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经过一周的学习,学生更加坚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个道理。一个家族想要兴旺发达,一个人想要一生平安幸福,德行是最坚实的基础。老师教导我们:“道德,就是顺道而行,顺道便有德。”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真正有德之人,会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福泽一方。反观自身:我是否真正践行了 “德” 的准则?作为女儿,我虽然常看望父母,能尽力满足他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父母说话也能耐心顺从。但却不能解除让父母忧心的事情:由于孙子不良的生活习惯,贪图享受、沉迷手机、不讲卫生、作息混乱、缺乏锻炼等等…作为儿媳,我没能将丈夫的身体照顾好,也未能把孩子教育好,这些都是公婆的牵挂。古人说 “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不仅要照顾好父母的衣食起居,更要懂得让他们舒心畅意,这就是所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所以我需要继续努力学习,明白道理,改正过错,唯有戒除自身的不良习气,长养德行智慧,才能让父母欣慰!古人的智慧深邃高远,老师也常教诲我们:恪守伦常,践行《弟子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贤孝的人,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养。在孝养父母、恪守伦常、落实《弟子规》的过程中,实质是在克制自己的私心欲望的过程,它需要放下个人得失荣辱,一心为他人着想。而去除私心,即是行善的开端。我决心从家庭开始,将这份爱和善心逐步传递给家人,让父母欣慰,健康长寿,实现家庭和睦、福及子孙。我愿谨遵老师的教诲,时刻反思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成为老师的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女、孩子的好榜样!感恩圣贤教育的智慧启迪,感恩老师的悉心引领,让学生在追随幸福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这周跟随老师学习,犹如一场震撼心灵的洗礼,彻底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曾经的我,满心傲慢与偏见,总习惯将过错归咎于他人,还常以“问心无愧”自我宽慰,殊不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那些潜藏在言行中数十年的问题,终于暴露无遗,令我深感惭愧。“内心虚伪”四个字,如当头棒喝,让我清醒认识到真实的自己。面对父母公婆、家人朋友,乃至老师同修,我总是满脸堆笑、随声附和,看似尊重他人,实则内心充斥着不满与抱怨。这些表面的迎合,不过是为了维持虚假的和谐,本质上就是心口不一。曾经,老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能不能做个真人?别再装了!”可那时的我,不仅未能领悟其中深意,反而当作玩笑。如今回想,才明白老师的痛心与无奈——她深知,若我继续沉溺于这种虚伪的状态,必将承受更大的痛苦。而我因愚痴蒙昧,一次次忽视自身问题,拒绝改变,最终也为这一恶习付出了沉重代价。老师所说的“小错有小苦,大恶有大痛”,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决心以老师为榜样,认真践行所学,将道理融入生活点滴。我渴望成为一个真实坦荡的人,让真诚与善良自然流露。“圣人是人成的”这句话,蕴含着深刻哲理:想要从圣贤之学中受益,首先要学会做人。过去的我好高骛远,空喊学习圣贤之道的口号,却不愿正视自身问题、不愿踏实改正过错,终究是自欺欺人。如今,我明白“学做人”才是关键。当我真正学会以诚待人、以明处世,内心自会清净。正如“心净则土净”所言,唯有如此,方能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场学习之旅,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让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将以坚定的信念,在改过之路上不断精进。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诸位朋友,真的很诚心地读这句话,义理就入心了,就养浩然正气。这是重点,这段话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诸位家长,你告诉过孩子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了吗?为什么学贵立志?学习的根本动力就是先立定远大的志向,他有责任感,学习也好,经营事业也好,遇到挫折都能够突破。因为源源不绝的责任感是动力,他能百折不挠。所以,人立了志向,“志与仁义合,大志”,什么是与仁义合?期许自己能够救济万民,为整个国家人民谋福祉。跟仁义合,这叫大志。“志与情义合”,我好好努力,爱护父母,孝养父母,照顾好妻儿,然后爱我的家族,爱我的国家、文化,这是有情义的人。“志与情义合,高志”,志向非常高远、高洁。假如一个人要去当老师,就要让师道复兴;去当医生,就要让医道复兴。这与他的理智、人生的理想相应,这叫“壮志”。很多小朋友说,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发明东西利益人类,这都是壮志。“志与欲望合”,我要赚大钱,我要享受,我要开什么车,我要住什么房子,“卑志”。“志与恨合”,这叫“危志”,很危险。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都带着一种报复社会或者报复他人的心态,这就是危志了。有些人以前被人家欺负了,现在赚大钱去向人炫耀,出口气,这都是危志,不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远思扬祖宗之德”,祖宗虽远,但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身为每一个姓氏的后代,都有责任承先启后。五千年的道统、祖先的教诲断在我们这一代,我们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后代子孙,我们不就变成千古罪人了?所以,要显扬祖宗的德行。比方您姓杨,要知道“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把杨震的德行显发起来。您是王家的后代,要知道“三槐堂”,把王祐的德行显发起来。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04日
吴书。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供图英雄简历吴书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20日随部队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过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10日,吴书在龙头里穿越敌人封锁线时,不幸负重伤,并于当日壮烈牺牲。战地家书吴书在入朝参战前后,共给妻子写过5封家信,这也成为他们一家心中的永恒记忆。吴书女儿吴晓虹向记者讲述了家书背后的故事。全家福。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供图吴晓虹说,父亲牺牲时她刚刚3岁。父亲离去得太早太匆忙,而他们兄妹几个都尚年幼,对父亲记忆几乎是模糊的。长大成年后,通过翻阅大量的文史资料以及父亲留下的手迹,特别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期间留下的5封家书,他们兄妹从中感受父亲,解读父亲,亲近父亲。吴书家书。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供图1950年10月20日入朝前,在长甸河口,吴书写给妻子第一封家书。赋亭:……分别了数天觉得有些寂寞,因我们欢聚了七八个月,热热闹闹,这在分别后数天好象(像)也是必然的,今后会慢慢的好了。如果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确实有点不好受,但从整个国家利益、党的利益来讲,必须而且要一定克服掉这种个人情感,否则既影响个人情绪和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工作。希望你很好的(地)克服这点,尤其你已是怀孩子五六个月的人,对自己身体更要注意。我对这点很不放心,因你平时对身体不注意,尤其到东北后脸色又不好,经常要你检查你又不肯去,因此我现在更热望你好好注意你的身体,并设法找医生检查一次,如能这样做我便放心了……你的吴书十月二十日于长甸入朝后,1950年10月27日,吴书给妻子写了第二封家书。赋亭:……敌人前进较快,很疯狂,但也给我们歼敌机会。前天敌人一个营、一个连被歼灭,现在敌人可能发觉我们意图。昨天我们行军汽车被特务袭击,除杨付(副)主任负点轻伤外尚无一点损失,可算无事,望勿念。你是否到沈阳去看芸生,他们什么时候移动,小虹的棉衣棉帽都穿上身了,你们棉衣也发了吧,你的身体检查没有,希你很好注意,如你能办到,我便放心了……吴书1950年11月10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吴书在泰川给妻子写了第三封家书。赋亭:由四零一带去的信谅你已收到了。我们第一个战役结束,正在准备第二个战役。此次战役由于全军的努力,基本上胜利了,收复了大块地区,打击了敌人的凶焰,歼灭了敌人。但我们要认识朝鲜战争不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需要较长一个时间才行,不是象(像)我们有些人那种速胜的想法,但我们亦必须有充分必胜信念,因此要认识胜利是我们的……我出国后一切尚好,虽然菜有时买不到,但还未断过菜,生活上还算不错。主要还是由于战斗环境下,生活紧张,行动较多,精神上的消耗要多。由于战斗环境行动多,因而卫生上也很难讲究了,现在身上又长“救亡虫”了,大家都是这样也就不稀奇了……你的吴书十一月十日於泰川1950年12月7日,第二次战役第一阶段刚结束,吴书给妻子写了第四封家书。赋亭:……战斗的生活虽然半年未过,但很快也习惯了,也不感觉什么,当然在生活上较之于国内要艰苦,但比之于朝鲜人民仍算舒服,因此望你不要挂念,我自己当会注意保重自己身体。进入朝鲜后我们生活上尚不算什么艰苦,饭还是有的(得)吃,菜还是未断,只是行动较多疲劳一点……吴书十二月七日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休整期间,吴书于1951年1月19日写给妻子的第五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家书。赋亭吾爱:……分别了三(个)月,内心里在想念你,但由于环境的限制,为了斗争为了党的利益,那只是来克服个人利益,争取歼灭敌人保卫祖国,达到永远的安全吧。希望你用高度的理智来控制感情,由(尤)其是你是快生产的人更要注意,否则我更放心不下。晓虹越长越挑(调)皮越活泼,你不要常打她,还是耐心一点。芸生年关回来要老张很好的(地)照顾他,饮食更要注意,因在托儿所生活都有规律……你的吴书一月十九日这些普普通通的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构思,更没有丝毫的做作,是那么朴素、坦诚,是最真实的言语流露。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充溢着烈士之真情深意:大可言及严峻战争、正义和军人的天职,小可便聊个人涵养、敬老育儿的琐事,可见吴书于战火纷飞的异国战地,依然牵挂妻儿老小。平凡家书,儿女情长,更显英雄气壮,从中可读出一个兼有人性与血性男儿的胸怀与气度。2020年,吴书家人将这5封战地家书原件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展出,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里,则展出有吴书在抗美援朝期间使用过的图书、毛巾被和行军床。来源:沈阳发布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责任编辑:胡飞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
 一位妈妈给孩子的信:感恩孩子的来到妈妈身边,在与您相处过程中,让妈妈从另外一面审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首先是妈妈教育孩子方法要改进啊,沟通和引导方法不够,例如,说你之前,要先问清楚原因,不是用命令式的只要求必须做到!      第二点是妈妈脾气不好,惯用骂的方式讲道理!效果也不好!      第三点就是妈妈要反观自己的心念,自己有没有做好榜样?有没有做一些舍己为人的事情陪着孩子经历。自己有注意自己言行,生活是否勤俭节约习惯,尽量让孩子不娇生惯养!   父母无须担忧儿子不好地方,应该反过来想,有那么好孩子,自己知足了,要珍惜!多么好的孩子啊,自己多幸福啊[微笑]!感恩菩萨安排孩子来陪伴妈妈,给妈妈幸福,温暖,快乐,同时成全自己德行!同时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自信,慈悲的圣贤君子!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
  时下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很富有,但也有很多人很贫穷,那么大家每天都是相等的时间24小时,那为什么都付出了努力,而结果却不一样呢?有的甚至是一辈子奔波劳苦,也过得很愁苦?       这么有趣的问题,您是否深思过呢?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歌曲:种善因啊得善果,来世修得如来佛……財布施得财富……      看来真理真是随处可见,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听得入心?自己是否会践行呢?       例如,有些儿女,常常会骂父母,是安什么心?估计没有感恩和体谅父母的心,您猜猜能发财吗?如果您硬要说会发财,他很有钱啊!我想应该是过去生修的財布施,如果这辈子不骂父母,会发更多財……       再例如,有些人,对自己有大恩的恩人,都没有感恩别人的心,以为理所当然,更不会生起感动,感恩的心,想办法去报答别人。请问,他的心慈悲厚道吗?他一辈子会有多少贵人帮助?我想,即使偶然遇到了贵人,可能很快将会失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真理现在几人会讲?更不要说会去做?        有一个司机,举手之劳的事情,请他帮忙顺路带一个东西到另外一个镇,都显得很不耐烦,不是很情愿帮忙。请问,他的心平时会为别人主动做多少好事?有没有修財布施,能与更多的人结善缘吗?发大财的概率大吗?       真是命由我作,福自我求……      那如何落实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修心,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柔软。例如,我们做完任何事后,我们想想自己的心是否更慈悲,对别人是否有利?利人才能利己……如果我们自己家庭经营不好,与家人相处都矛盾,在外面整天都是想方设法只为自己营谋,自己的心,越来越冷漠,大家评估一下,他的路能走多远?       看来,人生的幸福其实也不难,修命先修心……您懂了吗?       经典又说,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都是可以教的好的,问题是我们的父母有智慧去教好孩子没?有没有尊重老师?能找到好老师去教我们的孩子?      各位看官,请检查一下自己的命运,如果不满意,请赶紧修理呀,修理自己的心啊……      有感而发,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
新华社杭州5月26日电 5月24日一早,一个消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科不胫而走:科室里的研究员孙杰昨晚跳进钱塘江救了一个小伙子的命。5月23日晚上八点左右,结束了一天的学术会议,孙杰准备带着几位朋友坐游船欣赏钱塘江灯光秀,经过一整天暴雨的洗刷,夜幕中的钱塘江畔略带凉意。“扑通!”一声重物落水声,伴着男子的惊呼,一行人齐齐把头转向声音来处,只见一个小伙子的脑袋在水面浮浮沉沉。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孙杰马上解下岸边的救生圈朝小伙子的方向抛去。但落水的小伙子没接住,还在一点点下沉。孙杰当即脱下衣服,一跃从高高的岸上跳入江中,从岸上到水面足有6到7米,从这么高的地方跃入激流中,让他一时有些招架不住。孙杰顾不上自己被水面拍得生疼,奋力抬头分辨方位,快速游向落水者。孙杰在钱塘江中救人后,陪伴落水者等待进一步救援。新华社发这两天杭州的天气雨水不断,强降雨,接着雷阵雨,早晚气温不到20度,水中的温度就更低了。孙杰游到落水者身边,一只手托着他,另一只手抓过一旁的游泳圈给他套上,想要拉着他回到岸边。虽然离岸的距离并不远,但想要上岸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堤坝有几层楼高,且近乎垂直于水面,即便自己一个人,也无法攀爬上岸,何况还有一个意识已经有点迷离的小伙子。前两天的降水使得钱塘江的水流变得湍急,水流推着他们离岸,往江中漂去。孙杰游到小伙子的后方,托着小伙子的脑袋,同时用身体对抗水流,避免被水推远。岸边的朋友也十分心焦,拨通120后,给孙杰丢下游泳圈,让他保存好体力,等待救援。黑暗中,他们无法看清水中两人的一举一动。“给我丢根绳下来……”听到孙杰的呼救,朋友们马上找到岸边的救生绳,给他扔下去,避免两人被水冲远。靠着两岸的灯光,孙杰时刻关注着小伙子的脸色,判断着他的身体情况。他跟小伙子说着话,让他尽量保持清醒。二十几分钟后,在警车的长鸣中,两人被救上了岸。落水的小伙子被急救人员搀扶着上了救护车,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孙杰的同事得知此事后深受触动。“这是好样的‘浙一’人!见义勇为也是‘浙一’精神的体现。”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说,医院将对孙杰予以表彰。(记者黄筱)责任编辑:刘思远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
“能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这么多年的人,我无以为报……”河北怀来县一处农家小院里,孤寡老人范爷爷托邻居代笔写下一封感谢信,近日寄到了北京市良乡监狱。这封特殊的感谢信揭开了良乡监狱民警艾振泽埋藏5年的“秘密”——自2020年起,这位“95后”小伙儿默默帮扶着河北怀来县4个村镇的14位贫困老人。“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有时间又有能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帮一帮家乡的孤寡老人……”说起帮扶这事儿,一脸憨厚的艾振泽觉得“实在不算什么”。艾振泽出生在河北怀来县城,小时候他就听说,县城周边的山区里,一些孤寡体弱的老人既难以走出去打工,又无力种地养家,日子不好过。上大学后,为了“做点有意义的事”,小艾先是报名参军,2020年退伍后选择继续攻读社工专业。“那时候时间相对宽裕,手里还有国家给的退伍安置费,我觉得终于有能力去帮帮那些老人了。”小艾说。为了找到适合帮扶的老人,他先是托在当地的远房亲戚帮忙收集信息,之后又自己一户户走访,最终选定了14位最需要帮扶的老人。他们有的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有的身体残疾、年老体衰,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从那时起,小艾每个月都要买些米面菜肉往村里跑上一两趟,有时还帮着老人犁犁地翻翻土,做点家务活儿。麻峪口村的范爷爷身体残疾,无儿无女,独自一人住在几十年的土坯房里。“第一次去他家时,刺骨的北风从门窗缝隙呼呼往屋里灌,别提多冷了。”小艾说,老爷子的破房成了他的心病。再去时,他特意买了厚塑料布、螺丝钉,提着工具箱给老人家钉窗户、修门框,还给老人带去崭新的被褥。艾振泽(右)帮扶时与范爷爷拉家常。5年多的时间,小艾走访入户150余次,粗略一算花了4万余元。如今,帮扶簿上的名字,有6个已被划上黑框。让艾振泽感慨的是,这次去还有说有笑的老人,下次再去时可能已撒手人寰了。有一次,小艾拿着米面去看望疾病缠身的吴大爷,破旧的院门上着锁,他心里“咯噔”一下,向街坊一打听,老人已经不在了。小艾在原地愣了许久,想着之前大爷拉着他的手唠嗑,心里不免酸楚。“在这些老人最后的时光,能让他们感受到一些温暖,也算是件好事。”一想到这儿,小艾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村里的老人没什么文化,也不会说什么感谢的话。“但他们有时会拉着我的手说,‘城里工作多不容易,你还老惦记着我。’有时非要给我带些自家种的大葱……”每当这时,小艾就觉得心里暖暖的。“这孩子做好事从不张扬,帮助我五六年来,不图任何回报,前几次来时我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多年来我受人恩惠,却不知如何感谢,托人帮我代笔写了这封感谢信……”看着范爷爷寄来的感谢信,小艾意外又感动。虽然他往村里跑了这么多年,但很少跟老人说过自己的情况,很多老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叫什么。有心的范爷爷向小艾的远房亲戚打听到他的单位,就想着要表达一下感谢。帮扶的秘密“暴露”后,小艾还有些不好意思。了解到他的故事后,良乡监狱的青年民警们自发加入到帮扶老人的队伍中,让他备受鼓舞。“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帮助的老人还有很多,这么多同事愿意一起做公益,我特别感动,也一定会把帮扶的工作继续做下去,越做越好。”艾振泽说。(记者孙莹)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罗颖 王莉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