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饱读诗书,即使贫寒如董传,一身“粗缯大布”,也不掩气质光华。可见,“气自华”来自“腹有诗书”,来源于深厚的文化浸染与熏陶。怎么才能“腹有诗书”?《礼记》有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只有扎扎实实地下一番“笨功夫”,克服困难读一批“经史子集”,埋头啃几部“磨脑子”的大经大典,才有可能从“不知”到“知”,进而“深知”。这也是“深耕经典”的过程。之所以强调“深耕”,实因当下生活中,对经典原著浅尝辄止,造成片面理解或误读的例子俯拾皆是。有学者开播视频,邀请名家名嘴“捧哏”,侃侃而谈:“美女是不需要学习的,就会过得很好啊,因为《易经》‘坤卦’第二爻讲:‘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怎么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不习无不利”怎么就被简化为“不学习就很好”?真可谓“今古奇谈”!如果不是有意曲解,那就是对经典的以讹传讹。不管是哪类情形,对于不甚了解《易经》的网友特别是孩子来说,一旦信以为真,必将被严重误导。俗话说:“学艺不精,误了终生。”如果是老师或公众人物“学艺不精”,还大放厥词,“误”的可就不止于自身,也必将殃及“后生”。说到经典,首先是一批经过时间淘洗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虽然鲁迅曾经说不主张读经,但也说“我几乎读过十三经”。其实,仅从鲁迅深邃雄健的笔力,就可看出先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在,我们时不时会听到一些“知名作家”为了标榜自身学识,有意无意间透露自己曾通读“十三经”和“二十四史”云云。有的是真有所研读,但有的怕是“打肿脸充胖子”——别说是遍读“十三经”,能把“十三经”书目说全乎恐怕也困难。学风与文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作风。不下功夫研读经典,却又以经典自我标榜,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于人于己于社会风气,都是有害而无益的。深耕经典,要下“长功夫”,要有系统性的阅读研究。历代儒家推崇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被称为“十三经”,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源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的根本就两条:一条是“修辞立其诚”(《易经·乾卦·文言》),一条是“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毕命》)。“修辞立其诚”指文章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本心与生活的本真,要有真情实感,应该“我手写我心”;“辞尚体要”则指文章主题思想要简洁精要,关键处就一两句话,甚或一个词。有了这两条,写文章的要领才基本到位,而这在《诗经》中都有绝佳的呈现。所以梁启超说:“《诗经》这部书所表示的,正是我们民族情感最健全的状态。这一点无论后来哪位作家,都赶不上。”可见,读经不易,光是读通读透一部《诗经》就受益不浅。经典是我们永远的老师。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文化与文学都是有基因、有根脉的。从来“大文章”源自“小积累”,“软实力”源于“硬功夫”。我们不妨由简入难,先认真阅读几部经典著作,揣摩体会,然后逐渐扩大研读范围,狠下一番“硬功夫”,打好自己的“文化底子”,这样才能获取文明的滋养,切实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弘扬好。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近日,在陕西榆林,“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81岁的路生梅,没有像以往那样背上药箱,去医院治病救人,而是穿上一身灰色西服套装,前往榆阳区参加榆林市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巡回宣讲首场活动。“1968年,24岁的我服从祖国分配,从北京来到榆林佳县。工作中,只要病人有需要,无论山高路远,还是严冬酷暑,我都会及时来到病人面前。1999年我退休了,依然遵守诺言留在佳县做义诊和志愿服务。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不息 服务不止’的人生信条!”宣讲现场,路生梅一字一句地说。宣讲铿锵有力,听众深受感动,掌声不断。首场宣讲活动上,路生梅和全国劳动模范、“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武燕,全国先进工作者郝哲,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姜良彪,5位劳模工匠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讲述自己的劳模故事和心得体悟。宣讲结束后,他们组成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宣讲队,在5天的时间里前往榆林市的神木市、府谷县、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榆林学院进行宣讲。在榆林市总工会的组织下,这样的宣讲队共有4支,宣讲队成员包括榆林市最具代表性的劳模工匠。其中,有“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劳模、陕西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等各类荣誉获得者17人。本轮宣讲持续5天,共宣讲20场次,宣讲队行程1600多公里,宣讲现场受众近8000人。“榆林被誉为‘塞上驼城’,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巡回宣讲队就像一支支载着劳模精神的‘驼队’,一路将劳模事迹播撒在榆林的各个角落,让‘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深入人心,激励广大职工为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榆林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记者祝盼 毛浓曦)责任编辑:黄天皓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所以,我们男士要记住一句话,叫「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要多肯定太太,今天吃菜,吃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这个菜怎么煮得这么好吃!这个饭怎么煮得这么香!你太太说不定又说:我再去给你煮一样。假如你吃吃吃,吃得都快吃饱了,说:怎么这么难吃!你太太可能会给你罢工三天。所以,要处处肯定对方。有一次师丈走进门,杨老师过来说:你回来了。然后又看到师丈提了一些东西,马上上前去帮他拿这些东西,然后就对着她先生说:来就来,这么客气,还带那么多东西。所以我说夫妻相处、家人相处,还要多一点什么?幽默感。然后要记住,不管先生买什么东西回来,不可以嫌东嫌西的。说不定他挑了半天,挑了几个漂亮的杯子,你马上,没有帮他提还不打紧,马上又说:你怎么又买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他会觉得他的热忱被一桶冷水浇下去了。​​然后常常,因为师丈他的手艺特别好,又会煮饭,又会泡茶,我观察之下,可能都是被杨老师称赞出来的。那个泡茶一喝下去说:怎么有人可以把茶泡得这么香!有时候切水果,切橙子,一吃下去说:这个橙子切得真甜!常常欣赏对方,对方就会愈来愈觉得他很有价值,愈来愈懂得帮你的忙。当今天你的先生心血来潮,帮你洗碗,你应该怎么做?你走进去:怎么洗都洗不干净!这个时候要按捺你的不悦,比方说洗了五、六个,说不定就有一个洗得特别干净,你就要把那一个拿出去:你看洗得这么干净,我第一次洗碗也没洗得像你这么干净。你看他下次帮不帮你洗?他下次一定会帮你洗,因为他得到肯定了。所以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肯定,夫妻关系会相处的很好。人与人相处,只要你遵守一个好的方法,叫「四摄法」,一定能与人相处的很融洽,这个是人际关系法。第一个叫「布施」,换做现在的话,叫做多请客、多送礼。夫妻之间,假如常常可以馈赠一些小礼物,太太的心中就会觉得,这个先生走到哪儿都会想到我。所以我们出差的时候,绝对什么都可以忘,不能忘记帮太太买个小礼物。你不可以一买就买一个珍珠,这样会受不了,礼轻情义重。刚好太太生日了,或者结婚纪念日,就要带太太去吃个馆子。「你煮饭真辛苦,来,我们去吃馆子」,你这分心意会让她觉得付出很值得。第二个是「爱语」,就像我们刚刚讲的话,多给予对方肯定,多给予对方一些安慰的言语。当然这个「爱语」不见得都是好听的话,爱是真心关怀对方。我们当太太的要能相夫教子,所以面对先生有些过失,我们也要给予规劝。当然规劝也要注意态度、注意方法,应该用什么态度?《弟子规》有没有教?有。所以《弟子规》能不能解决夫妻问题?可以!你看「善相劝,德皆建」、「见人善,即思齐」,你都看对方的优点,他就很喜悦。再来,「恩欲报,怨欲忘」,你时时都想着太太的辛劳,先生的辛劳,那关系一定很好。牙齿跟舌头都会咬到,更何况是夫妻,怎么可能没有摩擦?但是你不往心里去,「怨欲忘」。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规》,可以解决你人生各种问题。所以,「爱语」也包含规劝对方。​再来「利行」。因为人往往会忘东忘西,我们常常帮对方记住一些重要的事。他可能突然会觉得,幸好你帮我记住了,不然可能我到时候不知道要多花多少冤枉的时间跟金钱。就是时时处处想着如何方便对方,利益对方。比方说今天先生刚好上班比较晚回来,我们要表达心意,就要把走廊的灯打亮,让他不会觉得回家乌漆抹黑的。然后在桌上写一张字条,写着:我帮你煮了一碗面,辛苦了,吃完再睡觉。这样也是「利行」,让他觉得他工作再辛劳都有一个人陪伴着他。​最后一个,「同事」。夫妻共同有什么事业?家业。把家庭经营好,把下一代教育好,所以夫妻常常能够就孩子的教育多做沟通;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家长觉得比较需要突破的问题。我们在把这些正确观念跟另外一半讲,态度也不能太强势,你可不能跟你先生回去之后说:从今天开始,教育孩子你都要听我的。可不可以这样?不可以!你不能说:我已经听过蔡老师讲课,以后都听我的。你假如这样,我以后不敢来了。因为我走在路上,可能会有人过来说:你是不是蔡老师?我一定会说「我不是」,因为他已经有杀气过来。所以「同事」要建立共同的正确观念。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像杨老师的带子、《弟子规》带子,或者我在讲的带子,慢慢一起建立共识。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谢谢大家!恭录蔡老师《细讲弟子规》!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新华社武汉6月19日电 在湖北武汉黄陂姚家集街道,村民陈金国为抗日烈士杜崇杰守墓长达59年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年以来,当地政府多次派人前往烈士故乡走访和收集资料。6月11日,一张质朴庄重的黑白复原像被贴到杜崇杰的墓碑上,72岁的陈金国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默默守护多年的抗日英雄。陈金国在烈士墓前讲述杜崇杰生平。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杜崇杰,1922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抗战时期,担任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区区长的他,率领一支新四军游击队在黄陂北部山区开展抗日斗争。彼时,战士们时常借住在柏叶山下的老乡家中,军民相处融洽。“小时候常听奶奶讲,杜崇杰和战士们经常帮乡亲挑水劈柴干农活。”陈金国摩挲着墓碑上的五角星回忆说,因为关系和睦,杜崇杰与陈家“结下干亲”,陈金国的奶奶韩氏做了杜崇杰的干娘。《黄陂文史》记载,1942年10月,反动派及亲日汉奸突袭游击队驻扎的碾子湾村,杜崇杰与3名战士牺牲。“当时敌人冲到屋里,奶奶为了掩护2名战士,跟对方撒谎说他们是自己儿子,但很快藏在家中的枪被搜了出来,奶奶被敌人踢伤腰背,卧床2个多月。”陈金国说。陈金国正在讲述往事。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杜崇杰牺牲后,当地老乡冒着被敌人报复的风险,为他收敛尸骸,将其安葬在柏叶山脚下。1962年,陈金国随父返乡,跟奶奶祭扫无名坟冢时,第一次听到这段历史。1966年,村民将杜崇杰的遗骸移葬至他被杀害的河畔,奶奶韩氏让出自家土地,陈金国参与装殓,从此烈士长眠的碾子湾村更名为“崇杰村”。“那里葬着我的干儿子,你要好好照顾他。”1966年秋,奶奶韩氏去世前反复叮嘱13岁的陈金国。此后数十年,陈金国就像为家中离世的长辈扫墓一样,每年数度前往祭扫。杜崇杰烈士的陵园建成后,陈金国更是每半个月就要去看一次。59年寒来暑往,陈金国已是古稀老者,陵园的翠柏见证了他的坚守。“要是我不在了,你要继续……”2009年,陈金国做心脏搭桥手术前,特别嘱咐儿子要继续为烈士扫墓。2021年,经过政府部门、驻村工作队接力修缮,烈士墓被扩建成“烈士陵园”,每年清明、七一等节点,前来祭扫和瞻仰的群众来了一批又一批。姚家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金国义务守护烈士墓的事迹,已经成了当地开展爱国教育的鲜活教材。今年初,为了筹建展馆,姚家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杜崇杰的家乡浠水县走访,根据档案资料里杜崇杰父亲杜树华的照片,工作人员在志愿者协助下复原出杜崇杰的生前画像。杜崇杰烈士的复原像被张贴到墓碑上方。新华社记者 龚联康 摄“杜崇杰牺牲时才20岁,小时候听奶奶说他‘中等身材,长相英俊’,可具体长什么样我想象不出来。我一直想知道烈士长啥样,这是我的心愿。”陈金国抚摸着墓碑缓缓说道。6月11日,工作人员将打印好的杜崇杰烈士画像郑重贴于墓碑上方。凝视着画像中目光坚毅的年轻脸庞,陈金国老人像是在瞻仰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记者龚联康)责任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多亏您耐心宣传新契税政策,我享受到了11000多元的减免优惠。”不久前,市民吴先生专程打电话向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税务局第一税务所四级主办胡惠东表示感谢。佩戴着“志愿红先锋队”袖章的胡惠东(中)指导年轻同事办税。硚口区政务服务中心三楼一间办公室门牌上写着“税务蓝·胡惠东志愿红先锋队”。胡惠东平时接待的不仅有来咨询的办税人,还有来取经的武汉税务“后浪”。一摞资料递到办税窗口,“我们想办理优惠备案”。胡惠东佩戴“志愿红先锋队”袖章,耐心细致指导年轻同事闫瑾。当发现材料有缺,闫瑾为纳税人详细列明了材料清单,并在便笺上留下联系方式,一声“有问题随时找我”让纳税人满意而归。胡惠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武汉市最美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26年,累计服务时长达数千小时。他的志愿精神感召了越来越多的税务干部加入志愿队伍。2023年2月,在武汉市税务局推动下,以胡惠东的名字命名的“税务蓝·胡惠东志愿红先锋队”正式成立。先锋队通过“1+4+N”的建队模式,打造1支能担重任的武汉税务志愿服务先锋突击队,建强税务妈妈团、胡惠东文明实践团队、李桂平工作室、党员红之队等4支特色品牌队,带动23支覆盖武汉税务全系统的志愿服务小分队,汇聚了2000多名志愿者。他们用百余场税收宣传、爱心帮扶与文明实践,用心用情织就武汉税务志愿服务网。“志愿薪火相传的秘诀,在于让年轻力量奔涌不息。”胡惠东介绍,武汉税务志愿服务小分队中有一支名叫“硚见未来”的生力军,由16名“95后”与4名“00后”组成,他们将办税服务延伸到社会实践,在“税润童心”活动中播撒纳税光荣的种子,在公益集市以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税法深入人心,在长江文明馆大力宣讲守护大河文明,在武汉植物园以科普教育践行和推广环保理念……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加入志愿服务行列,胡惠东感慨:“志愿服务无处不在,只要愿意都能作为,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伙伴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社会的认可,特别是看到这份‘志愿红’在年轻人手中接力传递,我觉得这是最温暖、最有价值的事。”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责任编辑:杜洵 肖露总平台审核编辑:徐睿明
发布者:Summer
06月27日
一周的时间又过去了,这周我们学习“积善之方”中屠康僖公及包凭的故事,我从中认识到了真心行善的重要性:只有真心行善,才能积累善功德。真心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他人考虑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老师一直强调要改过,那改过从哪里改起呢?就是从去除私心开始。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私心没有那么严重,现在仔细观察,发现自己的私心真的很重。从早到晚几乎每分每秒都有私心,都以“我”为先,主动考虑他人的时候很少。比如早晨闹钟响的时候,心想:再睡一会儿,太困了。但凡有这样的想法,都是考虑自己的身体,考虑自己的情绪——考虑的全是自己,这就是私心。早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孩子起晚了或磨蹭,自己就会不停地催促他、唠叨他,看似为孩子好,细分析还是因为自己怕麻烦,怕迟到了被老师说,怕路上堵车,想到的还是自己。有时候丈夫上班,我就会让丈夫送孩子,如果丈夫能送而不送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抱怨心。这是因为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抱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想一想,这一切全是私心、恶念。如果不改过,我们一天都是泡在恶念之中,长此以往,恶会愈积愈厚。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天的经典,听一天老师的课,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未必能记住白天学习的内容,而看电视时,即使只看一集两集,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也会出现电视的画面,这就说明生善念难、保持善念也很难,但是生恶念、生妄念极其容易。所以想要去掉自己的妄心,去掉私心,一定要下功夫。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不踏踏实实跟老师学习,我们是不会有一丁点儿进步的。今天是周日,听说康老师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就奔赴百人千场的论坛为大家演讲授课。老师已经六十多岁,还不辞劳苦地为大众服务,老师的那颗心真的是大公无私,是真正地为大众考虑,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不能彻底改掉毛病习气,不能约束自己的心念,既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老师给我们创建的,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人不知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忘失了感恩心。没有感恩心,就不会生出无私的心。我们要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记住父母的恩德,记住周围人给予自己的一切。没有父母、老师,没有丈夫、儿女,没有身边的同修们,自己是很难进步的。老师说过,余生不干别的,就是要报恩。学生一定牢记老师的话,以师志为己志,坚定前行!感恩老师慈悲授课,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7日
在反复聆听心觉老师分享的过程中,就像有人将我的心防层层剥开。随着每一次倾听,那些让我痛苦的根源逐渐清晰浮现。回头反省,才发现自己曾经是一个很任性、很忤逆的人。34岁之前,被妈妈管着,虽然行为上守规矩,但心里始终是任性、我行我素的。那时心里只有自己,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别人不顺自己的心就会恨得咬牙切齿,就会发脾气,可以说怨恨恼怒烦充满心中。因为爱生气,12岁之后我的身体就开始不好了,但当时自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34岁那年,因为母亲生病,我才把所有的心思转移到母亲身上。那时,我时时考虑的是妈妈的需要,不再天天想自己。两年后婆婆又生病,我又开始全身心照顾婆婆。那几年虽然很累,但因为整个身心都在妈妈、婆婆身上,没有时间考虑自己,所以,情绪变得好多了,不那么爱发脾气了。再到后来经历了生离死别,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心态比从前平和了一些。最初接触到传统文化时,因没有老师指导,我学得很肤浅,认识不到位,进步很慢。加上心性太差,所以自己的表现是好两天,歹两天。为此,先生都被我的反复无常折磨坏了!传统文化再好,他都不敢接受了。其实自从婆婆去世,生活回归正常后,我的心思就又回到自己身上,退回到老路上来了。从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到现在,我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只不过通过学习懂得了珍惜,不再像以前那么刻薄了,也不再那么怨恨世界。但是因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距离爱别人、理解别人还差很远。来家校社学习后,我第一次觉察到了任性是我痛苦的根源。老师讲要听话,我就跟听到被绑架的感觉一样,内心非常排斥。但还是认识到,我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惯着自己,而是要管着自己了。可是这颗心太自私,太自我了,我认为的“管”自己,实际上还是很放纵的状态,只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举例来说:自己在意的事,大小都当回事,而别人的事转头即忘,甚至连孩子的事都不放在心上,心里只有自己;自己做的利益他人的事,也都是以自己想做为前提,心念一直在自己身上。老师说关注自己就是最大的私。还有看人毛病的心特别强,小时候明着闹,长大了面上装得挺随和,心里却始终盯着别人的毛病。这几天儿子放假在家,看着他横躺竖卧的,也不知道为学习着急,而且上高中住校后越来越懒……想着他这些毛病,嫌弃厌烦的心就出来了。这次我没有压制自己的情绪,儿时心里不顺就恨得咬牙切齿的那个劲儿在不断往上冒,对孩子反感透了,一眼都不想看他。这种滋味,实在太难受了。突然,我体会到,孩子的行为带给我的感受,就是自己自私自利的行为带给别人的感受!不能再这么自私了!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妈妈的态度又有了转变。儿子带给我的难受,就是当年妈妈面对我时的感受。我才知道,不是妈妈强势,是我太任性自私了,妈妈让我做的都是我的本分,是应该做的,我却很不情愿,还怨妈妈。还有,我看到了妈妈比我有爱心,当年我的表现还不及现在的儿子,但妈妈还那样疼我、爱我。而自己现在根本容不下孩子,满心嫌弃厌恶。就我这样的心,还想要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个孩子配我绰绰有余了。如果自己不改过,拥有这样的孩子的福报都得让我消耗没了。通过心觉老师分享,我还认识到我父母和婆婆的离世都是因为我太恶劣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恶念,往家这个池塘里注入毒液,把我最心爱的人都毒死了。我就是家里的毒瘤!我以前不仅不承认,还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功臣呢,但是这回我看清自己了,这个忤逆不顺的性子就是我痛苦的根源,一定要铲除它。通过与儿子相处,我体会到,孩子总是得到的太多太多,而他能为父母干得其实很少,即使有报恩的心,也做不了多少,更别说没有报恩的心了。所以活着就要报恩,这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事。同时,我也体会到忘恩负义的罪为什么那么重的原因了。从前觉得自己想咋样就咋样是幸福、是尽情绽放,现在认识到怀着报恩的心去奉献,就是在天地间最美的绽放。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7日
尊敬的康校长、王校长及各位老师:大家好!经过这七天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成长。尽管跟随二位校长学习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但直到今年,我才真正沉下心来,学会用心体悟。尤其是这次七天封闭班,我每天都像捡到宝贝一样,努力吸收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深切感受到,老师待我们学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甚至像对待孩子一般,关怀备至,唯恐我们学不好、吃不好、睡不好。二位校长花甲之年,却仍每日为我们学员、为孩子们,为弘扬传统文化,不辞辛劳,只盼望让更多人能从中受益。今生得遇二位校长和所有义工老师,我深感自豪。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人活一世,不能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而应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学习之前,我以为有好工作、多赚钱、过上有房有车有存款的生活,便是有价值、幸福的人生。但学习后才知道并非如此。毛主席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而非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我们的内心应装更多的人。老师说,由于传统文化的断代,几代人未接受圣贤教育,不懂做人的道理与因果,还受西方文化影响,追求自由、享受,与孩子相处也失去原则。我们实在可怜,每日错知错行却浑然不知,还自以为光鲜亮丽。今生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定要紧紧跟随,不懈怠、不放松。老师教导我们,要孝亲尊师。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这份恩情此生难报,我们应如照顾婴儿般细心耐心地对待父母。而老师拯救我们的慧命,我们要感恩老师,以师志为己志,听从老师的教诲,与老师一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找回 “善心” 需从孝顺父母开始,报答他们的深恩厚德。以前我以为给父母买东西、给钱就是孝,现在才明白,日常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若不善,也是不孝,这会让父母伤心难过。今后,我定要让父母放心、安心、开心地生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要每日学习明理,时常反省自己,不抱怨、不计较、不对立,多包容理解他人。遇到他人犯错,要用怜悯、恻隐之心帮助、关心对方,以宽恕之心原谅他人。衷心感谢二位校长以及所有义工老师。我也愿用后半生去照亮身边的人,随缘帮助更多人,让他们因我而感到温暖,让更多人学习传统文化并从中受益!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