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尊敬的康老师、群里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本周聆听康老师讲解《了凡四训》,我对孟子“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有了全新的感悟。以前,我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做好事,并未深入领会其内涵。 接触传统文化后,我积极参加印经、放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帮扶特困户等公益活动,也读了《了凡四训》的书、看了相关电影,更是努力践行善事。可多年过去,我没觉得智慧和福报有明显增长,以为是善事做得还不够。直到听康老师讲“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改过才是最大的善事,就是积德。老师详细解读了了凡先生勇猛改过、广行善事,最后改变命运的过程。我才意识到,过去我没改变命运,是因为过错未改。幸好有老师指点,否则,我可能会怀疑圣贤教诲。父母给我生命,老师给我慧命。若无老师,我可能不懂为人处世、不知如何改变命运。我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帮助他人,这是对父母和老师最好的回报。 感恩老师教诲!感恩大家陪伴!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尊敬的康老师及群里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通过本周的学习我又有了新的收获:老师在讲课中几乎每节课都在强调改过的重要性,教导我们依《弟子规》、《一日常规》来要求自己,端正言行与心念。多亏老师的教诲、提醒与鼓励,我才能在迷茫时重拾信心。通过反省我认识到过去我虽知道改过才能改变命运,但一直只停留在学习层面并未在生活中落实,所以命运没有改变。现在我每天坚持反省发现问题、改正过错、找先生的优点,在生活中去落实老师的教诲。慢慢地也能做到放下己见随顺先生了。虽偶尔仍有对立,但用老师教的方法反省后,能快速调整心态。以前先生下厨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指手画脚,要是饭菜不合我的口味,我就会直接说出来。但现在就算饭菜不太合口味,我也只是偶尔委婉地提出建议,并且肯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没想到,这样一来,先生变得越发喜欢做饭了。今天先生说,要用山药粉做粉蒸肉,先欢喜随顺,并询问是否可以加些素菜?得知会加山药和胡萝卜时我回应太好了。换作以前,我会抱怨。吃饭时发现菜竟忘记放盐了,我说没事原汁原味的也挺好。孩子也说好吃。  这件事让我明白家庭中没有对错,关键在于自己的这颗心。心顺、不执着、不较真,很多问题就解决了;反之则小事变大,烦恼无尽。        这段时间学习我体会到,改过不仅是改行为,更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学会随顺包容。心用对了,境界和事情都会变好,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感恩老师慈悲教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一周的时间匆匆而过,这周听老师讲《了凡四训》,我感触颇深,尤其是老师讲到的几个要点。第一,要减少恶念和妄念。我们每天都会杂念丛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学定力,根本无法控制。因此,我们需要多读经典,多听老师授课。老师一直提醒我们要返躬自省,我目前还无法完全看住自己的心念,但通过每天的反省,确实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比如,我意识到自己不太会用心做事,常常在做事时过于纠结事情本身,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心。老师曾讲过,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念,问问自己是不是怀着爱心和责任心去做事的。其次,做事的时候,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不易与难处。以前,我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这两句话,所以很多时候做事仅凭自己的想法和认知,陷入事务之中。通过反省,我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习气很重,必须努力改正,放下自己的固有想法和认知,用爱心和感恩心去解决问题。第二,老师在课上强调,我们要把行善当作像呼吸空气一样重要的事,随时保持爱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老师反复叮嘱我们要学习《弟子规》和《一日常规》,因为这是我们修学的基础。然而,很多时候我会忘记这些规矩,也忘了做事的初衷和正确方法。比如昨天,我在等儿子下课的时候读《一日常规》,当时心里只想着赶紧完成这项功课。旁边的朋友看到我在读书,便问我在读什么,我把书递给她,并说:“这是教小孩子规矩的书。”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我轻视了《一日常规》,缺乏应有的恭敬心。《一日常规》难道只是教小孩子的规矩吗?它是我需要切实落实、身体力行的准则啊。我读它,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做到其中的要求,而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或读给别人听,我没有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有时在分享和反省时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却做不到,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 第三,老师教导我们,学习一定要发大心、立大愿。如果我们学习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变好、家庭变好,或者只求自己在修学上取得成就,那都是出于私心,心量太小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都要一心为大众着想,考虑他人的需求。老师提到,如果有机会,要发心开办小课堂,这体现了老师无私的大愿。我们在学习时,也要立下这样无私的大愿,有了愿力,我们学习和改过才有动力。同时,在改过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本周的学习,让我对了凡先生的“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几句话感悟颇深。   跟随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渐渐领悟到了改变命运的方法,也下定决心摆脱凡夫俗子的狭隘认知,不再被忧愁烦恼束缚。我深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遭恶报,想要此生拥有好命,就必须时刻保持善心,多做善事。正如经典中教诲:“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我们首先要改掉自身存在的种种过失。“一切唯心所现”,若能修正自己的内心,去除恶念,留存善念,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去生活、做事,那么身边的环境必然会变得美好和谐。  自身而言,当下最迫切需要改正的是心念和言语上的过失。每当犯错误时,我能意识到自己认知浅薄、不够正确,才导致想错、判断错,进而言行出错。所以,改正心念上的过失是我努力的关键。我会坚持听课学习,听从老师的教导,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多用善心抵制恶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最难克服的是不能接受他人的说教和批评。了凡先生悟透道理后,能够做到“遇人憎我毁我,恬然容受”,我应当向他学习,放下自身的傲气,摒弃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愚昧心态。如果不能放下这些自私的念头,改正错误的认知,想要拥有好命无疑是天方夜谭。我时常自我反省,遵循天命,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分。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家人是与我最为亲近的人,在他们面前,我最容易放松自己。同时,他们也是检验我是否真心改过、是否真正放下自我并做到为他人着想的最佳人选。如自己对某些事情仍看不惯,还在看家人的毛病,这样就无法收获善果。     我明白了与家人相处时,对方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我自身的问题,必须要努力去改正自己,只有自己提升了,家人得到了真实利益,才能影响到一家人都学习传统文化,以点带面,千家万户好了,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所以说和谐社会还是从自身修持开始!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康老师和王老师,给予我学习的机会,也要感谢各位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让我们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修正自己,践行所学,让生活因善念与善行变得更加美好。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尊敬的两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山东青岛,今天我怀着感恩之心,分享我家明明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发生深刻转变的经历。    明明从小老实内向,胆小怕事。由于我们夫妻两人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管教相对缺失,更主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养育。在物质生活上,我们几乎对孩子有求必应,娇生惯养;在教育方面,我们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过多干涉,因为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更是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平时很少与明明耐心交流沟通,很少关心她的想法、困难和需求。当她犯错或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们只会一味地吓唬、批评和责骂,这使得明明越来越胆小怯弱。    然而,在高二上半学期期末,明明突然出现了问题,她开始莫名地痛苦吵闹,情况越来越糟糕。明明的母亲不得不辞职专门照顾她,从此我们家走上了求医问药的艰难道路。我们曾在北京、上海及本地住院治疗,西药中药不断,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让明明更加痛苦。我们也曾寻求过各种民间疗法,但一次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在近七年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掏空了身心和家底,却依然没有看到家庭的曙光。    2023年秋季,明明的大伯一直强烈推荐我们到康校长开办的北京青龙湖书院试一试。当时我还固执地认为,明明生病应该去医院治疗,这与学习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青龙湖书院。两位校长看到明明的状况非常同情,答应收留并救治她。同时,他们要求家长做好配合工作,只有亲师合作,才能让孩子尽快走出困境。在两位校长的正确引领下,心果老师、孟老师、王平老师、心柔老师等先后负责照顾明明,从生活起居、学习指导到习惯养成等方面都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明明就成功断药了,体重也从150多斤降到了130斤左右。更重要的是,她的情绪和行为也有了显著的改善,现在基本能够做到恭敬老师、友爱同学、关心父母,脸上也重新展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年来,我们夫妻两人遵照两位校长的要求,与其他老师一起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先后学习了《一日常规》、《太上感应篇》、《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病痛虽然发生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在父母心中。我们做父母的认知出现偏差,对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亏失孝道,自私自利,还觉得理所应当。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导致了明明的问题。 明明练习软笔书法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两位校长和传统文化。一年来未曾间断的认真学习让我们夫妻两人的思想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私欲在不断消减,利他思想已生根发芽。明明也在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下身心一天天健康起来。     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位校长率领的家校社团队的辛勤付出。我们一家人定会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学习、改过、修善,力争早日改变命运。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加入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为救助更多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和孩子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明明爸爸                                                                                          2025年2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我家男孩,一年多前处于躺平状态,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提不起兴趣,只愿意封闭在自己屋内无休止地打游戏,直至疲惫不堪才肯入睡。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全然不顾,无论我们如何劝说,他都坚决拒绝,仿佛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父母,我们深感无奈,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试图与孩子建立沟通,但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撼动他那颗封闭的心。我们哭过、怨过、无奈过,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内心深处始终不愿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幸运的是,去年年底,我们得知了北京青龙湖书院。在犹豫与期待中,我们决定让孩子进入书院学习。如今,他在书院已经度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还未全面进入学习状态,但他的变化已经让我们惊喜不已。从面貌上看,他变得干净整洁,按时理发、洗澡、洗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从精神状态上,他的眼睛里经常闪烁着亮光,脸上不再总是麻木无情,笑容也经常挂在嘴边,重新找回了少年应有的朝气蓬勃。从行为上,他学会了做饭、收拾卫生、整理内务,而且眼里有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看到孩子的这些变化,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我知道,我们和孩子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个努力的方向。青龙湖书院和那里的老师们,就像是我们的救赎者,给了我们和孩子重新开始的机会。我们会全力配合书院的教育,不仅为了救孩子、救家庭,更希望将来能够有能力去救他人,传递这份希望和力量。                                                                                        赵同学的妈妈                                                                                           2025年3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了凡先生请孔先生到他们家做客。“余引之归,告母。”他把这个情况,把他认识孔先生的因缘,禀告母亲了解。“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善待之”就是很热情、很尽力地招呼、照顾孔先生。我们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妇女,对人都非常慷慨,对自己的孩子严格。对孩子严格,他生活有规矩,不会贪欲很重,容易知足。对人很慷慨,你所做的这些善事统统是给孩子积阴德。现在的人对人很吝啬,没有福,对自己的孩子很慷慨,从小他就很会花钱,这都倒过来了。所以看古人怎么当父母都是学问。“试其数”,家里的一些情况让他算一算,结果都算得很准。“纤悉”是指他们家庭里面一些微细的事情,“验”就是很准确。     “余遂启读书之念”,他受孔先生启发,生起了要去读书考功名的想法。“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他找他的表哥,跟他一起商量。表哥就说了,教书先生郁海谷刚好在沈友夫家教学,开私塾。我送你到那里学习非常方便,在那里寄宿也没问题。以前私塾设在大户人家的祠堂,这些大户人家心量都很大,除了教自己的子孙,邻里乡党的孩子愿意学的一起来。所以了凡先生就礼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开始继续他的学业了。我们读到这一段,可以感觉得到,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伦理、重视亲人之间互相帮助,很有情义。他一去找他的表哥,表哥马上尽力帮助他,这是很重要的民族精神,要传下去,要有情义,要有人情味。现在的社会,连兄弟之间都不帮忙了,退得太厉害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童生”,“童”不是指年龄,还没有考上秀才的都称“童生”。孔先生推算他整个考试的名次,算他到县里考是十四名;“府考”是比县更大的单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就是省,“提学考”第九名。孔先生算完,隔年他真的去考,三次考试的名次完全一样,算得太准了。   “复为卜终身休咎”,再请孔先生帮他算终身,“休”是指吉祥,“咎”是指凶险,帮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算的是整辈子的吉凶祸福,连死的是哪天哪个时辰都算得出来,所以他很认真地记,一句都不敢落掉。这本《皇极经世书》不得了,但算得准还不厉害,能改命才厉害。所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孔先生算他哪一年考试第几名,哪一年可以补上廪生。秀才还分好几个等级,领的公家俸禄都不一样。廪生之后再提升到贡生,当了贡生之后还能当选四川一个大尹,大尹是指县长。而且当了三年半以后,就可以告老还乡了。他的寿命到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大家注意,子时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为什么要强调?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是人体新陈代谢最重要的时间,十一点到一点走胆经,一点到三点走肝经,肝胆相照,肝胆是把整个身体的毒素排解出来。    在马来西亚晚上十一点还叫早,都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了外面夜市还一堆人在那晃。这真的是跟自己的健康过不去,跟上天作对,不符合天道。小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睡眠很重要,假如孩子从小就喜欢熬夜以后健康状况一定很不好。所以现在家长要早睡早起做榜样,最晚十一点以前一定要躺下去。假如能够再早一点,十点到十点半就睡了,睡到隔天四点左右,六个小时差不多了,你的精神就非常好。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都是三点半起床,哇,早起真好!做了很多事,一看手表怎么才九点多而已.好像一天拉长了。那些晚睡的人一睡睡到中午,有一些年轻人还睡到下午,那对身体损害就很大了。     孔先生算他的寿命,连哪个时辰都算出来了,“当终于正寝”,就是无疾而终。现在寿终正寝的人很少,在医院断气的多。首先第一点就是生活不规律,身体这个机器都弄坏了,可能四十岁以后一大堆慢性病就都来了。所以,首先要身体健康,再来,要多积德行善,就能善终。违背良心的事情做太多了,可能三十岁就得吃安眠药了,那就很难寿终正寝。     我们文化里面讲“五福临门”,哪五福?健康、长寿、财富,再来,好善好德,最后一个,善终,也叫好死。这五福中最重要的是好死,有句话叫“好死好超生”,可是现在的人都是在弥留状态断气的,你说他会去哪里?所以真正的福要留在晚年享,留在临终享。生命要结束的时候脑子清清楚楚,一定是去好的地方。现在能多做事就是福气,多付出就是福气,多吃亏就是福气。告诉大家,年轻的时候就很会计较、很会算的人,算到最后上了年纪可能会得老年痴呆症。想太多了,脑子都想坏了,耗损多包容、有度量、多吃点亏是福气。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09日
●安澜(北京)      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学会劳动开始呢?    “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在绵亘千年的农耕文化长河中,耕读教育镌刻着古人理想的人格修为,蕴含着薪火相传的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一定始于劳动,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劳动中成长、在感恩中生活,注重知行合一。      劳动出真知,让孩子把《锄禾》背得滚瓜烂熟,不如让孩子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活来得更加深刻。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就应该从小培养,不可或缺。      中国古代贤明的君主非常注重让孩子参与劳动。商高宗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盛世”。 《尚书·无逸》注释:“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武丁从小生活在民间,接触了大量的平民,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童年的经历成为武丁继位后励精图治的重要精神来源。      一国之君如此,普通老百姓亦是如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这句话更是直接阐明了我们培养下一代的方法,必须重视劳动。      我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个起跑线一定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孩子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孩子只有感同身受后,才会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生出感恩心,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父母、 听话的好孩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够体会到参与家务劳动的乐趣,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可以说劳动的好处太多太多,而孩子往往是越小越爱劳动,越大对劳动就越反感,所以教孩子劳动,一定要从小抓起。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一个人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去劳动,他才能够享受到劳动带给他的喜悦、成就和满足。而衡量一个人活得是否有意义, 一定离不开他是否愿意为身边人、为国家、为社会带来价值和贡献。只有面对劳动积极的人,他才不是一个“懒人”, 他才可能乐于奉献、愿意付出。所以我们更愿意说,劳动不只是孩子未来是否贤孝、能否成才的关键,更是他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孩子长大后,也许会忘记语文课本中的南丁格尔是谁,会忘记数学课上微积分的公式,甚至连小学教过他的英语老师长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但是他从小培养的劳动意识会伴随他的一生, 他会在劳动中找到快乐、创造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近,《北京晚报》对20980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有96.4%的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但是仍然有3.6%的学生不会做任何家务。数据同时显示,40.9%的学生不会洗衣服,42.8%的学生不会煮面条,63.2%的学生不会炒菜,甚至连洗菜这种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也有36.6%的学生不会。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更读到了让孩子学会劳动的必要性。为此, 2022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第16条明确规定: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中规定,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对不同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会扫地、拖地,会择菜、洗菜,三四年级的学生,要能够清洗自己的鞋袜、内衣,制作凉拌菜,种植一两样常见的蔬菜及饲养家禽,五六年级学生,要学会做二三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等,七到九年级学生要学会用工具简单地清理家电,比如清洗空调滤网等。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真切地意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3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