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经文说道:“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先生的疑惑还在,进一步说道,孟子说求得到的东西,是因为我所求的是我本来有的。道德仁义是我本性本善里面具足的,可以力求,可以依教奉行,恢复自己的性德,这是求得到的,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呢?大家注意,“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这是孟子讲的,没错。下面这一句是了凡先生自己想的,自己想的又没找人确认,然后耽误了自己多久?二十年。所以《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很重要!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不搞清楚,有可能就误了自己人生几十年。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个不可能啦,做不到啦。”很多自己的念头都加进去了。我们今天学习《了凡四训》,学习《论语》《弟子规》,加了很多自己的念头进去,请问我们跟谁学?跟自己学了,不是跟圣贤人学。跟圣贤人学就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就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就是没有怀疑。当然,有搞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对这些道理通达的人,把自己的疑惑解除。    我读到这里,就想到孟子的一段话,了凡先生一定读过,但是没有读通。所以学问重在融会贯通,不是读很多就有用,读到最后还相互矛盾就麻烦了。哪一段话呢?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一个人处世待人都是仁义存心,都是行仁义之道,尽忠职守,尽心尽力,诚实守信。只要自己能出一分力,绝不保留地去帮助别人,“乐善不倦”,上天都会降福、降爵位给他。所以,功名富贵可不可以求得?可以,这是孟子讲的。奇怪了,人执着的时候,就拿一句话执着在那里。其实孟子已经点出来了,“天爵”。      孔子在《中庸》里面有一句话:“舜其大孝也与!”舜的道德达到极点---大孝,性德整个流露出来。“德为圣人,尊为天子”,本来是平民,变成什么?天子,天下最有福报的人,“富有四海之内”,而且这个福报大到什么程度?“子孙保之”,几千年之后的子孙还受到他的庇荫。他是个平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福?因为他力行道德,所以智慧福报现前。从大舜的人生我们体会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谁的命运?“子孙保之”,后代子孙的命运都改了。     《易经》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用心去读,今天就长大了,怎么说?首先,我要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我的祖先,有没有长大?懂事了。刚好清明节到了,我非常感动,很多朋友都赶回去扫墓,而且是整个家族聚在一起,“慎终追远”,非常难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感谢祖宗。同时,要了解我们也将是子孙的祖先,我们现在要做好榜样给他们传承,要积厚德庇荫他们,这叫有志气。每句经句都用心地去感受,我们的心境就不一样了。     从这一段话,可以了解到了凡先生看事情看到一个表相,他觉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必须人家给他才有,是求不到的。而事实上你命里有那个福报,因缘成熟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那还是自己修出来的。接下来的话就把这个理讲透了。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孟子并没有讲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解错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以前读书人对佛家的两本书都很熟悉,一本叫《金刚经》,一本叫《六祖坛经》,所以这里举到六祖的一句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一个人的福报离不开方寸,就是他这一颗心,俗话讲的“福田心耕”。有一副对联是这么说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以福还是自己的真心耕耘出来的。福田大分为三种:恩田、敬田和悲田。“恩”,父母恩、祖宗恩、国家恩,这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恩,还包括师长的恩。再来,“敬”,首先恭敬圣人、恭敬老师、恭敬经典,包括恭敬一切人、事、物,这是“敬田”。很惜福的人,一定有福报。有一句成语叫“禄尽人亡”,一个人命中的福禄享完了,他就没命了。假如他本来可以活八十岁,可是他非常奢侈,到五十岁福报已经花光,他就折寿三十年。本来他只有六十岁的寿命,可是他特别节俭,到六十岁福报还没花完,可能就延寿二十年。     我的奶奶从四十几岁身体就不好,四十几岁就开始吃药了,结果老人家活到八十多岁,还是很长寿。我后来搞通这个道理,“哦,原来是奶奶非常节俭”。一张纸巾分三四次用,省成这个样子,我当时看到都有点皱眉头,可是节俭毕竟是美德。我长大以后赚了第一份薪水,知道这份薪水用来读大学都不够,就很感激父母的辛劳,就舍不得花钱。后来爸爸妈妈说:“你们姐弟三个也太省了吧,比我们两个还省。”我跟我妈妈开玩笑说,我们家的掌门人是奶奶,所以我们是从她那边接过来的。我习惯走到哪里,不用的电灯一定关掉。我还发现一个小的细节,很多插座都有开关,不用的时候关起来就很省电。有一些电器虽然插着没有用,但接电了,都会耗电。你那个总开关“咔”给关上了,电都省下来了。今天你真的爱护孩子,一定要让他养成勤俭的人生态度,不然就是害了他了。     第三个是“悲田”,慈悲、爱护他人,量大福大。福田大致分为这三种,而且“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用真心去耕耘、去追求福报,一定求得到。这个心是真心、感恩的心、恭敬的心、慈悲付出的心才能求得到。诸位朋友,你们这一生有没有去求,然后被你求到的事?我之前见到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大学教授,他求一个孙子。首先他们家取名字,依据的是《大学》里面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比方说,“治”字辈的,治国。“齐”字辈的,齐家。“修”字辈的,修身,由此就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祖先有学问,用《大学》的这些教诲来取名字。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我们真的如理如法去求,不只能够恢复自己的道德仁义,提升自己的德行,“亦得功名富贵”。《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就是我们的性德,就是我们本善里面具足的智慧跟福德。诸位朋友,你认不认识自己?我们跟自己相处几十年了,认不认识自己?连自己都看不清楚,那看清楚别人就更困难了,“欲知人者先自知”。“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了。”这个话大家讲过没有?“我这个人就是脾气大,我这个人就是……"那些坏的我好像想不起来了。我们都想性德,不想那些习气,有时候就想不起来。其实我们所认识的,都不是自己真正的明德,都是自己的习性。习性是后天染上的,染上的东西不是本有的,所以一定可以改掉,本有的明德是一定可以恢复的。“明”就是智慧,人本有的智慧;“德”就是德能、福分。大舜恢复明德了,他的智慧、德能、福分都现前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看像郝总,他无私的心让他把这些习气都放下了。这样的人,一年比一年更有智慧、更有德能、更有福报。我们可以从这些身体力行的人的身上,发掘这个真相。别人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既然真的去做,真的不断恢复智慧、德能、福报,我们就会更有信心。    接着经文讲到了“内外双得”。我们老祖宗的学问叫“天人合一”,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来了个有德行的人,他的德行感动身边的人心地也变了,这个地方就变成福地了。所以天人合一,这个人有智慧、有福报,住的那个地方没有灾难,因为人都善良,“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从整个世界来看,因为人心不好了,这个天(整个环境、大自然)就有很多异象出现了。要改善这些天灾人祸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教化人心才能解决。    天下如此,一个家庭也是这样。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定要从教育好下一代做起,教育好整个家族的人。更重要的一点,身教,自己要依教奉行,成为家族的好榜样,所谓“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圣”是指自己的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王”就是榜样,在家庭是榜样,在团队是榜样,在哪个领域、做哪个角色都是榜样,叫“内圣外王”。尧舜当天子,就是最成功的领导者,就是“内圣外王”的学问。只要学了传统文化,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都能够是那个行业的表率、清流。“是求有益于得也。”只要   明白道理了,如理如法去求,都能够求得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要往内心求了,“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接着讲道:“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假如不往内心反省、发觉自己的问题改过来,不往内心去追求,而只是向外去攀求,甚至于怨天尤人,指责他人,埋怨上天,不检讨自己,不只求不到,还可能造罪孽。而且现在的人,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感觉想得到富贵、福报都要去攀很多关系,给人家送礼,那都是“向外驰求”,这样的人生会越活越累。其实坦白讲,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用不正当的方法追求到了,那还是命里有的。可是我们用不正当的方法,人生的福报已经折损了。这些理我们都明白了,理得心安,就不会去攀求了。所以“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这个“求”不是依照真理去求,是依照自己的方法去求,向外去求。“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再怎么向外攀求也是攀不到的。所以“内外双失”,为什么?向外攀求不反省自己,德行一定是越来越差,外面也没求到,“故无益”,一生可能就这样虚度了。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接着云谷禅师进一步问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你的命到底如何呢?“余以实告”,了凡先生一点都没有隐藏,把孔先生算的都跟云谷禅师讲了。遇到真的能指点你人生的人,就不要再碍于面子,你跟他讲了,他可以帮助你。结果听完他一生的吉凶祸福之后,“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云谷禅师反问他:“算出来的结果是考不上功名,没有孩子,那你自己衡量衡量,你应该考上功名吗?你应该有儿子吗?”诸位朋友,这句话不只讲给了凡先生听,还讲给谁听?汝自揣应得富贵否?应健康否?应有幸福美满的人生否?要问问自己。   云谷禅师是很成功的老师,他用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老师的,甚至是当领导的人借鉴,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通“导”,引导他,让他思考,而不是强压很多道理硬要他接受,或者让他感觉你牵着他的鼻子走。尤其成人了,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懂得思考,所以要引导他反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他,让他有信心。现在很多孩子很想有好的表现,但父母就泼他冷水,这就不好了。自始至终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陪伴他、支持他才对。“开而弗达”,“开”就是启发他,“弗达”就是不要把话全部都讲完,应该留一些空间让他反思、体会。有时候我们把话都讲完了,把他的悟门都堵住了,最后他就什么事情都问你,你要让他有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   大家想一想,假如了凡先生说了命中没有孩子、没有功名,云谷禅师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刻薄,你就是傲慢,所以你没有功名啊。”这样讲,了凡先生一听,心里有没有想:“第一次遇到我,就这么损我,给我记住!”有没有?他讲的有没有错?他都帮你看透了,他讲得也没错,可是你的感受就是不舒服。所以,云谷禅师问他,这是“开而弗达”。引导一个人冷静下来反省,他的命就开始转了。有一段话对人生也很有启示:“天赐之福,先开其慧;天降之罚,先夺其魄。”大家要了解,很多事情都有征兆,好事要到你们家来都有征兆,坏事要来也有征兆。人现在心太粗了,感觉不到。当时秦国军队要去打郑国,经过周天子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看了之后就说,这个军队这次去一定会死伤惨重,光看他们走路的样子就知道了,有没有征兆?果然那次被晋国偷袭,死伤惨重,四个大将被活捉。    所以,上天要降福给你,先开你的智慧;上天要降罪罚给你,先夺你的魂魄。“惭愧,奋发,改过”,这样的态度出现,“皆天开其慧”。开了智慧,紧接着福报来了。人先开智慧再来福报,是真福报。没有智慧,一大堆福报,最后都去造孽了。“悠忽”,每天没有什么目标,恍恍惚惚;“昏惰”,昏昏沉沉,做什么事都懒懒散散,不愿意去承担责任;“自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饰非”,做错事了还掩饰,“皆天夺其魄”。大家读经典,有没有读着读着快打瞌睡,“悠忽昏惰”了?还骗自己“我今天读了”,大部分时间在打瞌睡,这叫“自欺”。再打瞌睡,“奋发”,自己想办法把精神提起来。《三字经》讲“头悬梁,锥刺股”,以前读书人下的是这种决心。古人的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而且他的动力在哪?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所以我们读圣贤书的人,要好好深入这些经典,好好去落实,给社会做榜样。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通过跟康校长的公益平台,学习《了凡四训》,让我明白了“改变命运就是断恶修善,首先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虽然我也有改过向善的决心,反观自己没有了凡先生那样的勇猛。 经典上说:“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圣人教诲:“为己是私,利他为公。私心为恶,公心即善”。要想从心地上彻底拔除私心,只有转私为公,一心利益他人才能实现。  学习传统文化以后,明白了要先从家庭当中开始落实。《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善的根本是孝和敬。所以我要在孝敬上下功夫,孝父母的心,顺父母的意,并对父母的孝顺爱敬之心扩大到对长辈,对周围的人。只有恢复孝顺之心,拓展孝顺之和气,必会收获家庭和睦,老少喜乐,进而命运改变,拥有幸福!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慢慢的发生转变。之前我对丈夫和婆家人爱讲理,较真。曾经对一台旧电视机,我都争执不休,非让他们同意卖掉,结果大家都生烦恼,不欢而散。想一想,有很多事情,自己处理的方式都是错误的,现在学习了,深感羞愧不已。争是恶,它会导致家庭不和谐;让是福,是包容,理解,这样全家都和和气气!所以我明白以后,再也不去争了,我要学着欢喜礼让。  曾经,我总和婆家人计较,丈夫给公公婆婆花钱买东西,我总会阻拦。但如今,我不再如此,反而十分支持,丈夫也开始主动征求我的意见。过年、过节或是休息的时候,我和丈夫都会买好礼品去公婆家。丈夫厨艺不错,一进家门就钻进厨房忙活。一家人终于能和和乐乐地相聚,这种感觉真好。在家事方面,我也学会了适当地放手。婆婆是个把委屈藏在心里的人。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饭。饭后,婆婆当着我和丈夫的面,开始倾诉那些藏在心底的烦心事。换作以前,我肯定会心不在焉,甚至觉得厌烦。但这次,我能真切体会到她的需求,便耐着性子,认真听她讲。回答婆婆的问题时,我也格外注意方式方法。老人就像小孩,都喜欢听好话,所以得注意言辞,别让她挑出理来。等她把心里的苦水倒完,心情也就舒畅了。  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家庭里的每件小事都是对自己身心的修炼。我们要用善心、爱心,时刻想着如何利益他人,秉持这样的心态生活,就是在修善。保持这种心态太重要了。我要不断学习,增长智慧,这样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才能准确判断,言行得当。家庭和谐了,也算是为社会和谐出了一份力。 我无比感恩康老师的学习平台,让我收获满满。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通过本周的学习,我知道了凡先生能改变命运是接受云谷禅师教诲,先后发愿行一万六千件善事,而且事情不论巨细用的都是真诚心去做。所以我们想要改变命运,也一定要真信、真做。二位老师不辞辛苦为我们授课,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而且教诲我们学以致用,以身作则。     以前我因为家里人不接受传统文化而苦恼,殊不知其中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学的不透、总是约束家人把道理做到,而自己却做的不好,给家人带来不少的烦恼,才导致了家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学习以后我明白了一定得自己先做好,不要求别人,对家人要多理解,多随顺。所以我就从顺父母、顺先生下手。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及力行,先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对我学习传统文化不那么反感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先生也愿意听从我的建议,两个人互相商讨能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在两人的配合下,孩子有了明显的改变。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孩子参加了年前的冬令营,老师帮助孩子在心里种下了孝顺,善良的种子。 神奇的是回来的这段时间里,种子真的慢慢生根发芽了。他现在能主动与长辈交流了,对父母的话也能认真去听,不再敷衍了。而且还能正确的引导妹妹如何与父母相处,明显能够看出孩子的孝心比之前提升了。对于我自己而言,心比以前静了,情绪也比以前稳定了。最重要的是家庭氛围和谐了,家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虽然我现在学的还不是很好,但是有点滴的转变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特别感恩老师搭建线上、线下的学习平台,给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我们通过学习能够知非明理、断恶修善,促使家庭和睦,老少舒心,最终实现改变命运,甚至超越命运的目标!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回顾本周学习《了凡四训》,对于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记住了什么?只记得老师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嘱咐我们每天都要恭敬谨慎、战战兢兢,不可以放纵自己。老师所讲的战战兢兢,不是让我们每天担心害怕,而是让我们用谨慎的心去生活,不张扬、不放肆,让自己能够真正的平和、清净,随顺他人。   回顾这一周,自己有没有做到老师所说的话,怀着恭敬、谨慎、小心的心去生活与工作呢?没有。这一周就发现自己在恭敬谨慎上的落实还差许多,比如:在家里,孩子偶尔调皮的时候儿,自己会突然提高嗓门儿,大声的呵斥,音量会把家里人都吓一跳。突然的大嗓门儿其实就是没有恭敬心的表现。自己在言语上也没有做到谨慎小心,战战兢兢。老师说,口是我们修行的第一关,一定要做到言语必谨,自己这个“谨”没做好,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自己往往就会随波逐流,说着说着就说没谱的话了。而且我也深刻认识到,玩笑不能随便开。以前自己就很喜欢有幽默感的人,也喜欢和别人开玩笑,觉得这样能活跃气氛。但现在感觉到开玩笑就是放肆的表现,开玩笑的一瞬间心就失去了恭敬、谨慎,而且逗人一笑的时候,自己就会得意,傲慢心也会生起来,所以自己一定要改这个习气。  在与人交往当中,反思自己没有做到随顺,特别是与父母相处时,自己很多时候习气未改,总想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改变父母的生活习惯。尽管自己在努力克制,还是会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孝还没做好,自己对父母的敬爱之心还不够。对父母都有执着与对立,又怎么能够给予他人关爱和真诚呢! 孝是我们做人的根基,孝心扎不牢,就不会有真正的恭敬与谨慎。我还要从最根本的孝上下功夫,让父母安心、欢喜,能够因自己的修学改变而受益。  老师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特别的感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自己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很多的优点,这都是自己身上所欠缺的,他们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同时自己也特别感恩学校的这个平台,感恩两位校长。我愿以师志为己志,改正自己,利益他人。 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
  在康老师第六回讲《了凡四训》时,我有幸加入学习,到现在已经有两个月了。在课堂上,老师耐心的教导我们,让我懂得道理;在课堂外,各位老师在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我。在各位班委老师的带动下,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在一点点发生变化。 一、课程学习与感悟 老师讲课中曾一再强调要坚守谦德,通过本周学习了凡先生如何教育儿子这一段“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事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感觉了凡先生每一句话都在告诉我谦卑、恭敬是什么样子!再反观自己平时的行为,可以说完全相反,满心都是傲慢、任性、自以为是,没有对比浑然不觉。比如:我做事就喜欢讲求效率,与人打交道对方要是拖拖塌塌,磨磨唧唧,就会心生厌烦。有时图快图省事就会越界,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应有的恭敬和谦和。把事看重了,把德看轻了。现在回想起来满心的羞愧!非常感恩老师给我锻炼的机会,在班委群里,老师们都勇挑重担,都是尽己所能为他人着想。每天做那么多事,但工作交流中没有指手画脚,说话、做事总是很谦虚,礼让,很顾及别人的感受。通过老师们的言行,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德行差得有多远。今后一定要好好向老师们学习。感恩老师看到我的问题,给我锻炼成长的机会,让我加入论坛群参与服务,接着又进入班委群。在这个过程中,我才逐渐看到并感受到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背后,有那么多人在默默付出、给予爱心支持。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温暖有爱、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而且在服务的过程中,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合作以及团队意识的欠缺。我平时我行我素惯了,关心体会他人的意识较差。刘老师、周老师每天事情都很多,但群里哪位学员心里有困惑、有波动她们却总能及时的发现,并立刻行动,给予处理。当看到老师们这样认真负责的对待学员时,内心很受触动,深深的教育了我。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在这方面提升自己。     二、视频会议的触动     参加视频会议,我感触颇深。赵老师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先生出车祸重伤、怀孕出现多次意外,其中随便一件事放在我身上,我可能都难以承受。可她不仅坚强地挺过来了,还很乐观,也很懂得珍惜。她虽然比我年轻很多,但她却是我的榜样,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要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知足才会幸福。听孙老师分享她做组长后如何联系鼓励组员坚持学习的心得,我不禁汗须,意识到自己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方面差距很大。作为组长,我常常因为忙碌而疏忽组员,只有他们学习状态变差时才会过问,状态好时就不管了,没有做到长久保持对组员的关心。而孙老师全心投入、认真负责的态度,太让我十分感动了,绝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今天我才发现身边有好多值得我学习的人,以前我却总是盯着在别人的缺点看,对优点视而不见,白白错过了自己进步的机会。我现在看明白了,不除掉内心的傲慢,就很难有收获。    感恩康老师的教诲!感恩义工老师们的付出!感恩群里老师的一路相伴!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