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如何从贫穷卑微的出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范蠡。
范蠡,一个出身卑微的楚国宛人,却成为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实业家的杰出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完成了"兴越灭吴"的霸业,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篇章。
那么,这位"商圣"范蠡究竟是如何做到从一介平民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的呢?他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贫穷卑微到文人知己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出身于楚国宛人的贫穷家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向学,拜正宗的老子之学传人计然为师,学得了经天纬地的本领。
范蠡的性格独特张扬,不愿与俗共舞,被人称为"狂放之名人"。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的事业发展。公元前506年,文种被委派担任楚国宛邑的县长,这为范蠡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文种是一位智谋超凡、心怀远志的政治家,他没有听信关于范蠡疯癫成性的传闻,反而认为他是贤达之人,只因他特立独行、大智若愚,才被人毁誉为狂傲之徒。文种亲自登门拜会范蠡,对范蠡以礼交之,赢得范蠡以诚相待,二人成为知己至交。
就在这一年,楚国开始走向衰败,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鼓动吴王阖闾发兵攻楚。国家危难之际,范蠡和文种心系国家安危,想解楚国之危局。他们决定采取"霸越抑吴"的策略,于是弃楚入越。
从此,范蠡开始了他辅佐越王勾践的历程。他协同文种,全心全意地帮助勾践谋划20余年,最终完成了"兴越灭吴"的霸业,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功高盖主,远走隐退
破吴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宴会上演奏的《表功曲》出现赞美范蠡和文种之词,群臣欢声笑语,唯独勾践落寞不欢。范蠡立刻明白自己功高盖主了。
《太平御览·计然传》记载了范蠡的老师计然多年前对他的忠告:"尝南游越,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范蠡知道越王勾践的为人,当即辞去职务,《越绝书》记载:"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随后,范蠡远走隐退,开始从事当时社会的贱业——经商,并成为商界传奇,他创立的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
从建功立业的谋臣到家财万贯的巨商,范蠡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家财万贯的巨商。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
在范蠡看来,商业活动对于推动国富民强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他虽然高度重视农耕,但并不抑制商业的发展,而是坚持"农末俱利"的思想。
在文种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国的商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涵盖了纺织业、冶铸业、造船业、养殖业、采伐业、盐业等多个领域。《越绝书》记载,越国的商品主要有粮食、船舶、麻、木材、葛制品等,商品经济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为了实现"农末俱利",范蠡还制定了宏观调控市场价格的政策。他认为,谷价太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谷价太高会挫伤商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他主张将谷物的价格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这样既能保护农民种粮,又能活跃商人的买卖积极性。
范蠡不赞成由政府采取强制行政命令限价,而是采用"平粜齐物"的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供需。当市场谷价太低时,政府就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市场谷价太高时,政府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粮,以贵卖贱买的方式实现"平抑物价"。这样既能培育出物流畅通的商品粮市场,又能使农末俱利,繁荣了越国经济,提高了其综合国力。
与时逐利,善择其地
范蠡不仅在经济思想上有独到见解,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他懂得根据市场行情提前预判价格起伏,及时做好"贱入贵出"的操作。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他通过货物供求关系的变化预测市场价格,在社会对某货物需求量较小时,即贱价买进存储,等待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社会对该货物需求增大时再贵价卖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范蠡还十分重视选择合适的经商环境。他辞别越王勾践后,首站选择了齐国。这是因为齐国有优越的经商环境,齐太公和管仲曾经鼓励农末协调发展,打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形成了浓厚的工商业文化氛围。
在齐地,范蠡苦心拓荒,种麻养蚕,经营布帛鱼盐等手工业,终治家产数千万,取得了第一次创业成功。三年后,他又选择了陶地作为第二次创业的目标。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认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陶地交通便利,是天下货物流通的枢纽,为经商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地利"条件。在这里,范蠡再次赚得了比在齐地更多的财富,成为商贾首富。
可见,范蠡不仅在经济思想上有独到见解,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他善于根据市场行情预判价格变化,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合适的经商环境,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
苦身勠力,以德立商
范蠡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功高至尊之时,他毅然弃越而去,只携带了再创业的启动资金,带领儿子和两三个随从辗转进入齐国,易名为鸱夷子皮。
在齐国,范蠡没有结交权贵,依靠权势发家致富,而是在海畔结庐,临海而居,白手起家。他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同普通百姓一样在海边亲自耕作垦荒,苦身勠力,艰苦举业,终于成功。
范蠡在经济活动中还十分重视"遵道贵德"。他坚持保证货物质量,要毫无保留地把货物的优势和缺点告知中间商,让他们能根据货物实际品质情况合理定价出售。
为了保证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范蠡还与他们签订保价协议,到约定收货时间,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市场价格收购;如果约定收货时间的市场价格低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协议价格收购。
范蠡的诚信思想在当时成为天下美谈,天下商人无不愿与他合作经商。即使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也有人主动送款上门帮助他渡过难关。
可以说,范蠡在经济活动中以德为本,注重诚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立商"的理念。他的经济伦理思想超越了当时的主流观念,体现了利国利民的价值取向。
经世济民,成为道德典范
范蠡的志向并不仅仅局限于辅助越王称霸,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望,那就是"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
在成为天下首富后,范蠡并没有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富行其德、济世救民。他有一位弟子名叫猗顿,是鲁国一穷酸书生,无论耕种还是桑蚕,都保证不了温饱。
范蠡根据猗顿的实际情况,指导他饲养牛羊等牲畜,并传授他饲养的方法和经验。在范蠡的悉心指导下,猗顿很快脱贫致富,后又从事盐运、珠宝等手工行业,仅用十年就富甲一方。
此外,范蠡还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使无锡地区很快发展为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富足。无锡人民甚至有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范蠡还毫无保留地将致富经验和方法整理成《陶朱公生意经》等著作广传天下,真正实现了"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的宏大愿望。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精彩演绎的不是追逐钱财的富人游戏,而是经世济民的伟大情怀。
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今天看来也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他的"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与时逐利"、"善择其地"、"苦身勠力,以德立商"、"经世济民"等思想,都是利国利民的经世法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平民,到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再到成为道德典范,范蠡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传奇的。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实现逆袭,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语
让我们一起学习范蠡的精神,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当代的"商圣"。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化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指导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功映射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的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特别致辞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人类文明新形态衍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然人类文明存在着新形态也就是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那么,受到文明形态深刻影响的国家现代化道路,也就存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集中统一领导,而不是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至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坚持人民依靠政治权利对单纯市场机制的失灵进行有力校正,这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脉相通,都是为了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惠及人民,发展不影响生态,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体现了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又可以实现消费群体的规模最大化和消费的更高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消费对经济活动的拉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实现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效益。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皆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学界已有定论,现代人类文明有两个起源,即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华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其他文明都是中介的文明,不能算作单独的起源。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起源又各不相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更加注重个体理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集体理性;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从文明起源开始,就要兴修水利,就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中华文明是集体主义的文明。所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或者说人类文明中国形态,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表征物,是中华文明的具体化,它也明显带有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体现。归纳起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物,都带有中华文化的印记,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表征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学阐释
一是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看中国人的财富时间观。
西方世界是一个宗教的世界,人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基督教对人的财富时间观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强调,在人的有生之年,我们尽量聚集财富,到死去的时候,把财富交给上帝,让上帝替我们分发给曾经被我们剥夺过的人,帮我们赎回原罪。中国则有所不同,我们的财富时间观是永续的,不会随着人类的生命消失而散去。这种中西迥异的财富时间观受生产方式影响,西方的生产方式来源于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他们没有市场就去抢夺市场,缺少草场就去抢占草场,不需要对同一生产对象持续投入,所以西方文明不具有连续性,财富时间观是间断的;中国的生产方式源于农耕文明,它需要持续投入改善土地资源,于是中华文明就具有了连续性的特征,我们的财富时间观也是连续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财富时间观上的连续性,一定优于非连续性。
二是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看中国人的创新基因。
中华文明来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土地这种生产要素需要不断优化改良,不存在掠夺来即可以为我所用的特征,因此,我们的先人从文明开始就持续地向土地进行人力物力投入,希望从改良后的土地中得到高产出,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为了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我们的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兴修水利设施,以此支持农业的高产出。可以说,中华文明从源头上是极具创新性的,而且这种创新性已经浸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基因片段。
三是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看中国经济的规模范围效益。
中华民族是人类全球化最早的践行者。史书记载,公元前10世纪穆天子西征犬戎时就与当地的土王互换商品,实现互通有无。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和平出使西域并最终“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实现了最早的全球化。自此,欧亚大陆的经济交往一直没有中断,中国也成为了全球化的受益者。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认知,中国在追求全球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用文化做先导统一中华民族的疆域,以追求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全球化可以让中国获得更多的分工效益,而由于国内的凝聚与统一,则可以依赖政府的力量弥补市场经济产生的失灵,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看中国经济的分工效益。
中华文明中的华夷秩序是古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这种关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在文化上形成了与中国远近不同的关系,并共同组成经济市场和文化圈层。何芳川所著的《“华夷秩序”论》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星罗棋布的邦国织在一起,以中国为核心组成一个海上贸易网。”这种对异族的包容态度和对周边邦国的接纳,恰恰提高了中华文明圈内的分工效率,是中华文明圈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是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看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太平、共享大同……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和平的维护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走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和平,在人类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引领人类和平发展,贡献给世界一个和平发展的全球化。
(作者 李曦辉 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