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贡不仅以学识渊博、能言善辩著称,更以其独特的经商才能成为“儒商”的典范。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不仅传播了儒家思想,更通过经商实践展现了儒家“义利合一”的理念。本文将从子贡的生平、外交才能、经商智慧以及后世影响四个方面,深入探索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
01子贡的外交才能与连环计策
《剑光谍影》有提及, 子贡不仅以能言善辩著称,更在外交舞台上展现了其非凡的才能。在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关键时刻,子贡挺身而出,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技巧和智谋,成功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他先后出使齐国、吴国、越国、晋国,通过一系列连环计策,使齐国陷入混乱,从而保全了鲁国。这一过程中,子贡的诡辩欺诈之术和机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彰显了他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人中最富有者的非凡智慧。子贡能言善辩,巧于辞令,孔子称他为“瑚琏”之器,即有立朝执政之才。子贡在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关键时刻,先后出使齐国、吴国、越国、晋国,施展其连环间谍之术、诡辩欺诈之谋,使齐国发生混乱,从而保全了鲁国,可谓机关算尽……
02子贡的儒商精神与经商智慧
根据《中国古代名商》的描述, 子贡,不仅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更是被后世誉为“儒商”的始祖。他的经商智慧与儒商精神,为后世商人树立了楷模。子贡懂得根据市场供需变化来转手获利,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理论,并据此进行贱买贵卖。他身为商人,却秉持儒家的基本理念,如“仁”、“义”、“忠”、“恕”,在经商过程中坚持诚信、公心和社会责任,实现了商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子贡的这种儒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有识之士高度重视的商业伦理。
子贡经商时懂得随时令变化和市场供需状况的不同来转手获利,因此孔子评价他擅长揣度行情,往往预测准确。他的经商论点是:有美玉在柜子里,就该等待善价出售,而不是总藏在那。他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理论,说人们之所以珍爱玉而轻视漂亮的石头,就是因为玉少而石多。他正是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贱买贵卖的。由于子贡在商业上的特殊才能,所以后来被称为“儒商”的始祖。所谓“儒商”,是指以儒家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事商业活动而获得成功的人。儒家的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仁”、“义”、“忠”、“恕”几个方面。简单地说,仁是仁爱,义是合宜,忠是尽心,恕是同情,也就是把自己和他人、社会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要像关爱自身那样关爱他人和社会(爱人如己),合理的协调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不是说儒家不要个人的利益,而是说要实现自身利益与群体、社会的利益的最高统一,也就是孔子在《易经》所说的“利者,义之合也”。子贡经商获得成功,不是靠损人利己,而是秉持了儒家的这些基本信念。子贡这种坚持诚信、公心和社会责任的立场,客观上有利于凝聚人心、协调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实现商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维持自身的长远利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子贡所代表的儒商精神受到了近代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03子贡的深远影响与后世纪念
《鹤壁史话》有提及, 子贡作为孔子门下的杰出弟子,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以外交才能和商业智慧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他的外交手腕多次化解了国家间的危机,为和平共处树立了典范。同时,作为儒商之祖,子贡的商业哲学至今仍为商界所推崇。他的人生轨迹和成就,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更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子贡去世后,历代官方和民间都给予了他极高的尊崇和纪念,体现了其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子贡拥有突出的外交才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的治国理政思想可概括为:对内,以道德教化人民,在国与国之间出现争端时,反对诉诸武力,主张通过外交谈判予以解决。子贡还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了17人的商贸活动,子贡列在第二。子贡善居积,亿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在淇河文化区域,千百年间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之佳句。子贡作为儒商之祖,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端木生涯”都是他们理想的人生境界。子贡寿终于齐国,归葬祖地(今鹤壁市浚县大伍山东南张庄),历受官封祭祀,追加谥号,荫及后裔。他曾获得黎侯、黎阳公、黎公、先贤等谥号。后世曾建黎公祠,塑像于孔庙大成殿内。

经济全球化何去何从?是朝向板块化、区域化抑或本土化方向发展,还是在各式各样的逆全球化中经历负和博弈煎熬?为回答全球化之问,中国积极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致力于打造一个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的新格局。中国在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强调全球社会的和谐共生,引领国际社会携手前行,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平等、开放、包容的全球经济新秩序。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更展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全球治理新方案的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和谐共处的理念
“和为贵”思想的现代应用。《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意指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治理中,以礼仪为手段,追求和谐共处之境,视和谐为最为珍贵的社会价值。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和为贵”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睦,这种理念在经济全球化中体现为倡导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这一思想鼓励建立基于对话、协商和合作的争端解决机制,减少冲突,通过构建多边贸易体系和投资框架来促进各国利益的和谐共生。
“天下大同”观念的全球视野。《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描绘了一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国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理想世界图景,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崇高追求。“天下大同”不仅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外延,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早期表述,体现了古人对普遍仁爱、礼运大同社会的深切向往。它呼吁各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成果的共享,共同应对诸如贫困、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努力迈向一个更加包容、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天下大同”为解决国际经济不平衡、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繁荣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指引和价值基础。
“天人合一”哲学赋能绿色经济。《周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句话即“天人合一”的精髓。它体现古圣先贤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法则,以期达至宇宙万物和谐统一之境。“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万物和谐、生命共存的理想境界。它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导向和智慧源泉。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挑战的当下,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转向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仁爱共济的精神
“仁者爱人”原则下的全球责任。《孟子·离娄》下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就是指君子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在于有一颗仁爱的心,狭义是对君子个人的道德规范要求,广义上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友好与善意。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实现区域发展平衡的全球化,此种理念体现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资金援助和能力建设上,并非如外界所说中国是在转移过剩产能,而是出于友好去帮助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共享全球化成果,实现共同发展。
“扶危济困”传统的国际实践。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们扶危济困的基本动机,正是因为人们有“恻隐之心”,人们就会“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就会尊老爱幼、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就会有扶危济困的思想和行动。普惠的经济全球化包含对后发国家的同情,表现在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债务减免、紧急援助等形式,为遭遇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的国家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缓解其困境。
“同舟共济”意识下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哪怕吴国人和越国人是相互仇恨的,但当他们同乘一船在海上遇到大风时,也会像自己的左右手一样互相救援。当前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互相帮助,携手渡过难关的精神尤为重要。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这一意识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分享医疗资源,展现了全球团结的力量。
开放包容的胸怀
“有容乃大”的气度与国际贸易。《中庸》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指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阐述了宇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国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包容精神。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是体系、区域、规则包容,体系包容体现在中国对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推动,以及对不同贸易伙伴开放市场的承诺,促进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增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兼收并蓄”的态度与文化多样性。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这是说高明的医师会把不同类型的东西都收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兼而有之、兼容并包之意。文化包容可以为经济包容提供精神动力,促进民心相通。中国兼收并蓄的态度在全球化进程中体现为,强调尊重并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其不仅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也是激发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新型全球化。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意指海洋之所以能容纳多条河流,原因在于海洋的宽广,人的心胸也应当如此。中国倡导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多方参与的网状经济治理结构,一种“海纳百川”的经济格局。当前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这一格局鼓励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包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特殊需求,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惠及全球每一个角落,减少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红利。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如何从贫穷卑微的出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范蠡。
范蠡,一个出身卑微的楚国宛人,却成为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实业家的杰出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完成了"兴越灭吴"的霸业,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篇章。
那么,这位"商圣"范蠡究竟是如何做到从一介平民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的呢?他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从贫穷卑微到文人知己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出身于楚国宛人的贫穷家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向学,拜正宗的老子之学传人计然为师,学得了经天纬地的本领。
范蠡的性格独特张扬,不愿与俗共舞,被人称为"狂放之名人"。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的事业发展。公元前506年,文种被委派担任楚国宛邑的县长,这为范蠡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文种是一位智谋超凡、心怀远志的政治家,他没有听信关于范蠡疯癫成性的传闻,反而认为他是贤达之人,只因他特立独行、大智若愚,才被人毁誉为狂傲之徒。文种亲自登门拜会范蠡,对范蠡以礼交之,赢得范蠡以诚相待,二人成为知己至交。
就在这一年,楚国开始走向衰败,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鼓动吴王阖闾发兵攻楚。国家危难之际,范蠡和文种心系国家安危,想解楚国之危局。他们决定采取"霸越抑吴"的策略,于是弃楚入越。
从此,范蠡开始了他辅佐越王勾践的历程。他协同文种,全心全意地帮助勾践谋划20余年,最终完成了"兴越灭吴"的霸业,成就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功高盖主,远走隐退
破吴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宴会上演奏的《表功曲》出现赞美范蠡和文种之词,群臣欢声笑语,唯独勾践落寞不欢。范蠡立刻明白自己功高盖主了。
《太平御览·计然传》记载了范蠡的老师计然多年前对他的忠告:"尝南游越,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范蠡知道越王勾践的为人,当即辞去职务,《越绝书》记载:"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随后,范蠡远走隐退,开始从事当时社会的贱业——经商,并成为商界传奇,他创立的经济思想谱写了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辉煌。
从建功立业的谋臣到家财万贯的巨商,范蠡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他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家财万贯的巨商。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
在范蠡看来,商业活动对于推动国富民强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他虽然高度重视农耕,但并不抑制商业的发展,而是坚持"农末俱利"的思想。
在文种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国的商业获得了巨大发展,涵盖了纺织业、冶铸业、造船业、养殖业、采伐业、盐业等多个领域。《越绝书》记载,越国的商品主要有粮食、船舶、麻、木材、葛制品等,商品经济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为了实现"农末俱利",范蠡还制定了宏观调控市场价格的政策。他认为,谷价太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谷价太高会挫伤商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他主张将谷物的价格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这样既能保护农民种粮,又能活跃商人的买卖积极性。
范蠡不赞成由政府采取强制行政命令限价,而是采用"平粜齐物"的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供需。当市场谷价太低时,政府就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市场谷价太高时,政府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粮,以贵卖贱买的方式实现"平抑物价"。这样既能培育出物流畅通的商品粮市场,又能使农末俱利,繁荣了越国经济,提高了其综合国力。
与时逐利,善择其地
范蠡不仅在经济思想上有独到见解,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他懂得根据市场行情提前预判价格起伏,及时做好"贱入贵出"的操作。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他通过货物供求关系的变化预测市场价格,在社会对某货物需求量较小时,即贱价买进存储,等待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社会对该货物需求增大时再贵价卖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范蠡还十分重视选择合适的经商环境。他辞别越王勾践后,首站选择了齐国。这是因为齐国有优越的经商环境,齐太公和管仲曾经鼓励农末协调发展,打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形成了浓厚的工商业文化氛围。
在齐地,范蠡苦心拓荒,种麻养蚕,经营布帛鱼盐等手工业,终治家产数千万,取得了第一次创业成功。三年后,他又选择了陶地作为第二次创业的目标。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认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陶地交通便利,是天下货物流通的枢纽,为经商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地利"条件。在这里,范蠡再次赚得了比在齐地更多的财富,成为商贾首富。
可见,范蠡不仅在经济思想上有独到见解,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他善于根据市场行情预判价格变化,并且能够准确把握合适的经商环境,最终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
苦身勠力,以德立商
范蠡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功高至尊之时,他毅然弃越而去,只携带了再创业的启动资金,带领儿子和两三个随从辗转进入齐国,易名为鸱夷子皮。
在齐国,范蠡没有结交权贵,依靠权势发家致富,而是在海畔结庐,临海而居,白手起家。他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同普通百姓一样在海边亲自耕作垦荒,苦身勠力,艰苦举业,终于成功。
范蠡在经济活动中还十分重视"遵道贵德"。他坚持保证货物质量,要毫无保留地把货物的优势和缺点告知中间商,让他们能根据货物实际品质情况合理定价出售。
为了保证农民和商人都能获利,范蠡还与他们签订保价协议,到约定收货时间,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市场价格收购;如果约定收货时间的市场价格低于议定协议的价格,就以协议价格收购。
范蠡的诚信思想在当时成为天下美谈,天下商人无不愿与他合作经商。即使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也有人主动送款上门帮助他渡过难关。
可以说,范蠡在经济活动中以德为本,注重诚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立商"的理念。他的经济伦理思想超越了当时的主流观念,体现了利国利民的价值取向。
经世济民,成为道德典范
范蠡的志向并不仅仅局限于辅助越王称霸,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望,那就是"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
在成为天下首富后,范蠡并没有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富行其德、济世救民。他有一位弟子名叫猗顿,是鲁国一穷酸书生,无论耕种还是桑蚕,都保证不了温饱。
范蠡根据猗顿的实际情况,指导他饲养牛羊等牲畜,并传授他饲养的方法和经验。在范蠡的悉心指导下,猗顿很快脱贫致富,后又从事盐运、珠宝等手工行业,仅用十年就富甲一方。
此外,范蠡还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使无锡地区很快发展为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富足。无锡人民甚至有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范蠡还毫无保留地将致富经验和方法整理成《陶朱公生意经》等著作广传天下,真正实现了"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的宏大愿望。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精彩演绎的不是追逐钱财的富人游戏,而是经世济民的伟大情怀。
范蠡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今天看来也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他的"重农不抑末,农末俱利"、"与时逐利"、"善择其地"、"苦身勠力,以德立商"、"经世济民"等思想,都是利国利民的经世法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平民,到成为家财万贯的巨商,再到成为道德典范,范蠡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传奇的。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实现逆袭,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语
让我们一起学习范蠡的精神,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当代的"商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