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中国新闻社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时代课题,指明了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习近平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在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2022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2016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016年11月30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文明贵州
  来源:新华社、中国文明网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作者:洞见·苏墨人间至味是清欢,最美不过烟火气。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亦是终点。凡尘俗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望。那么,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作家梁晓声曾给出了答案:一个好家,不仅是我们现实的家园,更是我们精神的乐园。烟火暖心,书香润智。一个家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一半烟火气,一半书香气。01烟火气,是一个家最温暖的底色。看过一个故事。一次意外,一个富家子弟与一个家境不富裕的陌生人互换了灵魂。然而,在这个逼仄的新家生活了几个月后,他竟再也不愿意回到之前的身份了。原因仅仅是,在这个家里他总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尤其,一家人围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欢声笑语,让他感到无比温馨。而在之前的家里,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家里常年冷锅冷灶。偌大的一个房子,让人清冷无比。剧情尽管有点荒诞,却让人深深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会发现,再大的房子、再豪的车子、再多的票子,也比不上家人为你准备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有烟火气的家才叫家,没有烟火气的家顶多算旅馆。厨房是一个家的灵魂,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方寸之间,一日三餐,看似简单平凡,然而那细细碎碎的备菜声,那锅碗瓢盆的叮当响,那油盐酱醋的斟酌中,藏着最深的爱。丰子恺在《万般滋味都是生活》中说起,他最难忘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备饭、吃饭的场景。每到黄昏,他们兄妹五个就会把桌子搬到院子的老杨树下,七手八脚地准备油灯、酒壶、碗筷,期待着父母把一盘盘“佳肴”端上桌,大家一起开吃。即便是粗茶淡饭,一家人也吃得津津有味。餐桌上,母亲和父亲在唠嗑,而他们几个一起嬉笑,一起看月亮。最开心的是能吃到螃蟹,父亲则会十分耐心地教他剥蟹,只就着蟹肉,他能吃满满的两大碗米饭。在他的记忆里,那就是最幸福的味道。以致后来,不管在外求学,还是工作遇到烦心事,只要回到家,所有的不快都会瞬间化为乌有。厨房里的烟火气,治愈的不仅是你的胃,更是你的心。有一句话说得好:“曾经以为,风花雪月才是景,后来发现,柴米油盐皆是诗,平平淡淡的日常,才是人生最不平凡的珍藏!”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踏进家门,看到饭桌上摆满了热饭热菜,爱人在厨房里忙碌,小娃儿凑上来围着你叽叽喳喳。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烟火气,是一个家最温暖的底色,是我们行走世间最暖心的慰藉。02书香气,是一个家最高级的滋养。在一次采访中,季羡林老先生被问及,如果装修房子,那么最必不可少的是什么?他脱口而出:书,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书。一如他在《一生自在》中所说:读书,乃天下第一好事。读书,不仅能丰盈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还能给予你智慧的指引,开阔你的眼界和胸襟。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子孙后代在浓浓的书香中有着更高度的成长。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家族。凡出自这个家族的人皆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他们不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头羊,而且被各国争相竞聘,入选各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104人。这个家族就是:钱氏家族。力学之父钱伟长、导弹之父钱学森、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史学大家钱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等,都出自钱氏。世人皆好奇这一族为什么能一直兴旺昌隆,甚至有专家专门研究钱氏基因,怀疑难道有什么特殊遗传DNA。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爱读书。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并严格恪守的《钱氏家训》里,其中一条就是:“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内华达大学的埃文斯教授,曾对27个国家73249个家庭,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他发现:一个家能否长期兴旺,并不在于父母的收入和地位,而在于家人是否有读书的习惯。那些经历金融危机、战争冲击或其他变故而依然坚挺的家庭,家中藏书几乎都超过了数百册。古人有言,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财万贯,不如书香静气。书香满屋,才是一个家最顶级的软装,是一个家最高明的教育。所以,与其千方百计买学区房,不如给孩子打造一个书香四溢的家;与其绞尽脑汁追着孩子学习,不如自己先捧起书。多读书,读好书,相信你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段文字,都会一点一滴滋养着你,滋养着这个家。终有一天,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让你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03一个家最好的状态:一半烟火气,一半书香气。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样的家能满足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最受大家喜欢的是博主@岁月如歌的回答:家可以不大,也可以不富裕,但必须有两桌:一是饭桌,二是书桌,在饭桌上与家人慢品俗世烟火,在书桌上独享灵魂的清欢。想想也是,一想到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吃饭,忙完后,然后各自去读书,就觉得特别美好。一饭一粥皆是情,一颦一笑都是爱。那些最动人的时光、最浓烈的感情,往往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守候中。世人皆羡慕杨绛和钱钟书,不仅因为两人在学术上的极高造诣,更是因为两人塑造的那个家。婚后的两人,虽然都是厨房小白,却不喜参加场合,尽量在家里自己烧菜吃。记得第一次学会划火柴的钱钟书,面色得意,跟孩子一样向杨绛邀功,“我会划火柴喽”。第一次做活虾的杨绛,结果被虾抽搐吓得落荒而逃,钱钟书乐得哈哈大笑。第一次做红烧肉,终于成功后,两人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大呼:“吃得好快活唷”。两个人在厨房里舞弄着柴米油盐,把做饭看成实验探索,妙趣无穷。别人眼中的平凡烟火在他们的眼中却是最有味的人生,用这些平凡的调料烹饪出了最美味的生活、最幸福的爱情。吃饭之余,两人便各自走向自己的“工位”,一张位于客厅的长桌,中间堆满了书。两人各居一头,阅读、写作,各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遨游徜徉。就这样,这个家虽然清贫,却整日里充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不仅让他们熬过了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寒冬,并且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人生至味是清欢,最美不过烟火气。烟火气,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书香气,决定着一个家的高度。家人的温暖,是你行走世间的铠甲,让你再也无惧生活的凄风苦雨。书籍的力量,则给予你源源不断的智慧,让你有了奔赴远方的底气。一个家最动人的画面莫过于,烟火气里话家常,书香气中慰平生。《朗读者》中说:“家,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一个家真正的富有,是既充盈着烟火之气,又氤氲着书墨之香。柴米油盐,爱有所依;书香盈室,心有所栖。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网信中国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设计:趣动全媒体工作室 杜佰鸾审核:李佳民 赵 娟编辑:王林晨校对:陈金丹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罗冰重生记

2023年刚开头的一场瑞雪飘然而至,给弥漫了三年多疫情味道的大地带来了清新,放眼抚顺市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白雪皑皑,一派圣洁、静谧。

这里的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200多袋面粉运进来,50多名义工用老面做引子的,和面揉面的,烧柴生火的,一屉屉特色爱心大馒头蒸出来,通过快递发送到全国各地,好一幅吉祥的迎春贺年图画。

罗冰庆幸也能参与其中。他爱上了基地,这里是他告别“巨婴”称号重获新生的地方。十多年来这个不显眼的基地立德树人,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和罗冰一样的人,怀揣着满目疮痍而来,荡涤浑身尘埃污垢,以健康美丽的心灵投入新生活怀抱。

  然而,罗冰走过的重生之路,真的不容易。

“幸福时光”

1985年5月,罗冰的出生给罗广义、温萍夫妇带来欢乐,外公一家分外高兴,罗冰是外公4个女儿中生的第一个男孩,因此他成为阖家疼爱和娇惯的对象。

罗冰在宠爱的环境中成长。父亲罗广义今年63岁,当年是沈阳铁路局机务段员工,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在罗冰5岁时停薪留职下海经商。90年代初罗广义依靠勤劳和精明从事服装销售,率先买卖手机,月收入比工薪阶层多得多。与罗广义同龄的温萍在沈阳石棉厂工作,早八晚五相夫教子。

罗冰说:“从小到大,无论自己需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我。”小时候温萍经常挨父亲打,她决心不让儿子受任何委屈。上学时老师批评罗冰,温萍坚定地站在儿子一边。罗广义心里更喜欢要个女孩,罗冰调皮不听话,不会惯着他,偶尔拳脚相向,温萍就会阻拦保护,学校开家长会,罗冰只让妈妈去,父亲沾不上边儿。

罗冰怕父亲,1995年父母离异,罗冰和母亲生活。没有了父亲的管束,罗冰浑身轻松自在,就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母爱铺设的草原上放荡不羁,任性狂奔。父母复婚后,罗冰已不服管教,父亲也无力回天。他为自己的这段“幸福时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巨婴”长成

今年38岁的罗冰身高1米8,皮肤白晰,长相帅气,理应成为家人的骄傲,但他坦言其所做所为,让亲人们吃够了苦头。

罗冰过往的33年不堪回首。他说:“长这么大,自己从来没有干过家务,直到30多岁了,衣服还是妈妈给洗。”他从没有离开过母亲的照顾,缺钱了只要伸手母亲就给,小时别人家给孩子一元,母亲会给他10元,成年后他要100元,母亲会给500元。学习成绩不好,读完中学后妈妈找关系让他进入沈阳市计算机学校学习,只学了半年就缀学回家,他要到社会上闯荡。

费力考到了驾驶执照,妈妈想让他开出租车,怕累没干。

罗冰学习理发作为生存技能。第一个酒鬼师傅,给他每月300元工资,技术没学着,工钱都为师傅买了酒菜。遇到的第二个师傅虽然不给工资,但能上手剪头了。4 年后他走上打工生涯,沈阳各大区的理发店前前后后更换了数十家,因理发手艺不精,经常和顾客及老板顶嘴吵架,人际关系不好,找不到活儿只能呆在家里,靠父母养活。

2005年以后没工作的罗冰更是将精力都倾注在手机、电脑游戏上。无所事事的他被虚拟世界的激情深深吸引,夜以继日地玩儿,无法自拨。

罗冰至今没脸回忆那年他和父亲的激烈交锋。

2010年7月的一天,已经得了轻微脑血栓的罗广义回家看见罗冰在电脑前不停打游戏,父亲骂他:“30来岁不结婚,一天天就知道玩这个,没有爹妈就得饿死,死了得了!”父亲不停地数落激怒了罗冰,他随手操起一个铜盆向父亲脑袋上砸过去,父亲被打得原地转了两圈,铜盆凹下去一大块,本来因病走路就踉跄的罗广义被儿子砸懵了!往后的日子父子很少说话,开口就是无休止的争吵。

温萍的日子更不好过。一天三餐侍候罗冰,不仅没捞着好,还要看儿子脸色,饭菜不合口儿,罗冰推开碗筷就点外卖,或者干脆去吃肯德鸡、汉堡、署条,有一次妈妈的唠叨惹怒了他,罗冰居然丧心病狂地打了母亲耳光!

亲人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挽救罗冰,但统统不好使。父母和其他亲人觉得罗冰这辈子废了!

圆梦重生

时间到了2017年,罗冰和父母越来越相处不好,相互看着闹心,由着他搬到了离家不远的另一处两室房子居住,母亲照例管着他的一日三餐。

罗冰玩游戏更肆无忌惮,但静下来他觉得这么下去不行,想学好又不知道怎么能好,他陷入无边痛苦之中,对前程一片迷茫。2017年8月他从微信朋友圈得到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举办学习班的消息,他要过去学,母亲想让他早日结婚生子,但见这小子压根不在状态,就任他去学,反正也比总在家呆着强。

善念闪现,罗冰的人生之路迎来一股清新的风,将他渐渐吹醒。

在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他用7天完成了《弟子规》封闭班学习,又参加两个21天的《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培训班。到了10月中旬,妈妈突然电话告知他父亲脑血栓复发,瘫痪在床,罗冰顾不上拿行礼箱速返沈阳。温萍发现儿子有变化了,曾经与父亲不说话的罗冰,这次回来连续住在医院,无微不至照顾父亲直到病情稳定出院。

好学向善需要经历艰难考验。父亲有母亲照顾,罗冰想回基地继续学习。然而11月份基地却遇到了大困难,电话通知他取行礼回家。罗冰至今难忘回基地看到的的场面:百名义工不得不解散回到各地,许多义工守护传统文化很多年,对基地感情无以言表,依依不舍的义工们哭了,他们不愿离去却又不得不走!老师也催他迅速离开,罗冰不想走,机灵劲儿上来了:“晚上没车了,我今天走不了啊!”

转机出现在第二天,王丽老师组织怎么也撵不走的少数“铁杆儿”义工商议事情,发现了陌生的罗冰,就问:“这个人是谁?”罗冰吓得不敢回答,他的引导老师樊秀娟小声向王丽介绍了罗冰的情况,没想到他就这样留下来了!

康金胜、王丽夫妻不仅留下罗冰,而且根据当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将他带到基地位于海南三亚的分支机构,作为助教老师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在三亚的半年多时间,两位老师经常给他开“小灶”,安排课程,从生活、学习的很多细节教育罗冰,使他受益匪浅。

基地留下来的老师们向罗冰伸出了援手,从一日常规开始,让他能够生活自理,督促学习传统经典,改变错误认知,令其远离手机,手把手教他劳动。罗冰说:“通过持续学习传统文化,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明白了做人要感恩,要孝顺父母,从前的30多年一直活在错误的认知中,就觉得父母生我养我,我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做什么,还打骂父母,啃老不孝。现在定力还得提升,挡不住手机‘魔鬼’的诱惑,有机会取回来就看不停,有一次因私自跑出去买小食品被打发回家,回到家还发点小脾气,在基地有一次打了人,觉悟以后十分后悔。”

尽管罗冰不完美,但基地的老师们视他为亲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拯救。在基地的5年时光,罗冰重拾人生快乐,变化有目共睹。

他积极参加劳动。那个一日三餐让妈妈侍候的罗冰,变成了自食其力的人,去年8月他还走上百人千场杭州站公益巡讲现场,现身说法警示他人。如今他学会了种地、砍柴,更让人点赞的是他居然学会了用卤水点豆腐,当别人还在梦乡时,他早早起来做好了豆腐。平日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打包快递件等活儿抢着干,天天保证4个小时以上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越来越明白事理,每天忙碌而又充实,已然成为快乐阳光的大男孩。

在这山间,罗冰重生,他要做一个永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工,迎接更好的明天。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11月15日
 尊敬的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这15天的快乐时光即将结束,这15天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在这里我学到了该如何修养自己的德行,德我们可以理解为得到的得,你做到了,就说你得到了,比如叠衣服,我们不要小看它,一件小小的衣服就是在磨炼你的耐心,你能把它叠的工整、完美,就说明你成功了,也到了。在这里我看了许多视频让我受益匪浅,例如 《我和我的祖国》里战士们的英勇以及精忠报国精神,令我敬佩。他们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令我感动,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相信,这些战士们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虽然我们现在不用战场杀敌,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成就最好的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成就最好的我,让世界因我而美丽,我们要做到修已利 他!《了凡四训》里说,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我们既要感恩祖国,更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在这里我还看了一个很有感触的视频,名为《安世不妄》习讲的是刘安世一生都在维护诚,他用他的诚 让蛇对它都是那么的信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也要学习刘安世的诚实,说到做到,我坚信刘安世的故事会流芳百事的,刘安世虽没什么官位,但他教会了我做人要诚实,像孔老夫子一样没有官位,却在用心培育着他的学生,直到现在还有他的经典,孔老夫子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在这里学习圣贤教诲,养吾浩然正气,让我们一起在这里学习做人的基础和道德品质平时我们也要多读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圣贤教育让我们明白道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德也一样,我们就像一所银行,积的德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最简单的德就是孝,诸事不顺因不孝,要想得福孝中求。生活中,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知恩报恩,父母即予我们生命,百善孝为先,做好事先做一个孝顺的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有了远 志向,生命才有希望,有了志向,生命才能绽放善。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当然,我们最先预防的是什么?是心性的污染,怎么去预防?我们要开始自我身心的保护:明辨善恶、以礼护心!牢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不符合圣贤教诲的书、电视、环境等,一律摒我不看不听,不去,以免自己的身心受污染。从现在开始,为祖国、为人民,放飞梦想,立定志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实而后能律,律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进道矣。最后的德是怎么来的?是修来的,怀揣着一颗至诚之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一起行动起来。万物有它遵循的正道,人应遵循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当我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本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和谐,五伦中的第一伦就是"父子有亲",也就是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感恩母亲生育之思感恩父亲养育之恩,他们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恩人,所朱树新以我们要孝敬父母,要时刻起知恩报恩之心天地万物因仁爱而生生不息,人类因爱和平共处。《弟子规》泛爱众的篇章告诉我们:人应有一 颗仁爱之心,我们不仅对人关爱,还要再扩展到 对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万物的尊重,对物最 好的仁爱,就是珍惜,珍惜指惜衣、惜食、惜 物,惜福。因为粮食、衣物、水电等一切为我们 提供服务的物品、资源,来之不易,凝结着天地 的爱以及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怀着一颗珍 爱之心去使用这些物品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就是去爱惜所有人、事物的付出。 最后首先我要感恩我的父母,带我来这里学习,也感谢你 们把我养大,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感图二位校长给我这个学习的平台. 让我机会学习圣贤教育!我要感恩老 师,教育我,带着我学习圣贤教育,感恩同学们对 我的团结友爱与帮助。为学之初,当首立志,志不 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要把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在 生活中,做一传顺、有德行素养的孩子。报答父母而老师。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11月15日
尊敬的名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又是一年夏秋之交,夏令营的日程接近了尾声,在这与大家各奔前程的难忘时刻。我来分享下在15天夏令营的心得体会。在来到青龙湖书院这个大家庭前,我曾天真地自以为自己是个自理能力不错的人。来到这里我才发现每每父母让我擦地或帮忙打下手时,总有一颗自私与利已之心让我心生烦念。但在善良的李老师与各位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我逐渐喜欢上了这种与老师同学一同劳动的快乐感觉,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不是烦恼与拖累:而是净屋与净心。回到家后我要多承担家务,提升自己帮助父母孝心。在学习当中我也收获颇丰,在此我要感谢吴老师在这15天中时时刻刻对我们行为的规范,根据每个同学的习性改变课程,真的是关心体恤同学。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古代舍生护书著书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还有"种善因,得善果”的自然规律;和俞都"意净聒淡"的传奇一生等等…在吴老师的讲解与一次次的课后分享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二点:一是"百善考为先",对我来说但在护蛋活动中,为了保护一个蛋而每天睡觉时断断续续,生活中倍加小心.我就深刻体会到父母生养我的不易,在一个孝亲影片中我理解了父母在外付出是为了这个家与我可以有更好的明天。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报父母?又有什么理由不尽孝道?孝是无私更是大爱,孝顺不仅是对父母,推广开来更是对天下苍生之爱。我今后要从小事做起,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为天下苍生献一份力量。大儒王阳明说:志不立无可成之事"在进高中的生活中一天天重复与繁忙的课业后,面对着学业压力,我的心里逐渐被疲惫和空虚填满。但在夏令营的课程和各位老师的鼓励后。我明白当今许多人"精神世界凋零"的主因就在人们尽情满足了自己的七情六欲,不明善为何物,更不明白了志为何物,最后只有痛苦和空虚绕在人的心间。看到这些我发了一个愿:虽然个人的力量十分弱小,但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奉行富贵不能淫,贫溅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人格,有余力也要帮助身边之人摆脱迷茫,找到人生方向。反思过去,更要坚定未来。这次夏令营极大的改善我的人生观,更明确了我的人生将走向何方。在此我要感谢康校长以及家校社还有各义 工 老师的辛勤付出,家校社有家的温暖更有校的广博。在此我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可以广积善行,"积善者必有余庆"。希望天下家庭都能潜心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传统文化这只大舟可以顺风顺水越传越广.拯救国人之灵魂,复兴民方族之精神。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11月15日

2023年4月7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第四期家庭教育辅导班刚结束一周,陈艳庆去火车站接爱人来到青龙湖书院。此刻的北京春意正浓,他拉着爱人的手在青龙湖公园散步,鲜花盛开,树木青绿,肆意铺展,这是8年多来两人少有的休闲时光。回首来时路,从企业到乡村,从员工到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老师,从抚顺到北京,陈艳庆一家追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的璀璨光芒,脚步坚定,收获满满。         曾经迷茫在昏暗无光的日子里

1974年出生的陈艳庆大学毕业后供职于东北某大型油田所属企业,工资待遇不低,人品好,性格内向,话不多。张春杰比陈艳庆小一岁,浓眉大眼,爱说爱笑。张春杰从黑龙江省一个市级针织厂下岗后与陈艳庆相识,两个性格相反的人擦出了爱情火花。2000年1月结婚,两人曾经相约做“丁克”家族,理想赚钱游玩,不要孩子,携手到老。

然而婚后的日子并不尽如人意。

两人筹措资金租赁房屋开起了网吧。吸引青少年打游戏、上黄色网站,经营所得解决了张春杰就业问题,但陈艳庆和大哥也迷上了网络游戏,网吧开了二年,因管理越来越严格而停止营业。

为了全家生活更美好,陈艳庆的父母毅然搬到乡下,投资养鸡,每年出栏5万只以上。

然而收入再多也没能挡住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陈艳庆的大哥因为网恋找情人和嫂子离婚,大哥长年上夜班,一个3岁的男孩只能由张春杰带。“我自己没有孩子,但我带大了大姐的孩子,这次他大哥的孩子也给我带,从3岁带到10岁,这两个孩子现在对我都很感恩,我姐、他大哥一家十分感谢我,但没想到,当我义务带第三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家的天塌啦!”张春杰说这话时眼泪流下来了,那时她十分委屈,每天抱怨。

陈艳庆的妹妹和妹夫生的男孩聪明帅气,两人工作忙的时候,便偶尔将孩子托付给张春杰。两人至今不愿意回忆2008年那个夏天。这天很热,中午两人和孩子吃过午饭睡午觉。妹妹家5岁的男孩突然醒了,借着床的高度,孩子奔向了窗户有纱窗的地方,“嘭”的一声响,5岁的小家伙打开纱窗,不小心从5楼摔落下去,陈艳庆发现不好,穿着大裤头往楼下跑,他抱着孩子打车拼命向医院飞奔。然而十几米高的楼,孩子脑袋侧面先着地,头部严重损伤,脑部神经完全紊乱,大脑、小脑出血,孩子进入ICU重症监护室几十天,成了植物人,之后两年花费50多万抢救也没能留住孩子的生命。妹妹忧郁过度婚姻破裂,陈艳庆也差点离婚,他和张春杰吵架甚至打骂。全家人本应该欢欢喜喜过年过节,而陈家的节日在无休止的吵架和动手打骂中度过,从小宠爱长大的26岁妹妹居然拿菜刀要杀母亲,经常拎着刀追砍陈艳庆,陈家四分五裂,几天内父母愁白了头,母亲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导致眼睛干燥,视力模糊,面部痉挛,三叉神经粘连,做了一次大手术,父亲喝酒消愁,肝脏出现病态,住了2次医院。后来父母不让儿女们回家,甚至想断绝父子关系。

妹妹的孩子出事情后,父母向陈艳庆下了命令:“必须抓紧生孩子!”2011年3月5日他们的孩子陈堃出生,但是孩子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状况,影响正常发育,随着一年年长大,孩子不能正常读书,一刻都不能专注静听,夫妻抱头痛哭,心在流血,对前程更加无奈和迷茫。

寻找照亮人生道路那束光

家庭为什么会遇到不幸?孩子为什么出现状况?坎坷磨难始终围绕什么人转?陈艳庆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并试着找寻答案。

陈艳庆偶然间接触了一张中华传统文化光盘,光盘中有如何改变命运和践行《弟子规》、成就美好人生等内容。为了用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改变孩子的命运,2014年他曾经飞往深圳寻找光盘中的老师未果,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在他头脑中愈发坚定,他发现自己疑惑的难题在传统文化当中全能找到答案和解决途径,陈艳庆用肯定的口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的光芒,能够照亮我未来的人生道路,我要追光行走,活出一个别样人生!”

2015年7月,陈艳庆、张春杰领着4岁的陈堃找到了抚顺市传统文化培训基地设在市内的报恩堂,一家三口大包小裹,正好遇见乐于助人的林高文老师,经林高文指点,陈艳庆返回家继续上班,张春杰带着儿子连着参加两期夏令营,孩子回家的变化令爷爷奶奶欢喜,2015年8月31日,张春杰带着孩子又回到抚顺学习。

2015年9月,陈艳庆来抚顺基地参加了七天《弟子规》封闭班学习,考验和抉择随之来临。康金胜、王丽两位老师面容和蔼可亲,国学智慧丰富,指导其正确的人生方向。陈艳庆在基地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个头不高、倔强无比的他痛哭起来,这是经历太多磨难和无助后在亲人面前的真情流露,他认定培训基地就是自己苦苦找寻的地方,他要留下助力家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陈艳庆以十分庄重真诚的方式向王丽老师表达愿望,王丽老师鼓励他说:“你工作与教学兼顾,把青少年教育好了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更大!”

老师留下他,给其鼓励,陈艳庆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义无反顾加入弘扬传统文化团队。一家人也经历了一连串的考验。将着力点放在传统家庭教育上,陈艳庆选择了宁愿工资减少,也全力投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不少人说他不精明;举家从城市到乡村居住,孩子接受国学教育,孩子的两个姨妈发微信直骂陈艳庆:“你就是个疯子!”

追光行走,光照四方

解决了诸多问题,陈艳庆一家没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弘扬和传统家庭教育事业。从2015年至今的8年,陈艳庆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震烁古今四句勉励自己,以爱国情怀和拼搏姿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助民族伟大复兴。

陈艳庆一家真学真干,以自身践行《弟子规》之光呼唤众人。他在基地连续参加两期《弟子规》封闭班学习,王丽老师针对他的实际情况,给他安排100天封闭课程,他认真按照老师要求立即落实。陈艳庆思考并且写出家里人、身边人的恩德,反省过错不足,改正傲慢狂妄、自私自利等恶习,他不再和家人吵架,懂得礼让,家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敬兄长,大哥离婚以后,嫂子一直没有再找丈夫,朴实的嫂子在非常痛苦之中居然抽起烟来,陈艳庆和母亲共同努力,大哥和嫂子破镜重圆,嫂子也学习和力行《弟子规》,他爱妹妹,妹妹再次结婚并又有了健康可爱的孩子,让父母更安心,他更加关心呵护爱人,帮助爱人娘家解决实际问题,爱人重拾婚姻快乐,现在陈艳庆的家人们都喜欢传统文化,都知道只有认真落实《弟子规》才能改变命运。

陈艳庆一家8年如一日,以意志之光感召他人。在基地里,老师们称赞他一家人都是劳动模范,陈艳庆从一个国企员工,学会了做饭、种地、收拾卫生;张春杰各方面也不落在丈夫后边,不仅成为厨房里的一把好手,还以助理的身份带出10多期学员;王丽老师亲自调理陈堃,基地里所有人对孩子献出爱心,小陈堃进步飞速,爱劳动。身体也好起来了。8年时光,一家人忠诚地坚守传统文化,张春杰和孩子的8个春节都在基地度过,在基地资金遇到困难的2018年,陈艳庆支持张春杰果断回家,将当年作为嫁妆的婚房销售所得全部12万元捐给基地,解决了弘扬传统文化急需。陈艳庆说:“基地和老师对我有大恩,每当我退心的时候,我都要提醒自己,我当初为什么来!”

陈艳庆立志传统家庭教育,以奋发之光照亮问题少年航程。8年来,陈艳庆参与10多期青少年培训班,教育挽救许多问题少年,2022年他全家和康老师、王老师一起来到北京参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建立和发展,投身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以其亲身教育问题少年经历,引领传统家庭教育,现在陈艳庆已是为数不多的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深受学员尊敬和欢迎。 陈艳庆表示,他全家一生都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逐文化瑰宝之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原创
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