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立冬风湿病养生指导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9个节气,是冬季的起始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开始,阳退阴盛,生气沉潜,万物封藏。传统上,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阴雨气候过去,开始向冰雪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同时也是养生的重要节气。

冬天,天转寒,热渐退,夜转长,昼渐短,大地进入封藏,气候严寒,风湿疫毒之邪易袭,人体也进入冬藏,此时阳气内敛,容易感冒,风湿病也容易被诱发。对风湿病患者而言,安然度过冬天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理论,冬季在天与寒相应,在地与水相应,在脏与肾相应,在体与骨相应。

冬季多“寒”,寒性收引。风湿病患者因风湿寒气活跃,而机体本身调整能力差而使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冬季阳气闭藏,冬与“肾”相应,肾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出现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状,免疫功能低下,也都会导致风湿病的病情恶化。

冬在人体与“骨”相应,同类相求,在冬季更容易发生骨的病变,而风湿类疾病本身就多是筋骨出现异常,此时各种关节肿痛、骨痛、晨僵等症状等症状可能会变得尤其明显。

风湿病患者在冬季需要特别重视。冬季寒冷,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之时,风湿病患者本身正气虚衰,更容易受到寒湿疫气侵犯,而感染因素又会进一步诱发或加重风湿病。

 “立冬”时节后,昼短夜长。自然界此时阴阳转化;天人相应,人体此时阴阳变化亦是如此。风湿病患者,本身免疫功能紊乱,故在立冬节气阴阳失调会表现更为明显,各种风湿病症状极易显现。

因此,在冬季对于风湿病患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这时候不仅需要防寒保暖,保持心情愉悦;更需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所以,在冬季风湿病患者应及时进行中医调护,通过针灸、中药等方式协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

立冬对于风湿病患者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这时候不仅需要防寒保暖,保持情绪稳定;更需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避免出现腹泻等情况。

 

 

立冬·运动推荐

 

立冬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对人体呼吸道刺激大,不宜进行剧烈的室外运动.立冬之后,天气晴暖时,可以去室外或室内进行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以上午10点左右或是下午3点左右为宜。

声明:本文由入驻健康号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健康中国官方版立场。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 汀兰
11月16日

传承中华诗教,讲述诗词之美

 

农历六月,荷花亭亭散清香

因而六月又称为荷月

中华古典诗词大家

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叶嘉莹先生正是于荷月元日出生

故而小名取为小荷

结缘卅载在南开

为有荷花唤我来”

甲辰小暑

恰逢叶嘉莹先生农历百岁华诞

让我们共同祝福叶先生

生日快乐,诗韵绵长!

童年背诗诵词

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父母旧学根底很好。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

后来,叶嘉莹曾多次感慨,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诗文使她终身受益。

童年叶嘉莹(右)

她说,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阅读诗文,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

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手捧《给孩子的古诗词》

用生命写诗

小我大我的蜕变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她说:“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庭院里的花草,眼前的树木,檐上的新月,夜间的蝉鸣等,任何场景,任何事情,她都能感受而生发,随口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

上大学后,叶嘉莹把之前的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先生看,顾随先生评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1948年婚纱照

1948年结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往台湾,遭遇“白色恐怖”,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遭遇到命运的重大打击。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寄人篱下,过着无家无业的日子,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张床铺,一天要教三所大学的课,兼职两个电台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计。

叶嘉莹称这次打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在台北讲课

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

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与追求。

叶嘉莹与家人在次女婚礼上

叶嘉莹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

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与生命相融会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海外

不是在写诗,就是在评诗、讲诗时叶嘉莹也投注着浓浓的生命情感。

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说,叶嘉莹先生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其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

叶嘉莹和老师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

叶嘉莹说,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不仅仅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

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用“兴发感动”这样一种方式,解读、分析、赏析中国诗词,在海外学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1993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讲演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海外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分析中国诗词的利器。

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海外,还汲取并运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

叶嘉莹不负业师顾随先生的期望,终身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海外和国内讲台上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和理念,还“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回国教学后,叶嘉莹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7-2018年,叶嘉莹将自己的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志愿自费回国,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在讲课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叶嘉莹先生说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李东佳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top:0cm; 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cm; line-height:11.0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发布者:瑾年
11月16日
民主与法制社作者:古其铮他是一位擅长应用对策研究的高校学者,也是一位熟悉政法工作实务的资深法律人,常年为平安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而努力,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信访化解法治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方面实绩突出,得到有关政法部门认可。他还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发数智化法律知识库,创新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AI版。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地方法治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锋副教授。以一以贯之的坚守精神助推多元解纷向数智化变革“我和平安浙江建设可谓情缘深厚,20年来有幸发挥专业特长, 助力服务依法善治,也见证着它的迭代发展。”俞锋向记者表示。俞锋希望,法治可以惠及每一个公民。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益,他始终初心未改。他不仅是法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平安法治建设的积极践行者,他以深厚的法学素养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研究有效参与平安法治建设的可行路径,为高质量推动地方法治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智慧与力量。2004年“平安浙江”建设启动伊始,俞锋刚到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任教,他以满腔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他提出“以所学回报社会,让人人享有正义”的法科生志愿服务理念,牵头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接待站”服务,利用周末时间深入杭州各社区,帮助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咨询。他还把志愿服务期间收集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10余万字的基层普法读物《法律与生活》。经反复修改完善后,《法律与生活》于2005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被列为浙江省“四五”普法推荐读物。“这是一本易读好用、接地气的法律工具书,我们将它派发到浙江省各村社,普通老百姓读后都表示很受用。”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年国说。为此,俞锋的先进事迹得到了权威媒体报道,他所指导的“法律援助志愿者接待站”也被多次授予浙江省“青年文明号”称号。由此,他开启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探索之路。2022年下半年,俞锋被确定为浙江省法学会“云上法学·全民法理通”数字法治应用建设专家负责人。他牵头梳理了1200余个全面衔接覆盖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的民事法律纠纷类型标签,通过仔细研究市场上其他法律咨询平台的交互逻辑,将类案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结果等社会治理要素进行标准化提取和专业化解读,研发出与上述标签相对应的民事纠纷类案解析报告标准化知识模板,为后续的技术开发完成了“统一标签体系”的逻辑底座,推动自建数智化的法律知识库。据了解,截至2024年7月底,俞锋团队已完成1500余万字的类案普法知识素材、1600余个类案精解和3000余个高频法律咨询问答。依托该数据库所运行的相关应用已经进入内测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上线。中国法学会领导在浙江调研期间评价说:“俞教授在法治建设的前沿,引领时代潮流,打破原有法学研究壁垒,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智案例库,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法治进步的有力推手。”“俞老师有很强的法学专业素养和跨学科合作精神,实务经验也很丰富,如同一名巧匠,不仅精耕于法律条文和案例研究,还有很强的技术前瞻性。他领衔打造的法律知识库集‘深度学习、智能检索、精准分析’为一体,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法律资源,对于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将有深远意义。”杭州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梅云霞表示。以多学科背景优势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俞锋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学研究不应局限于理论探讨,更应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身兼法学副教授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他试图搭建沟通学术与实践的桥梁,让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地方治理的具体建议。2022年,俞锋被遴选为杭州市法学会首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作为平安法治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他聚焦社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恪守平安法治智库“为制定良法建言,为实现善治献策”的宗旨,发挥自身法学、公共管理的多学科背景优势,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其中一些建议已经落地见效。他以一名法律人的专业自觉,努力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放在平安法治实践中。在浙江省法学会主编的《东方经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现代演进》一书编撰统稿过程中,他带领团队走遍浙江省11个地市,详细了解各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际做法,最后成书40余万字,对全省平安法治一线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升华。以高度的责任感护航高质量平安法治建设早在2016年,俞锋就关注到综合执法的现实困境,借温州市苍南县龙港撤镇设市的改革背景,他及时提出了关于推动行政执法改革的建议。浙江被确立为平安中国示范区、法治中国示范区以后,平安法治建设领域的改革任务愈发艰巨。俞锋积极发挥专业所长,主动参与改革攻坚任务,为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意见。2022年以来,围绕“大综合一体化”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多头管、三不管”现象、个别监管执法事项合法性存疑等问题,俞锋带领团队成员用整整两个暑假协助开展“浙江省权力事项库行政处罚事项合法性审查”工作。针对地方性法规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冲突的情况,他逐条查找文本瑕疵、核实上位法依据、查验转致条款有效性,并深入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可能带来的涉法涉诉风险等。他牵头起草了多份规范性文件草案,为“大综合一体化”数字化执法平台开发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俞老师有‘超长待机’的能力,我们深夜发过去的求助,凌晨就收到了非常专业的回复,他帮助我们及时疏解‘疑难杂症’,我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和钦佩这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杭州市法学会秘书处处长董红民说。看到中国法学会评选出的100名全国优秀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名单后,俞锋对于榜上有名感到十分荣幸。他表示,非常感谢浙江省各级法学会的信任和鼓励,再接再厉,努力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做在实处,为法治浙江、法治中国建设奉献一份“首席”力量。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39期责任编辑:马毓晨 廖卫华总平台审核编辑:夏磊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旗帜网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擘画的美好蓝图转化为更好履职尽责、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11月5日至7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里,银杏成林,秋色正盛。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联合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首次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机关党委书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            这个班办在“重要节点”,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刚刚结束之时。这个班聚焦“实践课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和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意见要求,在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这个班面对“特殊群体”,机关党委书记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左右、贯通上下的重要作用,履责能力高低直接决定机关党建的质量。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郭文奇作开班动员并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9”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专题辅导报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出席,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齐家滨主持开班式。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副主任孙新阳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作辅导报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徐启方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辅导报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围绕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作辅导报告。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97个部门、19个由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机关党委书记和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工委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共同学习提高、碰撞思想火花。课堂之上,认真听课,学习讨论;掠燕湖畔,交流经验,切磋琢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园里,涌动着学习的浓厚氛围。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这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中央和国家机关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对机关党建乃至其他领域党建具有重要风向标作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从机关党建抓起。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机关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把脉定向、指路领航,进行一系列顶层设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领导体制上,整合原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集中统一领导。总体部署上,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作出战略擘画,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工作推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机关党建专项督查、基层党组织建设、年轻干部修好基层这门课、警示教育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有力推动了机关党的各项建设。制度机制上,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意见、加强部门机关纪委建设意见、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意见等中央文件,为加强机关党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一系列组合拳,从政治、思想、组织、实践、制度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构建了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机关党建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学习研讨中,学员们对习近平总书记“7·29”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7·29”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总书记“7·9”重要讲话的理论续篇和时代新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机关党建篇”的深化拓展和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7·29”重要指示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字字千钧,具有极强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实践穿透力、精神感召力,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总结运用好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机关党建理念一新、体制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发生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变化,书写了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开展机关党建专项督查,基本实现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全覆盖;开展“学查改”专项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高举旗帜、走在前列、步调一致,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走深走实,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重头”、年轻干部这个“大头”,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走在前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基层党组织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开展“四好”党员评选,完善分类别具体指导、分群体精准施策机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大力传承弘扬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不懈纠“四风”、改作风;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警示教育会,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机关纪委建设,开展机关纪委执纪审查工作情况专项检查,实现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全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履行统一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的职责,指导督促各部门党组(党委)认真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在统筹谋划、宏观指导、建章立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座谈交流会。制定实施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三年行动方案。连续6年开展机关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修订实施办法,创新通报提醒机制。完善机关党建制度体系,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巡视巡察、督查检查、述职评议考核,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机关“两委”负责人任免审批,完善“工委示范、部门主办、全员覆盖”培训机制,举办各级各类党务干部培训班。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加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是必须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必须把牢的正确政治方向;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必须紧抓不放的鲜明主题;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是必须牢牢把握的职责定位;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总体目标。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学员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明了“过河”的桥和船,为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要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这是中央和国家机关特殊政治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政治定位,既是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再动员、再部署,也是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强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担负好主体责任要求的再深化、再推动。学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力政治动员,是对新征程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精准职责定位,是推动新征程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指引,是开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不竭精神动力。深学细悟领会精髓要义,交流研讨凝聚思想共识。通过学习培训,学员们对“当好排头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悟和更强烈的责任担当。为什么要当好排头兵——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当前最直接、最具体的就体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上。中央和国家机关在改革中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主动担当作为,确保高质量跑好“第一棒”和“最初一公里”。怎样当好排头兵——中央和国家机关地位特殊、职责重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上必须打好头阵、作出示范,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当好什么样的排头兵——“走在前、作示范”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不仅体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贯穿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出后,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领会,研究谋划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7月31日,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部署。10月下旬至11月初,对14个部门开展机关党建专项督查,深入了解各部门学习贯彻情况。10月21日,印发中央和国家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落实实施方案,提出5方面16条措施,对贯彻落实工作作出具体安排。10月22日,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学习贯彻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意见座谈会,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迅速行动,认真组织传达学习,开展学习研讨,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部门本领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同高起点谋划明年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实现良好开局,取得初步成效。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机关党委书记专题培训班,就是要在前一段工作基础上,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学员们一致反映,这次专题培训班非常及时、十分重要。辅导报告紧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实际,结合机关党委书记履职,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解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听了之后很“解渴”,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机关党建规律、目标任务、实践路径和工作要求。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这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培训班着力推动学员深刻领会、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以更宽视野充分认识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理论维度看,这是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维度看,这是弘扬机关党建优良传统和宝贵优势的必然要求;从政治维度看,这是中央和国家机关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维度看,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自身维度看,这是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的必然要求。以更大担当找准抓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把牢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方向;带头深化理论武装,夯实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根基;带头夯实基层基础,锻造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斗堡垒;带头正风肃纪反腐,营造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严格落实机关党建责任,形成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以更高标准全面提升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素质能力——强化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在目标上树立“以高促高”标准,在内容上体现“以高促高”任务,在方法上落实“以高促高”要求,在效果上体现“以高促高”成效。把握党建和业务融合规律。抓观念融合,找准同向同行的结合点;抓目标融合,找准同向发力的结合点;抓工作融合,找准同频共振的结合点;抓机制融合,找准同步推进的结合点;抓载体融合,找准同台联袂的结合点;抓责任融合,找准同责共担的结合点。掌握科学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改革、高质量发展和机关党建,统筹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找准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坚持守正创新,总结继承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机关党建理念思路、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狠抓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练就过硬素质。机关党委书记负责机关党委全面工作,既要协助党组(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又要组织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层层压实责任、抓好机关党建任务落实,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上的关键环节,要做到政治更加过硬、能力更加过硬、作风更加过硬、责任更加过硬。这次培训班既是专题学习辅导,也是阶段性工作督促检查,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现在离年底收官还有不到2个月时间,学员们表示,回去之后要与年初工作安排对表对账,没有完成的抓紧完成,需要加大力度的抓紧推进,确保全年工作任务落地见效。3天时间,学员们把这次培训作为提升素质、推动工作的“加油站”,潜心学习、深入思考,精心准备发言,积极参加讨论,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11月7日下午,专题培训班结业。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既谈认识体会,又谈工作打算,分享经验做法——中央社会工作部班子成员带队到省(区、市)实地调研,在全国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和行业协会商会工作联系点。中央港澳办狠抓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在斗争洗礼中强化政治历练、坚定政治立场。全国人大机关承担20项改革举措的牵头任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公安部积极探索以“坚持政治建警第一、坚持基层基础第一、坚持纪律作风第一、坚持实绩实效第一”提升公安机关党建质量。海关总署建立三级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制定压紧压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24条措施。做到研究业务必讲党建、基层调研必看党建、检查考核必评党建、选拔任用必察党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推动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政治监督、党组巡视、党建督查、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彰显中医药独特优势。新征程上,做好机关党建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机关党委书记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增强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举旗帜的昂扬姿态、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步调一致的坚定意志走好第一方阵,确保重大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王春春 张莉)责任编辑:焦培培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陈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党的基层组织为517.6万个。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基层组织的建设。1922年第一部党章第四条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此后,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及其建设。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组织的叙事可概括为以下几种。建筑基础说: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地基”从建筑学的角度,将基层组织比作基础或地基,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秉持的叙事。党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原则,确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制度和基础。1954年12月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中,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没有党的组织是不行的。这个观念要很明确。凡是没有支部的地方,一定要建立支部,一定要发展党组织。”2000年5月,江泽民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早就提出了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情况。”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执政的高度多次强调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将党执政比作大厦,基层党组织比作地基,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强调“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础越大、越巩固,上层组织和中央组织就越稳固。反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也是古代国家治理的教训。从党组织的基础到党执政的基础,再到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在党治国理政的叙事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军事堡垒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从军事学的角度,将基层组织比作战斗堡垒,最早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对基层组织进行的地位叙事。1939年6月,陈云在《解放》第七十三期发表的《支部》一文中指出,支部“要在实质上真正能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在工厂、矿山、农村、企业、街道、机关和学校中成立的党的组织,要成为党在这个工厂、矿山、机关和学校等等群众中的“战斗的堡垒”。1977年,党的十一大首次在党章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从最初军队的战斗堡垒,到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再到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叙事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党组织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领导方位说: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章第三十二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根据党章规定,依据所在组织、地方、单位、机关等的不同,基层党组织行使着领导、政治核心、引导、支持、监督等职能,以实现党对基层社会全面有效的领导。生物肌体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从生物学上,将党的基层组织比喻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或“神经末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组织的整体性重视。2000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细胞。如果细胞都发生了病变,党的整个肌体就不可能健康,最后甚至可能垮掉。”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将基层党组织比喻为细胞,意味着没有基层党组织这个基本单位,党也就不存在。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基层党组织,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强大的政党;将基层党组织比喻为神经末梢,意味着没有基层党组织这一最终抓手,党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功能。同时,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反馈,党无法感知基层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态度、情感,也无法获知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道路终程说: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央和国家机关比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将地方党组织和政府机关比喻为“中间段”,将基层党组织比喻为“最后一公里”。可见,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的关键是基层党组织这一“最后一公里”。只有抓好“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党的政策在人民群众中间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比作路程,将基层党组织比作政策实施“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关键一环,进一步突出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党的基层组织的叙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功能角色的变化,从党组织自身的革命逻辑到执政逻辑再到国家治理逻辑,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国家治理重心逐渐下移到基层社会的变化。解决大党治理的独有难题离不开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党的政策贯彻落实以及党的治国理政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坚强基础、战斗堡垒、政治核心等重要功能。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党的根基才能牢固,才能有战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责任编辑:郑茗璐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召开“问廉会”,村干部通报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接受群众质询。覃嫱墙 摄“旅游公司收支情况为什么没有公开?是否存在猫腻?”“红军先辈们教育我们要不贪不占、不拿不要,在村集体‘三资’管理中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日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的百谷村,一场“问廉会”正在召开,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乡亲们,旅游公司是我们产业融合的新探索,当时处于试运营阶段,因此未及时公开资金账目、公司业务服务等信息。”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在“问廉会”上发言:“会后我们将在宣传栏处公开相关信息,请大家监督。”“我也是一名红军后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先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李海波介绍,他所在的村子,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90多年前,百谷村86户人家中有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如今的百谷村,几乎人人都是红军后代,村里每一代人都有一个信念,就是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百谷村的“班长”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头人,李海波要求所有村干部做到廉洁、公平。每年年初,李海波都会带领村干部向村民公开廉政承诺,承诺“不独断专行”“不违反财务制度”“不刁难群众”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他的组织下,村“两委”干部定期参观学习村内的“红军故事展示馆”,持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和革命文化的熏陶。“在战争年代,百谷村革命先辈韦如山面对反动地主的金钱诱惑,不为所动;革命先辈朱鹤云,没收地主的所有财产后全部分给农民,自己则严守纪律分毫不取。先辈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要心里装着群众,干事创业、勇敢前进。”村干部黄哲军介绍,每次参观完“红军故事展示馆”后,都感觉心里沉甸甸的。连续15年担任百谷村包村干部的平马镇纪委书记范敏对此感触颇深:“红色革命的印记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红色精神早已成为飘扬在村干部和村民心中的一面旗帜,这也是百谷村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为传承好红军艰苦奋斗、不贪不占、干群同心的光荣传统,百谷村村“两委”每季度召开“问廉会”,邀请镇纪委干部全程参与监督,回答群众关于集体“三资”、村集体管理、村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在利用“问廉会”加强对村监督的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风俗习惯引导干部群众营造红廉家风,也是百谷村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土壤。随着不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百谷村着眼于提升基层治理,依托百谷村红军歌曲合唱团,将“廉”元素融入歌曲之中,将民俗红色歌曲和移风易俗相融合,歌词简单质朴,歌曲朗朗上口,通过歌唱、快板、朗诵等形式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增强廉洁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以推进‘清廉乡村’建设和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为契机,充分把清廉元素融入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细则,有效遏制吃穿攀比、大操大办、赌钱打牌等不良风气,并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助推乡风文明正气充盈。”范敏介绍,今年上半年百谷村共有6名党员干部报备简办婚丧事宜,为清廉乡村建设作出表率。孕育、传承、融合、发展……以独特的红色印记为引,百谷村干部群众齐心聚力搞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走进如今的百谷村,除了感受到厚重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有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等“丰景”映入眼帘,一派产业振兴盛景。“看着这些红色资源能用起来、‘活’起来,我们很高兴。这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活历史,也鼓励我们后辈要赓续红色力量,齐心协力发展村屯!”李海波说。他正带着百谷村村“两委”准备下一场“问廉会”的议题,计划围绕红色展馆升级、“清廉乡村”建设开展,组织村干部逐一走访群众了解情况。(通讯员蒋立文 覃嫱嫱)责任编辑:翟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共产党员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                                                                                          一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  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有的城市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迹,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全国有三十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谋划搞古城重建,搞什么潘金莲故居、阿房宫重建!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不仅群众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而且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何况有些情况也是违法的,我国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三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五  我讲过,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六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3月23日关于做好文物工作的批示)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南麓遗址考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4月19日在广西考察时的讲话)                                                                                         八  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九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十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十一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二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的指示)2024年2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这是2日上午,习近平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十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四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2021年11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十五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2022年1月27日在山西晋中考察时的讲话)                                                                                    十六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2023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十八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十九  亚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4年来,各方积极响应、共同努力,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亚洲新贡献。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亚洲文明交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中国愿在联盟框架下,同亚洲各国携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023年4月25日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的贺信)                                                                                       二十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2023年5月16日在山西运城考察时的讲话)                                                                                      二十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中国将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2023年9月14日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                                                                                      二十二  世界由丰富多彩的文明构成,中国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更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9月28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节录。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知识点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这些成就,凝聚我们奋进的力量来源:《求是》责编:姚润萍编审:陈卫平 陈竞超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
民主与法制社作者:吴洪淇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指引,这种指引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方面,也体现在对具体改革路径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和党的重要文件中,对刑事证据制度改革问题进行过多次论述,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一、防范冤假错案对实现法治具有重大意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其中,公正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尤其具有重要的底线性价值。公正司法必须建立在准确事实认定和正确法律适用的基础上,而准确的事实认定更具有基础性价值。首先,准确的事实认定是公正司法的基础。每一个冤假错案的发生就意味着有无辜的公民被错误地定罪,意味着在个案中对被告人进行定罪量刑发生了根本性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每一次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要实现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个重要的任务必然是防范冤假错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刑事司法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依法纠正,努力回应社会公众对公正司法的诉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22)》,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法纠正65起重大刑事冤错案件,改判129名原审被告人无罪,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其次,准确的事实认定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前提。对于刑事司法活动来说,刑法要在个案中得以准确地适用,就必须建立在对个案进行准确事实认定的基础上。在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案,海南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安徽于英生故意杀人案等刑事错案中,尽管确实存在相应的犯罪事实,但由于犯罪主体认定发生了错误,不仅错误地将无辜者认定为罪犯,而且还放纵了真正的罪犯,使得刑法所确立的打击犯罪的目标无法实现。最后,准确的事实认定是司法公信力的基本保障。法无信则不立,司法公信力彰显了社会公众对于司法的信任度,是确保司法裁判活动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重要条件。没有针对每个个案的准确事实认定,司法公信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懂得‘100-1=0’的道理,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100-1=0”这个公式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诠释了刑事错案对司法公信力的根本性危害,彰显了防范冤假错案、准确认定事实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价值。二、准确的事实认定要通过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来实现要防范刑事错案,实现准确的事实认定,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我国刑事证据制度。证据是刑事案件事实认定的基础,错误的事实认定主要是源于刑事证据的收集、固定、提取、出示、审查、认定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推动刑事证据制度改革。首先,在理念层面,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将刑事司法过程的两个核心环节,即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了准确的案件事实认定在刑事司法中的基础性价值。而三个“符合”则为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基本的路径。一是准确的案件事实认定的基本要求就是符合客观真相。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的法律制度,就需要通过改革相关制度特别是证据制度确保案件事实认定的质量。二是“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从结果对办案提出了基本要求。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就意味着案件事实认定准确、法律适用正确,这是传统上对办案人员的基本要求。三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要求“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是程序公正的应有之义。程序公正要求办案过程要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通过合法的程序来收集、提取、保管、出示、审查和认定相应的证据。其次,在基本原则层面,要全面贯彻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裁判原则从主体、程序与证据规范三个方面对证据裁判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层次要求。一是证据裁判原则强调了办案人员收集、审查、核实和认定证据的三个基本要求,即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全面要求和客观要求。案件事实所依赖的证据并不会自动呈现作为案件事实的基础,而是需要经过办案人员去收集、审查、核实和认定,因此要从办案人员角度对证据处理过程提出要求,从而使证据能够合法、全面、客观地得以呈现,为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证据裁判原则要求认定案件事实之基础的证据,应该是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的证据。这主要是从程序角度来提出要求,明确了证据满足何种程序条件才能成为案件事实之基础。三是在对证据进行收集、审查、核实和认定过程中,办案人员需要依据各类证据规范来对证据进行审查和补正,以便确定证据材料是否具备证据能力。最后,在具体制度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这为我国近十年来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由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单独或联合出台的相关规定有十余部,相关规范条款达数百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刑事证据审查规范体系。在具体证据制度方面也有实质性进展,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电子数据规则、证据鉴真制度、专门性证据问题、技术侦查证据规则、证人出庭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突破。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是导致冤假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抑制非法取证行为、实现对非法证据的有效审查,自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我国出台了多部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刑事证据规范,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证据类型上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再到物证书证均纳入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来说,被排除的非法取证手段范围从刑讯逼供逐渐扩展到变相肉刑、威胁、非法拘禁再到重复供述的排除。二是非法证据排除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起贯穿侦查、审查起诉到审判三个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确立了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在不同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责任。三是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不断优化,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得到进一步明确,建立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推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三、刑事证据制度改革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为依托首先,在刑事诉讼纵向构造方面,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我国传统上逐渐形成了公安、检察院、法院三家主导,三个诉讼阶段前后接力、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纵向诉讼阶段。但在司法实践中,容易演变成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诉讼构造,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对于侦查阶段形成的证据材料的审查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冤假错案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明确提出,“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促使办案人员增强责任意识,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其次,在刑事诉讼程序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程序制度改革强化诉讼程序各方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在侦查阶段,通过改革讯问制度强化对讯问场所、讯问时间的控制,完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制度和重大案件讯问合法性核查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讯问过程的合法性控制。在审查起诉阶段,推动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改革,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阶段注意听取辩方律师的意见。在审判阶段,强化庭审实质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进一步健全证据调取和裁判制度,完善对证据的出示、质证和审查制度。最后,在刑事程序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办案人员对证据进行审查的责任意识,提升办案人员的证据分析能力,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行了司法责任制、司法员额制等司法体制改革,着力改变传统上“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格局,形成“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责任机制,从而有效提升了办案人员对证据进行审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对办案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解决办案人员证据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自2018年开始,《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证据法正式列入我国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开设的其他专业必修课课程选项之一。202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增强业务能力”作为培训内容,而证据分析等专业技能是培训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取得积极成效,有些改革措施已经开展多年相对成熟,有些改革举措依然在路上、尚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但对我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刑事司法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推进刑事证据制度各项改革举措,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司法之路。(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4年第7期责任编辑:马毓晨 廖卫华总平台审核编辑:韩新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