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武桂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病毒病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数十年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研究,是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程管理体系的主要策划者和创建者,现连任亚太生物安全协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家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卫生健康与环境学部委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特别喜欢白天,一到夜晚,我就感觉这一天将要过去,时间不够用了。”一个上午,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二楼的办公室,阳光穿透窗户,武桂珍打开了话匣子。这位留着红褐色卷发、身着深色西装外套、面容秀丽的女科学家抿嘴笑着,聊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绝。对于武桂珍的执着与单纯,身边人都已了然。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武桂珍被冻得浑身疼,贴上了膏药。她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大家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被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在抗击疫情最吃紧的日子,武桂珍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她不以为意,说道:“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作出更多努力”。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她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很心疼,但是他乐在其中。”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健康报记者段梦兰 崔芳 张丹)责任编辑:徐秉楠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你帮助别人,自己不会吃亏。你越帮助别人,就越有福报。所以佛家有两个字很好,叫“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就不得。而且大家还要知道,你不舍不只不能得,还会有灾殃。水沟的水不流了会臭,你有那么多钱,社会还有这么多苦难的人,你都很吝啬,连帮都不帮他们,这个心慢慢就坏掉了。当你吝啬到看到可怜的人而又忍心不帮他们的时候,也是折福的时候。差不多七八十年前,上海有钱人很多,有一个富翁就是专门做钱庄生意的。他家里很有钱,可是他从来不帮助别人。有一次,钱庄的经理拿了五百两去帮助别人,被他骂得狗血淋头:“我的钱绝对不去帮助别人,要自己用。”到民国时,他的财产有三千万银圆。给他十个子孙分下去,在短短二三十年当中,这十个子孙就把钱全部都花光了,还有儿子变成乞丐的。这么有钱的人就是因为吝啬,不积阴德,对儿孙又不加教育,所以他的子孙得到的果报就是没钱。这就是告诉我们,“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不善的事情会殃及子孙。       我们现在要明白一个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很慷慨地帮助别人,用钱帮助别人,或做义工,用体力帮助别人,这叫财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财布施得财富。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去经营幸福的人生。       我姐姐就挺喜欢帮助别人,她也很节俭。她是家庭主妇,姐夫有时候会拿一些钱给她,可是姐姐花不掉,她看我都印这些经典送给人,就经常拿钱让我去布施。结果我姐姐常常布施,她就得财富。怎么得的呢?她有一天到家附近一个大卖场,大卖场刚开张,有抽奖。她刚好那一天去,填了那个抽奖单,那个箱子很大,去的人很多,通通把那个抽奖单投到箱子里面。隔一段时间,他们就抽奖,特等奖是一台汽车。不久,我姐姐在家里就接到电话,说她中奖了,中了一台汽车。她布施得到了福报。而且很奇怪,我姐夫他们再抽奖都会抽到大奖。我以前抽奖都抽到不好的,可是后来听了师长的话,好像走到哪,抽到的都是蛮大的奖。所以,人就是这样,财布施得财富。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9日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把好的教诲或者是你会的,没有藏私,有多少就尽力告诉同学,这都算法布施。我们以前有嫉妒心,会的东西不告诉别人。我还听说有一对姐妹念小学,有一天姐姐回来跟妹妹讲:“今天我们同学问我数学,我不告诉他。”结果妹妹说:“假如是我,我会告诉他。”姐姐说:“哎哟,妹妹,你心地比较好。”妹妹说:“我会把错的告诉他。”那就太狠心了,人家这么肯学,你还把错的告诉他,这就是嫉妒,见不得别人成绩好。这样做就不会有好报。       我以前不告诉别人,可是现在念头转了,任何人问我问题,只要我会的,我都尽心尽力教他,这叫法布施。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的思考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是非判断能力都会提高。我以前没有参加过什么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因为我这些成绩都很差。可是听了师长的教诲,我开始懂得把会的东西教别人,我的理解力越来越好。结果我参加老师考试,连续三年成绩都很好。你一直告诉别人,你的理解力会越来越好。这都是因为我一直听师长的话,转了一个念头,理解力上去了,记忆力也挺好的。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的头脑会越用越灵活。你有智慧,才帮得了人。      再来,无畏布施。这个“畏”就是恐惧,你让人家得到安慰,不恐惧了,这就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新加坡有一个“国宝”许哲女士,活了一百一十四岁。她直到生前不久还在照顾很多比她年龄小的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她不恐惧,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她健康长寿,生命质量非常高。所以你看这些道理,就是因为师长教诲,我们肯去接受,人生才改变了。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8日
       马来西亚有一个叫沈慕羽的老先生,活到九十七岁。大家听过没有?我很幸运,我去拜访、请教过沈老好几次,老人家住在马六甲。我去的时候他已经九十五岁了,精神很好,还弹风琴、弹钢琴,我们跟着老人家一起唱歌,而且他非常爱国、爱民族。他做了七十年的校长,全世界可能很少有人当校长当得比他久。       他的父亲对他有期许,这是父母的心愿,给他取名“慕羽”,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意思?“慕”就是崇敬、仰慕的意思,“羽”是三国时期的关羽。关羽特别有道义,义薄云天,所以沈慕羽的父亲希望他这一辈子都效法关公的道义。沈老做到了,他的道义是用在对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跟传承上,他得到了许多马来西亚人的尊重。沈老的德行还庇佑他的后代,华人只要听到是沈老的儿子、孙女,就肃然起敬。这是养父母之志,他做得非常好。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子女有道德、有出息、有贡献。每一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对社会都很有价值,你志向立得越早,你越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假如一个人到了二十几岁大学毕业了,问他想干什么,他说不知道,请问他浪费了多久的时间?二十多年都过去了。所以大家这一段时间好好学习,然后好好想想,       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什么人?哪个行业对社会贡献最大?大家要用心去观察。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为什么要用心地找一个让孟子好好学习的地方?就是希望孟子以后有出息。一开始他们是住坟墓旁边,常常有人做丧事,结果孟子很小就开始学人家办丧事,孟母觉得这样不行,影响不好。又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在一个菜市场附近,卖猪肉的人叫得特别大声,孟子又在那里学着卖猪肉,孟母觉得这样也不妥。第三次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小孟子当时虽然还不能进去读书,在外面听啊听啊,回来就琅琅上口,会背一些经句,孟母说,这样她就安心了。所以孟母三迁,来是母亲用心非常良苦,再来也是父母的希望、志向,希望他以后成圣贤。       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状况。孟子有一次逃学,跑回家来了。孟母没讲什么话,拿起一把剪刀,孟母织布供他读书,织到一半的布当场就被剪断,等于这块布就废掉了,前面所织的都前功尽弃了。孟子知道织一块布要很久、很辛苦,妈妈这么一剪,他非常惊讶,整个身心都非常地受震慑,就问妈妈为什么把布剪断,妈妈告诉他:“你不好好学习、逃学,中断课业,就好像这块布断了样,就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妈妈这么用心抓住这个点教育他,他受教了,又回去好好读书,最后成为亚圣。亚圣就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确实达成了他妈妈的心愿。孔子也是这样,孔子的母亲搬到了曲阜,就是因为那里学习的风气很好,孔子也很能体会妈妈的心,最后成为了圣人。       大家有没有读过中国历史?有没有读过《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很长一段时期的历史。还有《汉书》《后汉书》,都是历史。《史记》是司马迁先生写的,就是因为他父亲临终前希望他写出千古文章来,他真的做到了。他曾经受到很大的屈辱,都想去死了,可是又想到父亲临终交代的事,他为了尽这个孝心,最后写出了这部千古著作。后来所有写历史的人通通效法司马迁。所以有时孝道能给人一辈子无穷的力量,成就道义人生。       接着《史记》写历史的就是《汉书》,《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他的父亲班彪,也是史学家。班彪去世以前,也是交代他的儿子班固要写这部《汉书》,结果班固也尽心尽力写,最后他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妹妹班昭接着完成了这一部书。这两代人,尤其是第二代,他们用孝心把《汉书》给完成了。所以历史当中很有贡献的人都是恪尽孝道。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4日
      还有养父母之慧,有一些道理可能父母也不能完全搞清楚,刚好你懂这个道理,就可以劝父母。有一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劝父母,如果父母能把一些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让父母的德行跟智慧都提升上去,养父母之慧就做到了。“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就是养父母之慧。       端白开水给妈妈喝是什么心?孝心,是为了让母亲不咳或者改善她咳的情况。这是我们的初发心,我们的目的是这样。如果妈妈不能接受,我们要想着如何让妈妈接受,她才能受益。做一件好事,要冷静下来,不能生气。生气,心变成坏脾气的奴隶,叫“怒”。“亲有过”,父母有不妥当的地方,“谏使更”,我们劝父母的目的是什么?让他改过来,让他得利益,“使更",更正过来。所以我们做的过程都是让父母能改过来,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自己在那里生气,甚至还疾言厉色,或者骂父母,那就更不对了。我们的动机是什么呢?为父母好,希望父母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的动机。      假如父母不能接受,我们要先反省自己的态度。你为他好,可是态度不好,可能当下他接受不了。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你的表情、声音、声调、态度都要温和恭敬。“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谏不入,悦复谏”,这个“悦”是时机。即使这一次没有劝动,没关系,下一次再劝。当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来劝,他们可能比较容易听得进去,这是时机。再来呢,“复”,“复”是什么意思呢?要有耐性,多劝几次也不会不耐烦,     “号泣随,挞无怨”,对于自己的劝谏父母不接受,有时候还骂我们一顿,委不委屈?有一点儿。慢慢提升,没有怨言。因为父母可能一下子转不过来,反正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让父母能够更正过来,受益。所以这句话就把我们劝谏父母很重要的道理原则都掌握了。下一次劝了,父母不能接受,要反省,还需要调整、需要提升,在态度、耐性上。你一调整,可能就劝动父母了。任何事情,要想起孔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好比一个人射箭,箭射出去了,没有射中目标,原因出在哪里?是箭不好,还是弓不好,还是自己技术不好?这叫“反求诸己"。劝不动了还是反省自己,用更好的态度跟方法,一定会把事做得越来越圆满。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4日
     “病则致其忧”,就像《弟子规》说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里说的是汉文帝的典故。汉文帝是至诚的孝,母亲生病三年,他在身旁照顾了三年。他晚上睡觉都不脱掉外衣,怕母亲临时需要,穿衣服时间耽搁了,所以衣服都是穿着,随时准备应对母亲的需要。他这个孝心感动了全国人民,汉朝出了很多孝子,就是皇帝自己作榜样带动了全国的老百姓。      现在这个时代也有很多孝子,有一个孝子叫戴永胜,母亲得了癌症。医生对他说,你准备给你妈妈办后事吧,她已经癌症晚期了。但他不放弃,走了九个省,看有没有医生、有没有什么中医可以治疗。他收集了一百五十二种中药,然后找最适合的药熬给母亲喝,孝感动天,结果母亲奇迹般地活过来了,现在还可以下地种菜了。还有一个九岁的英国小女孩,妈妈也是癌症,医生也说她妈妈没几个月的寿命了,结果她鼓励她妈妈:“妈妈,您一定可以好过来。”从那以后,她每天写信给她妈妈,鼓励她妈妈,然后自己把什么事都做得很好,让妈妈放心,写了七个月的信。她妈妈每天看着她的信,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一感动,心情好了,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最大的。妈妈最期待看到她的信,每天都觉得很有希望。结果七个月以后她妈妈再去检查,癌症没有了。“病则致其忧”,那一份孝心把妈妈的病治好了,人的心念的力量很强。      还有一个在我们大陆,有一个女孩叫孟佩杰。这个小女孩四岁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她的养母收养了她。八岁的时候,她的养母脊椎出了问题,只能躺在床上,养母不想拖累她就要自杀。她制止她养母,跟她的养母讲:“只要你一天活着,就是我的希望,我就有妈妈来爱我、关心我,我们这个家就有温暖。”妈妈被她感动了,就不再寻短见。她八岁开始照顾一个脊椎有问题的妈妈,每天帮妈妈做伏地挺身,把妈妈拉起来、放下去,每天做两百下。然后帮她妈妈拉腿,腿要运动,不然就要生褥疮。每天拉两百五十次,拉半个小时以上。      她去煮饭,要站在板凳上才够得着灶台。一开始常常没站稳就掉下来,摔得流血,妈妈看了流眼泪,她都说不痛。八岁去买菜,这么多菜怕记不住,她还编了一首儿歌,姜长什么样子,葱长什么样子,然后就自己唱,唱到最后很熟了,就不会买错东西了。照顾到现在十几年,她已经上大学了,还把妈妈带到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学校非常感动,给她减免学费,还给她半工半读的机会。这是“病则致其忧”。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1日
     “丧则致其哀”,《弟子规》里讲“丧三年,常悲咽”,因为很遗憾父母已经离开了。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很有名的民间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代有一个孝子叫董永,父亲去世了,他没有钱安葬,他非常痛心,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儿子的本分。结果他就卖身葬父,哪一户人家愿意出钱安葬他的父亲,他就给人家做佣人。他去这一户人家工作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是天上的织女,就嫁给了他,跟着他到这一户人家去织布,她用很短的时间把布织好,他就可以回家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孝心感动天女来帮助他。这是“丧则致其哀”。        最后是祭祀,《弟子规》说“事死者,如事生”,祭祀父母的时候,跟父母在的时候没有两样,也时时缅怀父母的教诲,把父母的恩德都记在心上。那一份孝心,即使父母亲离开了也没有丝毫的减少。《孝经》里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显”是什么意思?大孝显亲。你是社会当中很有贡献的人,每一个人讲到你都竖起大拇指,然后都说:“就是因为他父母会教,才能教出这么有成就的孩子。”这就是大孝显亲。      这是《孝经》里面讲的,怎么从这五个方面来尽我们的孝道。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1日
             本周通过《了凡四训》学习,深刻认识到恪守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随顺丈夫、慈爱儿女、尊敬老师,做到这些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回想过去,自私自利,满心都是自己,无论什么事,自己就不能吃亏。我家房子拆迁时,一心想着占便宜。我找人帮忙想多要补偿款,占国家便宜;还绞尽脑汁和老人算计,生怕财产分给其他儿女。为此着急睡不好觉,心脏都出了问题,这就是贪心炽盛,自私自利的结果。       我不孝顺公婆,结婚15年来,我们一家三口吃喝住用、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是老人承担 ,我却觉得自己照顾了他们,这一切理所应当,一直都是啃老族。我和丈夫相处,总是发脾气,抱怨他处理不好家里的事 ,让我操心。和大姑姐、小姑姐相处也是勾心斗角,惹事生非,种种行为都让老人伤心难过。        在看大连直播《百人千场》罗老师的分享时,我不禁流下眼泪,想到公婆为家庭的付出,心中满是愧疚。可如今已经没有了孝顺他们的机会,太对不起公婆。      古人言: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公公去世后,孩子接二连三出现问题。老师找到我说,孩子不学习,抽烟、喝酒、打架。我当时都懵了,怎么一下子出现这么多问题?我又气又急,对孩子打骂,恶语相向,孩子出现自杀倾向,患上了抑郁症。我感觉天都塌了!孩子这样,家也不像家了,就想一死了之。丈夫每天守着我,怕我出事。姐姐知道后,四处找门路,帮孩子看病,却都无济于事。        后来姐姐带我学习传统文化,起初只希望通过老师帮助我解决问题。直到遇到康老师的团队,深入系统学习后,我才恍然大悟,今天的一切都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真是自作自受。我最爱孩子,以为给孩子买好吃好喝就是爱,却不知道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我连做人都不会,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我要跟着康老师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      感恩今生有缘遇到康老师的团队,带领我学习,让我有机会明理、改错。学习快两年了,现在的家比以前和谐多了,舒心的事情也有了,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无比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感恩群里老师们陪伴学习!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