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风湿病养生指导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9个节气,是冬季的起始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开始,阳退阴盛,生气沉潜,万物封藏。传统上,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阴雨气候过去,开始向冰雪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同时也是养生的重要节气。 冬天,天转寒,热渐退,夜转长,昼渐短,大地进入封藏,气候严寒,风湿疫毒之邪易袭,人体也进入冬藏,此时阳气内敛,容易感冒,风湿病也容易被诱发。对风湿病患者而言,安然度过冬天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理论,冬季在天与寒相应,在地与水相应,在脏与肾相应,在体与骨相应。 冬季多“寒”,寒性收引。风湿病患者因风湿寒气活跃,而机体本身调整能力差而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冬季阳气闭藏,冬与“肾”相应,肾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出现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状,免疫功能低下,也都会导致风湿病的病情恶化。 冬在人体与“骨”相应,同类相求,在冬季更容易发生骨的病变,而风湿类疾病本身就多是筋骨出现异常,此时各种关节肿痛、骨痛、晨僵等症状等症状可能会变得尤其明显。 风湿病患者在冬季需要特别重视。冬季寒冷,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风湿病患者本身正气虚衰,更容易受到寒湿疫气侵犯,而感染因素又会进一步诱发或加重风湿病。 “立冬”时节后,昼短夜长。自然界此时阴阳转化;天人相应,人体此时阴阳变化亦是如此。风湿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紊乱,故在立冬节气阴阳失调会表现更为明显,各种风湿病症状极易显现。 因此,在冬季对于风湿病患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这时候不仅需要防寒保暖,保持心情愉悦;更需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所以,在冬季风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中医调护,通过针灸、中药等方式协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 立冬对于风湿病患者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这时候不仅需要防寒保暖,保持情绪稳定;更需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避免出现腹泻等情况。 立冬·运动推荐 立冬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对人体呼吸道刺激大,不宜进行剧烈的室外运动.立冬之后,天气晴暖时,可以去室外或室内进行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以上午10点左右或是下午3点左右为宜。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传承中华诗教,讲述诗词之美 农历六月,荷花亭亭散清香 因而六月又称为荷月 中华古典诗词大家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叶嘉莹先生正是于荷月元日出生 故而小名取为小荷 “结缘卅载在南开 为有荷花唤我来” 甲辰小暑 恰逢叶嘉莹先生农历百岁华诞 让我们共同祝福叶先生 生日快乐,诗韵绵长! 童年背诗诵词 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父母旧学根底很好。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 后来,叶嘉莹曾多次感慨,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诗文使她终身受益。 童年叶嘉莹(右)
她说,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阅读诗文,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手捧《给孩子的古诗词》
用生命写诗 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她说:“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庭院里的花草,眼前的树木,檐上的新月,夜间的蝉鸣等,任何场景,任何事情,她都能感受而生发,随口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 上大学后,叶嘉莹把之前的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先生看,顾随先生评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1948年婚纱照
1948年结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往台湾,遭遇“白色恐怖”,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遭遇到命运的重大打击。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寄人篱下,过着无家无业的日子,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张床铺,一天要教三所大学的课,兼职两个电台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计。 叶嘉莹称这次打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在台北讲课
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 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与追求。 叶嘉莹与家人在次女婚礼上
叶嘉莹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 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与生命相融会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海外 不是在写诗,就是在评诗、讲诗时叶嘉莹也投注着浓浓的生命情感。 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说,叶嘉莹先生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其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 叶嘉莹和老师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
叶嘉莹说,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不仅仅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 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用“兴发感动”这样一种方式,解读、分析、赏析中国诗词,在海外学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1993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讲演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海外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分析中国诗词的利器。 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海外,还汲取并运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 叶嘉莹不负业师顾随先生的期望,终身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海外和国内讲台上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和理念,还“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回国教学后,叶嘉莹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7-2018年,叶嘉莹将自己的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志愿自费回国,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在讲课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叶嘉莹先生说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李东佳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