适合我的到底适不适合他,所以我只作推荐,最终吃不吃这道菜取决于他自己。”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事方式。别人的幸福,你未必懂得;他人的苦衷,你也未必全知。我们的经验和已知,很多时候还不足以去判断别人的人生。你认为的无用,可能正是别人的热爱所在;你觉得浪费时间的事,或许别人乐此不疲;你以为好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要知道,你认定的标准答案,可以是别人的参考答案,但绝非是别人必选的最优解。恰如尹烨在做客《圆桌派》时所说的一句话:“地球的美丽,是因为它没有放弃每一种色彩。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人生本该百花齐放。”02再好的关系,也会毁于好为人师。我有一位亲戚,在步入中年后,俨然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生导师”,喜欢给别人指点人生。别人的事,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就业择偶,他样样都要插上一脚。他自诩“过来人”对年轻一辈进行说教,仿佛只要人家听他的,事情就会得以圆满,人生就能开挂一样。可凡事过了头,就变味了。那些经常被他指点的亲友,非但没人感激他,反而一个个都开始和他保持距离。他委屈地和妻子说:“我都是为了他们好,怎么反倒里外不是人了?”妻子一语中的:“就因为你好为人师,不怪别人。”相信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却不在少数。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爱人,也可能是亲朋好友,越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越容易出现。好为人师者的潜意识里,执着于自己的“真理”,桎梏于自己的认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自以为比别人强,喜欢通过指点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殊不知,暴露的都是自己的个人底色。作家埃尔文·斯特里马特说:“只有在别人求助于我时,我才会提供一些建议。即使如此,我也是慎之又慎,因为经验如旧衣,对别人很少是合身的。”生活中,手伸得太长,管得过宽了,结果往往是:把易事管成了难事,把好事管成了烦事,把乐事管成了苦事。好的关系,从来不是管出来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即使关系再好,若对方没有主动寻求帮助,就不应该强行为他人点灯。如果不给对方留有自行斟酌的余地,长此以往,对彼此都是一种消耗,最终只会冷了关系,寒了人心。若真心为人好,戒掉好为人师,才是对一段关系最好的保护,也是最令人舒适的社交状态。03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强行为别人点灯。电影《遗愿清单》中,有一个让人感触颇深的片段。卡特为了帮好友爱德华和女儿解开心结,自作主张,串通司机安排了爱德华和女儿的会面。当司机把车停在女儿家门口时,爱德华察觉了,瞬间勃然大怒:“不要以为我把自己的事告诉你,你就可以随便替我做主!”接着,两个好朋友为此大吵一架,不欢而散。其实,卡特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他不该替好友做决定。常听人说,这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世人的烦恼,往往就在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殊不知,老天的事,任谁也决定不了;别人的事,我们无权去干涉;唯有管好自己的事。《奇葩说》中,一位嘉宾说自己有过一段特别纠结、苦闷的日子,因为她总是想让身边的人都以自己的标准行事。直到因此得罪不少人,吃过很多亏,她才逐渐明白,管好自己,比管教他人重要。的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时间都花在了别人身上,难免就少有精力做好自己。倒不如把关注别人的心思,用来管好自己,行所当行,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你不要有试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最渴望的也许不是灯,而是灯塔。天地很大,活法很多,既然承担不了别人的人生因果,不如学会不再强行为别人点灯。正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04很喜欢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的一句话:“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因为这是他的人生。”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过于:尊重别人的三观,不随意评价他人的人生价值;远观别人的生活,不横加指点他人的生活方式;欣赏别人的个性,不轻易定义他人的生命质量。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永远不要强行为别人点灯。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俭则约,俭生廉,俭为立身之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之为德,由来已久。上古尧舜之时,就对节俭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相传虞舜曾称赞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穿短打布衣,住茅草屋,为后人所称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在生活观念上却几乎一致“尚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之一。孔子讲究礼仪,但是强调以节俭为本,“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家更进一步地提出为人为政都要节用:“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还提出了适度消费的理念,倡导在衣食住行中加以贯彻。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成由俭,败由奢,俭关乎长治久安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美德,更应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若失了勤俭,沉溺于奢靡享受,自然会衰退了务实、开拓、变革的精神。开国之君,创业艰难,懂得勤俭兴邦。后代子孙生长于富贵之时,如何能做到节俭如初?宋朝建立了一套制度来约束宫中花费。有一次,赵匡胤命文思院工匠制造一只蒸笼,却很久没有送来。他责问原因,侍从解释说:按照规定,这事要先经过尚书省,尚书省下达到工部,工部再到文思院,文思院拿出制作预算,再反过来逐级上奏,得到批准,才可以正式制造,所以需要些日子。赵匡胤一听,不悦:“一只蒸笼还不是想买就买,怎么还要这个批、那个审的?”宰相赵普解释:“这个规矩,并非为限制陛下,而是为陛下子孙所设的。假如后代子孙生长于富贵,不知道创业艰辛,很可能今天要这个,明天干那个,铺张浪费。有了制度规矩,他们的欲望就会受到限制。”赵匡胤连声称赞这是好规矩。然而,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即位后,开始几年还励精图治,可身边总有人天天鼓吹“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的腐朽堕落人生观,宋徽宗听了声声入耳深信不疑,生活愈发奢靡起来。他最宠信重用的将相大臣,也几乎个个都是挥金如土的高手。重臣蔡京生性好客贪吃,经常大摆宴席,有一次请僚属吃饭,光蟹黄馒头一项就花掉一千三百余贯钱。他家仅厨师就数十上百人,内部分工极细,有人专做包子,有人专门切葱丝。沉于奢,施暴政,必将百姓置于与自己完全对立的地位,当百姓再也无法忍受之时,就是统治者的覆亡之日。北宋百姓喊出“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呼声,在两浙、黄淮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严重动摇了统治根基,使北宋政权在金兵来侵时不堪一击,轰然覆亡。历史需要常常回看。包括吃喝浪费在内的奢靡之风给每个时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的国破,有的家亡,有的殒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良社会风气,贻害深远。无数事例也证明,反对浪费,推崇节俭,必定会提升人民的精神状态,促进吏治清明、社会向上与国家兴盛。正所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俭与奢的影响,在“百善俱兴”和“百恶俱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正所谓:人勤,可发家;人奢,富不长。唯有保持勤俭,才能知足常乐,安稳一生。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3年03月11日
一篇题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的文章中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是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有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孩子的手里。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很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又交到了媳妇的手中。有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都把我给气炸了。他又把钥匙交到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掌控他自己的心情。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那么你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呢?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因为外界环境和其他的人或事物影响了自己应有的快乐心情。每个故事其实都在为我们启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积极的心态,从而掌握“选择的自由”,把快乐握在自己手中呢?有一个故事叫“秀才的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有个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前两年都没有考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三年考期将近时,他做了三个奇怪的梦。他觉得这三个梦都和自己的赶考有关,于是就找他的丈母娘去解梦。他的丈母娘恰好不在家,只有小姨子在,于是在小姨子的逼问下,他把这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听。他说,我第一个梦,梦见了白菜种在墙头上。小姨子说,植物要有根才能枝繁叶茂,可是你这个白菜种得那么高,它没有根怎么长得好呢?这不是“没戏”吗?意思说你去赶考,去也是白去,没多大希望。秀才听了就很失望,但是他还抱着希望把第二个说给小姨子听。第二个梦,他站在雨里穿着蓑衣,还打着一把伞。小姨子说,这不是很明显吗?下雨天你穿着蓑衣就够了,你又举了一把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越听越沮丧,但还是把第三个梦说给了小姨子。他说第三个梦,梦到了他的棺材挂到了门前的树上,小姨子听了说,这不是更明显了吗?你看看你的棺材都挂到树上去了,这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吗?这三个梦一个比一个差,秀才听了就非常沮丧地往回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了丈母娘。丈母娘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就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丈母娘说要解梦还得找我,你小姨子都是在看表面,我再重新给你解解。她说,白菜种在墙头上,种得这么高,这不是“高种”(与“高中”谐音)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肯定能高中头名。秀才一听精神一振,迫不及待地把第二个梦和第三个梦也讲给了丈母娘。丈母娘说穿着蓑衣是够了,你又打了一把伞,这不是“双保险”吗?而第三个梦,丈母娘说,这就更好了,她说你看看,这个棺材都挂到树上面去了,这不是“高棺(官)悬挂”吗?意思是说,你去赶考,不仅仅能够获得头名,还能够获得一官半职,衣锦还乡呢!听了这样的话,秀才非常有信心,第二天去赶考,果然是高中头名。其实,秀才就是受到了岳母给他的积极暗示,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而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可能会在你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讲,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到它是半满的,所以很开心:“我还有半杯水可喝呢!”消极的人看到它却是半空的,所以就很沮丧:“唉,只剩下半杯水了!”同样是半杯水,因为人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一样。从这半杯水的启示中,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不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理状态。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