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尊敬的两位校长及各位老师大家好!通过这周的学习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命运,所以首先我们要认命、知命,做到贫安于贫;其次明白了为什么命运受制于定数,因为我们是凡夫,不能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再次明白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想要改变命运乃至超越命运都在于自己这颗存心。         想想自己自从学习传统文化以来,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为了谁?自己,哪怕是买点青菜、卖盒药,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看到别人优于自己嫉妒贪婪心出来了,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傲慢看不起的心出来了。        为什么学习不得利?因为自己没有大愿大志向,经常早晨发愿晚上就忘记,更不能落实老师教诲:恭敬、感恩、帮助来到身边的一切人事物。         为什么得不到丈夫的支持?不能随顺,理解恭敬他,常与其对立,例如刚才看湖之事,因为丈夫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停车,就不受控制的跟他争论了起来,当时心里就起了烦恼,却没有体会丈夫的感受,就这个心量哪个人能支持自己。         为什么孩子懒惰、不听话?因为作为原件的自己就不能做到孝顺理解体谅父母公婆。例如,在孩子教育方面,打心里反对公婆对孩子的爱(个人认为是溺爱),甚至直接当面指责公婆的不是,从没考虑二老的感受:离开几个月的孙子回来了,想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全部的爱都给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就不耐烦、顶撞,想想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年,不也是没有智慧不会教育引导孩子嘛,不也没有做到随顺公婆嘛,有什么理由挑公婆的不是,真是应了那句“一切不顺因不孝”的至理名言了。        自己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做不到随顺、恭敬、心平气和,怎能感化家人,感化他人,更不用提弘扬传统文化了,真是愧对老师谆谆教导。          想要改变现状,首先要知道自己所有遇到的一切境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自己心所感召,只有自己心转变了,有了他人,境一定会改变。    感恩老师慈悲教诲,学生非常受益。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了凡先生经过对命数的验证,深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而淡然无求且消极等待。后又通过云谷禅师的开示:“命由我做,福自己求”,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改变的,福也是自己可求得到的,于是听话照做,后来发生了命运的改变。          人与天地并为三才,如果人没有志向,就有可能成为垃圾人。立大志大愿之人,也必然会得天地祖宗的庇佑。 我们跟随老师学习并弘扬圣贤文化是件利国利民的事,从自己做起,努力做老师和圣贤人的好弟子,为大众服务, 让他人幸福。        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命运,是因为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对万事万物放不下,所以痛苦不堪。学生反思,自己的欲望目前已有所减淡,想要改变命运的心也产生了。但我们是普通人,对于身体、外在物质及环境有所贪求,不容易克服自己的习气、欲望及自私自利,所以必须坚持不断的学习、熏修,才能用正思维代替自我狭隘的思想。         我常在顺境时会产生利他助他的善心,但逆境时就会沉浸在自我得失、犹豫不决的思想斗争中,此刻利他的心就不坚定了,愿力也不长久、不坚固了,经常做着做着就放弃了。所以要始终保持恭敬、谦卑的心去学习,使自己明理并开智慧。内求不外看,不然逆境一来就会懈怠不进、愿心退减。         我们在修福修慧的过程中,多年来命运依然没有大的改变,是因不够恭敬、谦卑、精进,对自己宽容,改过不彻底,爱看别人的毛病、过失,仁爱心、孝心均不足。只有持续学习、长时熏修,不断促己明理,强正念去妄念才会有所进步。   在改过积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做最有益于积功累德的事。首先修正自己,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愿,奔着有利于实现志向的事情去做,在学习中磨炼自己、修正自己,以己为圆心逐渐影响身边人,将圣贤文化传播开来,继续追随老师及团队,尽己之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周学习的心得体会如下: 一、 通过每天坚持聆听老师的讲课,有了一些正知正见,开始对自己的心念及言行上的贪嗔痴慢疑有所觉察,但因为自己习气严重常被打败。反省原因是自己对因果理解的不够透彻,才常常明知故犯。所以仍需加强进一步学习。   二、自己还有学做两张皮的毛病,内心急躁,做事常沉不下心来,而单纯忙于把事做完,忘了历事练心。反省自己没有恭敬心,对恭敬心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接下来要把《一日常规》认真理解并落实。      三、自己信不真,不能发大愿下大决心去改过。自己总是心存侥幸、自私、得过且过,这种态度不是修学的正确态度。今后要听话老实真干,须先从扎根入手。了凡先生的孝心、恭敬心很足,所以改变命运会如此勇猛,而自己做人常忤逆不顺父母,德行上欠缺的太多。今后唯有落实改过方是正确的开始,否则就是在空谈。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易经》里面提到,吉祥的人言语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么样?很急躁,好像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回到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坐着发慌,要赶快找朋友打一打电话心才不慌,有没有这种倾向?其实根本就是人生完全没有目标,活一天过一天。一没有目标,常常就会觉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所以一定要找人家来陪自己一下,才比较有安全感。假如你交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怎么样?很累,常常要听他讲一大堆,然后时间怎么样?耗掉。假如说听他讲对他还有帮助,那我们还听,但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我们讲话还要练什么功夫?练他在那边发牢骚的时候,一句话就要把他切断。但是切断的时候,要从他的混沌当中引出一些正确的思维,要引导他。所以这也要我们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你切掉他的话然后慢慢把他引出来,他就会说,你为什么都能这样想?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因为我都有读《弟子规》,所以面对问题不会打妄想,不会想一大堆烦恼,能提起理智去面对。 人心急躁话才会多,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因为你急躁话又多,没有考虑清楚,所以言多必失。所以言语太多了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障碍,自己都搞不清楚。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话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听。一个人能多看多听还要心怎么样?静得下来才行。所以心静的功夫是时时都要练的。当我们很急躁的时候,赶快把《弟子规》拿起来念,赶快把经典拿起来念,伏自己的烦躁的心。而其实一个人常常能够看到对家人的本分,对朋友的本分,对工作的本分,他就不会想一大堆事情,他会赶快去学,赶快去做。所以能看到自己本分的人就不会浪费时间,不会让自己的心飘到九霄云外去,拉都拉不回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我们以《弟子规》为核心来谈语言。比方说以存心,《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当他道人善的时候,他的存心是什么?“道人善,即是善”,希望大家知道之后,能够向这些善的人学习;“人知之,愈思勉”,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跟这一些好人学习,能够跟圣贤人学习,所以这个存心是好的。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的言语是要规劝别人,让他能够改正过失,这样朋友跟你的道德学问都得到长养。你劝朋友他能够改正过失,你自己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去成就朋友的这一份存心,所以你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你愈能够体会别人的需要,你愈能够人情练达去把一些事情做圆满。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这就是讲话者是为他人着想;“过不规,道两亏”,有过失假如不规劝,朋友做错事我们也错了,因为没有尽到当朋友的道义。   存心是善,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别人;存心假如不好,我们就要马上警觉。哪一些存心是不好的不能犯?在“信”当中有提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还没有见到真相,只是听人家说说,可不可以马上讲出来?不行。“知未的”,了解道理都还不清楚,可不可以就去发表你的看法?不行,你可能误导别人,甚至于把圣贤学问讲错了,那别人就听错了,可能就误了人家一生的智慧。那为什么“见未真”就讲?为什么“知未的”就讲?这个人的存心是什么?逞能。这个存心忠不忠?不忠,偏了。就希望别人看到他说“你怎么这么厉害”,他就扬扬得意,其实这个存心是不善的。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去挖人家的隐私,对别人一点利益都没有,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自己的人格修养会一点一滴堕下去。那挖人家隐私可能会造成什么?造成人家家庭失和,甚至会造成团体失和。所以诸位朋友,您要用人,除了德行之外,还要看他讲话的分寸够不够。一个团体里面常常发生冲突,发生摩擦,往往都是言语不慎,往往就是太多人在讲人家的是是非非。一失和事情就很难办成,一失和团体就不团结,团体就开始这一派,那里又一派。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和万事也兴。所以我们观察一个朋友,观察部属,也要从言语的存心去看,那我们看人就会愈来愈准。看错人不能怪对方,要怪自己学问不够。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跟父母讲话的态度要非常恭敬。现在人为什么没有办法提起这个恭敬?因为现在人太浮躁,听两句话就不耐烦。看的电视,听的音乐都是什么?让他的心很浮动,所以现在年轻人很难受教,听没几句话就怎么样?就顶回去了。我们不要先要求这一些年轻人,我们先反观自己,我们已经上了年纪的人,自己对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有没有做到?   有一位母亲喊她的子女,她的子女马上走过来跟妈妈说:“妈妈,有什么事?”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态度你有没有看到?几乎看不到,你突然看到可能会感动得掉眼泪。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要有这种恭谦的态度。当然不是对父母如此而已,对所有的长者都应该这样。但是对你的孩子可不能这样,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儿子说:“妈,来一下。”你马上走过去说:“儿子,有什么事?”那就颠倒了,那你孩子就傲慢、无礼!所以对长者、对平辈,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对晚辈你要长养他的孝心跟恭敬心,应该是晚辈到长辈的面前,这样才是正确的。   “父母呼,应勿缓”。有时候你表面上看起来有应,内心怎么样?还是不耐烦。当人处处不耐烦,你的学问起不来。所以往后呼应父母,还要观自己的心有没有真诚恭敬,而不是应付,应付的话你就没有主敬存诚。当你能从心上这么深地下功夫,你的道德学问不出三个月,会让身旁的人觉得你变了一个人。一个人求学问有没有效果,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父母的事情,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懒。你已经说“妈妈我要去洗澡”,你要赶快去洗,你不能拖拖拉拉。甚至于父母交代我们买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如期买回来。可是你看,别的朋友交代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忘记买,谁交代的东西我们会一拖再拖?可能回到家里,妈妈说:“酱油呢?”“我又忘了,下次,我明天一定买。”为什么对朋友都不敢失信,对父母就失信了?我们的心有问题,不是恭敬,不是真诚。对朋友因为怕关系搞坏了,因为怕生意做不成,所以他们的话都不敢怠慢;因为父母不跟你计较,所以你的心就不恭敬了。    甚至于不只对至亲的人不守信。对朋友不发脾气,专门把脾气发在谁身上?发在最亲的人身上。所以你说人颠不颠倒?点点滴滴对你付出,对你最照顾的人,你却对他最不好。所以人往往在三十岁四十岁,会觉得内心愈来愈不安,因为该做的都没做。假如这个时候刚好父母又走了,那你会觉得心隐隐作痛,因为该报的恩你都没报。而报父母恩就要从哪里下手?先从言语态度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训斥我们,我们不能很愤怒地顶回去。责罚我们,我们先要虚心接受,以反省的心来接受。很多人就说:“那父母假如误会我们,我们还不顶回去吗?”我们要观察时机。父母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这个时候你还辩驳,很容易发生冲突,对你、对父母都不好。父母讲我们十句,只要其中有一句是真的自己做错了,那你就想这一句!其他九句我本来就没做,父母纵使误会我也是问心无愧。人现在就很喜欢辩驳,很喜欢解释,往往都没有去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所以常常人在规劝你的时候,人家讲了五句,其他四句是对的,他没去注意,马上解释那一句,这一句你误会我了,那人家往后敢不敢再给你建议?     而当父母确确实实是错怪你,你还能忍得下来,等父母情绪比较稳定,他会觉得自己太过分了。父母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还会主动削个水果给你吃,主动坐过来跟你聊两句,这个聊两句的意思就是没事了。当你处处都能忍得下来,你的父母会愈来愈尊重你,愈来愈佩服你。当你赢得父母的尊重跟佩服,往后你跟父母讲的话他们就听得进去。所以要沉得住气!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孔子的学生有一位孝子叫曾子,曾参,他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爸爸责罚他,一气之下,棍子拿起来就朝他打下去,结果他就被父亲打昏了。后来夫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他不孝。曾子吓一跳,你看我这么乖,连跑都不跑,怎么说我不孝?夫子说:“假如你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你是陷你父亲于不义。”而且父母亲手把你打死了,谁最痛苦?父母最痛苦。所以夫子告诉曾子“小杖则受”,拿小棍子你就受了;“大杖则走”,拿起大的棍子要赶快溜。所以你看处处是替父母着想,这样学就学活了,不然变书呆子就不好。   “怡吾色,柔吾声”。劝诫别人的时候,你的言语态度要好才能达到效果。当然不只是劝别人的时候要“怡吾色,柔吾声”,平常与人交谈,态度就要恭谦。很多人常常会说:“我跟这个朋友聊天就觉得很舒服。”那就是他的言语态度好。有一些朋友会说:“我跟这个人聊天,我的心就跳得很厉害,都静不下来,愈听愈慌张。”这可能就是讲话者的语速太快了。《弟子规》说“勿急疾,勿模糊”,你讲话太急躁,速度太快,听的人跟不上,他就慌;或者你咬字、抑扬顿挫不清楚,很模糊,他在那里听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话听错了或者听不清楚,自己失礼。所以我们讲话,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讲话的语速要适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你讲话讲太慢,听的人觉得心脏都快要停止了,这样也不行。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好。我们平常就要看看自己的言语速度,咬字能不能够清晰,这个你自己要多下功夫。    “凡出言,信为先”,我们要告诉自己,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人都是做到言行一致。夫子在《论语》里面提到很多句言行的态度,夫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开口,不能轻易给人家许诺。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了再答应,不可逞能。而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答应小孩,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你答应了做不到,你就“进退错”了。古代人对信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有一个吴国的大臣叫季札,他要出使鲁国,经过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就宴请他,请他吃了一顿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这个徐国国君眼睛就一直盯着季札身上那一把宝剑。季札也很能观察,他“视思明”,一看就知道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这一把佩剑。但是因为佩剑是代表一个身份,他要出使鲁国,就必须有这一把佩剑,所以他当场起了一个念头,回来的路上已经不需要这一把剑了,我再把这一把剑送给徐国国君。后来回国经过徐国,发现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国君的墓都很大,都有人守墓,所以他就把这一把剑挂在墓前面的一棵树上。他的随从很惊讶,说:“大人,您这样做,我觉得很奇怪,第一个您又没有答应要给他,所以您不需要守信;第二个纵使您已经答应他了,他都已经死了,那您也可以不给他。”季札马上说,“始吾以心许之”,我的这一颗心已经起了念头要送给他了,所以我要守这个信用,“岂以死背吾心哉”,怎么可以因为他死而违背信用!     所以古代人不要说言语出去要守信,连自己的一个念头他都能够守信到底。古代人的这种对信的态度,我们都会觉得很惭愧,我们要见贤思齐,往后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兢兢业业,时时刻刻要去守这一份信用。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有一个贤者叫闵子骞,在孔门四科当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弟弟,所以对他就比较刻薄,对他两个弟弟比较照顾。有一年冬天继母用芦花帮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衣服,结果刚好他帮他父亲驾车,因为芦花不保暖,看起来很蓬很保暖,所以冷风飕飕地吹过来,他就发抖。他父亲看了就觉得衣服都穿这么多了还发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继母?所以就很生气,拿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一鞭抽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看非常生气,就觉得继母在虐待这个儿子,所以马上气冲冲地回家,打算把他的继母休掉。    闵子骞看到这个情况,不只没有幸灾乐祸,而是马上提起了对继母的恭敬,跪下去说:“父亲,您不要赶走继母,‘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走了,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受寒挨饿。”一个人在危急之下没想到自己,想到谁?想到继母,想到兄弟,甚至于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这个决定,他事后也会后悔,所以这叫真实的德行,念念想着成就别人。也由于这一份恭敬,这一份孝心,他的继母觉得很惭愧,一个孩子都会念念为自己想,自己居然没有这个雅量好好地去照顾这个孩子。所以闵子骞的这一份恭敬、孝心,扭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还是要用德来感化他人。“亲憎我,孝方贤”,当亲友对我们态度恶劣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对他们的关怀,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父母的恭敬,在《孝经》里面说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生病的时候要多替父母分忧,“丧则致其哀”,父母走的时候我们要庄严肃穆,“祭则致其严”,父母走了之后,我们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于重大节日都应该祭祀,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们给我们的教诲,给我们人生的关怀爱护。人有这样的心,不会把人生走得误入歧途,而且会非常厚道,时时知恩报恩。   “亲有疾”,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奉养去照顾。俗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话错了,为什么?真正的孝子会坚持照顾父母到底。我有一个朋友,他也三十来岁,他的老祖母把他带大,所以他祖母中风的时候,一个大男人日夜照顾,擦身体什么都是他,然后把老祖母抱着、背着去看医生,做得很好,也很让邻里乡党感动。一个能孝敬自己长辈的人,交朋友一定怎么样?很有道义。所以在社会上也赢得朋友对他的爱戴,后来他也娶了一个很好的老婆,这叫善有善报。    “丧三年,常悲咽”,还有“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当父母离去,看到父母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都会感受到父母一生给我们的这一些照顾,也会在处世待人当中想起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到,父母不在了我们更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谓大孝就是显亲,大孝是显祖宗。有这样的恭敬,才能够宽慰父母跟祖宗的在天之灵。     除了对父母要恭敬之外,《弟子规》也教导我们要对长辈恭敬,所以《弟子规》的次第那真的是非常有智慧。这也是遵循孟夫子的教诲。孟夫子说“亲亲而仁民”,把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亲亲”,再延伸到对一切人的关怀之心。一切人最近的就是自己的兄弟,还有身边的长者。“仁民”,再推演到一般的人民。仁民再推演出来是什么?“而爱物”,连对山川大地、动物、植物都有这种爱心,恭敬之心。所以能不能连父母都还没有孝敬,然后一下子就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有没有?有!现在人不孝父母,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没有拿钱给父母,还带这个狗跟猫去洗三温暖(即桑拿)。你看现在人真是颠倒!     没有圣贤教诲,人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孔夫子在我们中国诞生,中国文化传不下来,现在中国人不知道活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有孔夫子承传这个尧舜禹汤的大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遵循这个教诲,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