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时辰养生法:傍晚5点到7点,最宜护肾气养肾精
广东省中医院
酉时,是指傍晚5点到7点之间的时段,此时太阳西降,即将落山,大自然的阴气开始转浓,故又称日落、日沉、傍晚。在人体内,酉时正值肾经当令,也是肾脏功能最活跃的时候。
肾脏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具有独特且无法替代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纳下和收藏的功能,贮藏五脏六腑的精气,以滋养先天之精与满足身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肾经当令的酉时,维持肾脏的纳下和收藏功能非常重要。
01
锻炼宜以静态运动为主。
酉时阴气转浓,凉意暗潜,此时若剧烈运动或大汗淋漓,则寒气容易从皮肤孔窍入侵,与体内阳气相搏,影响人体正常气机,也阻碍肾脏行使收纳精气的职责,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即到了日沉之时,人体应该以收敛气机,以闭拒外邪,而不宜过度活动筋骨,导致汗出受寒。此时运动只宜以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这些静态运动为主,当运动到背部有温热感、微微汗出时即应暂停下来休息。对于平素易出汗或者常有掌心汗出者,除了必要的添衣防寒,此时也可以用砂仁3克,肉桂1克,糯稻根10克,焗服,有纳气归肾,收敛止汗的功效。
02
进食宜“一少二素三慢”。
中医认为,肾脏在人体饮食消化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脾胃的消磨运化活动,还是小肠的泌别清浊或大肠的传导活动,皆需要依赖肾脏的蒸腾气化作用。在酉时,人体的气机与精气呈蛰伏趋势,故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过度耗损肾气,影响肾脏封藏精气。民间所言:“晚餐吃得像乞丐”则生动体现了晚餐的正确打开方式,可用“一少二素三慢”来概括。晚餐饮食7-8成饱,进食量以可以维持到第二天早上没有明显的饥饿感为标准,且要少添食零食或水果,为一少;尽量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以谷类、蔬菜、豆类为主,避免进食脂肪类食物或动物内脏,为二素;细嚼慢咽,尤其根茎、瓜类、豆类必须嚼至糊状感,才吞下去,为三慢。
03
应避免不良情绪波动。
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体内气机和脏腑机能有着密切联系。在《素问·九气论》就提到不同情绪对体内气机活动的影响,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灵枢·本神》也提到比较剧烈的情绪反应如怒、恐会引起肾脏封藏功能失调:“怒不止,恐不解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经常遗精)”,因此,在酉时肾经当令之时,尤其应该避免不良情绪波动,以防影响体内纳下收藏活动。
对于情绪自控能力较差者,平时可艾灸太溪穴以起到调神定志的功效,《会元针灸学》认为:太溪穴对于情志失调者,能“养其大志”,也能调节肾经肾气。此外,对于长期情志失调,引起筋骨酸软无力、容易遗精者,平时可以用酉时护肾饮:合欢皮10克,杜仲5克,益智仁5克,黄柏3克,煎水代茶喝,以起补肾、安神、祛湿、涩精功效。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三伏天,这4个饮食禁忌要避开!推荐这碗健脾祛湿汤
广东省中医院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老百姓常说的“苦夏”也就在此时。
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尤其是饮食方面。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三伏天的饮食注意事项。
01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处于小暑与处暑之间的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无力、口气重、口干舌燥等,故这段日子也被称为“苦夏”。
入伏后的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累积,所以会一天比一天热,依次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时天气就最热。
此外,岭南夏天多雨水,空气湿度比较大,水的热容量要比相对干燥的空气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使天气晴朗少云,更有利于阳光照射大地,地面直接受到阳光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02 三伏天适合吃什么?
重在健脾祛湿
中医根据五行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这五脏。
长夏主要是指农历六月,涵盖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基本处于“长夏”阶段。长夏对应于五脏中的脾脏,五行属土,湿气当令。
脾主运化水湿,然水湿又容易困脾,影响脾的运化,进而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三伏天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湿。简单而言,夏季暑湿,适宜清补。
健脾祛湿的食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玉米等。
兼以清心泻火
此外,三伏天包含于夏季中,夏季对应于五脏中心脏,五行属火,容易出现心火过旺,因此三伏天饮食还需注意清心泻火。心火旺常有口舌生疮、易烦易怒、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小便黄、舌尖红或者有芒刺等症状。
清心泻火的食物有:新鲜莲子、莲心、苦瓜、百合、绿茶、苦丁茶等。
辅以解暑生津益气
夏季暑热当令,尤其是三伏天火热至极,人体多汗容易伤津耗气,故三伏天饮食还需兼顾解暑生津和补气,一般来说感受暑热伤津常会出现身热、躁动、头痛、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小便少、大便燥结、舌红少苔或者苔干等症。
而伤津严重可导致气随津脱,出现气虚时常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手脚无力、精神萎靡等症。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麦冬、桃子、李子、杨梅、甘蔗、猕猴桃、西瓜、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蓝、海带、酸梅汤(由适量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样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饮(鸭梨、马蹄、莲藕、鲜芦根、麦冬这五种食材榨汁而成)等。
补气的食物有:党参、黄芪、人参、西洋参、糯米等。
适时散寒祛湿
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让相当一部分免于经历“苦夏”,尤其是办公室人群,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空调房,喝着夏日凉茶或者冷饮,不禁让人产生这个夏天也不那么热的错觉。这部分容易感受寒湿邪气,容易出现恶心欲呕、关节冷痛、腹痛、腹胀、腹泻、舌质淡白苔厚腻等症状。
散寒祛湿的食物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姜、葱等。
03 三伏天饮食禁忌
少食冰冷
三伏天应少食冰冷。
中医认为,三伏天的伏字有“阳盛于外,阴伏于内”的意思,说的便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也藏于人体之内。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三伏天期间大自然的阳气充足,有利于寒冬伏藏于体内的寒湿邪气排出体外,轻者只要期间不食冷饮或冰冻之物体内的顽固寒湿邪气也能好个大半。若此期间不戒口,可加重体内寒湿之气,到秋冬逐渐发作。过食冰冷也容易让寒湿之邪直接损伤脾胃,加重岭南夏天的大多数人体常态——脾虚湿盛。
少吃肥甘厚腻
在热极夹湿的三伏天里,过食肥甘厚腻容易滋生痰湿内热,无疑是火上浇油,很容易发生湿温疾病,常见湿疹、腹泻、口臭、大便黏腻臭晦、肛门灼热、小便黄且有异味、舌红苔黄腻等。故像肥肉、奶茶、啤酒、烧烤等能免则免。
宜清淡
三伏天期间建议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但应注意,因为三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的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出汗多,代谢快,消耗大,所以要适当补充营养食物,以满足三伏天人体高代谢需要。
切忌吃饱就睡
三伏天高温耗气,有气虚血旺的特点。很多人中午一吃完饭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气都集中到脾胃运化水谷去了,切忌刚吃完饭就马上躺下午睡,一来不利于消化,二来容易导致胃食管返流,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