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古代舜王一心一意尽他的孝心,这是德之本。舜王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名、没有势,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义行事,不管父母怎么样地伤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诚地要去尽他的孝道。由于这份孝心、这份道义之心,感动了邻里乡党,邻里乡党再继续传出去,更远的,我们说“远者怀之”,离他很远的人也对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到最后连尧帝都很佩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尧帝也很有智慧,虽然别人很肯定舜王,但是毕竟是整个天下,所以还要考察一下,几十年确定舜王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给他。 古圣先贤的举手投足,都有学问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内行人看门道,绝不能外行人看热闹。舜王只是尽他的道义,却能够感动整个天下,后来连父母也感动了。所以当有人不能被我们影响,我们要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为榜样。 依道义多助,而且依道义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不会中断,他对于整个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一件事你只要依循它的原则,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就可以做得到,事情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难。 请问舜帝有什么条件能够感化一个天下?根本在真诚的心。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来的。所以当别人有很多助力的时候你不要羡慕,你要看出来是因为他那颗真诚的心。世间很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开始一堆人来做,都是几个人众志成城,都是真诚之心,自然能够感动更多的人来投入,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我们看唐朝打天下的时候,还不就是那几个大将,还不就是李渊,还有他的儿子李世民,所以真诚才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你不要在枝末打转,在那边烦恼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钱都不够,那都是枝末,要从真诚开始做起。我们看范仲淹一开始有没有权贵?有没有金钱?都没有,凭的是一颗真诚为了利益国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诚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助力来成就他的事业。 而“不诚无物”,当我们不是用真诚心去经营我们的人生、经营我们的事业,成也是败。一个人没有真诚为什么可以成?那是祖宗庇荫。他没有诚还可以撑出一个公司来,那是他还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的真诚跟能力做出来的。而他没有真诚,自然支持的力量会慢慢减退,所以虽成必败。看事情不能看一个点,要看来龙去脉,不然在现在这个社会你会患得患失,你看不真诚的人还这么有钱,不真诚的人还开这么豪华的汽车,其实那个都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人生假如能看得清楚,你会觉得心里很舒坦、很踏实,甚至于你看到这些不遵循道义而有成就的人,你不只不会跟他生气,你还会可怜他,抓住机会看能不能让他迷途知返,所以心里面不会有愤愤不平。我们看范仲淹本身并没有很多外在条件,他也能够成就很大的功业利益宋朝。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而不败。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没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诲,让我灵光乍现五秒钟,在高中时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闪了一下,然后就是七八年过去了,所以人生的缘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几个七八年!范仲淹的德行是真诚心发出来的,所以从宋朝以后,多少读书人的气节都受他影响,甚至于我们现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说一个地方养一种人,这个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会出很多人才,而这些圣哲人,也会影响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所以我们去任何一个地方,除了看自然风貌,也要看人文。我的体会很深。有一次我到海口去,我主动去参访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非常刚正不阿,非常廉洁有守,他的书法里面写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确实他这个人间不是单指明朝,留到现在正气还在。我把这句话再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正法在人间”,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圣贤之道。我们去参访这些圣贤人,也要有自己的体悟,从他的精神当中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定位在哪里。 我在看海瑞的介绍时,看到有一幅画 是画着海瑞家里的景象,家里的大门写了两行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不是海瑞的,这两句话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气节直接影响海瑞,所以真诚做出来的事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我们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诚去行道义之事,然后让我们的气节、让我们的德行传承,家风数百年不坠?人生要立高远的志向!我们在工作中能不能用真诚、道义去做出榜样,在这家公司里面“留名青史”,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行事一定要依循道义来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2日
人愈不怕困难,才能够淬炼得愈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我小学记住一句话,印象最深,“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所以一定要有淬炼的态度,不怕困难,撑一下就过去了,撑一下能力就跨上去一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感受得出来,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经历过很多挑战跟挫折,比方说大舜,他被父母误会了,那一段时间他还自己耕作,很辛苦。因为他的诚心,大舜还感动了大象来帮他松地,感动了鸟来帮他除草,我们有没有这种德行?“勿自爆,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真诚心每个人都有,只要你肯点点滴滴去提升,一定可以办得到。我们面对孩子也要引导他不惧困难的态度。小孩子抽象思维能力没那么强,我们可以用故事来告诉他。有两颗大石头非常有灵性,刚好有一家即将落成的佛寺,佛寺里面要雕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像,这两块石头素质差不多,其中有一块略为好一点,所以就拿这块石头先刻。在这个刻的过程中,这颗石头常常抱怨:“痛死我了,你快住手吧,我不想给你刻了。”雕刻师就好言相劝:“你再忍一下,就两个礼拜就好了,你能够忍得下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释迦牟尼佛像。”它一听,说:“好吧,我再忍两天。”结果在这两天,它还是一样拼命地喊叫,喊得雕刻师的心都快碎了,最后说“好吧,那你就先歇一会儿吧”,就把它放在一旁。然后雕刻师就对另外一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塑你,你可不能喊痛。”这颗石头说:“我绝对一声都不吭,你大可放手来雕塑,来磨炼我。” 终于两个礼拜过去了,雕出非常庄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万人空巷,统统来礼拜。结果因为太多人来了,踩得地上尘土飞扬,最后必须想办法,看看旁边还有一颗大石头,就把它打碎铺在地上,所以第二颗石头成为万人膜拜的佛像,第一颗石头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所以一个人假如不愿意自立自强,他就会落得被人轻视,被人瞧不起;一个人真正有志气,不断淬炼自己,他就会赢得身旁人对他的恭敬,对他的推崇。 所以诸位小朋友,你们以后是要让人时时瞧不起你,就像这个石头被踩在地上,还是希望人家看到你都尊敬你、都佩服你?你可不能等到人家把你踩在地上了才在那里抱怨,那就为时已晚。你以后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是到时候才来提升能力,必须从现在开始用功学习、用功读书,有真实的学问才能让人尊重你。      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生起“勿畏难”之心,生起时时处处要磨炼自己的一种心境,他就会不怕辛苦,他不怕辛苦又能够深入学习,不用多长的时间,他就尝到学问的乐趣了,这个时候你连推都不用推他了。我们现在读书还用人推吗?不只世间学问如此,学习中国的六艺,只要真正不怕困难,突破进去了,孩子尝到学习的乐趣,你也不用推他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2日
 尊敬的康校长及各位老师:大家好!通过一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太多 ,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与烦恼中。 命运的改变不是说到,而是做到的!每天都在听课,写分享,绞尽脑汁把分享写的完美,语言表达能力强,让老师看了表扬一下,心里感到舒服!多么虚伪啊!表面的功夫做到极致,行为还是没有改变.无论说的天花乱坠,命运没有改变,这就是果!  通过学习老师讲解如何改变命运,用什么方法改变的更快,真的很受益!下面我真心的忏悔一下自己的过错,把藏在心里的过失都倒出来,不在生根发芽!   我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不听任何人的话,做事任意而行,家里大小事都由我说了算,也不给先生机会,有些事最后闹的不愉快,心生怨恨,觉得自己都对。   我付出的最多,家人不理解我,不心疼我,觉得委屈!   在孩子这边,我没有做到母亲的慈爱,一再要求孩子怎么样,看到的都是孩子的错,冷战处理,孩子觉得家里没有温暖,孩子也怨恨父母,导致孩子丢失了孝道,引起孩子做错事,以盲导盲。家人都痛苦,这都是我不会做母亲的地方!   在心量方面,心小志大,很多方面,做不到。如:嫉妒心强,不接受批评指正,在心里怨恨,表面极其敷衍,没有恭敬心,对父母的孝心不够,感觉父母生活好,不需要我,所以不太关心!    自从接触到老师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错误的知见,得到的结果都是苦的,给家庭带来诸多烦恼,先生处处不顺,孩子也心情烦躁。追其根源就是自己不明白道理,所以我要发愿好好学习,努力改过。知道错误不好改,特别这颗心,太难改变,但是一定得改,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家和谐起来,让周围的人因我改变而快乐起来!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老师救了我,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指点我改变命运的方法,学生无比的感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2日
●石知石(北京)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孔门故事的很多例证,譬如:在《论语·雍也》篇中,记录了孔子探访身患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得意弟子冉伯牛(德行杰出者,也曾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呈现出孔子思想中与敬天顺道同样重视的怜生惜命的仁慈之心。孔子在一边感叹“亡之,命矣夫”,爱生同样也得接受恶疾致死的结果,又一再慨叹“斯人而有斯疾也”的不忍之心。这种在生死考验面前的“仁义”言行,岂不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个至善家庭乃至举国上下“惜生德性”之榜样。      历来我们都知道的,孔门弟子贤者众多,而“好学”者仅有颜回一人。颜回自我修养极高,可谓孔门中无人可及。颜回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克勤克俭,而且常“退而省其私”并常与孔子相与问学,“不愚”“有发”,“可惜早亡”,让孔子痛不欲生,直呼老天要了自己的命。从这远古以来求学问道之人的痛心疾首的故事中,可以至今仍为一切优秀人才叹息之处,也在《论语·子罕》篇中通过夫子之口,作出了总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门弟子学业表现个性突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的智慧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后人由儒学而品味中华文化的做人之道,基本可以由此经典开悟。同样是优秀弟子的冉有这个人,孔子拿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看到他的才华出众,是一位可向豪门举荐出仕的人才,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为富不仁的官场哲学,不惜以“非吾徒也”相称,号召同门子弟和他划清界限,并且“可鸣鼓而攻之”。(见《论语·先进》篇)。    《易经》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之说。《诗经》则更是以“赋”“比”“兴”歌者独运的审美手法,将春天的自然风光通过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鸟兽虫鱼的生动趣味,用先民独创的中华文字,尽情铺陈开来。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一大批先进的中华子民,已经能够在祖先保存下来的经典文化中学习到远古生命的智慧,这就是后来经由孔子整理而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的经典大义。承载于“六艺”、“《四书》”与“《五经》”,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至上家道,其核心精神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学道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这种高度哲理化的生命智慧,在人类文明的第一次轴心时代(约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的中国先秦时期,世界文明高峰并出),已经为中华先哲们所体认而传承至今的,以孔门学说为代表的经典之作《论语》的智慧,正在接受人类新一轮技术文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检验,也必将展示出人类文明进化新的春天里又一片生机无限的风采。      孔子的教育实践,为我们今天的家道建设,提供了道德模范的借鉴。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实践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精神与文化的洗礼。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来自远古的民族智慧的温度。在我们生命进化的历史运程之中,最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启示着我们要真正地放下我们这个渺小的个体,将我们生命中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接续发展,放在我们自身成就的首位。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3月02日
俗话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做事不可能时时的状态都如你所预料,不可能时时的局势都像你想象中的这样,毕竟我们现在成就一件事要有很多人的配合。所以成就一件事最难处在哪里?难在“见和同解”。一个家庭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能够统一,这个统一是依循道义、真实智慧,那这个家庭会兴旺,子女会教育得很好。家如是,团体亦如是,甚至于政府单位都要“见和同解”,思想观念能够统一,才能把事情办得好。所以当思想观念还没有办法取得统一的时候,有些事你还必须缓一下,这个缓一下倒不是啥事都不做,缓一下是先从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德行提升,进而一步一步感化自己的家人,感化自己的同仁,所谓能屈者才能伸。但是你在屈的时候不要看起来很委屈,这样人家会说,学圣贤学问的人都学了这么痛苦,我们还是别学了。你应该要做得很欢喜才对,很踏实,那个笑容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个人尽本分的时候活着很痛快。我们表现得欢喜之外,该做的事要不动声色赶快做,常常能多请客、多送礼,常常能多慰问、多关怀。所以我们学习要像鸭子划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从容,但是在水面下划得特别快。我们要替家人着想,又要替工作上的这些同仁着想,所以刻不容缓,要赶快动。“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时时处处从自己修身、本分做起。这句话可不是消极,“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是叫你要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么样?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就好像这个朋友才认识你三天,你就把一堆书往他的身上推过去,他对你还不是很了解,你一下子拿这么多书给他,他的内心会很有压力,甚至于他拿回去之后都不知道摆哪里,不敢轻慢这些书,但是自己又还不是很了解。当你给对方压力了,就会有一些流弊出现。所以我们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这个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但是假如今天缘分具足了,已经是十分缘了,那你要做几分?举手之劳,就好像为长者折枝。明明缘分都摆在面前了,你还口头禅一样地说“随缘,再看看”,那成就众人的事就挡在谁面前?挡在我们面前。那这个不叫随缘,这个叫随便,随随便便处理事情,这要不得。尤其我们是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所以随缘叫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这才是真正的随缘;随缘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随缘还带有智慧的判断。所以我们修行人对这些道理要深入体会,不能只体会在表面,还拿着这个话来推卸责任。当我们有这样的判断能力,你就能够去掌控应对之理。我们也不要说现在就要马上能判断缘分到几分,没有这么苛刻。历事炼心,经历事情多了,你拿捏分寸的能力就愈来愈好。举一个例子说,跟人讲话也要随缘,所谓“交浅不言深”,跟他认识没几天,你总不能推心置腹把家里的事都告诉他,这个在言语上就不懂得缘分观察。这话诸位朋友也不要听错了,你听了之后又说一定要认识三年才可以谈真心话,这又听执着了。 比方说这个朋友明明只见第三次,但是他听到你在谈大舜的故事,他听到你在谈范仲淹的故事,他的眼睛都亮起来,听得非常入神,你总不能在他很专注的时候说:“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以后再说。”虽然这个朋友只是见几次面,但是你观察到他的善根很深厚,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而为。所以人跟人的交情不能单纯只用交往多少年来看,当朋友的心没有打开,纵使你是三年五年,感觉上缘分还是不具足;当遇到的朋友是非常真诚,能够推心置腹的,可能交往一个月,你都觉得好像交往很多年这么样地熟悉了。所以这个也是告诉我们缘分是动态的,我们要懂得去观察,而这个判断的智慧也都是积累出来的,都要通过你不断地历练才行。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1日
尊敬的康老师、各位老师,大家好!经过这一周跟随老师们学习圣贤教育,我对知过改过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在老师们的引领下,我每日沉浸于圣贤智慧之中,渐渐拥有了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这使我不但能避免作恶,还懂得时常自我反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做到知过能改。这就如同治病,医生精心开出药方,可若患者不去服用,疾病自然难以痊愈。学习圣贤教育亦是如此,老师们的讲解是改变命运的良方,倘若我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将其落实到生活里,不懂得自我反省、知过改过,那一切都只是空谈。 在自我反思时,我察觉到自己存在不少问题。面对不喜欢的人或事,我总是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而不是尝试转变心态、化解矛盾。这反映出我的仁爱与包容心不足,内心深处仍藏着自私自利的念头。另外,我在学习时间规划上也存在欠缺,没有固定的学习时段。今后,我会把学习安排在不被打扰的时间,以保证学习时更加专注。孩子放假后沉迷手机,这让我很是苦恼,怎么劝说都不见效。但通过不断反思,我意识到所有的境遇都是由自己不善的心念感召而来。孩子就像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根源必定在我这个原件上。于是我改变了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多了理解、包容和关爱。有一天我洗好水果送到她面前,关心她玩手机也要注意身体,没想到孩子立刻笑着回应我。看到她床边放着吃完方便面的盒子,我耐心地对她说:“这次我帮你把盒子拿出去,下次就得你自己处理啦。”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答应了。从那以后,孩子经常主动和我们交流,不再不耐烦,变得开朗阳光,还主动跟我说她要学习了。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圣贤教育真的能迅速改变命运,只要我们内心有所转变,外在的境遇也会随之改变。回想起过去,我浪费了太多时间,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总是得过且过,导致现在学习时颇为吃力,眼力、听力、记忆力都大不如前。写分享内容的时候,都得反复听,边听边写。但“今天是以后最年轻的一天”,我一定要珍惜当下,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尽快提升自己。这既是对祖先、父母、老师的回报,也是对自己负责。 未来,我不仅会一门深入、长期坚持学习圣贤教育,还会把所学切实运用到生活中,学一条就践行一条,时刻自我反省,发现过错及时改正。感恩大家!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28日
在学习《了凡四训》的过程中,我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并努力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最近家中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子女教育有了全新的感悟。孩子沉迷于游戏,丈夫为此十分着急,便直接封禁了孩子的游戏账号。没想到,孩子以刷抖音、绝食以及不理父亲的方式来抵触这一举措。庆幸的是,由于孩子学习过《弟子规》,虽心中不满,却没有顶撞父亲,只是一时难以接受父亲的做法。为了解决问题,我和丈夫进行了分工,我扮演慈母的角色与孩子沟通。我先是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夸赞,拉近与他的距离。就在当天早上,孩子主动跟我谈起了游戏权限的事情。于是,我趁机引导他:“爸爸是个有文化、有判断力的人,他能够合理地把控游戏时间,这一点你要向他学习。如果你想玩游戏,可以好好和爸爸沟通,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游戏计划,这样才能把握好玩游戏的分寸。”孩子听了我的话后,心情好转,开心地去找爸爸了。随后,我和丈夫又一起商量,决定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控游戏时间。 经过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其实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而能否经受住这些考验,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爱心。回想过去,我对教育的理解曾存在片面之处,以为孩子无需过多管束,凭借德行感化即可;家人也无需过多关注,自己做好自己就行。这些观点本身并无大错,但我却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只是简单地选择了不管不顾,甚至忽略了孩子和家人的需求。当孩子心里感到不舒服时,我本应及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如果连自己的孩子和家人都漠不关心,又谈何对他人怀有爱心呢? 真心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耐心教导,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帮助,我才能找到引导孩子的方法,让家庭氛围更加和睦。我深知自己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老师常说,学习不能间断,要时刻心怀爱心。我会将老师的话铭记于心,始终保持一颗爱人之心。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28日
    尊敬的康老师,群里的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    这几周,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反复强调励志发愿的重要性。人有志向,就如同树有根、鸟有翼;反之,人若无志向,便缺乏前进的动力,做事往往半途而废,难以取得成就。由此可见,立志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过去的大半年,我一直过得懒散又消极。幸好老师了解我的状况后,常常鼓励我,帮我重新树立信心,我才得以重新捡起课程,慢慢在听课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也深刻认识到励志的重要性,懂得人活着一定要知恩、报恩。 想想父母从小到大给予我的,实在难以言表。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这种感受愈发深刻。妈妈年事渐高,各方面都大不如前,能明显感觉到她老了。老师讲过,作为子女,对父母最大的报恩,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吃穿住行,陪他们聊天、散步,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能让他们受益的事。    再想想康老师,十几年来对我不离不弃,不仅提供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教导我如何做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鼓励并引导我让生命变得有价值。想到父母和老师给予我的这般深厚恩情,我实在没有理由再如此颓废下去。    当我有了报恩的心愿后,真的是境随心转。很快就有老师安排我负责巡讲学习群里辅助班长的工作。每天我大部分时间都捧着手机,一会儿查阅文字,一会儿点击回复,一会儿编辑流程……总之,非常忙碌。    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自己也频繁犯错,也会看到别人的错误。但神奇的是,自从有了这份愿心,即便有时感觉很累,我也甘愿承担,内心是快乐的。尽管错误不断,可老师们都包容理解我,还常常像善知识一样帮我改正,让我觉得很幸福,不再孤单。我也开始学着像老师们一样,用爱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渐渐地,内心比以前平静、舒坦多了。 以前,我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不愿承担责任,更没有报恩之心,所以日子越过越苦,路也越走越窄。人生既要有好老师的引领,也离不开善知识的滋养,而立定志向更是成长的动力,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我在此发愿,一定要好好珍惜老师给予的学习机会,以及在这个平台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定会与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让大家都能有所收获,让老师少些操心,多些欣慰。 以上是学生浅显的学习体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无尽感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