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今天我们面对自己人生的状况,面对孩子的状况,心态要非常正角。首先我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再来,要对孩子有信心,你对他一没有信心,你就想放弃他,就想骂他,你一看到他一把火就上来了,是不是?我们自始至终都要信任孩子,耐心陪他成长。“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现在不管怎么样,他一定有本善,我们对这一点绝对不怀疑。再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现在有坏的习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今天孩子的行为偏颇,可能是我们一直没有好好地引导他、陪伴他,他偏了一段时间了。要把他引回正轨,当然需要耐性、时间,可是我们一急、一有情绪,就适得其反,孩子不能接受我们的教导。所以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教孩子,你一有情绪,即使你讲的都是经典的话,他也一句没记住,他只记住我妈很凶、我爸脾气大。这就是人情事理,本来如此。你有没有被领导骂过?领导一骂,好像整个头都懵了,一出来,他刚刚讲什么也不知道。但是领导说:“我讲的都是重点,你都没记住。”所以有情绪的时候,人家就很难接受我们这些很好的话语。    人要利益人、要教育人,首先不能有情绪。所以有情绪的时候就先缓一缓,先不要教孩子,先去泡一杯热茶,定定神,念念经典,稳住了再教,不急着眼前那十分钟、二十分钟。心态对了,我们就不会生气。假如我们的心态是:“我忽略孩子的教育、陪伴太多年了,我一定要用耐心爱护他、帮助他。”这个时候你遇到他不好了,你不只不会生气,你的爱心跟耐心会越来越充足,至诚就感通了。哪个孩子不希望跟父母无话不谈?哪个孩子不希望心里的话都跟父母讲?我们读幼儿园回到家里,书包还没放下,“妈,今天同学……”什么事都讲给母亲听,是不是?等到他内心的事都不愿意给父母讲,他是很痛苦的。我很幸运,我连高中做错事,回到家不给妈妈讲就很难过,我都先招了,做了哪些错事一进门就对我妈讲。一辈子心里面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跟妈妈讲的,这是很幸福的感受。     再来,假如心态对了,孩子还是不能接受,那可以调整成他能接受的方法,“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今天孩子不会体恤父母,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工作很辛苦,他怎么体恤?以前是农业社会,父母辛劳,孩子们要到田里去帮忙,一起挑大粪,当然知道父母很辛苦。母亲天没亮就起来,忙到半夜,有时候还在帮他们缝衣服、做鞋子,他们心里面深刻感觉父母太不容易了,所以他们努力的动力就是赶紧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是现在商业时代,孩子又没有看到我们很辛苦,孩子只知道钱怎么来的,信用卡一刷,钱就出来了。有一个小朋友对他爷爷讲:“爷爷,我爸爸最近没有工作了,你那一张金卡可不可以送给我爸爸?”你看孙子知道爷爷那个金卡进去,钱就出来了,他怎么知道钱要先赚、存进去才会出来?孩子都不知道爸爸赚钱很辛苦,那怎么办?爸爸走到孩子面前:“我跟你讲,我赚钱有多辛苦你知道吗?”诸位爸爸,你讲得出来吗?讲不出口啦!父亲爱孩子是天性,哪还拿出来在那里要求?所以父亲的辛苦要妈妈讲,要另一半讲。你能感觉到另一半的辛苦,这个话都是很自然、很真诚地讲出来的。所以教育是合力,要互相配合,老师教孝顺父母,父母教尊重老师。包括所有的长辈,对你的孩子或者你的侄子、侄女都要这样去教。孩子父母的辛劳你要讲给他听,你的辛劳自有你的兄弟姐妹给你的孩子讲,这叫“易子而教”。包括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也可以讲,是不是?爷爷奶奶对这个家的恩德,妈妈要讲。讲过公公婆婆的辛苦给孩子听的不简单,这样的女子一定是旺三代,她整个家庭都是知恩报恩的家风。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问其故”,云谷禅师这么讲,了凡先生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就请问禅师:您说我是凡夫,为什么呢?云谷禅师笑他,他还主动地请教、发问,不错,态度很好。人家笑我们,我们还会不会请教他?人家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我们马上说:“有什么了不起,拉倒,这么不给面子。”告诉大家,要面子,很多可以得到开导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谦受益,人家纵使笑我们,还是可以请教他。了凡先生马上请教也是很好的态度。禅师告诉他,“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不能做到没有这些妄心,起了很多妄念,讲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就好像一粒种子,种子会发芽、成长。所以善念、善言、善行就是善的种子,以后会结好的果实;恶念、恶言、恶行就是恶的种子,以后会结恶果。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的人恶念、恶言、恶行比较多,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种了这些因下去了,迟早那些果要出现,怎么可能会没有数呢?妄心止不住,就会终为这些阴阳气数所控制、束缚住,怎么可能没有定数呢?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一般的人有定数,为数所控制,但一个人极善的时候,本来是贫穷下贱的命,可以变成很富贵,因为他积极地去行善,他的善果很快就成熟了,那他的命就转过来。像我的师长命中本来是没有财富的,但是他一心为人、一心为众生,所以他现在福报很大,大到什么程度?比方说老人家要盖一所学校,要花不少钱,老人家动个念头,我们有一位企业家就把那笔钱给付了。但那是帮社会的事,不是拿去吃喝玩乐。所以没福报可以修得非常有福报,短命可以修到长寿,生死自在。师长命里本是四十五岁,现在老人家已经八十六岁了,还这么健康。我们走路都赶不上他老人家,他健步如飞。跟老人家出去,两三天下来我们都已经脸色有点苍白了,看老人家还优哉游哉,我们体力比不上老人家。     所以“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他假如本来是富贵命,可是做了太多恶事,一来福报折损,再来他作恶的果报提前在他这一世就现前了,所以他的命运就会很凄惨。我们来看,五十年前老人离开这个世间,很多都是睡着就走了,现在还有几个人睡觉睡得没有一点病痛就走了,容易听到吗?不容易。奇怪了,怎么才五十年差这么多?人很安详地走,这是福报。五福中“考终命”,善终,就是很好地走了。积德行善的人走的时候都很自在的。     重点来了,现在的人都不好死,有没有人一生下来,命就是不好死?没有。大家注意去看那些小孩,两三岁个个都天真无邪,脸都胖嘟嘟的,为什么后来没有福报?思想观念错了。从小就开始挥霍,怎么可能中年、晚年会有福报?现在的年轻人脸圆圆的、耳垂很大的越来越少,没有仁义道德的存心,福报就越来越少了。真的,现在的人越来越没福报,地球还能够让我们生存多久都是个大问号,所以人心要赶快转才有福报。现在有很大比例的人都算“极恶之人”,我给大家一个数字就好了,全世界有登记的堕胎人数一年五千万,请问大家,就这样结束自己的亲生骨肉的生命,算不算极恶之人?人跟天地并称三才,大家要注意,欲望跟亲生骨肉放在一个天平上,欲望远远重过亲生骨肉,你说人这一生会造多少业?这只是举堕胎而已,其他的罪业还没算。从这些来看,就知道为什么现在寿终正寝的人这么少,好死的人这么少,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数亦拘他不定”,我们做的事都偏离伦理道德,现在的人得癌症、得一大堆怪病的太多了,这都是恶报提早现前,所以不能不学伦理道德,要赶紧扭转才行。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会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你这二十年来,命运都被孔先生算得这么准,你完全被命运主宰了人生,一丝一毫都不能转动命运,你不是凡夫,什么叫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命运真的可以逃脱、超越吗?“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大家注意,云谷禅师是非常好的老师。他引导了凡先生的整个过程非常有智慧、有方法。首先,了凡先生是饱读诗书的人,他能考上秀才,学识不简单,所以云谷禅师用他最熟悉的道理跟他讲,这叫共同语言,他容易接受。云谷禅师先讲谁的教诲?儒家的教诲。你是读儒书的人,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福自己求,这样的道理《诗经》《尚书》都讲得很清楚,你怎么会觉得命不能改呢?我们看,读书人读这些道理那么多次了都没读明白,都没用在自己的人生,所以受益有限。我们读这些经典能有多大的受益,最重要的是我们落实了多少,受益就有多少。不是读多少,读得多只是多懂一些道理。把这些经典教诲变成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受益。《诗经》提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你不断积德行善,哪有可能福报不现前的呢?《诗经》《尚书》所讲的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接着才说到佛教的经典,以此来呼应,原来英雄所见都是一样的。“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佛家的经典说,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修行,你求富贵可以得到富贵,你求儿女可以得到儿女,你求长寿可以得到长寿。比如求长寿,其实就是我们明白道理,爱护生命,无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长寿。有一个小沙弥,他的师父很有智慧,修行很高,知道小沙弥七天以后就要死了,阳寿到了,就让他回家,告诉他第八天再回来,让他回去见见父母。师父就是让他在家里,在他父母身边离开。结果第八天他回来了,师父很奇怪,就入定去观察什么原因让他可以改变命运。就观察到,小沙弥在回家的时候,看见许多蚂蚁被水所困,他在那个当下心生怜悯,没有任何考虑,就想办法让那些蚂蚁从水中逃生,救了一窝的蚂蚁,救了这么多生命。师父明白了,原来他就是做了这个事延寿了,命延长了,所以求长寿得长寿。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妄语”就是讲话跟真理不符合。佛家严守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妄语是五戒中的一戒。佛家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长寿可以得长寿,“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讲妄语,讲的一定都是真理,圣贤人不可能讲谎话、讲跟真理不同的话来欺骗人。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了凡先生在当秀才的时候,屠宗师要让他从廩生升为贡生,那个时候才食米七十余石而已。而孔先生算他九十一石五斗才能当贡生,他就怀疑了,结果果然被代理的提学杨公驳回来。后来殷秋溟宗师做提学的时候,看到他以前考试的文章非常感叹,说这五篇文章就像大臣写给皇帝的文章这么精辟,不能埋没了人才,所以赶紧帮他申请升为贡生,通过了。他统计一下,果然他领到的廩米是九十一石五斗。所以从那一刻开始,“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因为经过了这件事,了凡先生更加相信人的一生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时节因缘,都是命中注定的,丝毫强求不来。什么时候升官发财好像都是有那个时节因缘在的,来得早、来得晚都有定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澹然无求矣”,把人生看得很淡了,不去强求什么,彻底知命、认命了,不再有什么强求、愿望了。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他成为贡生之后,按国家规定要到国家办的大学读书。燕都是指北京,当时明朝首都在北京。明朝的国子监有两所,本来是在南京,后来明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国子监就变成两所了。了凡先生到了北京的国子监读书,他已经对人生看淡了,因为改不了命运,无可奈何,所以每天就静坐,什么也不想,也不看书,“不阅文字”。     “己巳归”,隔年他就回南京了,当时他是三十五岁。“游南雍”,游学于南雍。“雍”就是辟雍,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未入监”,还没有人到国子监以前,“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南京的栖霞山有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云谷”是禅师的号,“法会”是禅师的法名,所以称他云谷会禅师。他去拜访禅师,“对坐一室”,禅师是修禅宗,他引导人是先打坐,拿个蒲团给来访的人,说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还没生你以前你是谁?“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了凡先生去参访这个禅师,对坐在一个房间里面,“凡三昼夜不瞑目。”坐了三天三夜不曾合眼,这个也不简单,很有定力。“云谷问曰”,云谷禅师问他,“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一般的人之所以不能做圣哲人,就是因为被妄念控制住了,一个妄念接一个妄念,自己都做不了主。“只为妄念相缠耳”,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习气放不下。一放下就恢复性德了,所以为什么要修禅定?你才不会被这些妄念一直牵着走。人怎么修定?要先守戒,一言一行都有规矩,慢慢地你的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是正念,你就得定了,得定就开智慧了,就能转这个境界,不会被境界牵着鼻子走了。大家有没有体验,明明不想生气,最后还是骂人了?这是戒定慧的功夫不够,所以都被命运牵着走,自己做不了主。“汝坐三日”,你坐了三天,“不见起一妄念,何也?”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云谷禅师很好奇。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了凡先生说,我的命运全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我的吉凶祸福,还有我的生死,甚至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人家算好了,都是有定数的。“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我想也没用,都改变不了,不如不想。现在的人说不想还真难,内心一大堆杂念,外面又一大堆诱惑,所以每天烦死了,连睡觉还继续烦,有没有?梦一大堆,最后妄念太多、烦的事太多,连觉都睡不好,甚至睡不着,最后去买安眠药吃。所以什么是有福?心地时时保持清净,不追逐欲望,这是有福气的人。“云谷笑曰”,了凡先生三天不起妄念不是他有道力功夫,是因为他觉得没什么好想的,反正命都改不了,云谷禅师了解以后笑着说:“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本来以为你是可以伏住妄念的英雄豪杰,可以做得了主,原来你还是一般的凡夫而已。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经典如是教。事实上连我们的文字跟成语都把人生的智慧流露无遗了,命运是要靠自己来改造。我们想一想跟“自”相关的成语,自求多福,自立自强,都是靠自己的。而假如自己造孽了、自我放弃了,命运就越来越惨了,比方说,自掘坟墓,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自暴自弃。从成语中就点出这一生的命运掌握在哪里?掌握在自己手里。确实中华文化五千年高度的智慧我们应该珍惜。    后来还举了佛家的经典。儒道释都是教育,所以叫儒家、道家、佛家。称老子、称孔子、称释迦牟尼佛都是老师,不是宗教。教育是师生关系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要有。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到,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都有深入。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很不简单。雍正教育出乾隆,乾隆在位60年。雍正多年积劳成疾,太辛苦了。雍正皇帝对儒道释特别深入,他诏告天下:“三教之觉民于海内”,儒道释三教的教育,觉悟、教化神州大地的百姓已经几千年了;“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其教诲都是叫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都是相应的、相通的。这里云谷禅师举佛家的教诲,对于一个儒家的书生来讲都是很熟悉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大家念到这句,眼睛有没有亮起来?你们已经心如止水、一无所求。求,只要是为众生求、为自己的家庭求、为自己的国家社会求,那是一种责任心。假如是为了自己的享乐,那方向就错了。享乐的人生是空虚的,而且享乐就是追求欲望。老祖宗有一句成语提醒我们,“欲是深渊”,那是不见底的。     有没有一个人很喜欢喝酒,或者有哪个嗜好、哪个欲望,然后越活越快乐的?都没有。那怎么全天下大部分的人都在追逐欲望?追了以后都没有快乐,怎么大部分的人还往这个方向走?现在我们的下一代觉得人生的快乐在哪里?买昂贵的手机,买名牌的衣服,有没有?这太严重了,下一代被误导了,像飞蛾扑火。飞蛾扑向火去,它会怎么样?它会死。但是它还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因为它不明理,不知道那是无底洞。所以身为父母、长者,一定要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塑造他们的人格。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夫妄语乃释迦大戒”,释迦本师所强调五个重要的戒律,哪五个呢?“不杀”,就是不恼害他人。这是意译,不只是说杀害,只要让人家痛苦,都算是犯“不杀”戒了。诸位朋友,今天一天下来你有没有讲话让人家想哭,或者让人家很生气的?有没有?有的话今天就犯戒、造孽了。学圣贤教育的人,应该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如沐春风,看到我们就欢喜,这才学对了。“不盗”,“盗”除了偷人家的东西以外,还包括起了占人家便宜的念头。你要占人家便宜,那就是不义之财,这就是犯了盗戒。“不邪淫”,人怎么可以去做畜生的行为?那根本就是糟蹋了自己的人格。“不妄语”,讲真话,不讲虚妄的话、骗人的话,更不能讲挑拨离间的话。“不饮酒”。这是五戒。     其中第五戒,喝酒本身并不是罪,而是喝酒以后会乱性,会控制不住自己,就可能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去造孽了。从这五戒来看,就可以了解到佛门很注重防微杜渐。预防很重要,等事情发生了再来收拾就为时已晚。当然儒家也强调要懂得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儒家经典《礼记》的开篇是《曲礼》,其中就讲到“欲不可纵”,欲望不可以放纵。佛家讲“五戒”,儒家讲什么?“五常”一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不这样做人就叫不正常的人。我们现在教的下一代有没有五常的精神?“仁”,设身处地替人想;“义”,做什么事情很有情义、道义,做事合情、合理、合法;“礼”,对人恭敬不傲慢,有节度不会浪费;“智”,有智慧,看事情看得深远。我记得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一点都没智慧,只能看到明天放假要去哪里happy一下。这就很可悲了,蹉跎人生很多光阴。“信”,诚信、守信,不欺骗人。其实人欺骗人以前,先欺骗了谁?自己,糟蹋了自己的本性。      我们来看看“仁”,就是仁慈,不伤害人,跟佛门的“不杀”相应;“义”,不取不义之财,“不盗”;“礼”,守伦常规矩不乱来,不做畜生的行为,“不邪淫”;“智”,我们刚刚说不饮酒是防患于未然,不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不饮酒就不会控制不住自己,不做出违礼的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不饮酒”;“信”,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不妄语”。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      请问大家,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有没有先商量一下?没有。这印证了什么?英雄所见略同。因为他们的所见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真理。孔子说他所说的就是古圣先王代代传下来的真理,是“述而不作”。所以真正契入圣贤境界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就是天地宇宙的真相。他不会去要版权,“这是我发明的”。      假如一个人讲了很多道理,都说“这是我发明的,这是我的版权”,那他的书你考虑考虑,不一定要看。没有版权的传几千年的一定要看,《老子》,四书五经要看。而释迦牟尼佛也说他没有说法,都是古佛代代传下来的真理。这一点我们从“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应,而且这两位圣人根本没见过面可以理解得到。 儒家的经典《左传》说道:“人弃常,则妖兴。”人弃了常道之后,社会种种乱象就会出现。大家想一想,现在五伦关系乱不乱?很乱,离婚率高,父子冲突。澳大利亚有一位华裔,是音乐学院的高才生。一个音乐高才生把自己的母亲给杀害了,骇人听闻。而且移民留学到澳大利亚,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多少的心血,最后是这个结果,确实值得我们为人父母,尤其为人老师的深思。这个孩子假如小学、初中、高中有哪一位老师把孝道教给他,悲剧就不会产生。       在报道中也提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逼到最后这个孩子就逆反了,甚至仇视父母。这件事我们也要冷静:为什么逼那么紧?父母要的是什么?诸位爸爸妈妈,你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我跟我父亲聊天的时候,可以感觉到父亲对我一无所求,他只希望我这一生能够幸福快乐。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的毫无所求,所以我们学到的爱人也是没有条件的,这样的人生特别自在。人只要一付出就在那里想着别人的回馈,每天都很痛苦--求不得的痛苦。其实一付出就希望别人回报,那不叫爱,那叫欲,那叫利益交换。        在整个社会的名利追逐中,人的虚荣心可能会越来越强而不自知。而这个虚荣心很可能会压得另一半跟孩子喘不过气来。“人家都赚多少钱,你才赚多少钱;人家都考多少分,你才考多少分。”一直在那里攀比。虽然硬撑着挣更多的钱,把成绩考好,事实上他们已经很痛苦,我们都感觉不到最亲的人的内心了,我们都被欲望障碍得太厉害。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17日
为全面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增强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和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能力。3月11日,扶余市人民法院法官张佳莹与扶余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连军英走进扶余市士英小学举办了“模拟法庭”活动,200余名师生走进法庭,“零距离”体验庭审活动,通过真实案例演绎和角色扮演,“沉浸式”感受法治力量,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活动现场,“小法官们”围绕一起因校园欺凌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展开庭审。“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原本喧闹的操场瞬间安静。模拟庭审严格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展开,身着法袍的小法官们端坐审判席。扮演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和法警等角色的同学们正襟危坐,屏气凝神、有条不紊地依照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程序有序推进庭审。旁听席上,同学们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时而凝神记录,时而若有所思,在庄严肃穆的庭审氛围中感受司法的威严。活动结束后,法官对同学们精彩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并以该案件为切入点,以案释法,解读了刑事责任年龄、故意伤害罪等法律条款,强调“法律既是约束也是保护”,并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治信仰,教育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新时代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下一步,扶余法院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法院开放日等多种普法活动形式,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发布者:清风在线
03月17日
为迎接第43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扶余市人民法院组织干警开展以“守护消费安全,共筑诚信社会”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干警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向过往群众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消费纠纷的解决途径等内容,引导群众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维权意识。此次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5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20余人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扶余法院将以此次“3·15”普法宣传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消费纠纷案件,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发布者:清风在线
03月17日
2月14日,扶余市人民法院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党组书记、院长王宜兵主持,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参会。会上,王宜兵带领全体参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述了讲话精神对法院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内容,为法院如何在新时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王宜兵强调,全院干警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扶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法院担当作为。
发布者:清风在线
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