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作者:周贤忠                                   郭介人,河南孟县人,1916年3月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1940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戏剧组组长、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社长、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1年2月入朝参战。由于长期在工作中积劳成疾,于1955年6月24日因病牺牲。1955年6月25日,入葬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七排二号。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郭介人留在朝鲜任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继续为部队文化建设作贡献。2020年7月7日,家住沈阳的郭介人儿子郭动荡对记者说,停战后,他也到了朝鲜,和父母一块生活,他至今还记得父亲经常半夜还伏案工作,创作文艺作品,不过那时他就经常用笔顶着肚子。现在他明白了,父亲那时身体就出了问题。1955年,郭介人患肝癌病逝于沈阳。郭介人爱人丁文宜转业后,一直在沈阳师范学院从事党务工作。郭动荡和妹妹郭瑞玲都在沈阳长大,他从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妹妹从医院退休,他们都没有从事父母做过的文艺工作。郭动荡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守寡的母亲没钱培养他们弹琴唱歌。在延安成长起来的文艺战士1938年,郭介人考上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校期间受到革命进步思想影响,同年加入山西第二战区宣传队。1940年6月,他进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2月加入陕公文艺工作团。曾任西北文工团团长的苏一平在《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的战斗足迹》一文中,回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西北文工团(初名陕北公学文工队)成立于1940年9月1日,当时直属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领导,其成员大多来自各城市剧团较有素养的戏剧工作者。1940年12月5日,陕公文工队与关中七月剧团合并,更名为陕公文艺工作团。1941年底,陕北公学合并于延安大学,陕公文艺工作团改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郭介人担任戏剧组组长。西北文工团成立不久,便在延安北关文化沟口(大泛沟)土台子上演出音乐节目,并分头在街头教歌,张贴宣传画,书写街头诗,1942年初还积极参加、组织了新年的文艺活动。不久又赶排了曹禺的《北京人》,于5月1日至15日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演出。就在这个月,毛主席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给整个文艺工作指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与工农兵结合的正确道路。西北文工团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总结了过去的工作,认识到当时处在抗日的紧张阶段,应当编演反映群众斗争生活的戏剧才更能接近现实,影响群众。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秧歌运动。西工团参加了街头秧歌活动,有秧歌舞、赶毛驴、小放牛、挑花篮等节目。其中,《向劳动英雄学习》《拥军花鼓》《拥军爱民》《红军万岁》等歌舞剧,最受群众欢迎。此后,西工团又编排了大量的秧歌剧、歌舞剧和戏剧。战斗路上写出中篇小说1946年5月,郭介人离开西北文工团,到新成立的热河军区第19军分区前进剧社任社长。当时,国民党对八路军实行包围封锁,条件十分艰苦。郭介人带领剧社官兵一边打游击,一边编写标语、排演剧目,粉碎敌人的反动宣传。在缺钱断粮的情况下,郭介人带着剧社官兵克服种种困难,动员发动群众筹集经费、粮食,带领官兵度过了粮荒。辽沈战役后,前进剧社随部队开赴北平。在攻打承德的战斗中,一股敌人突然包围了前进剧社。郭介人沉着应对,一边组织男同志进行阻击,一边组织小同志、女同志跑步撤离,在郭介人的带领下,全体同志顺利脱险,无一掉队,无一伤亡。1949年8月,时任15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随部队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在雷州半岛,他跟随炮兵第28团一起渡过琼州海峡,与海南游击队一道牵制麻痹敌人,为大部队成功登陆赢得了战机。海南岛解放后,为反映当时部队与当地群众的军民关系,郭介人带领一个创作小组深入生活,以解放军渡海作战部队木船打败军舰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六号船》和多篇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人民解放军和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新生的海南人民。                                   创作歌剧《罗盛教》1951年2月,时任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的郭介人奉命随部队入朝。经过三次战役的狠狠打击,志愿军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到“三七线”附近。只要有部队的地方,只要有炮声的地方,就会有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团员们战斗的歌声,鼓动的口号,活跃的身影。文工团员深入火线,及时把英雄事迹编成短剧、快板、小调,行军途中边讨论边编排,充分发挥战场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鼓舞士气。志愿军总部通报全军,号召全军学习文工团战场政治工作作风。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带领小型演出队赴桧仓志愿军总部庆祝志愿军参战一周年。演出队住在指挥所矿洞内,条件极其艰苦。有一次,郭介人和其他队员去山上找烧柴,突然一架敌机飞了过来,大家立即卧倒,这时有个叫胡世昌的队员双手抱着一堆木柴没能立即卧倒,眼看敌机就要扫射了,郭介人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把他摁倒在地,几乎同时,几梭子弹从他们头上呼啸着飞了过去。1952年春,郭介人根据第47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勇事迹创作了歌剧《罗盛教》,宣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志愿军总部首长和朝鲜干部群众看后,都予以肯定。7月末,郭介人带队携歌剧《罗盛教》赴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53年,《罗盛教》获志愿军政治部文学创作二等奖。英雄罗盛教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在中朝人民中广为流传。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看人的過錯,要依類別來論,如泥水工不能怪他做不好衣服,因為行業不同類,若泥水工蓋不好房子,就可以責怪了。論人的過失時,又須視其心力用得如何,若人用了十二分的心,盡了十二分的力,只因手藝笨拙,而辦錯了,則還未喪失良心。若有高明的能力,卻只盡了六七分心力,辦錯了,就是少了仁心的原故。觀過知仁    親友有過錯,人多袒護,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論,這是私情,親友有錯就是錯,不能結黨營私。但是,說別人家的壞話固然不對,說自己親友的壞話,也不能算對,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來檢舉,有違父子天性,聖人不許。孔子要人學直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魯昭公辦錯事,人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答:「知禮。」問的人以為孔子是結黨營私,孔子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很高興,自己有錯,大家都知道。其實孔子的錯,是臣為君隱。人為了天性人情而犯了錯,從他犯的錯處,可知他是因仁厚之心而犯了錯。事情的對或錯,分寸之間極難決定,所以吾人求學期間,少發議論,所說多一知半解。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宋朝的范仲淹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可能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吓了一跳,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怎么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跟他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一点纳闷,志愿怎么差这么多的,就问他:“你为什么挑这两个志愿?”范仲淹就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马上就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当宰相吗?我相信他可以当宰相,为什么?因为他从什么时候就在做准备了?从小他的志向就很坚定,勇往直前。 目标就好像海上的灯塔,船只朝着这个灯塔的方向驶去,就能快速到岸。假如那个灯塔都找不到,每天开往东又开往西,很多时间往往就耗损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学习一定非常扎实。诸位朋友,范仲淹读书跟其他的读书人一不一样?那看出来的味道差得可大了。范仲淹在念书的时候,念念是想着我如何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更甚于其他的读书人,这样积累个几十年,真正去考试,差距会很大,所以范仲淹确实当了宰相。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我们都怎么引导他们立志?他假如说我要做总理,那这个目标离他现在的生活比较远一点。我们会引导孩子怎么立志?立志在家庭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从这里开始下手。所以他会觉得我现在学圣贤学问,帮妈妈端一杯茶,帮妈妈洗脚,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都在做一个孝子。很多孩子会说,“妈妈,长大之后,我一定买大房子给你住,买大车子给你开”,很多妈妈听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但是她每天还梦想着以后孩子买大房子给她住。孩子的孝心不应该是寄望在几十年之后才开始,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 所以我们用《弟子规》引导孩子,你跟父母讲话和和气气;你每天可以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务;你每天能好好念书,让父母放心,这些都是真正去做孝子的工作,不会让他的志向定得跟他的生活脱节开来。所以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非常高兴,非常踏实。我们有好几个孩子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这些老师为什么看完他们的一些数据,都指定要评他们为“三好”?因为这些孩子的孝行都令他们非常感动。有一个孩子一个礼拜做了四十三件孝行,很多老师一看,都打从心里感动。所以这样引导,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当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当一个好公民。很多孩子看到长辈,一些老人上车来,他们马上懂得让座,这么一让座,其他的长辈也好,小朋友也好,一看很感动,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让座,那我们要更加觉得惭愧。所以这些孩子让这个社会更懂得付出,更懂得助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孔夫子说“孝悌”是一个人仁慈的根本,所以中国人找到了根本。中国人找到根本不能只有自己受用,还要有使命感,把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传到全世界去,这是身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有的态度。中国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欢喜人家来打你,你应不应该去打人家?不应该。所以中国的政治强调的是什么?是“王天下”。这个“王”是当所有臣民、所有国家的榜样,是以这种态度来经营他的国家,经营他的天下,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美国在这五六十年来发动过几次战争?好多次了。所以文化底蕴不同,思想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发动战争,这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是做人家的榜样,而不能去欺压别人。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我们来看中国的孝道,有没有超越时间?有。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只超越时间,还超越空间,不只中国人觉得做人这样才是对的。我们在澳洲办课程的时候,很多澳洲人坐在底下听《弟子规》,听闵子骞的故事,我坐在后面,看他们听得很入神,都一直点头,我们是用英文跟他们上课。上完课之后,老师跟他们围起来一起分享听完课的感受,澳洲人说做人应该这样才好。他们也觉得做人这样很有味道,只是他们的文化里面没有这个底蕴而已。所以孝道,你到世界各地去推展,没有人不欢喜的。真正的真理超越时空,我们要去学习的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跟智慧,这个才值得你去学习。你有这样的认知,你才会抉择什么样的思想对自己、对下一代才是真正的福荫,你才能够洞察得了。中国的生涯规划是怎么样的方式?中国人的童年是拿来积福,成年的时候要懂得造福,晚年享福。人的福在什么时候享才真实?晚年。所以有一句俗话说,“少年得志大不幸”,为什么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他这么年轻的时候就一大堆福分来了,福一来,他就享福,一享福,人就容易堕落。你看很多年轻人一有福分,他就觉得这些福都是我应得的,自尊自大,瞧不起人,这种例子太多了。老子说“祸福相倚”,福来的时候,祸也来了,祸来的时候,福也跟后面。所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看起来是祸,事实上福已经慢慢逼近了,中晚年之后福报就会现前,这样的人生经营才是对的。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培?从哪里积?我们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很多人说,一个人对社会有贡献,应该是二十岁左右到退休以前,这几十年才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其实不然。一个孩子假如真正接受圣贤教诲,他可能从小就在利益这个社会。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在海口,他上完第一节《弟子规》的课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了什么?孩子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孝顺父母”,四个字铿锵有力,他父母听了也很高兴,两岁的孩子讲出这样的话。第二次回来,都没有叫他,他马上就去倒水,倒热水给他的爸爸妈妈喝,这是他第二节课学到的东西。所以一个接受圣贤教诲的孩子,从小就在利益家庭,从小也在利益社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原文尝见塾师讲书,多半按着高头讲章板板读过,即有善讲者,亦只就书讲书,全不将书中义理贴在人伦事物上讲。程夫子云:“圣贤言语,须句句拉上身来。”如此为孩子讲,孩子听之,便容易明白。至于言动举止,教他规矩,教他礼仪。从则奖之,不从则戒之。爱之之心果真,则教之之法自出。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然而圣贤道理,必先自家体贴,方能教人,是又在为师者之平心自审也。译文 曾经看到塾师讲解经书,多半是按照经书正文上边的讲解文字,或板着面孔,或神情冷淡地随口读过去,即使有善于讲说的塾师,也只就着书中的文字来讲解书中文句的意思,全都不把书中的道理,贴近到生活和现实事物的角度上来讲解。程子说:“圣贤的言语,必须句句拉上身来。”这样为孩子讲,孩子听了,就容易明白。在言行举止方面,要教他规矩,教他礼仪。孩子守规矩则奖励他,孩子不守规矩就惩戒他。爱护孩子的心意果然是真诚的话,则教孩子的方法自然会想出来。所谓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曾参《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然而圣贤的道理,必须先自己体会领悟,才能教导他人。这方面,就要求在内心中静静地自我审查了。原文宋苏子瞻云:“轼始总角4,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乡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愚谓东坡之问,固非凡童可及,而乡先生奇其言,尽以告之。又于十一人之中,提出韩范四人,指为人杰,以歆动其心,则平时之循循善诱,可以例推矣。故凡人之为童子师者,不但与之讲古人,即当代之贤人君子,亦必讲与之听,使伊心中知其尊贵,并与之言贤人君子人人可学,而至稍有聪明者,未有不勃然兴起也。 译文 宋朝的苏东坡说:“我小时候从编扎头发开始,就进入乡校学习。有从京师来的士人,拿山东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里老人看。我静悄悄地在旁边看着,就能读诵出石守道所写的词句了。我就发问,石守道的文章中所赞颂的十一个人物,他们是什么人呢?老先生说:‘小孩子用得着知道这些吗?'我说:‘这些人是天上的仙人吗?如果他们是天上的仙人,那我是不敢去了解他们的。假如他们也只是人类而已,为什么我不可以去了解他们呢?'老先生感觉我说的话很对,就把这些人都讲给我听。并且对我说:‘韩愈、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的豪杰啊!'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完全地了解这些人,但我中已经认识这文此英杰人物了。为蒙师者,宜将读过之书,择其浅近者及时与之讲解,以开其智慧。但徒空解,犹未能即明其理,而亦无益惟将所讲之书,证以日用常行之事,庶能领会记身心忆。如弟子一章,先就本义讲解,再将如何方为孝悌,如何方为谨信,如何方为爱众亲仁、力行学文,详切指示。再将如何便为不孝悌,如何便为不谨信,如何便为不爱众亲仁、不力行学文,反复警戒,嗣后遇其行事,有合于孝悌等项者,则指其合于某书某句,而对众称之;遇其行事有背于孝悌等项者,则指其背于某书某句,而对众责之。如此训导,庶讲一章即受一章之益。知行并进,作圣之功,实基于此。 译文做孩子启蒙老师的人,要把读过的书,挑选其中道理浅近的部分,及时给孩子讲解,以开发孩子的智慧。如果仅是空讲解,而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是无益于身心的。所以  要把所讲的书本知识,用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常行的事来验证,也许就能让孩子领会到其中道理,并记住这道理了。比如《论语·弟子篇》这个章节,先就本章的大义来讲解,再把怎么做才能称为孝敬和友悌,怎么做才能称为谨慎和诚信,怎么做才能称为爱众人与亲近仁人,以及尽力实践与学习文化,很详细恳切地指示出来。再把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孝悌,什么格的行为是不谨慎和不诚信,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众不亲仁,不能力行学文等,反复地警示和告诫孩子。而后看到孩子的行为举止,有合于孝悌等品行的语言和举动,就指出他的言行是符合某本书的某句话,并且当着大家的面称赞他。遇到孩子的行为有违背孝悌等品行的,就指出他的言行违背了某本书的某句话,并且态度明确地批评他。这样来教训引导,希望能够讲解一章,孩子就能得到一章的收获。知识理论和行为实践一起进步,做圣贤的修养功夫,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打下基础的。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中国新闻网醒来的河流》作品研讨会26日在京举行。这部由湖南作家肖辉跃创作的生态文学作品,展现了对生态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思考。散文集《醒来的河流》作者凭借深厚的鸟类学知识、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生态意识,将家乡靳江河流域的自然美景、人文底蕴与生态现状融为一体,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醒来的河流》书影 商务印书馆供图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认为,《醒来的河流》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作家对于生态环境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表示,作者以归来游子的身份、观鸟爱好者的眼光与博物学实践者的视角,观察身边这条河流的四季变化、草木生长、候鸟迁徙与回归,让人看到湖南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态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思考。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梳理了“青山碧水新湖南”主题文学创作活动以来湖南生态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他认为,肖辉跃从2018年参加首届湖南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进入文学关注视野,到陆续推出《飞跃高原》《醒来的河流》等获得广泛好评的文学作品,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生态文学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会专家表示,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热爱,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代作家应积极书写美丽中国,以文学方式讲好生态故事,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研讨会由商务印书馆、湖南省作协、长沙市文联主办。(记者应妮)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30日
感应由心来感,而人的心在还没有妄动以前也是清净无染、非常清澈,只是一个妄动产生了善恶念。善念偏向好事,恶念偏向坏事,慢慢的这个恶习愈积愈厚,最后习气都伏不住。我们可以了解得到,其实所有恶行最初也是一个念头不对而已,只是这个念头错了,没有很好的把它纠正过来,那愈积愈厚就愈偏愈远。《易经》当中告诉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恶果报,其实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人假如对这个心念非常的敏锐去观照,他就可以慢慢把恶念制止、善念增长。  在宋朝有一位赵康靖先生,他察觉到要从根本起心动念来修,他就拿了一个瓶子跟黑豆、白豆,假如他起一个恶念,他就放一个黑豆下去;起一个善念,他就放一个白豆下去。一开始的时候,每一天起的恶念多,所以黑豆很多。当然,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都是慢慢的把习气转过来,把念头对治了。紧接着,下定决心去改过、去调伏。过一段时间之后,白豆比较多,黑豆比较少。最后,他连善念都不执着,连这个瓶子跟黑豆、白豆都收掉,心地清净、透亮,不思善、不思恶了。所以我们行善,最后也不要执着善报。有求就感三善道去,无求,清净心就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赵康靖先生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参考,因为用这个方法,我们就不自欺能了解自己的状况。  所以东岳大帝曾经训示过我们,「行善如春园之草」,春天的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人有行善的态度,慢慢的他那个善就愈来愈提升了。「行恶如磨刀之石」,他每天要磨刀,石头其实每天都有磨损,「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今天假如我们恶行不对治,每天都在折我们自己的福报。每天恶念止不住,三年、五年这福都折完了,就像经上讲的「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但是每一天都是不断的要求自己行善,三五年之后善报就会现前。所以我们谨慎到善恶都要在这个念头当中去下功夫,而善行、善心要不断的积累,才能改造我们的命运。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024年11月30日
家庭,这个由血缘或法律纽带构成的最小社会单元,是人类情感交流最为频繁、最为紧密的场所。在这个微缩的社会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幸福的生活。01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古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常常感慨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于是,陪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然而,正是因为时间的珍贵,我们才更应该珍惜陪伴的时刻。陪伴家人,不仅仅是陪伴在身边,更是陪伴在心间。有人写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家里买了一台大电视,我想放客厅,可老妈想放他们卧室,一直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老妈妥协了。很多年过去了,有天老妈发信息:电视放我和你爸卧室,其实是想让你来我们屋看,这样可以多陪陪我们·····我当即忍不住大哭。”陪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任何的誓言。它只需要一颗愿意坚守的心,一份愿意付出的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庭相处模式的本质就是陪伴。在这个充满爱的港湾里,让我们用陪伴来传递温暖,用陪伴来诠释最长情的告白。02沟通是情感的桥梁泰戈尔所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被真正地理解和接纳,希望我们的内心世界能被看见。因此,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总是用言语来打击孩子:“笨死啦”“你是猪啊”“都教几遍了,怎么还不会呢”“真是丢人”……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将沟通方式提高至了更高的层面:寻找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个超级强悍的太太,其他人和苏在讨论哲学,他太太走过来突然一盆冷水就浇下来了,泼水前还骂了苏,大家很尴尬。有的人问过苏,你这样一个哲学家怎么忍受的了这么凶悍的一个太太呢?但是苏回答说:我是最好的驯马师,肯定要配最烈的马呀!我们真正倾听家人的话语和行为表达,我们不仅能够捕捉到他们言说的内容,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沟通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更是增进感情的纽带。03温暖的宽容与理解理解,是一种无声而深刻的交流,是家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一位老奶奶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家庭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对方的过失,包容对方的不足。佛家说:“心如水,方能见万物。”当我们的心变得宽广如水,就能容纳家人的一切,就能理解他们的苦楚与挣扎。这样的宽容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让家庭的和谐氛围更加浓厚。04彼此成就彼此成就的家庭关系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不会强加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给子女,而是鼓励他们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尊重不仅限于职业选择,还涉及到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乃至价值观念。孩子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父母的付出和牺牲,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父母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不仅仅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更是彼此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家庭并非总是平静的港湾,它也会遭遇风雨和挑战。这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经济上的困难、健康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波折,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都是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通过共同面对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也会随之加深。在这样的家庭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都能够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中成长和发展。写在最后家庭是情感交织、爱意蔓延的心灵港湾。在这里,我们褪去外界的喧嚣与疲惫,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享受着亲情带来的温暖、宁静和幸福。
发布者:Summer
2024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