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描绘出汉魏至东晋时期的人物群像与社会风貌。其语言艺术精妙绝伦,历久弥新。寥寥数语绘百态。《世说新语》往往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人物形象与事件场景,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如“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作者通过对管宁和华歆面对金钱与权贵时截然不同的动作、神态描写,如“挥锄与瓦石不异”“捉而掷去之”“读如故”“废书出看”,将管宁的淡泊名利、华歆的热衷富贵展现得淋漓尽致,二人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尽显凝练之美。善用比喻显特质。书中善用比喻修辞,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的人物特质或复杂情感。比如,形容王恭“濯濯如春月柳”,以春天清新、柔美的柳树来比喻王恭的风姿,让读者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清朗俊逸、气质不凡的人物形象,把王恭的出众风度具象化,使人物形象鲜活可感。又如,以“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比喻嵇康之子嵇绍的气质,描绘嵇绍的卓然不群。这些比喻都借助生活中常见且富有特点的事物,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使读者对这些魏晋人物的风采有直观且深刻的认识。幽默笔触含深意。《世说新语》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语言。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这个故事中,刘伶嗜酒如命,却以向鬼神发誓戒酒为由骗得酒肉,其言行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诙谐的情节与对话,既展现了刘伶放诞不拘的个性,也反映出魏晋时期部分文人对传统礼教的蔑视与洒脱随性的生活态度。语言特色见差异。书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其言辞各具特色。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谢安面对淝水之战的捷报,语言淡定从容,尽显其沉稳、处变不惊的名士风度。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鲜明地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我们展现了魏晋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与社会万象。来源:语言文字报责任编辑:王晶 过超总平台审核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天空下着淅沥小雨,空气中满是潮气。傍晚5点,正值外卖送餐高峰期,福建省南安市霞美镇的外卖员洪成木骑着电动车,行驶在路上。在红灯前停下,洪成木向四周张望一圈,一名50多岁的男子吸引了他的目光——短寸头,光着上身,穿着一条蓝色短裤,双臂抱胸,在一家店铺门口徘徊。“大哥,你家在哪里?”就近停好电动车,洪成木上前询问。“霞美镇长福村。”该男子神情茫然。“知道家里电话吗?出来多久了?”洪成木继续追问,但没有得到回应。“这应该是一名走失者。”洪成木想。他赶紧联系同事帮忙送单,自己则留在原地守着这名男子。同时,洪成木拍下这名男子的照片,在霞美镇志愿者协会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在协会成员的帮助下,洪成木联系上了长福村村委会,并陪这名男子等到前来对接的村干部。原来,这名男子患有智力障碍,走失后,村里人已经找了他一整天。2019年,洪成木在送餐时偶然帮助一名走失者回家,从此他成为一名寻人志愿者。“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走街串巷,留意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路人,多问一句,说不定就能帮到一个正在寻找走失家人的家庭。”洪成木说。天色越来越阴沉,很快便下起大雨,洪成木穿上雨衣继续送餐。晚上7点半,雨滴重重打在地上,积水渐渐没过脚背,路上几乎没什么行人。经过一个路口时,洪成木发现一个阿婆正在路边捡拾纸板和塑料瓶。“阿婆,你都淋了一身雨了,这么晚还不回去?你家住哪里?”洪成木下车询问。“我是尖仔村的。”阿婆答道。“你知道怎么走吗?”洪成木又问了一句。“我从那边绕回去。”阿婆抬手往前一指。洪成木心里想:“坏了,这不是尖仔村的方向。”细细追问,洪成木发现阿婆已经无法辨别方向。雨越下越大,洪成木不敢耽搁,在群里急忙联系一名尖仔村的志愿者,请他开车接阿婆回家。“阿婆,注意安全啊。”临走前,洪成木为阿婆关上车门,耐心叮嘱。近6年来,洪成木已经帮助了154名走失者回家。他说:“这是举手之劳,也是爱心接力,期待更多人加入寻人志愿者的队伍。”(记者施钰)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新华社合肥6月13日电 “播种要求苗全、匀、均、齐、壮。苗好,丰收的基础就有了。”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72岁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头顶草帽,正指导着工人们播种玉米。这位古稀之年仍坚守在生产一线的种粮大户,早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徐劳模”。今年5月,徐淙祥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徐淙祥用50余年的光阴践行着最初的承诺:“我这一辈子就想着如何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增收致富。”5月28日,徐淙祥在田间查看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刚过不久的夏收,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喜获丰收。经现场实收测产,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达到820.5公斤/亩。产量如何增,徐淙祥研究了50余年。他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自己研究小麦、大豆高产丰产技术时,小麦亩产还不到200公斤,要是遇到灾年,产量更不能想。5月28日,收割机在徐淙祥种植的麦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我父亲的两个兄弟,当年就营养不良。”徐淙祥说,少年时的记忆让他对增粮有了一份执念。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徐淙祥就想着解决农民吃饱穿暖问题。改革开放后,作为乡镇农技站站长,徐淙祥承担起向农户推广高产示范种植的任务。“那时徐淙祥一门心思泡在地里,常常跟我们讲种田要科学。”72岁的张槐村村民徐宗付回忆道,徐淙祥跟村民说“小麦一亩地下四五十斤种子就是浪费”,上了他的科学课,成本投入小了,庄稼收得多了。“搞农业‘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就是讲你投入多少精力,地就给你多少回报。”与徐淙祥的交流中,他总能冒出几句顺口溜。在徐淙祥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本编纂成册的“谚语读本”。这里集聚了老徐50多年来探索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实践经验,不识字的老农听了也能“照葫芦画瓢”。徐淙祥不仅懂农民,爱农业更是深入到骨子里。徐淙祥说,科学种粮首先要培育壮苗。应对千变万化的气候,离不开在田间地头的日夜观察与记录。他回忆说,搞作物杂交育种和田间病虫害防治研究时,总是天蒙蒙亮,就带上放大镜和干粮出门,有时一待就是一天。在老徐家的柜子里,一个个记录本整齐排列。每年,他都会更新一本,里面记录着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作物的生长状态等。靠着持之以恒的钻研,徐淙祥研发推广了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领衔研究的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获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领衔研究的“安徽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获得由原农业部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为了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徐淙祥还在流转种植的1230亩地中专门划出300亩试验田。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这里每年吸引全国多地农业科研院校进行品种和栽培试验示范。“看似少收了粮食,但我能试验到他们最新研制的优质品种。”徐淙祥说,今年这里种了近40个大豆品系、约30个玉米品系,这就像一个擂台,更优的品种会被选出。2022年,徐淙祥筹建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种粮大户们通过这个平台交流科学种植经验、强化市场对接。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姜婻婻说,以种粮大户协会为平台,太和县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2023年以来,太和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9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00万吨以上。5月28日,徐淙祥在田间指导孙子徐旭东查看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科技创新、技术助农,徐淙祥始终践行年少时定下的誓言,履行对群众的承诺,同时,也将科技增粮的信念向孙辈传承。烈日下,徐淙祥“95后”的孙子徐旭东在试验田里忙着播种。7年前,他还是一名初返乡村的大学生,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农业的进步靠科技,我也希望能像爷爷一样,把青春奉献在这片土地上。”(新华社记者水金辰 黄博涵)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6月25日
尊敬的康老师及各位老师:大家好!本周学习《了凡四训》,老师在讲徐凤竹的故事时,特别提到他的父亲虽然一向富有,却始终心怀仁慈,关怀贫苦,修桥铺路,尽心尽力地帮扶乡邻。老师讲:“钱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钱人需懂得如何妥善运用金钱,方称得上真正的财主。现在很多人觉得囊中羞涩,还期待后代子孙会拥有财富。吾辈应如何妥善使用这些财富,需要我们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老师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使我的一些错误认知得以修正。我母亲曾是一名药剂师,后又成为专业摄影师,这两份工作都对精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我记忆中,她的闲暇时光总是与学习、钻研和深造相伴。母亲非常出色,我很崇拜她学习钻研的样子。但我为什么没有像母亲一样,走刻苦钻研的路子呢?因为母亲能力出众遭人嫉妒,吃过苦头。她曾感慨地对我说:“出头的椽子先烂,做人不要太冒尖。”我目睹她要强半生,也烦恼了半生,心中不禁生疑:“人这么要强,到底图什么?”因此,我内心深处将“不冒尖,求安稳”作为了自己的人生指南。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为,这种思想就如同无形的网,束缚着我的行为。排队我不喜欢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做事情做到感觉差不多就可以了。回顾过去,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差不多就可以了”的陷阱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后,我猛然省悟,如果每个人都抱有我这样的思想,我们的国家又怎会有今日的繁荣富强?我们又怎会有与世界强国一较高下的底气和信心?若子孙都能像母亲一般,认真钻研、敬业爱岗,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思及于此,我决心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了。我要端正态度,效仿母亲,认真地生活、做事。不仅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宝贵传统。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老师以爱心和智慧引领我们前行!从今往后,我要摒弃“差不多”的思想,在平凡生活中认真做为,将“榜样”一词做最好的诠释。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3日
学生很惭愧,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终于学会了反观内省。这段时间遇到工作繁忙时,自私自利的心和傲慢心就开始膨胀。最近几天又出现了看人毛病的恶习,言语方面也没有谨慎。就拿今天的事来说吧,厂里有位阿姨,剪线时把衣服剪破了。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对工作挺认真负责的,可是今天却出现心不在焉的样子。起初我还耐着性子给她做好的机会,没想到阿姨又一次剪破了衣服。虽然我内心知道她不是故意的,但我却控制不住自己,偏偏得理不让人,把阿姨批评了一通。当时我的内心是居高临下的傲慢,更是忘记了对阿姨平日付出的感恩,反而认为既然给她付了工资,她就应该接受批评。老师常常说,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事、物,一定要用包容理解的心去对待别人的过错。我不但没有做到,反而还让对方感到难堪。学生愧对老师的教诲,在此认错。从此刻起,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并改正过来,并认真学习、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力行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才是我学习进步的开始!感恩老师谆谆教诲!感恩同学们陪伴,让我们一起成长!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3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前几天妈妈感冒了,我配了些药捎回去,今天早晨和妈妈视频通话,她提到有个消炎药不知道怎么吃。我提醒她药盒上有医生写的用法。妈妈说:“字太小看不清楚。”我让她把药盒拿到镜头前,她怎么也放不正,教了几次她还放不好,我心就不舒服了——不耐烦、嫌弃的心冒出来了。身边正吃饭的大女儿见状,轻声细语地引导姥姥:“实在放不正呀,咱们等会儿再问问医生。”她的温和像一面镜子,反照见了我内心的急躁。我忽然明白,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心里藏着什么烦恼,外境就会浮现什么境缘——就像我对妈妈的不耐烦。这个不耐烦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让儿子也有了不耐烦、忤逆的模样。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让我看见自身的过失;也感恩身边的人、事、物,总在不经意间提醒我的过失,医治我身心的烦恼。原来烦恼就藏在这些日常的“不舒服”里,唯有直面内心的染污,才能一点点擦净被污染的本心,让温柔与耐心在心中茁壮成长。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3日
本周继续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应大猷卖田救贞节烈女,以慷然之举护人性命与道义;徐凤竹父亲减免税租、赈济贫民,于富足时念及百姓疾苦,化一方风气;屠康僖公任刑部主事,身临其境体察囚犯冤情,于职责中守正持心——他们或处高位、或居乡野,却皆在各自角色里“敦伦尽分”,让善念落于行动,福泽绵延后世。反观当下自己虽衣食无忧,却在伦理道德层面存在诸多欠缺,陷入 “德行贫困” 的境地。积善之方的故事,深刻启示了我:践行伦常之道,需以尽职尽责为根本。正如古语所言 “敦伦尽分是善,积善必有余庆”,唯有恪守本分、履行责任,方能积累福报。我常感惭愧,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例如,我想将做好的面食送给婆婆,却以疲乏为理由想歇一歇再送。等丈夫下班给婆婆拿去的时候,饭已经凉了,味道也变了,而且婆婆已用过餐了······积善并非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的本分、真诚待人。积善不分贫富贵贱,没有财富与地位,只要从清晨睁眼便以恭敬之心对待当下之事,秉持自律守规矩的态度,便是在积善。古人云 “心善、言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反观自身,晨起时的念头是否为善,都值得反思。通过学习,我逐渐减少抱怨,开始用心准备营养可口的早餐,力求让丈夫吃得健康;认真整理家务,培养谨慎恭敬之心,并体会到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深意。做事应分清轻重缓急,如同上楼梯,若不踏实走好每一步,急于求成反而容易摔跤。生活中的不如意与痛苦,是在提醒我在做人做事上有所疏漏,不能怨天尤人,应反思自身的过失。学生当如建筑打地基一样,从根本处修行,放下对以往错误的执着与悔恨,以仁爱之心开启新程。在心田播撒善的种子,一定收善果,进而使家庭和睦,让善的力量惠及他人。正所谓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利益他人,需从修养身心开始。 这是本周学习 “积善之方” 带给学生的启发。感恩老师的慈悲教诲,也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0日
尊敬的康老师及《了凡四训》群里的各位学员老师:大家好!这周康老师继续以生动案例阐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智慧。故事的主人公们皆心怀善念,舍己为人,毫无功利之心,每当他人遭遇困境,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并倾力相助。这份纯粹的善心最终为他们及子孙带来了福祉,印证了善行与福祉是紧密联结的关系。非常凑巧的是,榆树市一位老师的事例,可谓是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了最好的证明:2022年,她的女儿曾一度处于厌学、抑郁的状态,甚至走到了自毁的边缘,夫妻俩面对此情此景束手无策,痛不欲生。在老师们的悉心引导下,这位老师意识到,唯有通过系统学习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改变现状。此后三年,她勤奋学习,不辞辛劳,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并积极分享学习感悟……如今,她女儿已重返大学校园,丈夫从严重的脑梗中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困扰家庭八年的拆迁款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从原本的“需倒贴18万”转变为“获返20万”。从此,整个家庭走出了阴霾,迎来了明媚的阳光。这种翻天覆地的转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以善念修正自身”的巨大力量。古时的家庭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石,使善心得以代代相传;如今的人们,通过学习来洞察自身的不足,摒弃恶习,修正心念,同样能感召福报——正如《尚书》所载“作善降之百祥”、“积善余庆”。康老师常言“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心是吉凶祸福的根源,改过自新乃是最大的善举。这份分享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也坚定了我向各位老师学习的决心。唯有在心念上警醒,在言行中修正,才能让善念落地生根,让家庭因“善心”而焕发新生。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以善为舟,驶向幸福的彼岸。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感恩大家陪伴学习,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无尽感恩!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