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他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然后恢复越国。后来范蠡他就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所以会看人很重要,不会看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你看,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眼前荣华富贵就要来了,怎么可以让我现在把它放下,不愿意!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过没有多久,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他又把钱统统捐给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历史上记载「三聚财,三散财」。  所以,人为什么能够有财富?真正的原因在他懂得财布施出去。范蠡这样的做法也是谨遵圣贤教诲,《大学》里面有提到「财散则人聚」,当我们把财散出去的时候,什么聚过来?所有人对你的爱戴,人心都向着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们都要来给你买,要来支持你,因为你赢得的是人心。财散出去不是没有了,不能看不到就是没有,它无形当中的影响力只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所以我们分析,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财布施,「缘」加上你的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机会来了,自然而然就会结财富的「果」。所以,经营家庭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经营,不然你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可能是枉然。  我的姐姐她怀孕以后,就把她的公职工作辞掉,很多的亲戚朋友都觉得怎么样?很可惜。连她的婆婆也常常跟她说:你去工作,我来帮你带孩子。但是人生有舍有得,她辞掉公职就在我们家待产,之后做月子,到之后小孩都是自己带。我姐姐辞掉工作以后,就是我姐夫一个人赚钱,但是我的姐夫愈赚愈多。为什么愈赚愈多?因为我姐夫拿给我姐姐的钱,我姐姐说,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也没什么用,常常都会拿给我,她说你帮我拿去印印经书,做些善事。我姐姐懂得帮先生布施财,所以她的先生愈赚愈多。有一次他们夫妻一起出去买东西,刚好遇到大卖场开幕,可以抽奖,第一特奖是一台轿车,我姐姐也写了一下就把它放进去。过没多久,大卖场打电话来,他说蔡女士,你抽到了一台轿车。所以懂得布施,「命里有时终须有」,不是你很多人去赚就赚得比较多,你要懂得要种财布施的因下去。  很多朋友说:我又没钱,怎么种财布施的因?这个财绝对不是只有钱而已,财布施包含「内财」跟「外财」。我们工作很努力,这是内财,劳力,还有你的经验、你的智慧,这都属于内财布施;外财才是金钱跟财物、跟物品,这些都可以修财布施。在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愈多福报就愈大?不见得!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导,有一对农夫他们已经年纪很大了,一辈子攒了一些钱,刚好他们附近盖医院,是个很好的医院,他们夫妻两个就把一生的积蓄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跟大企业家捐几十万,他们也捐几十万,哪一个福报大?农夫是把一生的积蓄都布施了,他那一分爱心可以造福多少人的生命?而企业家那几十万对他来讲只是什么?零头而已。所以福田靠心耕,福分也是由心生,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钱多少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古代有一位女士,刚好经过一个佛寺,她就进门很虔诚的礼佛,刚好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完全把它奉献出来。方丈看了很感动,亲自出来帮她念佛祈福,帮她回向。后来真的嫁到宫中去,也富贵了,拿着几千两到这个佛寺来,也是要把它布施出来。结果方丈没出来,找了他一个徒弟出来帮她念经回向。这位女士就很好奇,之前我才捐两文钱,这次拿了几千两,两文钱是方丈亲自帮我忏悔回向,可是现在捐几千两,居然只叫徒弟出来。这位女士也很有智慧,她懂得去请教,把问题搞清楚。她就主动去找方丈,询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告诉她:你这两文钱是发自你的真心,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这一次你虽然拿了几千两,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那一次这么真切,请我的徒弟就可以了。  所以一个人的福田,根源还在他的存心。我们只要有这一分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我们的福报点点滴滴都在积累。好,财富的问题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患得患失,看到别人赚很多钱,你的心就怎么样?就忐忑不安,不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修我们的财布施,自然果报就会现前。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尊敬的康校长,各位老师:大家好!回首202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不幸福的原因: 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学习时,还沾沾自喜,没什么坏心,也没做什么坏事,大好人一个。现在才知道一个不好的念头都是恶,都是不善,越学越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己没有德行,没有给孩子积福,却一心想要孩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这是愚人做梦。 不明白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在家里对妈妈说话,没有做到深爱婉容,柔声下气,有时会像训小孩儿一样训妈妈。因为婆婆从小没帮我带孩子,对婆婆心有埋怨,总是爱理不理。还因此迁怒先生,对先生的态度就可想而知。完全没有尽女儿、妻子、媳妇及母亲应有的本份,拿着尺子去量家人、同事和朋友。自己的过恶太多太多,远远不只这些。感恩祖宗恩德护佑,让我有幸遇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恩有幸遇到了知行合一的明师!感恩有幸遇到大爱无私奉献的义工老师们!2025年唯有跟进恩师的脚步,继续一门深入学习《了凡四训》,并以《弟子规》和《一日常规》为准则,以圣贤为榜样,以师志为己志,通过连续性、密集性的薰修,让自己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报答老师的再造之恩!惭愧学生:陈智均   2025年1月2日敬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尊敬的康校长、王校长以及各位老师:大家好!2024年已成往事,对这一年学习《了凡四训》学生进行了如下总结:一、对于学习看法的转变。为什么要学习?学生从校园毕业已经近四年了,那时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任务,就是要考学,将来毕业好找工作,仅此而已,这种观念就是利己主义。可是利己主义真的会利己吗?不会,这种浅见导致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心是向外追逐的,各种欲望充斥着身心,但是欲壑难填呀!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本份,忘记了责任和担当,晃晃度日,苦不堪言。在这一年的学习熏陶下,学生逐渐明白,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不能盲目任性地生活,必须要有正知正见,如果不懂得区分是非善恶、智愚美丑,生活就会混乱消极,逐步接近灾难。学习《了凡四训》就是要改变命运,改命先改心,学生惭愧,落实还不到位,但相比之前,也有一定的进步,学生愿意接受当下的鄙陋,会继续努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第六期的学习。 二、对于学习受益程度的思考。学习受益不大,因长久以来对学习有偏见,导致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走了一些弯路,尽管老师也在不断的叮嘱,可是这种习气很重,走弯路就是代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生学的多,习气欲望减损的少,这就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在强大的习气面前,总是会信心不足,缴械投降,导致一些可以克服的习气问题,仍然存在。这种不努力修持、不坚定、消极懈怠的态度导致学习效果不好。有时候内心相对清静的时候会问自己:我有学习的志向吗?还是一时意兴?兴到则求,兴阑则止。我真的尽力了吗?我有改过的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吗?有没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发现自己是循环反复演绎着自己的习气毛病。小事不修,大事难成!学生要努力从小事情抓起,落实《一日常规》,守礼守规矩,端正学习态度,老实听话,努力真干!三,对学习重点的认识。学习传统文化并非穿着华丽的汉服唐装,摇头晃脑的吟诵之乎者也。这些只是形式,而正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孝敬,孝敬不仅指内心,还包括言行,内心有孝心敬心,外在有孝行敬行,表里如一。孝的对象是父母,敬的对象是老师。学生学习这一年打破了自己的一些观念,开始懂得为父母考虑,听父母话了。年后就要离开北京回家发展了,一方面听从父母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服务家乡人民当中去,这也是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敬的方面学生做的远远不够,愧对老师。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偏见,这也使得老师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人才方面,常常受人冷嘲热讽,侮辱毁谤。老师已过花甲之年,腿有不便,依然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的付出。学生是在老师的浸润中逐渐理解了何为大义凛然,学生也会以师志为己志,在新的一年里克己复礼,做一名合格的圣贤子弟。感恩老师辛勤教诲,感恩同学帮助陪伴!                                                     惭愧学生 赵允魁敬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一个社会要能够安定,人心要能不恐慌,有三种行业至关重要。第一种是老师,当老师无德,所有的家长都担心。我在庐江演讲的时候,讲到第三天晚上,我出去散步,遇到两个师范院校退休的老师,这个师范院校专门教导的是往后的幼教老师。结果其中一位老师看到我就要跪下去,我就赶快把他拉起来,我被他吓坏了,但是我可以直接感受得到他那种悲切。他那个动作一做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他说:“蔡老师,我教的这些学生道德都很败坏,怎么去教孩子?你要救救这些以后的老师。”他说现在老师收礼物的一大堆。但是我们能怪这些老师吗?不能怪。我们教育学院的重点在哪里?有没有强调老师的德行?有强调,但不是最主要,强调的是教学的技巧。而真正为人师的重责在哪里?不在你教他这个字怎么写,不在你教他这个词怎么造句,而在传道,授业,解惑。传孩子一生能够顶天立地的做人处世之道,这才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责。 第二个行业是医生。医生假如无德,病人会提心吊胆。病人去医院以前就已经是心情低落,假如医生又无德,那他真是痛苦。而很多医院,可能说今年的营业额我们要往两亿迈进,往五亿迈进。医院能不能讲营业额?医生的天职是什么?济世救人,是要让人免于病痛。营业额愈高代表什么?看病的人愈来愈多。而医生是你以后都不要让我见到是我最快乐的事,所以德太重要。我们回想一下几十年前的医生。我有一位朋友也是我们中心的老师,他说他父亲看病是不收钱的,人家欢喜给多少拿多少。他们住在东北吉林,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只要人家有需要,药箱扛着冰天雪地也出去。这位老师现在弘扬文化全心全意,早上四点爬起来听经听到六点,六点赶到学校,第一个进教室做榜样给孩子看,晚上回去又固定学习一个小时,每天三个小时,那真是毅力!他说没有听闻圣教时,几十年的人生是黑暗的,现在现了光明,不只要照自己,还要照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朋友,所以他有这股动力。 医生,我们中国历代的名医都是宅心仁厚,救人苦难。诸位朋友,未来的医学,相信中医会慢慢提升上来,因为整个症状解的医术已经达到一个瓶颈。但中医也不是自然就上来,也不是你在那里拍手它就上来,必须有人真正深入文化去把它承接起来。所以诸位朋友,你们的孩子只要能够 深入中国文化就可以弘扬医学。一个好的医生能够安多少人的心?那真是没有办法计算的。能够救活多少家庭?一个父亲假如病危了,救不活了,可能一个家的命运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所以为什么古代最尊敬的就是医生跟老师?因为医生跟老师念念只想着帮助别人,成就学生。所以这两种行业特别重要。 第三种行业就是警察。每一个来到警察面前的人,心情怎么样?他可能都是面临人生很危急的状态,心情非常恐慌,这时候假如我们警察无德,他们就好像坠入黑暗的深渊一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感受到这个社会已经没有温暖,没有正义。这个时候我们警察提起当人民公仆的态度,全心全意帮忙解决问题,那他一生感恩戴德。我就跟这些警察同仁说,每个人来你都全心全意帮他,我们的人心马上就上扬。甚至于某一个犯人,你用真诚的心拍拍他的肩膀,“做人要孝顺,不要再让父母这么担忧”,你可能这么一拍,这么一讲,就把他的良知唤醒,所以这个工作也至关重要。人生往往不是你接到就是一盘好棋,人生真正的功夫跟价值在哪里?在你接的这一盘棋并不好下,但是你每一步却下得有声有色。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我们的真诚照身边的每个有缘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为人有德天自佑,行善无求福自来。 一个人具备道德,自然会得到上天的庇佑;行善若不求回报,福气会悄然降临。 心得感悟:德行与善念是天地间的正能量,它不声张却无处不在。真正的善,不是以回报为目的的“交换”,而是一种纯粹的付出。当我们行善不为名、不为利,内心就会变得宁静、充实。而这种宁静,就是最大的福报。正所谓“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真正的福气来自于德行的积累。从来玩物多丧志,不是人迷是自迷。 沉迷于外物会丧失志向,但问题并非外物本身,而在于人自身心智的迷失。 心得感悟:外物并不会主动“迷人”,迷失的是自己放纵的内心。一个人若内心空虚、目标不明,才会让外物成为精神的枷锁。沉溺于享乐或物欲,只是短暂的麻痹,最终丧失的是进取的志向与自我。真正的清醒,是审视内心的欲望,让志向成为生活的支柱,外物为我所用,而非我被其所困。心若有尘天地窄,胸中无事一床宽。 内心若充满执念与杂念,天地再大也觉得狭隘;若内心清净,即便简单一床之地也能感到宽广。 心得感悟:世界的宽窄不在于外物,而在于内心的状态。内心充满欲望和焦虑,纵使拥有一切也如囚徒般窒息;而若能放下执念,内心无扰,天地自然开阔。生命的富足,不是占有多少,而是心灵的解脱。一张床、一杯茶,若心静如水,处处是安然与满足。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经历过世事后反而不愿多言,看透人情冷暖也只是一笑置之。 心得感悟:真正的成熟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有所不言的智慧。阅尽世事,看破虚实,便懂得言多不如言少,言少不如点头一笑。世间人情复杂,懂得退让与沉默,既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修养。看破不说破,保留一份淡然与从容,这才是人生的高境界。目前贫富非为准,久后穷通未可知。 眼前的贫富并非最终的定论,未来的荣辱成败尚未可知。 心得感悟: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一时的得失不过是途中风景。贫与富、穷与通,皆如潮起潮落,难有定数。真正的智慧,是保持谦逊与进取,不以一时得意自满,也不因暂时的困顿而消沉。风雨之后,自有晴天;时间终会证明,努力不会被辜负。勤俭持家为上策,忍和处世作良图。 持家之道以勤劳节俭为最佳策略,待人处世则需忍让与和睦。 心得感悟:勤俭是一种态度,是对生活的珍惜;忍和是一种智慧,是对人性的理解。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积少成多,方能使家业稳固;忍让处世,退一步海阔天空,容一分人心和暖。真正的长久之道,是内修节俭之德,外行忍和之法,方能立足于世而不失安宁。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 面对困难时要大胆尝试,遇到两难之事时要保持内心平和。 心得感悟:万难当前,犹豫退缩只会让问题愈加复杂。放胆一搏,不是鲁莽,而是心中有担当,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面对选择时,唯有平心静气,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人生的考验无非是勇气与智慧,放下执念,放平内心,方能破局而立。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凡事懂得知足,内心自然愉悦;一个人若无所求,品格自然高尚。 心得感悟: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懂得珍惜已拥有的幸福。无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放下对不必要欲望的执念。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内心的丰盈与安然。知足者,心常欢喜;无求者,自带光芒,散发出一种不争不抢却让人敬仰的力量。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 志向正直,邪念自然不会滋生;内心宁静,外界的纷扰也难以扰乱自己。 心得感悟:人生的方向,由内心的志向决定。志向纯正,便不会被外界的邪念侵扰;心若安静,世界再喧嚣,也如微风拂面。心定则事定,心乱则众事皆乱。修心养志,正本清源,才能在繁杂尘世中走出一条清朗通达的人生之路。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喜欢夸耀自己的长处,反而显得不足;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是一种长处。 心得感悟:自满是一堵墙,阻挡了成长的脚步;自省是一面镜,照亮了不足与方向。真正的强者从不炫耀,而是懂得反观自身、修补短板。知己之短,是谦逊的智慧,更是进步的起点。唯有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精进,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与成长。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中国青年报2025年到来前,叶常鑫说,新的一年自己的心愿单上仍然没有与那个小男孩见面的打算。按照相关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定期限内不能见面。如今5年过去了,早已过了期限,但叶常鑫说,“我帮助他不图什么,更不想让对方有负担,他能健康平安长大就好”。和叶常鑫的造血干细胞一起送给男孩的,还有一本《肖申克的救赎》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希望他能够像书中的主人公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两张地图是单位同事请他代转的,他已经记不清同事送地图的原因了,“大概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男孩回给他的手写信,叶常鑫至今保留得很好,稚嫩的笔迹饱含着最真挚的情感:“等我病好了,一定好好学习,向恩人叔叔您学习,多做舍己为人的善事,来报答您和社会。”与信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块手表,并不贵重,但叶常鑫一直都戴在手腕上。叶常鑫如今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辽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的线路工。带他入行的师傅陈亚光说,叶常鑫工作中不惜力、乐于助人,是个“热心肠”——这个绰号既是名字的谐音也是他日常状态的体现。由于工区位置偏远,叶常鑫和同事大多过着调休生活——一个月工作20天左右再休息10天,“这样陪家人的时间更多些”。叶常鑫说,自己在内蒙古通辽工作,老家在辽宁葫芦岛绥中县,相距500多公里,每次回家要么坐一夜的火车,要么乘高铁先到沈阳再换乘到绥中,单程时间超过5个小时。26岁的叶常鑫会“八段锦”,主要用来缓解常年俯身作业带来的腰痛。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叶常鑫也喜欢追剧、听小说,但他说自己是个不太“潮”的人,“已经有些看不懂朋友圈中的‘互联网爆梗和黑话’了”。作为一名单身男青年,关于爱情他最大的期许就是“要避免异地恋”。他的上一段感情经历,正是由于异地,对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陪伴而画上句号。叶常鑫的父亲叶庆豪长期参加无偿献血,家中的献血证有好几本。叶常鑫说,自己无意间发现了父亲的献血证,或许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种子就是从那个时候埋下的。关于献血,叶庆豪有着属于自己的质朴表达:“那时候年轻,身体素质好,我也不喝酒,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能给社会作点贡献,工作环境条件也都允许。”2016年,还在上大学的叶常鑫在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时,留下8毫升的血液样本,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说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人,但并没有特别在意,“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造血干细胞相匹配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直到他接到了那通电话。电话的另一端是辽宁锦州市红十字会,询问他是否愿意为一名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听到这一消息的叶常鑫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还是很高兴的”。与许多人对骨髓捐献的忐忑、担忧甚至害怕不同,叶常鑫说当时的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理由只有一个,相信组织。“毕竟不是那种私人的,这是属于公共的,公益事业。”尽管父亲平日里热心公益,但听到家中独子要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他还是在第一时间比较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并表示“你等着,我马上坐车过去找你”。情急之下叶常鑫挂断了电话,“我不想错过救人一命的机会”。被儿子挂断电话的叶庆豪随即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咨询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问题。“朋友解释后,我内心的担忧稍有缓解。”没过多久,叶常鑫又打通了父亲的电话,“对方是一个7岁孩子,我必须要做”。2019年8月26日,叶常鑫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伴下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妈妈对于儿子不让她陪伴一直“颇有微词”:“他就是怕我去了,看了以后心里难受。”而叶常鑫却轻描淡写地回应说:“父母还要工作,志愿者陪着我已经很好了。”在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前,捐献者要提前入住医院,每天接受动员剂注射,将长期“生活”在骨髓腔中的造血干细胞部分调动到血液循环中。在医院的病房里躺了7天、打了5天动员剂的叶常鑫谈起捐献过程,依旧云淡风轻,“就是肌肉有点酸痛,身体有些疲劳,结束之后和朋友旅游去了,也就忘了”。成为捐献者后,叶常鑫接触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叶常鑫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平台的第2501211位志愿登记者,还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成为一名具备急救能力的社会服务志愿者。此外,他还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三献”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经常参与有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宣传的志愿活动。“就是打打杂、跑跑腿,做点基础的工作。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认识了好多公益人,他们做的事比我多得多。”叶常鑫说,比如一位志愿者大哥曾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但在几年后受捐者病情出现反复,大哥再次为其捐献淋巴细胞,等等。元旦前,叶常鑫和工友正奋战在中蒙边境铁路珠珠线上,尽管线路的名字俏皮可爱,但那里的寒风却毫不客气——中午时分当地气温低至零下14摄氏度。作为车间的“机动部队”,叶常鑫和工友早上5点多就出发了,这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换轨”。对未来的生活目标,叶常鑫说:“就是希望早日遇到人生中的另一半,一起去探索世界、享受生活。”(安煜 朱慧文 记者周伟)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江西学习平台作者:李劼 涂序理 田野2024年12月17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马影湖畔,在鄱阳湖管理局都昌分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候鸟医生李春如,将精心治疗好的白琵鹭放飞。这只曾经双足被钩住、前胸受伤的白琵鹭,是半个多月前被志愿者许小华巡湖发现送来救治的。2024年12月17日,都昌县多宝乡的马影湖畔,李春如恋恋不舍地与经救治放飞的白琵鹭挥手告别。马影湖是数十万南迁候鸟抵达鄱阳湖的第一站。2012年,秉持守护好家乡生态的信念,原本在都昌县人民医院当医生的李春如,自筹资金13万多元,在这里建起了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购买苍鹭喜欢的小餐鱼,准备鸿雁喜爱的西瓜餐,李春如对候鸟的照顾尽心尽力。每当聊起救助候鸟的故事,他总有说不完的话。201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彭泽救护站的志愿者送来一只落单的受伤白鹤。李春如给它起名“小白”,打针、敷药、日夜看护,“小白”很快和李春如建立了感情,不舍离去。但是专家提醒他,这样下去白鹤家化严重,可能永远不能回归大自然了。于是,李春如便在后山搭了个棚子,躲了起来,“小白”在候鸟医院门口整整等了5天,终于无可奈何地飞走了。来年,当大批越冬候鸟归来时,李春如便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小白’‘小白’,你在吗?”没想到,他日思夜想的“小白”真的回来了,还带来了自己的伴侣。看着它们在天空自在翱翔,李春如内心无比自豪。2024年12月16日,李春如将清水小虾的虾头剥除,以便接受救治的候鸟食用。在和候鸟“打交道”的42年中,李春如总是早出晚归。他曾两度负伤,一次被捕鸟人用螺丝刀刺伤脸部,一次被偷鸟人用水果刀扎伤右大腿。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拼命护鸟时,79岁的李春如眼里闪着光:“鄱阳湖是我的家,也是候鸟的家,救鸟如救人,我一辈子爱鸟护鸟,无怨无悔!”多年来,在李春如的影响带动下,多宝乡护鸟志愿者多达数百人。截至目前,李春如和志愿者们救治放飞的候鸟已有1万余只。李春如也获得生态环境部颁发的“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等众多殊荣。2024年12月23日,李春如(右)和助手一道,给一只豆雁输液。2024年12月16日,李春如(右)给救治的候鸟喂食。“水天际,雾成霜,云随雁字长,浅水清波天鹅漾,白鹤对对唱都昌;沿湖枫叶醉,滩涂草初黄,观万家灯火,赏千里水乡,此情难忘。”李春如以诗赋鸟、以词言志,记录下自己痴心护鸟的执着,也展现出他热爱生活的细腻情感。来源:江西日报责任编辑:贺治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
新华社202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满10周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当地人们常说:“人人都是‘守井人’”。杨力便是这群“守井人”中的一员。今年58岁的杨力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人,在库区清漂已有7年多,现在是清漂队队长。天色微明之时,他就来到丹江口大坝上游的清漂船停泊码头,仔细检查船上的各项设备后,与三名队员分别驾驶两艘小船,驶入库区,开始清漂作业。从码头到他们负责的最远水域,开船单程需要4个小时。杨力说,汛期是清漂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到偏远水域作业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常常一连几天都吃住在船上。如今,丹江口市清漂队已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9个人,最年轻的队员是“90后”。没有特定的清漂任务时,他们会在坝前核心水源区进行巡线工作,清除枯枝败叶和其他零星漂浮物。队里年龄最大的杨力,还会向年轻队员传授如何判断库区水流、风向等清漂技巧。“不光是我们,库区沿线很多村民也都会主动清除各种垃圾。”杨力说。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水护水的志愿者队伍中来。2023年,丹江口市成立“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队,目前,注册志愿者已有20余万人。在南水北调中线起点,无数个像杨力一样的“守井人”投身于库区守水护水工作中。一泓清水从这里开始,翻山越岭,一路向北,润泽亿万民众。10月25日,杨力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漂作业。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12月9日在丹江口水库拍摄的杨力。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0月28日,杨力(左)和清漂队队员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漂作业。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0月28日,杨力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漂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0月28日,杨力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漂作业。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0月28日,在丹江口水库,杨力(左)和清漂队队员将清漂船停靠在码头。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1月30日,杨力在丹江口水库岸边远眺。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10月25日,清漂队队员在丹江口水库一个小岛上清理垃圾。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