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世人苦,就苦在要一个好上。就想着,生意一直都很好。我有个观点,钱不要来的太快,也不要来的太多,也不要太容易。如果太快了,太多了,人就容易奢侈。钱多了,就不把钱当成钱来看,就造成奢侈。福报一浪费,你再赚钱,就很困难。很多人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其实,三分是努力,七分是培养来的福报。你有福报,做什么都赚钱。也见过一些人,很努力,但也剩不下几个钱,这就是他先天福报不足。古人讲的,钱是八条腿,人是两条腿。钱可以往东西南北方向去,所以是八条腿。人要追钱,很困难。当你有福报时,钱来追你,这才是正常的。人在遇到挫折时,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有钱要做没钱想,你就不会浪费。祖师大德都很珍惜福报,经过你的手,消耗的都是你的福报。所以包括用水用电,吃的粮食,都要特别珍惜。许多人经济好了,就会忽略掉这些。而浪费最常见的,像粮食,水,尤其是损福报。有句话说,一两黄金四两福,你要用一百万的钱,需要有四百万的福报才可以。但人在赚钱时,往往会迷失掉,总觉得靠自己的本事就可以了。这样子就徒增了傲慢,而且容易做出损福报的事情。大家都想着要达到最高,最圆满。像一棵树,慢慢长大,就离他原来的种子的面貌越来越远,最后还是慢慢的回归,还给泥土。一个东西,达到极致,最好时,就意味着他要开始衰败。一个王朝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人一旦到最年轻饱满时,意味着就开始老了。所以世人的苦,都苦在追求一个好上。什么都要好,却不知道要善用其心。任何境界都是修行的好境界,都可以用来点醒人的。一个人做事情,太顺利了,也不好。太顺了,容易让人起骄心。做生意,钱来的太快了,就把钱不当钱,那损失的还是自己的福报。有人一下子发财了,却马上又破财。这就是他福报损掉的缘故。有的人说,最近真的很难过,感觉做什么事情,都非常不顺利,生意失败,感情受挫,事业停滞不前,就连和身边的朋友们相处也是关系变得莫名僵化。前世因,今生果。当一个人现有的福报超过自己行善积德的善行之时,违缘就会四处升起,莫名烦躁,心情郁郁不欢,忧愁,难过,悲伤,就连士气都会变得异常消沉。福报不够,就会镇不住人、事、物,比如镇不住上司,镇不住下属,镇不住配偶,镇不住考试,镇不住姻缘,镇不住工作,汇聚不了人气……然而,当你培育了更多福报,一切都会顺利。- END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8日
来自于网络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0年05月08日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规家训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起着无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今日选取几篇家训,既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赏析。  谏人之短,平心静气   原文: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未必其言语之伤人,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历,纵不见怒,亦须怀疑。古人谓“怒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与他人言,必不卑逊。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前辈有言:“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耐事,顺自强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宋·袁采《袁氏世范·处己》译文:亲朋好友,故交旧识,因为说话不当而交情破裂的,未必都是因为说了伤害别人的话。很多是因为态度、言词、语气过于粗暴,所以激起了别人的愤怒。比如规谏别人的短处,话语虽然中肯率直,却能和颜悦色,纵使不被对方听取,也不至于惹怒对方。平常说话,本没有伤人的地方,而言辞声色都很严厉,即使不惹对方恼怒,也会让人怀疑。古人说:“在家里生气后,难免要把怒色带到外面去。”正值他生气的时候,和别人说话,一定不会表示谦逊。别人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怎么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时候和别人说话更应该警惕,不要伤害了别人。前辈曾经说过:“喝酒后诫说话,吃饭时忌生气,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不与自以为是的人争论。”能经常坚持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原文: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饮食不知节,言语不知谨,皆自贼其身,夫谁咎?——明·庞尚鹏《庞氏家训·严约束》译文:疾病大多由口带入体内,祸害大多从口中惹出来。凡是饮食不知节制,言语不知谨慎,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能怪谁呢?  一技之长,始于读书   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猎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整饬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自立。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家国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就当求助于自身了。有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有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之中最容易学又最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钝还是聪慧,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但是如果不肯读书学习的话,就如同想吃饱却懒得去做饭,想穿得暖和些却懒得去做衣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宋·欧阳修《诲学说》译文:如果玉不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玉有它本身不变的特性,即使不打磨制作成器物,也不妨害它仍是玉的本质。人的本性,会因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人之进道,唯问其志   原文:人之进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liù)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汉·孔臧《与子琳书》译文:人进修道业,最关键的是看他的志向,要进取必须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勤奋不辍,就会收获很多。山涧水流的能量是极其柔弱的,但可以穿破石头;蝎虫的力量是极其弱小的,但可以破坏树木。山涧水流不是能凿石头的凿子,蝎虫也不是能钻树木的钻子,却能以微小柔弱的形体,攻破坚硬刚强的东西,难道不是日积月累慢慢达到的吗?古训曾经说过:“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值得称赞,能够亲自实践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志存高远,坚定不移   原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三国·诸葛亮《诫外甥书》译文:为人应当胸怀崇高、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的所作所为,断绝私欲邪念,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自己好学上进以成才、崇高志向清晰地存于心中,并不断地用它来激励自己。要忍受逆境和顺境的考验,抛开琐碎的杂事,广泛地向别人请教,摒弃与他人的仇恨和耻辱的心思。这样即便才德一时不为世人所重视,仕途一时受到影响,对自己的志向有什么伤害呢?又何必担心终无所成?如果志向不坚韧弘毅,意志不激扬慷慨,只是碌碌无为,为世俗所牵绊,默默无闻为世情所束缚,那势必要长时间沦为平庸凡俗,流于平凡微贱。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原文:《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译文:《礼记》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宇宙尚且有尽头,人的性情欲望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足,立个限度。先祖靖侯教诫子侄说:“你家是书生门户,世代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从今做官不可超过二千石,婚姻不能贪图权势之家。”我衷心信服并牢记在心,视之为至理名言。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满盈,谦虚贬损,可以免除祸患。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吃东西的目的在于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形体之内,尚且不可奢侈浪费,自身之外,还要极尽骄恣放纵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懂得适可而止,尚且招致失败的祸害,何况普通百姓呢?  为人处世, 切忌自负自傲 原文: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于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清·王昶《诫子书》译文:一个人如有点善行很少有不夸口的,有点才干也很少有不自负的。夸耀自己就容易看轻别人,自负自傲就容易盛气凌人。不懂谦让的人,别人也不会对他谦让;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对他盛气凌人。所以君子不炫耀自己,不是因为谦让他人,而是不喜欢掩蔽他人。能以屈为伸,以退为进、以弱为强的人,少有不成事的。诋毁与赞誉,正是爱恨的来由、祸福的转机,所以圣人都谨慎地对待。孔子说:“我对于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誉的,他必定经受了考验。“又说:“子贡好评论别人。子贡(端木赐)你就很贤能吗?我就没那闲功夫去议论人家的不是。”凭圣人的德行,还尚且这样说,更何况平庸之辈却随便论人长短呢?  立志高远, 择善而行 原文: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三国曹魏·嵇康《诫子书》译文: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能被称为人。但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该有其行为准则。应当择善而行,先确定目标,然后再行动。一旦志向确定下来,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说到做到,必定达到目标。如果身心疲惫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牵累,或者被心中欲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暂时的疾患,不能克制细小的欲望,就会犹豫不定;一旦犹豫不定,便会做与不做二心;二心交争不定就会导致立志之前的欲念取胜。有的人半途而废,有的人功亏一篑,最终都导致失败。用这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去守城,就守卫不住;用这样的人去进攻,就会胆怯;与这样的人盟誓,他就会违背誓言;与这样的人密谋,他就会经常泄密;这样的人遇到享乐的时候,就会放纵感情;居于安逸之地就会随心所欲。因此,这样的人表面看来繁花耀目,但却不可能结果;虽终年勤苦,却一点收获也没有。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为之叹息的缘故。  教育子女, 四戒四宜 原文: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义方之教,责在尔躬。而妇女心性,偏爱者多,殊不知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矫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尔宜铭诸肺腑,时时以之教诲三子,虽仅16字,浑括无穷,尔宜细细领会,后辈之成功立业,尽在其中焉,书不一一,容后续告。——清·纪晓岚《论教子》译文:父母共同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现在我寄住在京城,教育子女做人正道的责任就落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了。而做母亲的本性,多对子女有所偏爱,殊不知偏爱而不讲原则,反而足以祸害自己的子女,那教育子女的原则是什么呢?大略说来有“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要遵守四戒,又必须有四宜的规矩。一宜勤苦读书,二宜尊敬老师,三宜爱护众人,四宜谨慎饮食。以上八条,是教子的不可变更的条例,你应该牢记在心,时时用之教育三个孩子。虽然上述只有十六个字,但它总括了无穷的意思,你要仔细领会。孩子们将来成功立业,都在这十六个字之中。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孝德童子园
2020年05月07日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 她虽出生于乱世,却自始至终都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是一代才女,出身名门,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也能甘做灶下婢,洗衣炒菜做家务,样样手到擒来。她一生波澜起伏,经历无数风雨坎坷,外辱内乱、颠沛流离、亲人离散,却依然温厚平和,明媚从容,淡定优雅。有许多人钟情于她,但她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一辈子都站在爱人身后,拥有最幸福美满的婚姻、最可爱懂事的女儿,活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样子。有人赞她是着名作家,她说:“我没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大字报。”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就是杨绛先生,她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们忘记,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创作、学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2016年5月25日,杨绛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安静,圆满,豁达,乐观,就像她曾经翻译的那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杨绛,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11912年,一岁的杨绛杨绛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但她依然是所有人的心肝宝贝。父亲杨荫杭为她取名杨季康,家里人都叫她阿季。而杨绛是她的笔名,取自季康的吞音。孩提时代的杨绛,和父母一起住在北平的东城,那时候的房东是满族人,杨绛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满族妇女的鞋不像我们现在的那种高跟鞋,而是高跟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四岁的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儿,答:“要!”杨绛九岁的时候,有机会去当时很有名的上海启明女校读书,但父亲觉得杨绛年纪还小,不忍心放她一个人去外地求学。杨绛的母亲唐须更是放心不下让这么小的杨绛独自出远门。最终,他们把决定权交到了年仅九岁的杨绛手上。而杨绛也坚定地回答:“我要去。”喜欢就是喜欢,想穿高底鞋就是想穿,想要念书就大声地说“要去”,小小年纪的杨绛,已经显露出了一种率真坦诚的性格魅力。家里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姑姑,所有人都把杨绛捧在手心里宠,但杨绛却从未活成娇小姐。到了启明女校,杨绛要学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衣服、铺床、打扫卫生,杨绛是样样精通。除了独立生活能力,杨绛还学会了坚持自我,学会了克制。那时候小孩子们常常因为吵架而分帮派,并询问其他孩子帮哪一伙,“聪明”的同学会选择两边都帮,不得罪任何一方。而杨绛固执地选择“都不帮”,并坚信自己没错。十六岁时,杨绛被学校推选到街上做宣传,但她并不想参加,原因是街上的轻薄人会欺负女孩子。第二天,杨绛坚持对学校说“我不去”,因为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读什么书,去哪个学校,做什么事情,和谁一起玩,玩什么,这种种抉择,杨绛都是自己做的决定。在时光的那头,我们依旧可以看到瘦瘦小小的杨绛,目光坚定,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即使出身名门,从小就被所有人宠爱,可她依然养成了独当一面、坚持主见的性格。2杨绛考入清华后,校园里有很多关于她的绯闻,钱锺书这样的大才子更是有无数的爱慕者。但他们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这世上最幸运的事情,大概就是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杨绛和钱锺书,恰恰如此。在外人看来,钱锺书的眉眼是桀骜不驯的,但在杨绛眼里却是“蔚然而深秀”。这可能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许就算其他人看钱锺书是个丑八怪,杨绛还是会对他一见钟情。而在杨绛面前,骄傲的大才子竟也从“熊孩子”变成一个乖小孩儿。以前,钱锺书总嫌弃天下人都没他聪明,如今却忙不迭地找杨绛一起看书做功课。因为身处异地不能相见,钱锺书就天天给杨绛写信以解相思,还把落款写成“奏章”,说是“禀明圣上”。就这样,这两个人靠着书信谈了三年恋爱,最后顺利走进婚姻殿堂。当然,没有谁的婚姻生活不是一地鸡毛,但杨绛的大智慧却让人敬佩,正因为杨绛懂得看到对方的好,所以他们才能把日子过成别人羡慕的样子。钱锺书是出了名的生活白痴,这样的男人特别需要人操心,不少妻子会喋喋不休地抱怨。但杨绛却从未批评过他,反而觉得他笨拙得可爱,一团痴气。钱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杨绛知道,钱锺书没有方向感,分不清东南西北,穿鞋不分左右,鞋带总是系死,筷子也用不好。钱锺书初到牛津,就摔了一跤,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钱锺书居然不去医院,用手帕捂着嘴往家里跑,找杨绛帮忙。杨绛天天做饭,有一天开玩笑说,要是可以不吃该有多好。不料钱锺书居然信以为真,专门去找道家的辟谷之方。钱锺书虽然笨手笨脚,但对杨绛的爱一点都不少。结婚以后,他依然常常给杨绛写缠绵悱恻的情书。杨绛还在睡觉时,拙手笨脚的钱锺书爬起来大显身手,他一个人做好了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端到了杨绛的床前。钱锺书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煮了又浓又香的牛奶,还准备了黄油、果酱、蜂蜜。杨绛说,那是她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发现杨绛怀孕后,钱锺书特别激动,一次次念叨:“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有段时间,杨绛为家务忙得晕头转向,钱锺书见了,十分心疼。他常常躲到卫生间里,把门关上,自己悄悄洗衣服。尽管洗不干净,很多时候杨绛都要重洗,但钱锺书的心意,杨绛不会不懂。杨绛生孩子那段时间,钱锺书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医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然后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杨绛说“不要紧”,钱锺书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当然,杨绛回公寓后,真的全部都修好了。文化圈的人都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钱锺书赞美妻子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杨绛写的剧本《称心如意》上演,使她一夜成名,她却和平时一样烧饭、洗衣。第二,面对日本人的搜查,杨绛佯装倒茶,上楼迅速藏好钱锺书的《谈艺录》手稿,宪兵司令部要传唤杨绛,她前一晚却依然睡得很香。第三,一次家中煤油着火,杨绛身手矫捷,制止一场大祸。单单这三件事,就可以看出杨绛的婚姻智慧。但最重要的是,钱锺书也懂得杨绛的好。“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杨绛和钱锺书,就是彼此了解,彼此懂得,彼此珍惜。他们就是彼此眼中那个对的人,一眼万年,一生无悔。3小时候,杨绛爱读书。她从小就知道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父亲问这个小书虫:“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她说:“不好过。”父亲又问:“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回答:“一个星期都白活了。”杨绛受邀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在1943年的春天公演,一经推出便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上海戏剧界,“杨绛创作”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即便如此,杨绛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写作。除此之外,在翻译界,杨绛为了翻译好《堂吉诃德》,去找了五种英法文译本细细对比,觉得五种译本各有所长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想要忠实原作,必须从原文翻译。因此,她在四十八岁“高龄”毅然决定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西班牙语。然后,杨绛从零基础自学西班牙语,每日自学,从不间断。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终于出版了,西班牙王室来访,这本书作为礼物被赠予王室。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颁给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在文学界,杨绛从在清华念书时被老师朱自清推荐发表文章算起,一生与文字打了八十多年的交道,她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世纪文豪:杨绛创作了小说《洗澡》《洗澡之后》,小说集《倒影集》,散文集《我们仨》《干校六记》《走在人生的边上——自问自答》。杨绛一生从未停止过读书和学习,就像她自己所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女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杨绛这一辈子都从未停止过成长。从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一百零五年的岁月,她坚强、坦然地走了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努力精进,提升自己。有人说女人的黄金时期在二十多岁,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而杨绛的一生证明:只要你不停止学习,哪怕到了九十岁,依然可以是黄金期。九十二岁那年,杨绛写出了《我们仨》。一百岁的时候,杨绛被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才去睡觉。她是才情纵横的文士,是世事洞明的哲人;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把自己和钱锺书的全部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并且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曾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杨绛这一辈子都是成功的:作为女人,杨绛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爱她的丈夫,有懂事的孩子;作为文人,她不受束缚地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写出让无数人喜欢的作品。她从来没有追求过世俗中的名利富贵,她和钱锺书大半辈子都在“坐冷板凳”,但她自认有一个温暖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就够了。她淡定、从容、优雅,一步一步勇敢坚定地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本文选自《所有答案都在人生里》,致敬自由而独立的灵魂——林徽因、杨绛、张爱玲、严歌苓、董明珠、赫本、香奈儿……深度呈现全球21位女性的人生智慧,赋予平凡而努力的你最坚强的心灵铠甲。愿你也能从她们的人生中寻得自己的答案。                                                                 文章来源于:搜狐
发布者:瑾年
2020年05月07日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1、他很爱她,她细长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2. 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1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说到:“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经有人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想家了给家里打个电话,过节了给父母发条短信,父母其实很容易满足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父母带来无限的感动。2在台湾有一位夫人,早年丧偶,她在台湾靠教书赚钱抚养儿子,将儿子抚养成人。这个儿子小时候非常听话,她把儿子教育成人之后,送他到美国来留学。儿子毕业之后留在美国上班赚钱买房子,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建立了美满的家庭。这个老夫人一直一个人在台湾,她打算退休之后到美国跟儿媳和儿子一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就在她自己要退休前的三个月,她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将这个愿望告诉儿子。她自己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喜从心来,于是她一面等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台湾的一些产业和事务都处理掉。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收到了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开启信一看,里面还夹着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她的儿子从来不给她寄钱,她赶紧把信开启,信上写道:妈妈,我们经过讨论的结果,决定还是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你对我们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2万多美金,现在我再加一点,寄上一张3万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啰嗦了。母亲读完这封信之后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会老年凄凉,她痛不欲生。3后来她想通了,她把这3万美金兑换成台币,做了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于是她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儿子,信上写道:儿子,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作是以前给你信的补充文字。我收到了支票,用你这张支票做了一次世界旅行。在旅行中,我突然觉得,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看破、放下,让我看到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无根的浮萍,一切都在变化。如果我今天看不破,还这么执着、这么痛苦的话,可能一年半载,我就会去世,或者我会想不通自杀,地府岂不又多了一个冤死鬼。儿子的绝情让我看破了人间的缘聚缘散,一切都是无常,让我学会了淡定从容。我已经没有孩子了,心无罣碍,所以我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啊。赵朴初说过:“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子女都像故事中的这个儿子一样没有良心,但是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抱着老了靠子女的想法过活。说真的,养老真的只能靠自己。孩子对你孝顺,是福分;若孩子不够孝顺,我们也强求不来。最好的办法是,提前做好靠自己养老的打算。当我们老了,是依靠自己,还是依靠孩子,或者依靠保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说到底,养老真的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硬朗的身体,靠自己内心的充盈。-  END  -文章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5月07日
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分两次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款650万元钱七虎,1937年生,江苏昆山人,国际著名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是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和引领者。                      钱七虎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从事防护工程研究60多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还为南京长江隧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决策,倡议并积极推动了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内的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83岁的钱七虎院士在公益慈善领域默默奉献,资助烈士子女和贫困学生长达30余年。2019年,钱七虎院士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对我的最高奖的授予也是对于我们防护工程科学技术的鼓励和肯定,科技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要想着国家和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搞科研。”详戳→奖金800万,这位江苏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苏获奖数列全国省份第一之后他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给家乡昆山。他说,是故乡水土养育了他,主动提出把此次获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在昆山成立助学基金,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详戳→刚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把800万奖金捐给家乡昆山!向钱院士致敬!钱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昆山,少将军衔,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9月钱七虎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防护工程专业;1965年7月博士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1960年9月至1981年5月先后任职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五系、西安工程兵学院、南京工程兵学院;1981年5月至1983年9月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3年9月至1996年10月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199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技委副主任,常委;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钱七虎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图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谨 琼
2020年05月06日
本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百年南大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尤其是在外交方面,多位南大校友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沙祖康 谢启美 毕季龙——联合国副秘书长杨洁篪——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华春莹——外交部发言人马灿荣——驻德大使今天带大家走近另一位南大杰出外交校友,他就是由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外交家,改革开放的杰出人物,南京大学1952级地理系校友厉声教。他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赏识与肯定,是第一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是地位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新中国国际法泰斗,是中美建交的见证者和中美问题专家,是国内较早分析出悉尼将成为北京申奥主要竞争对手的学者,是首位在多家西方知名媒体上撰写专栏文章积极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中国外交家。1958年,厉声教从外交部休假回杭,泛舟西湖诗书传家的学子厉声教出身于杭州世家,他的先祖厉鹗是杭州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清代诗坛翘楚,浙西词派代表人物,被学界公认为“历代杭州山水名胜诗人之冠”。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曾撰文道:“整个杭州,几乎凡有风景之处,都有厉鹗诗。在历代描写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成就恐怕即以厉鹗为最高。”厉声教自幼随父学习诗词国学,留下了不少吟咏当代杭州的诗词佳作。如:《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孟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等。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一棹菱歌曲院深,碧波从容绿无痕。藕花红消月盈门。满把流光谁吊问?桨声何处不销魂。梦回犹作宦游人。辛卯孟春谒厉杭二公祠碧树掩幽径,故丘何处寻。祠畔西溪水,檐下北平人。好静修文胆,安贫写诗魂。清风吹绿蜡,惊觉已黄昏。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孤茔湮鹤迹,晚照蒋村前。阶下蕉烟碧,堂前蝶梦酣。南湖花隐月,北渚水含烟。樊榭吟游处,石窗薜荔缠。第一首词作是厉声教驻外期间所作,抒写了他夏夜梦回杭州,泛舟西湖,夜观曲院荷花时的感受,表现了作为外交官的厉声教虽身在异国,仍心系故乡杭州的思乡情怀。后两首诗作则是他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拜谒厉杭二公祠,同时寻访其先祖厉鹗墓时所作,表现了作为诗人的厉声教将凭吊先人的思古幽情寄托于杭州山水之间的超逸情怀。1952年高中毕业时的厉声教得益于杭州世家的历代书香积淀和父亲厉麟似的深厚西学造诣,厉声教自幼便受到中西文化精粹的熏陶和洗礼。他既秉承家学,又极有天赋,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讲得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中学和大学期间,厉声教在多个方面显露出了过人才能。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足球、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上均均达到了国家级运动员水平,多次代表所在城市参加地区及全国性体育比赛,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大学期间,他还写出了一部中篇自传体英文小说Shanghai Memories,并完成了对其先祖厉鹗名篇佳句的英文翻译。厉声教大学期间被选拔为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图为1955年南京市足球队队员合影,第一排右二为厉声教据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回忆:“厉声教是195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学习的。当年,地理系政治辅导员李乾亨老师认为厉声教同学是可造之才,对他多有关照。他人非常挺秀,篮球打得特别好,是南京大学篮球校队的主力队员。他学习成绩优异,英语也非常好,是品学兼优,诗书传家的学子。”从南京大学到外交部学业优异,才华出众的厉声教,不仅被南京大学教授们认为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吸引了正在物色人才的外交部领导们的注意。外交部当时正在为从事国家领土边界工作的老专家刘泽荣物色接班人选,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最终认定厉声教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外交部向南京大学方面指名一定要厉声教毕业后来外交部工作。不料此后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南京大学最后安排了一位学生干部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则被分配到了外交学院,被安排在世界经济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厉声教欣然接受。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厉声教,就把南京大学安排的那位同学分配到了云南外事处工作。外交部旋即询问南京大学厉声教去了何处。南京大学方面答复称他被分去了外交学院。于是外交部就派员来到外交学院,专程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而厉声教本人当时志在科教兴国,更倾向于留在外交学院从事国际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开始并未打算进入国家部委工作。没想到外交部对此事非常重视,竟三次派遣人事司国内干部科科长吴化远前去外交学院邀请厉声教去外交部工作,同时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各级领导也逐个出面,耐心地给厉声教做思想工作,劝他来部里跟随刘泽荣老专家一起从事领土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过再三邀请,厉声教被外交部领导们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最终于1956年11月正式调入外交部,成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老专家刘泽荣唯一的入室弟子。厉声教那时年仅21岁,是当时外交部所有地区和业务司干部中最年轻的。当时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外交部重视青年人才,尊重知识分子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早期外交生涯厉声教进入外交部后便被部里作为刘泽荣的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参与了一系列关于新中国的边界谈判等重大工作,并在国家官方地图上的国界线标绘、解决大陆边界纠纷与岛屿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1960年撰写的调研报告《波兰领土变迁》及对于德波边界寇松线问题的研究等曾获得中央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在外交部的政治运动中,厉声教虽遭受冲击,多次被下放,但面对逆境,他仍坚持原则,始终拥护周恩来总理,依然坚信党和组织。据厉声教外交部前同事、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原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邹一民回忆,厉声教在政治运动中,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尽管曾受磨难,但他仍能坚强、乐观、从容地面对一切。1956年初入外交部时的厉声教厉声教这一时期深入基层,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还结交了很多工农朋友。厉声教与农村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老乡们结下了真挚的情谊。他忘我地参加劳动,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二点,由于出汗太多,口渴难耐,经常只能大量喝河中带污泥的河水以解渴,多次发起高烧,一次险些丧命,全赖当时年轻且作为运动员的他身体底子好才得以转危为安。最后,厉声教因劳动出色被评为“上游”(即优秀),随后被调回到了外交部恢复正常工作。厉声教在日记中写道:“回想起来,干部下放对于干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及中国国情,培养干部刻苦耐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培养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挚的感情等还是有好处的。”改革开放的杰出人物据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的《中国外交官与改革开放》一书,外交官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厉声教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是首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亲历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等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3年12月,厉声教代表中国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参与联合国外交的中国外交官,厉声教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还代表国家参与了一系列联合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并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厉声教与后成为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的倪征燠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一同参加了自1972年3月到1982年12月长达十年的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和随后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法律和外文方面的咨询与把关,及起草给中央和外交部领导的各类报告等。厉声教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与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和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1973年10月2日,周恩来总理就领海问题在厉声教材料上的批示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厉声教1973年就我国领海宽度问题向周恩来总理的重要建言,获得了周恩来的肯定与支持,使得中国最终以12海里的领海宽度于1982年成功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周恩来为此曾几次致电外交部找厉声教面谈领海问题。签署该公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参与国际法的立法活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利益,对我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保证管辖海域得到有效控制和充分开发利用以及解决南海问题等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厉声教频频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外交活动与外交谈判。他学贯中西,风度儒雅,加之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出众的英语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其他与会国家代表逐渐对中国人产生好感。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托付的重任,也赢得了其他与会国家代表对中国的尊敬。在此期间,厉声教还亲历了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1973年4月,联合国大楼前,中国出席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代表团全体成员(右七为厉声教,左二为吴建民)对于这一时期的厉声教,厉声教友人、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夫人施燕华曾回忆道: “我和建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曾和声教同事一段时间并建立友谊,特别是他们俩曾一起参加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工作,经常互相切磋。声教对工作的细致认真令人钦佩,对一些问题都能把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建民生前也经常和我谈起他,称赞他为人正派,事业心强。”1987年,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厉声教(右)与西印度杰出政治家、巴巴多斯“独立之父”、首任总理兼时任总理巴罗(Errol Barrow)在中国大使馆1987年,在中国与巴巴多斯建交十周年之际,厉声教被任命为中国驻巴巴多斯代理大使。他积极推进中巴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为今日的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从巴巴多斯卸任后,厉声教又被任命为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他在保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推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向加拿大主流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外交部专家和一位学者型外交官,厉声教还曾参与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央在外交外事决策方面提供对策建议,并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曾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去访学,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作出了贡献。他的调研成果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厉声教与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从外交一线退下后,厉声教作为国家边海事务方面的权威专家,还继续受邀担任外交部的专家顾问,并兼任多所知名学府的客座教授等。国内外众多知名智库、NGO、主流媒体等也纷纷向厉声教发出邀请,但他始终淡泊名利,将重心放在培养新一代的外交外事人才方面。他曾赋诗表达了他志在归隐让贤,将希望寄托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想法:残漏催人老,岂得负寸阴。欲逐飞熊去,垂钓渭水滨。华发偏因循,青春正革新。枕流息俗念,耳净听松吟。中国科学院院士、厉声教大学同班同学王颖回忆称:“厉声教一辈子兢兢业业,不求名,不求利,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学者型外交官。他很有情趣,思想境界也很高。”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欧阳玉靖也曾回忆道:“厉老高风亮节,淡泊名利,一生为人坦诚,默默奉献,为国家的条法与边海事业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特别是退休后,仍继续积极地为国家边海事业发挥余热。”老骥伏枥,志在教育的厉声教倾力提携后进,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深受青年人的爱戴。其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他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除致力于教育事业,厉声教余生一直在为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懈努力。他凭借自身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以及地道的英语,积极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他受邀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上开设英文专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我国首位在美国《赫芬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的中国外交家。他十分支持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应邀担任多家中央媒体名誉顾问,助力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在外交与外宣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外交家。在通过西方知名媒体向世界更好地介绍和说明中国的同时,他还发挥自身外交外事经验丰富,人脉高端广博等优势,致力于文化外交,注重对外民间友好交往,促进了中西方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为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配合整体外交工作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厉声教还曾致力于文史和国学等方面的研究,有“诗人外交家”和“外交活字典”之称,被媒体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其在《百年潮》、《世纪》、《文史参考》、《中国国家地理》、《钟山风雨》等发表的多篇文章影响广泛。其在国学文史方面造诣颇深,同时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有“当代诗词名家”之美誉。大师晚年晚年的厉声教开始静心整理自己早年即开始记录的外交日记等材料,努力在生命的烛光即将燃尽之前,将自己毕生的外交实践经验与人生感悟整理发表,作为留给后世的最后遗产。在病榻上长时间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的厉声教再无能力提笔撰文。他自知时日无多,给家人留下了三大遗愿:第一,身后事一切从简,不给国家和亲友增加负担;第二,遗体捐出,用于医学研究;第三,丧葬费用全部捐出,一部分用于老年疾病的研究,帮助更多老年人,另一部分捐给母校南京大学和上海市西中学。2017年8月6日,厉声教这位为国家外交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倾注毕生心血,一生默默奉献的一代外交与文化名家带着对未尽的事业和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恋无奈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一页页未及发表、耐人寻味的文字。8月16日,厉声教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悼词中写道:“厉声教对周恩来总理主持外交大政与成就,是钦佩、信服与忠诚执行的。可以说,他遵守我国外交工作的原则与作风,终生不渝。”外交部对厉声教的一生做了如是评价:“厉声教同志在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工作期间,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努力开展外交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工作勤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恳待人,作风正派。退休后,厉声教同志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衷心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厉声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他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最高人民检察院正义网对厉声教的评价是:“身兼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外交家,在多个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厉声教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南大的校园里走出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外交官,他们既是南大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他们给南大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大人以他们为荣!来源 / 杭州党史
发布者:日野 光
2020年05月06日
【追思】6月25日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上海这座城市少了几分繁华拥挤,街道潮湿行人匆忙。凌晨3点35分,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安详地走完了他坎坷却闪耀的一生,享年105岁。  消息传出,各方的送别纷至沓来。“语文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致敬老教授。”“大师风范,众人共勉。”“文学界的泰斗,一路走好!”“我们学过他编的教材,铭记并怀念”……徐中玉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及名誉主任。他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等作品,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5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成为恢复高考以后,影响最大、生命力最持久的教材,至今已经修订了11版,发行了3000多万册。“徐先生的一生一直保持着硬朗的性格,从来没有因为吃亏而变得圆滑或者放弃他自己的原则。”一早听闻徐中玉过世的消息,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几度哽咽。陈引驰的父母也曾是徐中玉的学生、同事,陈引驰可以说是听着徐中玉的名字长大的。陈引驰认为,身处逆境时沉潜、有所作为时奋发,是徐中玉的一生写照。1915年,徐中玉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中医之家。从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徐中玉当了两年小学教师,于1934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后,他随校内迁,转入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就读。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徐中玉一直辗转教书,始终没有脱离学校。  读书期间,徐中玉师从老舍、叶石荪、台静农、游国恩、罗玉君等。从大学三年级起,徐中玉就养成了运用卡片搜集资料,并不断分类整理的习惯,且从未间断。“多年后,当我看见一箱箱发黄的卡片时,我懂得了一个人在逆境中该如何处世、行事,如何以志业充实自己的生命。”徐中玉弟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1978年至1984年,徐中玉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他作出了一项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诗集。孙颙在学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冬》于1979年出版,徐中玉当即发表文章给予热情支持。活力十足的华东师范中文系涌现出了全国知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真实是徐中玉的追求,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爱讲真话。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术上,他心中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说、怎么写。他曾在《论勇敢的表现》中写道:“发真的声音,说真心的话,忘掉了个人利害,推开了一切阻碍进步的因袭俗滥的规矩习惯老调,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现……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文学将成为‘世界的势力’,岂止干干净净去了陈言而已!”在治学和育人上,徐中玉主张“实事求是”,力求“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他的床头上挂着“道德文章”几个大字。他说:“道德文章,先道德后文章,写文章要一丝不苟,真实,真诚,有感而发,吐露心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心怀黎民苍生,刚正不阿。一生手不释卷,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从不曲学媚世。”毛时安回忆道。徐中玉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先生家里的老式藤椅早已磨断了藤条,写字桌也已油漆剥落已经露出了原色。“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多少天翻地覆的大事情,先生就像大河中的一块巨石,静静地坐着,做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做的事,无怨无悔。”毛时安说。在晚年,徐中玉拿出100万元积蓄设立了“中玉教育基金”,以资助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贫困学生。“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不少人眼中对徐中玉最贴切的形容。来源 / 环球网
发布者:日野 光
2020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