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中国妇女杂志2024-10-16作者:邵玮 杨华 0:00 / 04:08十年寻找最美,十年拓展深化。各级妇联组织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来自城乡社区、各行各业的1648万户最美家庭,在平凡中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呈现出家家幸福安康的美好图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杂志社联合推出“探访最美家”系列短视频,以写实记录的形式,生动讲述最美家风故事,引领广大家庭礼赞新中国、激扬家国情、奋进新征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的林琳家庭。走进林琳家,就被他们一家快乐的笑声感染。虽然因为一场交通意外,这一家人遭遇过重创,然而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丝毫痕迹,他们携手站了起来。在那场意外中,因为得到了邻居们的鼎力相助,他们想着要反哺邻居们,一家人从此走上了公益之路。林琳更是带头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全职妈妈妇联组织,她说,有了“组织”后,就可以充分调动社区内全职妈妈以及家庭的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把乐于助人、共创共享的家风传递到更多家庭,以好家风带动好社风。林琳家庭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全家参与公益 营造和谐氛围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意外打破了林琳家庭原本的宁静。儿子不幸截肢,“一年多里我陪着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手术及康复治疗。最无助时,是邻居们伸出援手为我们的家庭照进一束光。当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就想着要怎么回馈我的邻居们,于是我开始带着孩子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努力成为给别人带去温暖的那束光。”林琳带着全家从此从社区公益的受益者成长为组织者。林琳全家受邀参加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公益阅读宣传活动2014年,擅长讲故事的林琳从社区故事会开始,为适龄儿童和家长进行线上与线下的阅读指导,组织亲子绘本故事会。她创办的线上“听琳琳讲故事”至今已推送近百期各类儿童书籍推荐文章,阅读量有数万人次。在林琳的耳濡目染下,全家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丈夫丁长华和儿子丁汉明连续10年为林琳组织的“世界有爱 永宁助学”义拍活动做坚实的后勤保障。丁汉明自创绘本售卖,全部收入捐献给“永宁助学”,作为上海南翔镇东社区第一届儿童议事会理事长,他积极带领社区儿童参与社区治理,为城市治理献计献策。林琳和丈夫只要有时间就带孩子旅游享受家庭时光女儿丁梓轩也深受感染,她曾在学校发起“衣旧温暖”活动,发动学校同学一起为贫困山区孩子捐冬衣。同时,她提出的“社区青少年空间打造”建议,让儿童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声音得到社会关注,获评“全国美德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等称号。抗疫期间,她自编自演《冠状病毒防御歌》,普及科学防疫,2021年,她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建议人”,让儿童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声音得到社会关注。播撒种子育未来“特别高兴,也很意外,同时,我也在儿子和女儿的身上,看到了坚持的意义,很欣慰。”当得知入选全国最美家庭后,林琳如是说,她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加倍认真地带着家人一起做公益。林琳在手偶小剧场为小朋友们讲故事在一场场阅读活动中,林琳一家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不少全职妈妈要做的似乎是“全能妈妈”,压力之下大家需要抱团取暖。于是在组织孩子们的公益活动以外,林琳又开始“转战”给社区的全职妈妈组织活动,家庭教育读书会、手工沙龙、自我成长课堂……全职妈妈的生活不再只是照顾家庭、接送孩子,她们开始有了更为丰富的生活,有了近在身边的“娘家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身边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开始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她们穿上了志愿者马甲,走出家门、走入社区,为更多人提供志愿服务。在妇联发起的“邻家妈妈”项目中,林琳组织发动40多名全职妈妈加入“邻家妈妈”行列,共同关注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林琳当选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社区故事会、社区年会、社区爱心义拍……每一次公益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线下活动时,丈夫丁长华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帮林琳一起做好后勤工作,儿子和女儿更是耳濡目染,积极地在公益活动中做妈妈的小帮手。十几年来,两个孩子从幼儿园时对献爱心的懵懵懂懂,在台下只会举着小手争相拍下自己喜爱的东西,到成为中学生后,每次义卖做志愿者、做主持人,在会场上忙碌为大家服务,“这当中的成长不是我硬性灌输出来的,而是从十几年来妈妈的一言一行当中潜移默化而来的。我很庆幸,也很欣慰,给孩子种下的那颗知感恩懂奉献的种子,已经茁壮成长了。”林琳说。还记得在一次助学义卖活动中,刚刚装配好假肢的儿子每天需要承受艰苦的适应训练,但他仍然坚持用半个月的时间,拿起画笔创作了以南翔小笼为原型的介绍家乡的绘本《闲不住的祥娃》参加义卖,并将全部所得捐献给“永宁助学”公益项目和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丁汉明说:“我曾受到过别人的帮助,现在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经过春风化雨的浇灌,萌发的就是一棵健康向上的小树。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我成长“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寻找自我价值是永远的课题。全职妈妈也有一技之长,可以为社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奉献的过程中一定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富足。”林琳向记者讲述全职妈妈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林琳看来,全职妈妈妇联为全职妈妈们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上海市嘉定区及南翔镇妇联的指导和帮助下,林琳一家在社区成立了全职妈妈妇联,有了真正的“娘家”。后来,他们又第一时间建立了“爱嘉志愿服务队”,“一对一”与身边的困境儿童结对帮扶。林琳说,一位妈妈结对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她就每周抽出时间给孩子辅导作业,一坚持就是三年多。南翔镇亲子纠纷化解工作室全职妈妈团队如今,南翔镇全职妈妈妇联从初期的80人逐渐壮大到近500人,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爱嘉志愿服务队”成为一支有名的“红马甲”队伍,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YUE成长家长成长中心”通过开展专家讲座、主题沙龙等一系列家庭教育类的志愿活动,惠及了更多家庭;“悦邻汇”故事团队则致力于推广亲子阅读、青少年课外共读、家庭女性成长共读等活动。全职妈妈们在“YUE享生活”活动中一起做布艺林琳的初心始终未变,即让全职妈妈们从这个平台走上更大的舞台,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发挥自己的所专所长服务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今,更多全职妈妈在她的带领下,在自我成长的路途中,带着柔韧温暖的力量,从“小家”走向社区、贡献社会。来源: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 中国妇女杂志社责任编辑:陈昊晴 申敏夏总平台审核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26年。”11月15日上午,浙江省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109万元捐款,落款“其顺”,地址是虚构的“长春路1号”。“顺其自然”又来了!从1999年起,每年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的某一天,“顺其自然”都会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捐款信件每次都用不存在的地址,落款多是“顺其自然”,也有“顺顺”“顺其”“顺然”等。至今,已持续26年,累计捐款金额达1686万元。“顺其自然”究竟是谁?对于宁波市慈善总会和宁波市民而言,这是一个持续20多年的不解之谜。11月16日,记者再次联系宁波市慈善总会,开启“追踪”之旅。始于“江东1号”的温暖约定“是的,他(她)又来了。”记者联系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海英,她脱口而出。就像回忆一位老友,她从心底掏出了那些温暖而清晰的片段。陈海英参与了“顺其自然”历次捐款的接收和处理工作,“顺其自然”的第一笔捐款发生在1999年12月6日。“我记得很清楚,是通过邮局汇来的,当时社会不像现在这样对慈善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个人捐赠很少,5万元这么大的一笔捐款,在当时已是非常大的款项了。”陈海英说,那年汇款还没有实行实名制,落款用的就是“顺其自然”。随汇款单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上面写着:从媒体上看到慈善一日捐,引发了更多的好心人对慈善事业的奉献。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特献上一份微薄的心意,寄人民币伍万元去帮助更需要的人们。地址:江东1号。“当时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想知道他(她)是谁?”陈海英说,宁波人都知道,宁波只有江东南路、江东北路,没有江东路,“后来去了汇款邮局,据邮局工作人员描述,是有一位女士来汇款,当时邮局还劝她不如打个车直接送过去,打的费也就十几块钱,但对方坚持要汇款。”找寻无果后,宁波市慈善总会根据来信要求的“帮助更需要的人们”,将这笔钱用于2000年春节特困家庭送温暖活动。这笔5万元的“温暖”,所有人只当是一次偶然事件。没想到,次年的12月5日,“顺其自然”又来了,金额是第一次的4倍,20万元。“有意外,更多的是开心。”陈海英说,当时,他们通过媒体报道了“顺其自然”的善举,以及怎么使用5万元的善款,“他(她)应该是认可我们的处理方式,才会继续捐款支持。”随汇款单而来的仍有一封信,其中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坏事不做,好事不说,顺其自然”。在信中,“顺其自然”还想通过慈善总会把这笔捐款给山区建学校。最终,这笔钱用在了给四明山区捐建教学楼,“第二年9月开学时,我们通过媒体发布了详细消息,包括学校在哪里,怎么去,我们总想着他(她)可能想去看看这所学校。”很快,时间来到了2001年的12月初,那几天,陈海英他们整个办公室都在期待:“是不是应该来了?”“一天中午,大家正要去吃中饭,楼下的大叔拿来一封信,大家都跑着上去抢信,觉得是‘顺其自然’来了。”陈海英说,信中,“顺其自然”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并希望这次的捐赠能用作学生的助学金。年复一年,这份始于“江东1号”的约定,就这样默契地持续了26年。这位老朋友的汇款署名不断变化,前4年用“顺其自然”,之后改成这4个字的随意组合。汇款地址也是一年一变:有时路名是真的,门牌号是假的;有时路名也是虚构的。汇款时间都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从“顺其自然”到爱心之城“你们实在想知道‘顺其自然’的真面目,就去宁波爱心公园看看吧。”陈海英笑着给我们指了一条路。记者来到奉化江畔的宁波爱心公园。时值周末,公园里热闹得很,三五成群的老年人正聚在一起随着音乐翩然起舞,孩子们你追我赶、嬉戏打闹。“你知道‘顺其自然’是谁吗?”记者分别询问了年轻白领、退休老人、中学生,他们的反应意外的一致:开始摇摇头,停顿一会好似明白过来,指指公园深处——这是一座以“顺其自然”的爱心故事为原型打造的主题雕塑——大大的爱心内,有一张人脸,用手指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诉说着大爱无声的深情。记者在雕像前停留的半个多小时内,陆续有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遛娃的年轻夫妇走进“顺其自然”雕塑的爱心框里,留下了一张张亲密合影。“顺其自然”从普通市民中走出,没有人知道他(她)究竟是谁。在“顺其自然”的影响下,隐名捐赠成了爱心宁波的新风尚。在宁波,慈善不分贫富和老幼,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打开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收支平台,有许多捐款人都署“爱心人士”等化名。“有位近百岁的老爷子,前几年每个月都会骑着‘小电驴’来捐款,而且坚决不留名。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陈海英感动地说,20多年来,宁波爱心人士成就了慈善宁波,“经常遇到不愿具名的隐名捐赠者说就留‘顺其自然’吧。”14年来坚持献爱心的海曙“平安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员。2009年5月的一天,一位40多岁、面容和善的女士来到海曙区慈善总会,捐款5万元,希望帮助困难群众,并坚持不留姓名。工作人员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平安女士”,希望好人一生平安。接下来几乎每一年,“平安女士”都会向海曙区慈善总会捐5万元或6万元,都是简短地说几句话,希望为困难群众尽绵薄之力,坚持不留姓名。截至目前,“平安女士”已累计捐款68万元。这些年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以及以“顺其自然”为代表的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大力支持下,宁波的慈善助学体系日趋完善,构建起集大学新生助学、在校大学生助学、彩虹助学、结对助学以及个案帮扶于一体的助学体系。受益对象不仅涵盖宁波籍学子,也包括在宁波就读的外地学子。这些爱心人士的捐助,也造福了对口援助地区的孩子们。从贵州黔西南州的教育设施提升,到四川凉山州的助学计划,这些善款宛如细流,滋养着孩子们的内心。在宁波,隐名捐赠的爱心人士还在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些爱心人士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善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爱,铸就宁波爱心之城。”宁波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周忠贤说。将“心底的感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做一次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很难,人间大爱!”“‘顺其自然’是宁波的骄傲”……26年的善举带来的这份感动,一直都在温暖着每一个宁波人。这座城市,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他(她)的爱护和感谢。在中山西路173号宁波慈善文化基地有一个展区,是专门为“顺其自然”设的,陈列着他们帮“顺其自然”代领的奖杯奖状,有“最美宁波人”“浙江省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还有民政部颁发的“第九届中华慈善奖”……这些年,“顺其自然”究竟是谁,引发过很多猜想,也曾有人建议通过监控锁定。“我们也想知道他(她)是谁,但前提是尊重捐赠人的意愿。”陈海英说,在前几年的寻访无果后他们也放弃了寻找。曾经好奇的受捐方也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寻找“顺其自然”,而是把爱心更好地传递下去。“我们认为,对‘顺其自然’最大的尊重,就是慎重地用好他(她)的每一笔捐赠,用实际行动回馈善心善举。然后祝福他(她),希望他(她)平安健康。”陈海英说,这是宁波慈善人士的共识。每年,宁波市慈善总会都通过媒体,公布“顺其自然”捐款的用途,这也是慈善机构、宁波市民和“顺其自然”之间一种特殊的互动。正是这份尊重和默契,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参与爱心事业,用他们力所能及的行动,为宁波这座城市绘上了最美丽的文明底色。省级非遗“虎头鞋”的传承人蒋建飞,是一名爱心助残公益人。2009年,她的布艺工作室入驻宁波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残疾人朋友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她还摸索整合身边的资源,定期举办残疾人相亲交友会、庆生会、美食活动等,打造残疾人的社交圈。30万公里,是志愿者沈斌华6年来奔波的足迹。他一次又一次走进失独老人家庭,用温暖消弭这群特殊老人的伤痛。看着老人们重绽笑颜,沈斌华由衷地说:“我们不只是帮扶者,更是他们的孩子。”王珍英是宁波市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的副主任。2022年11月,她和心智障碍者一起创业开办了一家菜鸟驿站,共有5户家庭带着孩子轮流守店。还有,89岁高龄的“毛衣奶奶”韩翠菊,19年为困难儿童织毛衣上千件,送往四川、贵州、吉林、湖南等地,温暖了当地孩子的冬天;平均年龄达65岁的“红蚂蚁”志愿服务团队,为高龄和独居老人提供贴心服务,诠释邻里温暖……凡人善举,不胜枚举。爱心是宁波重要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顺其自然”,正在用他们的善举播种下善良和希望,传递着普通人之间的温暖。奔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记者追踪“顺其自然”的计划失败了;然而,身边每一个平凡的你我,不正是“顺其自然”吗?(记者翁杰 周文丹 通讯员李哲)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老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024-02-10作者:老舍我爱花。因气候、水土等关系,在北京养花,颇为不易。冬天冷,院里无法摆花,只好都搬到屋里来。每到冬季,我的屋里总是花比人多。形势逼人!屋中养花,有如笼中养鸟,即使用心调护,也养不出个样子来。除非特建花室,实在无法解决问题。我的小院里,又无隙地可建花室!一看到屋中那些半病的花草,我就立刻想起美丽的广州来。去年春节后,我不是到广州住了一个月吗?哎呀,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人极热情,花似乎也热情!大街小巷,院里墙头,百花齐放,欢迎客人,真是“交友看花在广州”啊!在广州,对着我的屋门便是一株象牙红,高与楼齐,盛开着一丛丛红艳夺目的花儿,而且经常有些很小的小鸟,钻进那朱红的小“象牙”里,如蜂采蜜。真美!只要一有空儿,我便坐在阶前,看那些花与小鸟。在家里,我也有一棵象牙红,可是高不及三尺,而且是种在盆子里。它入秋即放假休息,入冬便睡大觉,且久久不醒,直到端阳左右,它才开几朵先天不足的小花,绝对没有那种秀气的小鸟作(做)伴!现在,它正在屋角打盹,也许跟我一样,正想念它的故乡广东吧?春天到来,我的花草还是不易安排:早些移出去吧,怕风霜侵犯;不搬出去吧,又都发出细条嫩叶,很不健康。这种细条子不会长出花来。看着真令人焦心!好容易盼到夏天,花盆都运至院中,可还不完全顺利。院小,不透风,许多花儿便生了病。特别由南方来的那些,如白玉兰、栀子、茉莉、小金桔、茶花……也不怎么就叶落枝枯,悄悄死去。因此,我打定主意,在买来这些比较娇贵的花儿之时,就认为它们不能长寿,尽到我的心,而又不作幻想,以免枯死的时候落泪伤神。同时,也多种些叫它死也不肯死的花草,如夹竹桃之类,以期老有些花儿看。夏天,北京的阳光过暴,而且不下雨则已,一下就是倾盆倒海而来,势不可当,也不利于花草的生长。秋天较好。可是忽然一阵冷风,无法预防,娇嫩些的花儿就受了重伤。于是,全家动员,七手八脚,往屋里搬呀!各屋里都挤满了花盆,人们出来进去都须(需)留神,以免绊倒!真羡慕广州的朋友们,院里院外,四季有花,而且是多么出色的花呀!白玉兰高达数丈,干(秆)子比我的腰还粗!英雄气概的木棉,昂首天外,开满大红花,何等气势!就连普通的花儿,四季海棠与绣球什么的,也特别壮实,叶茂花繁,花小而气魄不小!看,在冬天,窗外还有结实累累的木瓜呀!真没法儿比!一想起花木,也就更想念朋友们!朋友们,快作几首诗来吧,你们的环境是充满了诗意的呀!春节到了,朋友们,祝你们花好月圆人长寿,新春愉快,工作胜利!载1963年1月25日《羊城晚报》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小萝卜头”的父亲叫宋绮云,与母亲徐林侠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党组织派到杨虎城处工作,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徐林侠筹备妇女救国会,并协助宋绮云开展革命活动。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报》,全面介绍事变的起因、经过,积极评价事变的实质和意义,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12月11日晚,他被杨虎城叫到办公室参加一个紧急会议。第二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1年,已经是国民党第四军少将参议的宋绮云,被特务们以一封假电报骗他回家,谁知,刚进家门的宋绮云,就被蹲守特务们秘密逮捕了。宋绮云被捕后,妻子徐林侠每天步行30多里,到西安城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看着徐林侠四处奔走,特务们又故技重施,让徐林侠送来换洗的衣服。虽然明知这很可能是陷阱,但徐林侠还是抱着还没断奶的“小萝卜头”去了西安,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小萝卜头”和妈妈一到西安,就被关押进了重庆“白公馆”的女牢。这里牢房狭窄矮小,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离牢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大便缸,臭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被关在这里面的人们,每天都闻着这种味道吃饭、入睡,在狭小的牢房里,恶臭引来了苍蝇、蚊子、臭虫。除了刺鼻的臭味之外,还有时常传来的恐怖声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从那里传来难友们的惨叫,以及特务毫无人性的狂吠。被关押在这里的人们,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用霉米糠和烂白菜帮子煮成的臭水汤。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宋振中变了模样,他细胳膊细腿皮包着骨头,小小的身躯却顶了个大脑袋,难友们怜爱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萝卜头”。监狱成长虽然在襁褓中就不幸被捕,但徐林侠却从没忽视对宋振中的教育。她经常给幼小的宋振中讲革命故事,让他从小就拥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在徐林侠的教育下,宋振中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据解放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委统战部部长的胡春浦回忆,1947年胡被抓进白公馆后,因为患有严重的胃病,根本吃不下糟糕的牢饭,只能躺在阴暗的地铺上,两天都不能动弹。当时仅7岁的宋振中从门缝里看见这种情况后,告诉了徐林侠。徐林侠遂把自己做苦工挣下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宋振中给胡春浦送来。这样的行为让胡春浦十分感动,在写给宋振中家人的信中,他曾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我增加了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党组织的小交通员宋振中对外面的渴望不仅是希望自己能像同龄人一样自由奔跑,更希望能和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内学习。原来,随着宋振中的成长,宋绮云和徐林侠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外出读书,但这个要求却被狱方断然拒绝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宋振中所在的息烽监狱秘密党支部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用绝食和罢工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狱方终于答应让宋振中在监狱内接受教育,并指派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担任他的老师。据史料记载,从1947年底到宋振中牺牲,他一直都在黄显声处学习文化。“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黄显声不仅给‘小萝卜头’讲地理,告诉他中国有多大,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让他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认识。”王浩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宋振中还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成为狱中党组织的交通员,为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据史料记载,从息烽监狱转到白公馆监狱后不久,宋振中结识了同被囚禁于此的陈然。在了解陈然的经历后,宋振中帮助他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把黄显声将军摘录的消息提供给他,由他进行简单编发后,再由宋振中把这些写有消息的小纸片送到各个牢房。这些小纸片也被难友们亲切地称为“狱中挺进报”,它们的存在使坚持狱中斗争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鼓舞。手攥铅笔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风雨飘摇,然而,对于秘密关押的“政治犯”,蒋介石命令:一律不准释放。1949年8月25日,蒋介石下达了分批处决“政治犯”的密令。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一家倒在了血泊里,他们被杀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特务们还在地面浇灌了水泥,冲洗了地面上的血迹,以掩盖自己的罪行。牺牲时,小萝卜头甚至不满9岁,距离新中国成立仅24天。重庆解放后,当小萝卜头的遗骸被发现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里面握着的,是狱中的老师送给他的那一小截铅笔。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4-05-24作者:刘汉俊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关于文学艺术的话题。文学是文化的硬核,是艺术的母体,一切艺术形态都是“文学+”。文学是关于人的话题,它指向本体、本根、本原,是关于终极关怀的永恒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两句话:一句是让心灵回归文学,一句是让文学回归社会。让心灵回归文学,是指要用文学滋养心灵;让文学回归社会,是指文学要关照社会。第一句话:让心灵回归文学。心灵的翅膀需要栖息,文学是最好的枝头。一颗缺乏文学滋养的心灵,或许会杂草丛生、布满荆棘,或许会冷漠、傲慢、野蛮、颓废。一个文学土壤贫瘠的民族,是没有底蕴、没有品质、没有凝聚力、找不到归宿的游荡的部落;一个没有文学采光的国度,历史不会辉煌,社会缺乏温度,灵魂没有光亮,孔武有力的肢体容易折断在没有规则的擂台,浑浑噩噩的大脑终会迷失在没有航标灯的夜海。曾记否,文学的时代,青春打着欢快的节拍,理想在高唱奋斗的旋律,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文学的一代,人人心里有梦,个个眼里有光。用文字里的思想、辞藻里的精神来浇铸我们的灵魂,让歌赋里的文采、诗词里的意象来浇开我们的心芽,用箴言里的信念、叙事中的理念、艺术里的观念来塑造我们的性格、构建我们的格局、传递精神的力量,这是文学的使命。被文学滋润的人,眼里会荡漾爱的春波,心里会贮满爱的雨露;热爱文学的人,心地的庄园一定会洒满亮闪闪的阳光,披满泼辣辣的绿阴。凄风苦雨的年代,文学是春风化雨,是春花烂漫,是春光明媚;孱弱悲怆的年代,文学是燃烧的火种、战斗的号角和不屈的刀剑,是慷慨悲歌、贲张血脉和血性抗争;梦想飞翔的年代,文学是窑洞的灯、塬上的雪,是锦上的花、天上的虹,是航程的彼岸,是一路装点你人生的路边花。钱孔里摆不开思想的盛宴,钞票上立不起精神的大树,人文的土壤需要厚植,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学的鸡汤。让心灵回归文学,就是不管你看过多少风雨多少狂沙,看过多少黑夜与污秽,你的眼睛依然明亮。第二句话:让文学回归社会。社会是文学的母亲,文学是生活的长子,成长的文学必须扛起关照社会、关照人类、关照当下的责任。历史性变革的现场,社会横截面的纹理,文化堆积层的颜色,需要文学的描绘、文学的感知、文学的解读。阅读人类的沧桑年轮,记录历史的瞬间片断,解析文明的基因图谱,探源心灵的归去与来兮,是文学的功能。生活用乳汁和血汗养大了文学,文学应当反哺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是对文学实践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提炼与重塑。因为展现了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斑斓画卷,《荷马史诗》成为经典名作;因为见证了封建中世纪的终结、现代资本主义开端时期新旧思想的纠缠和搏击,但丁的《神曲》成为不朽名篇;曹雪芹的《红楼梦》因为刻画了封建家族及众多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历史的切片,而成为旷世名著;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因为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而登上艺术巅峰。没有文学的望远镜,我们看不到前天和昨天的斑斓,看不到明天和后天的新光。生活成就文学,社会需要文学。让文学回归社会,就是不管你经历过多少苦难与辉煌,走过多少阑珊与高光,你依然从容笑对社会、热烈拥抱生活,以一颗赤子之心。1863年,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了长篇小说《怎么办》,作品中的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在彼得堡,他认识了革命者基尔萨诺夫,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投身革命事业。他走出学校,深入人民,种过庄稼,做过木匠,当过摆渡的船夫,作为拉船的纤夫走遍了伏尔加河流域。他经常锻炼自己吃苦的意志,甚至在睡觉的毛毡上,钉了几百枚尖利的钉子,以致于身上扎得到处是血口子。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一旦被捕后,能够经得住严刑的考验。这部作品教育了列宁等一代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认为,“在每一个出色的俄国革命家身上,都有过许多拉赫美托夫的气质。”这部作品也影响了青年习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的演讲、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这部作品,他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年轻的习近平甚至模仿书中拉赫美托夫的做法来锻炼自己的意志,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这是一部作品、一个人物形象、一位作家对一位中国青年精神、意志、毅力的影响,这是文学的力量。人类的发展史、民族的进步史、国家的奋斗史、政党的成长史,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关注人民、体恤苍生,是文学的本分。没有对俄国人民深重灾难的体察,列夫·托尔斯泰写不出《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没有行吟泽畔对兵荒马乱、国破家亡的体恤,屈原发不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呼;没有对川蜀民间疾苦的体味,杜甫发不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长叹。所以路遥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给当代文学指出了方向。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人类长河的主流,也是书写历史的主人、贯穿时代的主线、推动进步的主力。人民之于文学,就像大地之于安泰。离开了人民这个中心、这个大地,我们的文学将苍白无力、六神无主。作品需要打磨,越琢越磨越光亮。司马迁著《史记》耗时十三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没有三十多年的山川游历和田野考查,《徐霞客游记》不可能成为科考珍献与文学名篇;没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工,《红楼梦》不可能做到字字美玉、笔笔春秋;为写作《创业史》,柳青驻村生活14年,一直“在旷野里”。灵感的绽放只在电闪雷鸣一霎那,阅历的积累却需要风霜雨雪一百年。文学的批评需要建设批评的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考验、现场的勘验,读者是真正的评委和考官。不能助长“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学批评褒贬甄别功能的弱化,战斗力、说服力的退化,会导致文学的肌无力。“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十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吹响了文学艺术的集结号,十年来文艺战线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今天的论坛,也是盘点收成、谋划来年的时机。好,让心灵回归文学、让文学回归社会,这两句话合二为一,就是今天的论坛主题“文学如何观照时代”,让我们共同开启文化的大餐。(作者系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本文是在深圳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的主持辞 )责任编辑:武瑾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人物名片】叶鹏翔武警厦门支队反劫机中队副小队长,2014年入伍,武警福建省总队一级狙击手,荣立个人平时战备训练二等功1次,荣获三级表彰1次、嘉奖2次,获评“军事训练先进个人”“魔鬼周极限训练勇士”“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四有优秀个人”。7月,烈日炙烤,武警厦门支队反劫机中队训练场,热浪滚滚。汗水浸透了特战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叶鹏翔的专注。他手握狙击枪,犹如一只猎豹,在障碍间快速穿梭,变换多种姿势进行射击演练,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精准与冷静。这位已经入伍十年的老兵,他的军旅生涯充满热血与奋斗。他笑言:“以前学习怕累、打工怕苦,没想到,在部队更苦更累,一坚持已经十年。”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叶鹏翔说:“穿上军装,就肩负保家卫国的使命,多吃苦才能强筋骨。”作为新时代军人,在强军浪潮中亲历着人民军队发生的诸多变化,叶鹏翔始终热爱军营,在可以退役的时候选择了坚守。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建军97周年,再过三年,我们即将迎来建军百年的荣耀时刻,我渴望在军营这座火热的大熔炉中进一步锻造战斗意志、锤炼狙击技艺,为保卫国家和平、守护城市安宁,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百炼钢:每天泡在水里6个小时练武装泅渡,绑安全绳在6楼顶边缘反复练习索降训练场上,叶鹏翔站在18米高的攀登楼前,随着一声令下,猛然跃起,双手紧握绳索,身形矫健地快速向上攀升,整个过程只用了28秒,远超40秒的优秀标准。在一旁观摩的新兵杨金圣,紧盯着叶鹏翔的每一个动作,眼中充满了敬佩。他说,“叶班长不愧是‘幽灵’战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战斗能力和战斗精神,是无数汗水和努力的结晶。”确实,成为特战队员,并非“天赋异禀”。叶鹏翔回忆起充满迷茫、叛逆与热血的青春期。他坦言,读到高中,自己还是个不爱学习、想摆脱家人管束的孩子,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2014年的夏天,正巧遇上征兵季,喜欢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叶鹏翔,心中对军营的向往被点燃。“到部队去锻炼锻炼”,这个想法一旦萌生,就再也无法抑制。于是,他与朋友相约一起报名参军,经历了一轮轮严格的筛选后,唯有他被选中,踏上了军旅之路。新兵连考核结束后,叶鹏翔被分配到特战分队,开始为期一年的预备特战队员集训。从“预备特战队员”到“特战队员”之间,不只是两个字的差距,一年间,他经历了魔鬼般的训练,经受住了体能和技能的双重考验,通过极限体能、搜爆排爆、侦察技能、武装泅渡等三十多个课目的系统训练和考核,最终穿上特战服,成为一名特战队员。对他来说,这段经历,是浴火重生般的蜕变。“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能做,才能拥有全方位的战斗能力。”叶鹏翔明白,只有勤学苦练,拿出优秀的成绩,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叶鹏翔总是比别人多努力一点:别人穿一件沙衣,他穿两件;别人背一把枪,他就背两把。面对索降训练时的恐高心理,他绑着安全绳在6楼顶边缘反复练习动作,直到能够“飞檐走壁”。为了熟练掌握武装泅渡,入伍前还是“旱鸭子”的他每天泡在水里6个小时。他连续参加魔鬼周训练,经历野外30公里长途奔袭、极限射击、野外生存等项目的严苛考验,不断挑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绕指柔:进行针穿米粒、枪管上立弹壳等极端细致的训练,提升细心和专注力正式加入特战分队后,由于叶鹏翔热爱射击、技术出众,又沉着冷静、追求极致,他被选进了特战分队的狙击专业。“狙击手被誉为‘战场幽灵’,他们将一招制敌的目标追求到极致。”他说,一名优秀的狙击手,除了要有出色的射击技术,还必须具备绝对的服从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条件。为此,除了通过狙击、伏击等专业课目考核,叶鹏翔还进行了针穿米粒、枪管上立弹壳等极端细致的训练。他解释:“在进行针穿米粒训练时,米粒极易折断或出现裂缝,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刮磨,稍不注意针就会扎进手指,这种训练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细心和专注力。”反劫机中队训练场停着一架训练飞机,叶鹏翔和他的队友每天在那里模拟多种场景演练。中队专研室里摆放着一系列飞机模型,叶鹏翔对不同机型的性能和参数了如指掌。“反劫机任务特殊,必须确保零失误。我们不仅要对不同枪种的‘穿透力’和‘杀伤力’有精确的认识,还要熟悉不同机型的情况,以确保在执行任务时能够心中有数。”他说。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叶鹏翔练就了一身“稳、准、狠”的狙击技能,并在比武竞赛中崭露锋芒。2022年武警部队“巅峰-2022”福建总队特战侦察比武中,他过关斩将,在目标捕捉协同狙击、构筑简易阵地狙击等项目获得满分,最终荣获了“专业尖兵”个人第一名和“尖刀小组”第一名。这一年,工作突出,叶鹏翔荣立二等功。“从心理素质到射击技术,从体能要求到性格匹配,叶鹏翔完全达到了一名优秀狙击手的标准,为中队队员们树立了标杆。”反劫机中队指导员王宏麒如此评价叶鹏翔。凌云志:选择留在军营留在厦门,在火热的军营里锻造更加出彩人生这十年间,叶鹏翔见证了部队训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在他看来,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强盛、城市发展,特别是科技实力的日益增强。叶鹏翔介绍,近年来,部队装备更加突出科技赋能,无人机、排爆机器人、红外夜视仪、新式枪族、新型突击车等新式武器装备的配备,为官兵遂行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29岁的叶鹏翔,在最青春的时光,驻守厦门,同战友一起守护这座城市。而厦门这座“九连冠”的全国双拥模范城,也经常让他感受到质朴的温情。他难以忘记,2016年中秋节厦门遭受超强台风“莫兰蒂”袭击时,他们全员出动抗灾。爱心市民去往他们的临时休息点,在他们每个人的挎包上放了一个装着两个鸡蛋的福袋。那是他入伍的第三年,“一个福袋,两个红鸡蛋,让我的心受到震动,对厦门这座城市的喜爱与认同,也深深地扎下了根。”他说。叶鹏翔曾两次面临是否退役的抉择,他最终都选择了留在军营。他希望在军旅生涯中继续追梦,创造更多佳绩。“我希望时刻以站排头、扛红旗、争第一的奋进姿态,带领中队战友们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极限,在火热的军营里锻造出彩人生。”他坚定地说。来源:厦门日报责任编辑:王蔚然 黄伉玎 王琼总平台审核编辑:张燕云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工人日报2024-10-21         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卫生院,“候鸟医生”袁丁的名字家喻户晓。2018年,袁丁作为山东省首批业务院长到基层帮扶薄弱乡镇卫生院,每周往返青岛市市立医院和大场中心卫生院之间,给大场中心卫生院带来巨大变化。他也因此于2019年、2021年连续两届获评山东省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先进个人,2019年12月获评青岛市“有温度的医者”先进典型。“我是农村出来的,知道村民看病不容易。”两年挂职结束后,袁丁继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义诊,他成了“候鸟医生”,大场镇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卫生院不是只会开药2018年,袁丁作为山东省首批业务院长来到大场中心卫生院,带着一丝忐忑和不怕苦的干劲儿,开始了每周来回240公里的城乡“迁徙”。袁丁所去的大场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担负着87个村5万余人口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初来大场镇,袁丁发现这里的卫生院空着大量的床位,患者来到这里也基本只做一件事情——让医生照单开药,很多医生也不愿意收治患者,他们尤其怕值夜班,害怕极端状况处理不了,更怕因此导致医疗纠纷。“患者不信任,医生不自信。”这是卫生院留给袁丁的第一印象。通过调研,袁丁决定从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与处理入手,将青岛市市立医院的急救培训模式移植到大场中心卫生院:“我希望全卫生院的医生通过培训能长出‘生死眼’,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危险,敢于放手施救。”袁丁说。举办急救培训讲座、开展急救演练……一系列活动只为重新获得患者信任、重振基层医生信心。转机发生在袁丁挂职的第4个月,一名3岁的患者被花生米堵塞气道,送来卫生院时已经缺氧休克。值班医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用海姆立克法救人时双腿止不住地发抖。当时,海姆立克法无效,必须气管插管,可整个卫生院都找不到一根合适的儿童导管。危急关头,袁丁带领团队创造性地用呼吸球囊将堵塞气管的花生米“吹”进一侧肺叶,让患儿暂时恢复了呼吸,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半年之后,袁丁再次带领团队用18次电除颤,成功抢回因电击致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两次成功抢救,让大场中心卫生院名声大振,患者家属还给卫生院送来了锦旗,袁丁的眼睛湿润了。“现在基层医生腰板直了,敢上手了,患者也一改对卫生院的固有印象,卫生院的医生不是只会开药,还能救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在日常调研走访中,袁丁发现周边农村有大量颈肩腰腿痛患者,这种疾病通过简单治疗就可以减轻痛苦甚至恢复正常生活,但卫生院没有这项技术,也缺乏治疗的药物。村民只能到城里治疗,既麻烦又花钱多。袁丁算了一笔账,以膝关节疼痛患者为例,单纯注射玻璃酸钠治疗,需要到城里去,一个疗程要花近3000元。如果在卫生院治疗,一个疗程只需500元。为此,袁丁提议设立以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农村常见疾病为主的特色专科,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市立医院、西海岸新区健共体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中西医结合疼痛专科于2019年5月挂牌成立。此后,玻璃酸钠注射、神经阻滞下软组织松解术、局部痛点封闭等多项新技术在卫生院推广开来,不仅吸引了大量周边乡镇的颈肩腰腿痛患者,甚至有患者从日照五莲、东港、淮坊诸城等地慕名而来,大场中心卫生院从最初的住院患者10多人,发展到70多张病床常常满员,患者住院甚至需要提前预约。截至目前,中西医结合疼痛专科已累计诊疗疼痛患者万余人次,2020年,该专科获评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袁丁还牵头制定“一人一技术”规划,轮番派人到市立医院进修,使一系列新技术在卫生院开展了起来,基本形成了以全科业务为基础,中西医结合疼痛、眩晕康复及卒中早期筛查为专攻方向,并以强有力的院前急救团队做保障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带动“候鸟”群飞挂职两年,袁丁每周往返240公里,需7小时,换乘8次公交车。2020年,挂职期满,袁丁回到市立医院,大场中心卫生院的电话也经常打来:“小袁,你什么时候回来?”“小袁,我有个片子请你帮我看看”……不知不觉,乡亲们早已把这个城里来的年轻医生当作自己的亲人,袁丁也把大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一个月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小袁医生回来了!原来,考虑到乡亲们的就诊需求,挂职结束以后,袁丁决定每周末开车回大场中心卫生院,为乡亲们义诊。为解决交通问题,他和爱人贷款买了车,再次开启了“候鸟之旅”。“医生下乡比患者奔波好。”袁丁曾做过一个简单计算:一名医生下乡一次,至少可以让30多个家庭免于奔波。袁丁想把帮扶薄弱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继续做下去,于是出诊的地点从大场中心延伸到莱西姜山、马连庄,3年时间,车子跑了10万公里。谈及为基层义务服务的初衷和坚持下去的动力,袁丁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真觉得没什么。”他告诉记者,大场的村民是他割舍不下的牵挂。在一些治愈案例的宣传下,乡亲们对袁丁的依赖感越来越强。袁丁看到,卫生院的诊疗思维也正发生转变,不仅要因病施治,更要因人施治,从单纯“接诊”“看病”转换至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给病人更切实的指导,大场中心卫生院成为守护当地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基层卫生工作需要更多的青年医生投入。2023年,袁丁成为一名基层医疗管理者,在医院的支持下,基层工作站、志愿巡诊团、专家故乡行等举措相继落地,一大批青年医生积极响应,周末都像“候鸟”一样,迁徙到各个乡村卫生院,“候鸟”单飞带动起“候鸟”群飞。(记者张嫱 通讯员陈晓宇)责任编辑:曹玥 贺少成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
新华社2024-10-30你还记得这双清澈的大眼睛吗?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苏明娟在认真听课。新华社发(解海龙 摄)照片中的女孩苏明娟求知的眼神曾感染了无数人她由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命运2018年5月29日,在安徽省金寨三合实验学校,苏明娟与当年的宣传照片合影。新华社发(王从启 摄)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和苏明娟一样许多孩子通过希望工程改变了人生的轨迹1992年6月1日,湖南省长沙市百名少年儿童集体创作的“希望工程”巨幅书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 摄1991年,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这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新华社记者 张曙光 摄1991年5月,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胡亚丽因家庭困难失学一年后又复学,为了让她跟上学习进度,班主任老师胡遵训跑20多里山路为她补课。新华社记者 张曙光 摄20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先后发起希望工程“1(家)+1”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1992年,安徽省李台村的李厚梅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而失学,山西省大同木材厂的刘伟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使她重返校园。图为李厚梅激动落泪。新华社记者 戴浩 摄1994年4月,浙江省泰顺县的一对小姐妹郑美华(右)、郑美桃下课后在家做饭、温习功课。因父母相继去世,姐妹俩曾一度失学,在“希望工程”帮助下,她们又重返课堂。新华社记者 谭进 摄1996年3月,河北省顺平县安子村小学教师齐天锁为学前班的7名孩子领读汉语拼音课。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1996年,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红举乡向贫困学生转发各地捐献的助学金。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1997年,张胜利和学生们在一起。张胜利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学生之一,他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当上了一名山村小学教师。新华社发(周文广 摄)1999年4月,青海省共和县拉乙亥麻村藏族妇女仁青措送娃娃到希望小学去上学。新华社记者 王精业 摄进入21世纪希望工程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圆梦行动”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迈入大学校门“激励行动”鼓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提升能力截至2019年全国希望工程援建小学2万余所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0多万名截至2023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善款总额220多亿这项以“希望”命名的社会公益事业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亮眼且动人的成绩单2019年10月11日,方荣在湖北省罗田县希望小学给学生上思政课。方荣是湖北省大别山区罗田县希望小学的校长,也是这所小学曾经的学生。方荣儿时家境贫寒,一度面临辍学,在希望工程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她才得以完成学业。19岁从中等师范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回母校任教。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35年足够让一颗种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35年足以改写人生故事点亮无数个梦想和未来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将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制作:蔡湘鑫 张铖责任编辑:王硕
发布者:Summer
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