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陈晓霞 孟子研究院 2023年04月14日 16:19 山东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当今,要培育中华新儒商,不仅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儒家文化,还要学习子贡的经商之道与人生智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代卫国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也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子贡17岁跟随孔子学习,前后历经 31 年。子贡人品正直、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洞察时势。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属于言语科的高才生,他智慧高,能力强,善言辞,重德行。不论经商,还是出仕,子贡皆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人生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子贡深得儒学真谛,他不仅是政治上有才干,受人敬仰的“大儒”, 还善于经商,做生意“亿则屡中”,预见之精准也是出神入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大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高度,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在做生意上子贡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充分显示了他的卓越才干,因此,子贡是中国历史上“学而优则商”的大商人之一,家累千金并最终做到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被世人公认为“儒商鼻祖”。诚信立身,知行合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立商之本,是商业活动顺利进行,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在子贡看来,一个真正的商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问,包括书面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准,也就是“忠”和“信”。以诚信作为人生的准则,才是一名儒商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儒家先哲所提倡的重要美德。《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子贡认为,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非议,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利益要符合道德规范,要把道德放在前面,然后才考虑如何获得利益。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那么人们就不会相信他的承诺,这个人在众人的心目中就毫无价值了。有了信誉作保证,人们才会觉得你说的话值得信赖,做生意成交的可能性就大,疑虑和不安就会少一些。在子贡的言行举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的思想,使他在精神上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言必信、行必果”,内儒外商,诚实可靠的良好信誉,使他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亿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境界,所以,他不但有钱而且也有了心理上的幸福感。可见,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如果讲信用讲到了众所皆知的程度,在社会上就树立了良好的信誉,拥有这样的好名声就享有了一种无形的资产,各行各业的人都愿意与你结交为友,都愿意与你打交道,愿意与你所在的企业做生意,这样你就会在无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条可以走的路,你的事业就会不断开创新局面。审时度势,精谋善断。《韩诗外传》曰:“子贡,卫之贾人也。”他二十多岁就承继祖业,开始了经商之旅,成就了他后来的经商之道。孔子曾言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亿”通“臆”,意思是意料“中”或“正中”,亦即: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的意思。孔子说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子贡善于预测市场,经常预测市场行情,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子贡的经商成功在于他学会了驾驭为人处世和经商之道,养成了善于预测市场行情的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的“废举谓停贮也。与时谓逐时也。夫物贱则买而停贮,值贵则逐时转易,货卖取资利也。”(《史记集解》)也就是说,当东西贱时就买进来贮存,等到东西贵时再卖出去获利。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享诸侯,所到,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所到之处,国君以礼相待的场面,正是因为他的仗义,诸国国君才对他热烈欢迎,以礼相待。“贱买贵卖”最为重要的就是行情与时机。而子贡却善于观察市场行情,把握市场机会,从中获取利益。仁者爱人,义以求利。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子贡之所以能成为儒商的鼻祖,与他的道德、志向、学识、修养分不开。《论语》一书中在很多地方,记载了子贡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远大志向。《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映了子贡经商的道德情操与远大志向。而孔子不仅赞赏子贡,还提出了“仁”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的忠恕之道,体现了儒家的“利他”思想,也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吕氏春秋》中记载子贡曾经救人而不接受国家赎金。但子贡赎人不接受国家赎金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老师孔子的批评,子贡却能虚心接受并引以为戒,可见其胸怀之博大。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论语》里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贡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通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形成了正确的义利观。子贡正是践行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能够灵活运用忠恕的辩证思维方式,才取得了人生事业的巨大成功,成为世人敬仰的儒商鼻祖。来源:《济宁日报》
发布者:Summer
2天前
 卢叔叔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位朋友当董事长当了二十几年,是很有才华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经营了一块森林游乐区,整个山头都是他的,但他的人很仁慈。这个森林游乐区里很多千年古树。一棵树上千年,砍下来可以换几百万,缠着古树生长的树藤都有碗口这么粗。所以森林里边含有的芬多精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经营了12年都亏钱,很多商人就开始怂恿他砍树。砍了树他的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他做到《了凡四训》里面说的爱惜物命,不忍心伤害区域里面的大树,保护着环境,哪怕亏了十二年。他的这一份心感动来了卢叔叔对他的支持。卢叔叔那时已经退休了。他从二十几岁就当总经理。他这个总经理不是自己给自己挂上去的。社会上有个说法,说一个商店的招牌掉下来都会砸到一个总经理,代表总经理多得不得了。但是他这个总经理不一样,是两排的股东排排坐好,一个一个问他:“企业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人事假如发生什么变动,你会怎么处理?"他必须这样一一作答,作答完之后股东开会讨论,才决定用的他。他的职位叫专业总经理,用古代话讲叫空降的元帅,这个军队不行派一个空降的元帅从头管理起。诸位老师这个难度高不高?你去一个公司时旁边有没有左右手啊?这个时候你要凭什么能够赢得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信任?你有什 么办法?这个是高难度,所以这个卢叔叔力行的中庸的道义,取人以身,你要靠别人对你的尊重,要靠你的修身功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个“仁”就是你的举手投足、点点滴滴都能够关怀到你的属下,你的员工,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卢叔叔说他在管理餐厅时,自己脱下西装卷起衣袖就开始洗碗。这个动作有很多妙处,在厨房里干活的员工对他非常亲切——连总经理都下来帮我们洗碗,总经理洗碗洗得比我还要好,对总经理一下子刮目相看,这个事情不大,却很赢得人心。卢叔叔做了二十多年专业总经理,其中曾经到天津接管一份工作,就是担任雅马哈的总栽。雅马哈是生产钢琴,摩托车零件的,所以他的能力特别好。但是他坐在我旁边我没有认出来,这个叫有眼不识泰山,所以人要赶快开智慧,不 然会错失很多好机会。那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不再跟人家当专业总经理。但是由于这个老板的诚心,爱护万物的这份心,所以他重出江湖,而且不拿人家一分钱。雅马哈的董事长觉得莫名其妙,经商二十年没看到这种人。在卢叔叔的辅助之下,雅马哈的人事布局快速变化。卢叔叔一开始就跟这个董事长讲:“你请了这么多人是你用他,不是他们来用你。你请这么多干部,然后每一个人你都要去应对,那你会累得半死。你请这些主管你用他,他们来跟你报告情况,你把工作分配给他们,而不是每一件事你都去插手。”由于人事的变化,公司的营业额开始有进步。然后发生了一件更巧事:从日本进口一套机械,本来是为东地市盖房子挖地基用的,但东地市发生经济状况,用不上这套机械了。卢叔叔就给我那位经营森林游乐区的朋友建议,低价把这一套机械买过来挖温泉,还真给挖到温泉了。一个森林游乐区已经这么美丽了,又有温泉,森林会怎么样?生意马上兴旺,第十三年所赚的的钱把前面十二年亏的赚回来了。但是卢叔叔告诉他:“守城不易,人在最高峰的时候特别危险!"你看一个人飞黄腾达,旁边没有贤臣辅助那是真的会危机四伏。你看这个企业家也是印证了一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十二年是老天要考验他的什么?他的诚心,他是不是真心诚意要维护这些植物的生命。由于他的真心实意,才会有这个好结果,会有卢叔叔这么贤良的人来辅助他,还挖到温泉,开了他的财源。事实上立身行德的根本在你的信心。你有信心,你能 理解,你能力行,你才能印证这个道理,真实不虚。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天前
有三个犯人同一天被关入监狱。典狱长很仁慈,对他们说:“这三年你们都要在这里度过,你们有什么愿望,假如我做得到的话,我可以帮助你们。”第一个犯人是美国人。”他连想都没有想,立刻就说:“给我一包烟”,典狱长答应他了。第二个犯人是浪漫的意大利人,他说:“能不能有个女人和我作伴,以驱散我心中的寂寞。”讲得如此好听,其实是好色。但是典狱长也答应他了。第三个犯人是犹太人,他深深给典狱长一鞠躬说:“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是否可以给我一个通往外面的电话?”典狱长同样也答应了。三年以后,监狱的门打开了,美国人冲了出来,他口里喊着:“火柴呢?火柴呢?我的火柴呢?”他三年来在想什么?因为他只要了烟,没有要火柴,所以他三年就在那里发愁,三年的时光白白消耗了。所以,一个人的坏习惯会消耗掉多少金钱,会消耗掉多少宝贵的时光!第二个意大利人的门打开了,人还没有走出来,突然听到小孩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三年他有两个孩子出生了。我问学生,美国人和意大利人做比较,未来的处境谁最艰难?学生虽小,他们都很清楚,异口同声说意大利人更艰难。因为意大利人出来之后,除了要照顾自己的生计,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这就是做事之前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责任心,不知道做了以后有什么后果,因为他还没有能力照顾两个孩子。 第三个犹太人一出来,给典狱长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说:“这三年我通过电话从外界获得了很多资讯,也做了些投资,我现在已经有一笔资金,往后我会好好做人,感谢你对我的恩泽。”  三个人的抉择不同,三个人的人生也从此大相径庭。我们从美国人、意大利人的事例可以了解到,只要养成坏习惯,对一生危害甚大,所以坏习惯一定要赶快剔除。尤其是孩子,不能让他形成坏习惯,不然长大了就很难改正过来。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天前
“信”为儒家五德之一,乃古人修、齐、治、平之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在现代汉语中,“诚”“信”连用,且《说文解字》亦有“信,诚也”之解,故致使人们以“诚”代“信”,不经意间牺牲了“信”的独立性。 “信”,当然可解作“诚”,然在具体呈现中,“信”义更为丰富。《墨子·经上》曰“信,言合于意也”,谓之“合于意”;《国语·晋语》曰“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谓之“定于行”;《新书·道术》曰“期果言当谓之信”,谓之“观以果”;《白虎通·情性》曰“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谓之“专于一”;等等。上述四例,其质虽同,其义则各有所“偏”,故从处世、治事、治国、成己诸层面浅析之。 处世以信:合于意 处世或曰“人际交往”,贵在言行一致。从字形上看,信,人言也。人言为信,蕴含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之义,此即《墨子》所言的“信,言合于意也”。因为口易“言”,而“行”难至,故孔子有“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之感叹。其中,“行己有耻”,愈发强调了“言行一致”之难为。反过来看,世间的欺世行为,实质即在于“言意不合”、知行不一。不消说,虚伪、欺世之行为难以为继,人们洞晓其骗术后自然敬而远之,其人又当如何立世呢? 关于以信处世的重要性,孔子亦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谓至论;及至汉儒,则将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德与四时、五行相配,其中,以土配信,突出了“信”的核心地位。汉儒认为,仁主春生,东方木也;礼主夏养,南方火也;义主秋成,西方金也;智主冬藏,北方水也。四时不言“信”,因为“信”属土,土统帅四时。一如金木水火皆离不开土那样,“仁义礼智”亦离不开“信”,离开“信”的“运化”作用,世间将一事无成。 治事以信:定于行 治事或曰“事功”,亦须“信”字当头。当然,此“信”偏于“行动”,所谓“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简称“定于行”。共同举事者,唯有以“行”证“言”,在行动中落实其“言”,众人方能抱团如一,成就事业。《周易·系辞上》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即言此理。“信”又训为“伸”,《周易·系辞下》谓,“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唯信,方可“伸”展(生长、延伸)、发展,而最终获“利”(成就)。此见,“信”于事业,乃行动之前提、发展之动力。 “信”之于个人志业,偏重于真切的付出(“行”),万不可作“伪”而自欺。譬如,举凡唱歌、弹琴、画画、写字等技艺上的事,欲求得成就,须下得功夫,任何时候都作“伪”不得、欺骗不得。倘若欺骗自己,到头来一事无成。此好比农民种田,少付出,定然要少收获。俗语云,“土地不负勤劳人”,确为箴言。 从艺如此,治学亦然。治学须坐冷板凳,须有沉潜之功,须实事求是,不剽窃、不弄虚作假,尤其不能让学术染上半点灰尘。清末张之洞创办新式学堂,极力倡导“沉静好学”之优良学风,对学风浮躁的学生严加淘汰。不欺他,不自欺,才能保证学术的纯洁与高贵,此亦为学者的基本品质。 治国以信:观于果 “信”之于治国理政,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历代圣哲无不重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言:“信,国之宝也。”《周易》六十四卦之“中孚”卦,则专门讲“信”。“中孚”卦辞曰:“豚鱼吉,利涉大川。”其中“豚鱼”比喻小民,其大义为若君臣合志,施德于民,取信于民,那么其结果则“吉”。能否取信于民,当观其“果”,此即《新书·道术》所言的“期果言当谓之信”。商鞅变法,“城南立木”,兑现诺言,以“果”取信于民,最终推行变法。 孔子于治国之“信”,相当重视。《论语·颜渊篇》记载子贡问政之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相当的军事实力,还要取信于民。孔子生于春秋之衰,尽阅亡国之事:观史之“果”,亡国者在于失其“信”,故而其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论语·学而篇》中亦进一步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敬事而信”,即要求发布命令要谨慎而守信用,不可儿戏。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务要讲“信”。“烽火戏诸侯”拿契约当儿戏,“果”不实也,可谓最大的“言而无信”,最终亡国,亦是咎由自取。历史上失“信”而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后人当引以为戒。 成己以信:修于诚 处世、立业、治国皆须“信”,“信”乃世间的通行证,是世间的流通货币,离开“信”,一切难成。信之养成首先在于“成己”,唯“成己”方可做到自信,亦能“使人信”;倘若自己都不信,何以能使人信?故而,“成己”当从自“信”入手,即所谓“不自欺”。“不自欺”的关键在于“诚”,人若能诚,自然能信。《白虎通·情性》言,“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可谓至见!诚、信虽同义,然以哲学视野观之,二者亦有区别。大致说来,诚、信关系可表述为诚为体、信为用。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讲“诚”最多。欲践行“诚”,首先不自欺,君子若不自欺,就要信天理、信天道,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容欺也。其次君子修诚,势必在“慎独”上做足功夫。慎独,就是独处时,要时时省察克己,去己之私,使心底坦荡荡,始终如一。“坦荡荡”,用王阳明的话讲,则是“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亦是王阳明临终时所言的“此心光明”。 因此,人生之要,根基在“成己”,在修“诚”;有了“诚”之功夫,“信”就立了起来。“诚”“信”并立,则治国者可践行圣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期许;治事者可勇猛精进,完成恢宏之志业;修身者则能以真诚之心对待自我、对待天地。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2天前
《冰心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2021-07-13作者:冰心女作家李玲修在好多年前送给我的一盆君子兰,我把它供在书桌前的窗台上。那浓绿色的、剑形的、肥厚的叶子,武士般地相对列。每年两次当剑叶中间忽然露出一点橘黄色时,家里的大人和小孩都高兴地奔走相告:君子兰又要开花了!这实在是个喜讯。几十朵橘黄色的、五瓣聚成的筒形的花向上开放。它们像高雅的君子般相拱而立。当花的大茎,愈长愈长,这几十朵君子兰便愈站愈高,静雅地立在那里,经月不谢!我为此重新翻看了《论语》,因为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有几十条。但是我读来读去觉得“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就说的是君子兰!  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君子兰花香很淡,而花色极浓,几十朵相拱而立,能够立到几十天!它们群立在你的面前给你力量,给你鼓舞。因此我虽然也喜爱玫瑰的浓香和桂花的幽香,但在数日之内,便瓣落香消,使人惆怅,而使我敬佩的还是君子兰!  一九九〇年七月十二日多云之晨
发布者:Summer
2天前
原文童子认得之字,宜择其浅显者为之讲解,如父是爹、母是妈、兄是哥哥、弟是弟弟之类。将俗语证解,童子便听得来。聪明者便明白得早,发达得早,愚鲁者亦可渐渐醒悟。古人所谓神童,如王子安、李邺侯之类,固是天生奇才,亦由遇着贤明之师,自小栽培,所以髫龄显达。假如生在村野之中,遇着庸陋之师,屈抑之、埋没之,就使发达不能如是之早。芝草无根,醴泉无源,民间不少聪明子弟,而为塾师所误者十有八九。译文已经教孩子认得的字,应当选择其中比较浅显的字,为孩子们讲解字的含义,比如“父”是“爹"、“母”是“妈"、“兄”是“哥哥”、“弟”是“弟弟”之类。拿现实生活中平常的俗语来引证和解释,孩童就能够听得进去。聪明的孩子就会很快明白过来,很快地显发他的智慧,愚笨迟钝的孩子也会渐渐醒悟过来。古人所谓的神童,如王子安、李邺侯之类,固然是天生奇才,也是由于遇着贤明的教师从小开始栽培他们,所以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们通达的智慧。假如生在村野之中,遇着平庸浅陋的塾师,扭曲他们的性情,压抑他们的心智,进而埋没了他们的才华,即使他们的智慧与德行能显发,也不会像象王子安等优秀少年那样很早地显发出来。灵芝仙草无根而生,甘甜泉水无源而至,民间不聪明的孩子,十个中却有八九个被素质不良的塾师耽误了。原文尝见塾师之执拗者,必要四书读完,读到经书方可开讲,甚有必要五经读齐方可开讲者,此等塾师害人子弟,其罪不可胜言。惟于发蒙之时,便与他讲。讲得一个字即明白一个字,讲得十个字即明白十个字。常常为之讲解,日久自然醒悟。读书非必定要成名总是要成个好人圣人教人学,就是教人学做好人。始基培得端正,后来便有发达。译文我曾经见到固执已见的塾师,固执地要求学生先把四书(儒家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读完,读到经书(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时,才给学生讲解经典中的意思。甚至于有的还认为应该让学生把五经都读齐了,才可以为学生讲解经典义理。这样的塾师贻害他人的子弟,他们的罪过实在太大了。应该在刚刚启蒙的时候,就给孩子讲解文字的含义。讲解一个字,孩子就明白了一个字的内涵;讲解十个字,孩子就明白了十个字的内涵。常常为孩子们讲解,学习的日子久了,孩子们自然会醒觉领悟。读书并不是一定要获得功名,总的来说,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圣人教人学习,就是教人学做好人。开始时做人的德行心性根基能够培养得端正,后来就会显发智慧通达道理。原文《师道辑要》云:村馆之中,资质卑下者多,安能个个都读到能文章、取科第?故或有二三年便辍读者,或有七八年便辍读者,倘不因材施教,而使之实受其益,则虽读过四书,读过五经,彼焉知四书读来何用?五经读来何用?及至长大为人,言乖行僻,依然任其血气之私,利诱情牵,依然移于污浊之俗。其天真稍固者,或可侥幸保家;其性根浅薄者,且至丧德殒命。是二三年之读,七八年之读,皆为无益之读矣。译文《师道辑要》中说:乡村塾管之中的孩子,资质低下的比较多,怎么可能每一个都读到会写文章、能考取科第的程度?所以,有的读了二三年书,就辍学不读了,也有的读了七八年书,就辍学不读了。倘若不因材施教,从而使孩子们实在地获得学习的利益,那么即使是读过四书,读过五经,他们又哪能知道四书读来是做什么用的,五经读来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长大成人,言语不合情理,行为不端正,做人还是像小孩子那样任凭他的鲁莽和私心,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者情欲的牵动,仍然会被污浊的习俗转移了他们的心性。他们之中有天性真情稍微强一些的,也许可以侥幸地保护他们家庭的平安。但其中心性根基浅薄的,就会道德沦丧,最终失去他们的生命。这样读了二三年的书,或读了七八年的书,都是没有益处的了。
发布者:谨 琼
11月19日
        传统文化断代多年,人们普遍缺少德行的教育,内心极度空虚脆弱,心灵没有主宰,自私自利、怨恨心很重,一旦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人们内心就会波涛汹涌,恶心恶念很容易生起,难免会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做事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恶心恶念,让人生烦恼。我们的言语行为能真正帮助、利益到别人,让人生起善心善念才算是做好事,如果不能,不如不说不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通过学习《了凡四训》对自己触动非常大,学生要谨记老师教诲,以后一定要管好自己,谨言慎行。学生深知自己德行浅薄,没有智慧,能量不足,一定要努力修正提升自己,做个好样子,增长德行智慧,这样才有能力真正帮助到别人。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11月19日
        人们从小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教育,没有扎下做人的根基,孝心、仁爱之心完全缺失,内心阴暗,戾气很重,所以遇到事情就会一点就着,自虐虐他,乃至通过极其残忍的手段泄愤、报复社会。现在问题孩子越来越多,如果他们再不被施以正确的教育,长大之后不但会害了自己还会伤害他人,想想该是多么的可怕!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弘扬、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圣贤教育,生起仁爱之心,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就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更不会凡事只想自己、利欲熏心、争贪搅扰,而是会为他人着想,相互礼让、理解包容,而且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还会影响到他的家人、孩子以及身边很多人,这样一来,就会逐渐起到扭转社会风气、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良好作用。
发布者:文以化心
原创
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