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食化积,按三穴 山西省中医院 消化不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胃肠道问题,它的发生与饮食关系很大,过年的饮食是最丰盛的,一天到晚大鱼大肉,所以更加容易出现消化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上自带“健胃消食片”,今天介绍的这3个穴位,就是专治胃胀胃痛、不消化的穴位。 人体这3个穴位好比 “健胃消食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常用的保健要穴。中医讲:“肚腹三里留”,顾名思义是腹部脾、胃、肠道疾患,可以用足三里穴治疗,比如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呕吐,以及肠道泄泻病、便秘等。 定位: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 按摩手法:用手掌掌根、大鱼际,或者是按摩者手指放在足三里穴处,并做缓和轻柔的环旋转运动,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一般1天按摩1-2次,按摩时脚部出现酸胀说明已经有了效果。 四缝穴 属经外奇穴,具有健脾消积、祛痰导滞等功效。四缝原本被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定位:四缝穴不是单一的穴位,位于第二至第五指掌面的近端关节处横纹的中心点。 按摩手法:拇指指腹按揉四缝穴3-5次,再以拇指指甲掐一次,依次按掐4指,此为一遍,可重复3遍。按掐的力度以稍有痛感而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个手指上的穴位掐按2~3分钟即可。 下脘穴 脘,胃府也。胃之下部,故名下脘,属任脉。中医讲究近穴近治法,这个部位刚好与胃部很近,所以能够缓解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感, 定位:上腹部,在肚脐正中上两寸的位置。 按摩手法:用拇指或者中指按压住下脘穴大约30秒,然后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大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早晚各一次。 今日消食茶推荐 陈皮桑叶茶:霜桑叶5g、陈皮(三年以上)10克泡茶喝。 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荤腥吃多了,蔬菜、水果的摄入量相对也就减少了,体内的火气自然小不了。 陈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味中药,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疗佳品。过年时大家肚里的油水很足,而陈皮所含的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帮我们排出肠道内的积气,可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桑叶味苦甘,性寒,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之功效。与陈皮搭配一起泡水喝,可以起到很好的理气和胃、清热润燥的作用,对于口干、口苦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丑时养肝三步,助疏泄 广东省中医院 丑时,指凌晨1点钟到3点钟的时间。丑在甲骨文中是手的象形,《释名》曰:“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丑时表示阴阳已经转换,寒气渐释,白昼已经开启。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丑时对应十二经络的肝经,在正常状态下,此时人体气血将汇聚到肝脏,充实肝体(给肝脏增补能源),涵蓄肝用(让肝脏更好发挥功能)。因此《黄帝内经》提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那么,肝脏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也就是肝脏具有维持全身气机、脉络、水道、肤腠、精神情志疏通畅达、不滞不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人体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呼吸、饮食、二便、出汗、月经、甚至情绪的调整和稳定中,因此让肝脏能够正常执行疏泄的功能很重要。 日常生活应该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 第一步 按时睡眠, 保证肝血充沛 中医认为,肝血能够充养肝体,肝体充养,肝的疏泄等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充养肝血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按时睡眠,正如《黄帝内经》提到:“人卧血归于肝”。因此丑时保持熟睡状态是对肝最好的关怀。若在丑时易醒或者无法入眠者,多属于肝血不足、肝阳过亢,此时可以盘腿静坐片刻,然后叩齿至满口津液,以舌头在口腔及牙间搅动5-8下,分3次将津液咽下,有滋水涵木、调神助眠之效。 第二步 要顺着肝脏的“性子”, 避免胡思乱想 肝为将军之官,一个又“耿直”又“高傲”的内脏,当身体出现抑、郁、滞、塞等不条达的状态都可能伤害它。反之,若人的情绪管理顺着肝的“性子”,如平时多培养温和、宽容、积极、乐观的性格,消除忧思多虑、烦躁暴怒等不良情绪,避免在夜间纠结问题,对呵护肝脏非常有益处。容易情绪“感冒”的朋友,建议平时多揉按太冲穴(该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可起到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功效。 第三步 不劳作, 避免肝气损耗 《黄帝内经》认为:“肝者,罢极之本”,也就是超负荷劳作、疲劳等“过用”行为也会伤肝。日常养生,除了不建议熬夜之外,也不建议过度劳作、剧烈运动、过度用脑等,对于平时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工作强度大的人,可以用枸杞5克,龙眼干5克,麦芽3克,泡水代茶喝,有养肝疏肝的作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养好“天地二筋”,百病不侵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少中青年人白天低头工作,晚上躺着玩手机,长期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用眼时间过度,导致身体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眼睛处于疲劳状态。 很多人身体的“筋”出现病变,眼睛和运动系统同时出现各种症状,如视力下降的同时出现关节活动受限。这种现象尤其在办公室一族、学生等人群中非常普遍。 《道宗秘诀》中这句富有深刻医学含义的话指出了“天筋” “地筋”的位置,即“天筋”位于眼球正后方,“地筋”位于脚底中心部位。也揭示了眼睛和运动系统的防治原则与方法,即“筋柔”是关键。 “天筋”的位置 人体眼球上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眼球的灵活运动依靠这6块肌肉的协同合作。这六块肌肉就属于中医“筋”的范畴。 “地筋”的位置 正身端坐,将一脚放于另一腿上,脚底面向自己, 把脚趾向脚背翻起,会在脚底发现一条硬筋,即为“地筋”。 医生介绍,中医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保养“天筋”和“地筋”。 平躺闭目,全身放松,从眼眶上内源开始,从上内到上外,再从下外到下内,沿着眼眶用拇指指腹环形按揉眼眶,每次5分钟左右。 足趾向上翻起,用拇指按揉“地筋”,每次10分钟左右,把筋揉软即可,左右脚各按摩一次。 保持头不动,双睛从向上仰视,变向下俯视,再从双睛向左斜视,变向右斜视,此为一圈,反复做9圈。 利用筋膜球或按摩滚轴,也可以用合适的木棒,踩在“地筋”部位,缓慢前后滚动20-30下,左右脚各一次。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温热属阳,通过温热的阳性刺激能滋养人的筋脉,使人身体柔软、保持弹性,能够运动自如、充满活力。 可以通过局部艾灸、热敷等方法,恢复“天筋”“地筋”的弹性,恢复伸缩自如的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保暖防寒,以免寒气趁虚而入,影响到人的筋脉。 阳陵泉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为“筋会”,能柔筋止痉。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可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阳陵泉穴约2分钟,然后再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穴位,能防治眼病、柔筋缓急。太冲穴在脚面最高点,大脚趾和二脚趾分叉的地方。 可用手食指指腹,抵在凹陷处,把发力点作用在骨头上,点揉3-5分钟。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缓解焦虑,中医有六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您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头痛头晕,胸闷气短,长时间的不明原因咳嗽,湿疹,皮肤瘙痒......您总是很努力,去了一趟又一趟医院。一次又一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就是找不到问题所在? 后来您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切问题的来源叫做“焦虑症”。您开始服用西药治疗,对“度洛西汀”、“艾斯西酞普兰”、“米氮平”了如指掌,您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医生告诉你您这叫做药物不良反应。您非常着急,不知道这药还吃不吃,您这病还有没有办法治...... 别急别急,中医治疗焦虑有办法。如果您已经正在服用西药,结合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如果您只是感觉焦虑,并没有被确诊“焦虑症”,中医治疗能够帮助您有效缓解焦虑症状。那这些中医治疗有哪些?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六大法,缓解焦虑 1、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在缓解焦虑症状方面,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穴、劳宫穴、内关穴等。通过点刺这些穴位,能够刺激经络,舒缓紧张的情绪,使人感到放松和安宁。 2、拔罐疗法 拔罐是中医的另一种常用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拔罐,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拔罐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感,减轻焦虑情绪。常用的穴位包括背部的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这些穴位具有疏肝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对于缓解焦虑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法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舒缓肌肉紧张,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推拿按摩能够缓解身体的僵硬感,使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常用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神庭穴、神门穴等。按摩这些穴位能够改善患者出现的头痛、焦虑等症状,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 4、中成药调理 中成药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形式之一,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等优点。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中成药能够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杞菊地黄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七味都气丸等。这些药物具有滋肾养肝、镇心安神、清热养血、补肾纳气等功效,对于疏理肝气、调节气血有很好的帮助。患者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进行调理。 5、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中药方剂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右归饮等。这些方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调和阴阳、温补肾阳等作用,能够针对焦虑症的病因进行治疗,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必须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才可服用。 6、八段锦 八段锦是流传最广的健身气功之一,练习八段锦有助于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使大脑皮质细胞得到充足的休息,从而改善焦虑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六大方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中成药调理、中药方剂治疗以及八段锦,都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状。这些方法各具特色,但都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为目标,从而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然而,中医治疗焦虑也需要个体化、精准化,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随意服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在面对焦虑这一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时,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思路。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芡实是“入春第一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冬雪渐成春雨,往日的干燥渐渐被潮湿所取代。这段时间渐盛的湿气虽然会让我们的体感更加舒适,但过盛的湿气也会引起人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有一味非常有效的药食同源之品,那就是芡实。 芡实的功效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又称“鸡头米”,其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被誉为“水中人参”,在历版《中国药典》中均有记载。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芡实列为上品,称其“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清代医家徐大椿对芡实有极高的赞誉“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黏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正如《本草求真》所说:“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补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总之,芡实具有“补而不腻、涩而不滞”的特点,是平补脾肾的佳品。 为何春季吃芡实能养生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春季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易克制脾胃,同时降雨渐增,天气潮湿,水湿和寒邪也易让脾胃出现损伤,若脾胃不好,影响食物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导致气血不足,免疫力降低,尤其是在病毒流行的春季,身体容易生病,因此在春季养护脾胃十分重要,芡实则是一味适合在春季食用以达健脾祛湿食疗功效的佳品。 宋代文豪苏东坡就曾用芡实养生,他煮食芡实米,每天细细嚼咽10~20粒,经年不辍,持之以恒,以此达到滋润脏腑、补益脑髓、促进消化、延缓衰老的目的。春季食用芡实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脸色红润、白皙;也可去除体内湿气,改善春困现象。 芡实的食疗 芡实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盘中珍馐,下面推荐几款食疗方: 1.芡实扁豆山药粥 芡实、白扁豆、山药各15克,粳米150克。同入锅加适量清水煮粥至熟,再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有健脾益气、补虚健体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面色萎黄、失眠乏力、消化不良、腹胀便溏、食少久泄等人群食用,亦可作为体弱老年人、先天不足小儿及胃肠道手术恢复期的食疗调养。 2.芡实桂圆银耳羹 芡实30克,桂圆肉12克,银耳半朵,枸杞子6克,同入锅加适量清水熬制粘稠,再加入适量冰糖即可。有健脾养血、益阴生津的功效,适合面色少华、口干口渴、心烦失眠等津亏血虚的人群食用。 3.芡实核桃粥 芡实30克、核桃肉15克、红枣肉10克,芡实打成粉,放入开水中搅拌均匀,再拌入核桃肉、红枣肉,煮粥加糖食用即可。有补肾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合肾脏精气阴阳不足的人群食用。 芡实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其性味涩而收敛,凡大小便不利者、外感前后及新产后妇女皆禁服,食滞者慎服,儿童忌服。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