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这是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见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于是吃饭时,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总有一天会碰壁。因此,过度宠爱孩子,是一种“非慈之慈”,“爱之足以害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父母若只顾疼爱孩子,而忽略了长辈,孩子学到了,长大后他也会只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会孝敬父母。所以,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在如今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里,人们戏言:“有了儿子做儿子,有了孙子做孙子。”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时时尊重、关心、礼让他人,就很容易惹人喜爱,得到欣赏和重用。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教子始作善也”。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应当是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的善的熏陶。不妨向过去良好的社会风气学习:吃饭一定要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先上桌;哪怕很饿,也要等在厨房里的妈妈忙完坐上了桌才吃饭;父母动筷子了,孩子才可以开吃……  真正懂得爱的次序,才能营造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氛围,也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9日
假期里,他乘飞机回家。回到家也没别的事,主要是陪母亲看看电视,聊聊天。第二天,母亲说,咱俩去买鸡蛋吧!他一听就笑了。在公司里,他是大经理,有专门的秘书与司机。但他点点头说,好。随母亲出了门。母亲说,去某某超市。他问,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吗?母亲眨眨眼,有些得意,说,某某超市的鸡蛋便宜,1斤三块二 , 附近的这家要三块四。他咋了咋舌。走到路边,正准备抬手打车,母亲说, 坐12路车吧。他问,为什么坐12路?母亲说, 12路车是某超市的专用车,免费,坐别的公交车,还要花两块钱。他又笑了,说好。坐上12路大客车。车上差不多都是些老头老太太,跟母亲很熟了,听说他是陪母亲买鸡蛋的,都用暖暖的眼神看着他,好像他是大家的儿子。他的心里。也暖暖的买了10斤鸡蛋。母亲拉着他在超市的休息椅坐着,说,我们在这里等1小时。他惊讶地问,1小时?母亲点点头说,下趟12路车回来, 还得1小时。他觉得有着急的火苗在心里“噌” 地蹿起,但还是忍了,用耐性将火苗熄灭。母亲跟他东拉西扯,说起他上学时的一些事。1小时的时间,过得倒也不算太慢。终于坐上12路。下了车,他拎着鸡蛋,吁出一口气。母亲看起来格外高兴,扳着手指算 ,1斤鸡蛋省两毛钱,10斤鸡蛋省两块钱,来回的车费,两人省4块钱,加起来共省下6块钱 。他脑子里也迅速计算,从出门到现在,共用了4小时,4小时的时间,在公司里, 他可以创造出上万元的价值。他在心里叹了一下。快到家时,走过一个水果摊,母亲用6元钱买下一个大西瓜。西瓜切开,露出鲜红的瓜瓤。他早就渴了,拿起一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西瓜甜极了,他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猪一样 。好久没有这样痛快地吃水果了。一抬头,母亲正看着他,眼睛有些潮湿,脸上却是极大的满足与疼爱。他的心,像琴弦被拨动了一下。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又馋得很。常常在傍晚,偷偷去捡别人吃剩的西瓜皮,拿到河水里冲一下,便贪婪地啃起来。母亲知道了, 用了3个晚上编织草绳,又用编草绳挣的钱给他买西瓜,然后看着他小猪一样吃着。他怔怔地看着母亲,将满嘴西瓜咽下。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母亲。艰难时,母亲靠着勤劳与节俭,供他上学,将他养大;富足时, 勤俭作为母亲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带给他满足与幸福。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庆幸今天终于耐住性子陪母亲省下6元钱。这6元钱,跟自己在公司创造的上万元相比,是等价的。因为,许多时候,时间与金钱就该为爱而存在。人过中年,是时候让时间慢下来,多走走 ,多陪陪亲爱的父母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孝顺,一辈子都还不完!珍惜与他们的每一天。他们才是全世界最爱你的人。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发布者:Summer
06月18日
  下面是老教授《太上感应篇》原文讲稿摘录,让我们明白,现代社会有没有教育?我们现在孩子花十多年读书,只是知识学习!      國家辦這麼多的學校,那究竟是什麼?我記得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在圓山臨濟寺門口掃地,那個時候門口院子很大,樹木很多,每天要掃除落葉。遇到幾個學生從那條路上上圓山去玩,他們的舉止行為不像是個念書人。我看了之後,很感嘆說了一句話,「可惜,這些人沒有受過教育。」我是跟一同掃地的我們幾個師兄弟說話。這三個人聽見了,他們就回過頭來問我,「你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是不是?」我說「是,沒錯,不像受過教育的樣子。」他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沒受過教育?」跟我理論。我說「好,你說你們受過教育,我問你,教怎麼講法?育怎麼講法?教育怎麼講法?你講給我聽聽。」他講不出來,於是他那個氣焰就下降,那個時候的學生,這總是四十年前,跟現在不一樣,他的氣焰就下來,反過來問我,這向我請教。       我就告訴他,教育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你們有沒有學過?真的沒有學過。中國古老的教育,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朝末年,宗旨都沒有改變。教育裡頭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教你人與人的關係,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和睦朋友,教你這些東西;第二個,是教你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三層,是教你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我說你們有沒有學過?沒學過。落實到生活上,小學教育教你灑掃應對,你有沒有學過?沒學過。所以我看你的樣子就沒學過,你們沒有受過教育。他又反過來問我,「那我們現在念的大學算什麼?」我說「你問得很好,你們現在所學的是知識傳習所,這個名稱你覺得有沒有道理?」那個大學的招牌要取下來,「高等知識傳習所」,那就名符其實,它不是教育。今天普遍的大眾,都已經把教育捨棄掉、忘掉,還談什麼?所以這個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疾苦,不是沒有原因。社會上只知道科學技術的傳授,把教育根本失掉了。
发布者:Summer
06月17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家,是我们休息的地方,是我们与家人相伴的场所,不论屋子的豪华简陋与否,那都是我们心里最温暖安稳的存在。“人养屋,屋养人!”这句谚语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一个温馨、整洁的家,不仅能够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在无形中滋养人的心灵,带来福祉与安宁。无论房子的大小,保持以下三个地方的干净,对于营造良好居住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实现“越住越有福”的关键所在。- 1 -客厅干净,吸财纳福客厅作为家庭的核心区域,是迎宾待客、家人团聚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家中最敞亮的地方,也是风水学中重要的“明堂”位置。保持客厅干净整洁,能够有效提升家庭的整体运势,吸引财气和福气。客厅的整洁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第一印象,干净明亮的客厅不仅让家人心情愉悦,也让客人感到舒适和尊重。在风水学中,客厅的布局和整洁度与家庭的财运息息相关。杂物堆积、不整洁的客厅会阻碍气流的流通,导致财运不顺。因此,定期清理客厅,保持地面和家具的整洁,能够有效促进气流的顺畅,为家庭带来更多的财运。- 2 -卧室干净,舒适自在卧室是休息与恢复精力的场所,其清洁程度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一个干净、整洁的卧室,能够让人在疲惫时得到最好的放松与恢复。床铺:定期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品的干净与舒适;床垫与枕头也应定期翻转,以延长使用寿命并保持透气性。地面与家具:保持卧室地面的清洁,定期打扫灰尘,擦拭家具表面,特别是床头柜、衣柜等易积灰的地方。空气质量:保持卧室通风,定期开窗换气,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3 -厨房干净,温暖幸福厨房是家庭的“柴米油盐”之地,是烹饪美食、传递温暖的场所。干净整洁的厨房能提升食物的卫生和安全,还能带来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感。厨房的卫生直接关系到食物的安全和健康,杂乱不堪的厨房容易滋生细菌和害虫,影响食物的质量和安全。保持厨房的干净整洁,定期清理灶台、油烟机和地面,才能确保食物卫生的干净安全,也为家人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还能在无形中滋养人的心灵,带来福祉与安宁。厨房、卧室、卫生间作为家庭生活的核心区域,其清洁程度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与幸福感。因此,无论房子大小,我们都应该重视并努力保持这三个地方的干净与整洁,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让“人养屋,屋养人”的理念得以实践,让生活因家而更加美好。记住,家的幸福,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日常细节之中。
发布者:Summer
06月17日
张伟在湖中救人。视频截图张伟接受记者采访。陈曦 摄影张伟在部队的照片。“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图6月6日,河南商丘一对情侣在争吵中落水,3名男子跳湖救人结果被困深水区,过路黑衣男子连救5条生命后陷入昏迷,被120急救车拉走。记者多方了解获悉,连救五人者是一名现役军人,来自陆军某部少校军官张伟。6月9日,记者在医院见到张伟,谈起救人之事,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守护人民是职责所在,在那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是本能反应。”张伟母亲:“俺儿给我磕个头后,又跳下水救人了”据介绍,6月6日,休假在家的张伟陪母亲在商丘南湖旁散步,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并看到一群人向湖边跑去。他边问群众“怎么了”,边向湖边跑去,看到湖中一男一女在水中挣扎,后面跳入湖中救人的3名小伙儿也开始在水中挣扎。“他们5个人在水中好像都不行了,一直扑腾。我赶紧脱下鞋跳入水中救人。第一个救的是最早落水的女同志,她很有劲,拽着我,一直乱动,让我非常吃力。我就告诉她别动,用手臂夹着她的腋下,向岸边游去。”张伟说,他没想到湖水那么深,自己喝了很多水。救完落水女子后,他又接连返回湖中救其他落水人员。在把第四名落水者救到岸边时,张伟已经筋疲力尽。张伟的母亲含泪回忆道:“俺儿当时救了四个人,他说湖中还有一个人。我一看俺儿身体都不行了,我说你不能再救了,再救咱就没命了。俺儿给我磕个头后,又跳下水救人了。”从“豫生”到英雄:沃土孕育的子弟兵本色“当时真的非常危险,每一次游向被困者都感觉十分吃力。我当时也想到了可能自己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但是我是军人,一想到我们部队黄宗德老英雄的事迹,我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条生命。”张伟说,凭着坚强的意志,使尽浑身解数,他最终把第五名落水者救到岸边,自己也因体力不支陷入昏迷。当他醒来时,已经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了。经医生全力抢救,张伟的身体已无大碍。6月8日,被救的3名小伙儿专程到医院感谢救命恩人张伟:“没有你,我们几个都没命了。”张伟却说:“你们明知自己水性不好,还挺身而出去救两名落水者,一样值得我学习,给你们敬个礼。”张伟的家乡领导得知他救人住院的事迹后,也第一时间赶赴医院看望,并送去5万元慰问金。目击者洪先生告诉记者,当时那一对男女吵架了,女的跳湖后男的也跳了下去。他的3个朋友看到后,立即跳湖救人,但因水太深水性不好,人没救上来,自己也被困水中。他看到此情况立即大喊救命,随后就看到张伟跳入湖中,将5个人救了出来。据悉,张伟系夏邑县火店镇人,今年36岁。记者注意到,张伟的微信名叫“豫生”,他告诉记者:“商丘是好人之城,这方沃土养育了我,也影响着我,我想也是这些好的精神和传统给了我潜移默化的激励。同时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依然会挺身而出。”张伟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大家对他称赞不已。“张伟商丘好人,军队骄子!军地应大力弘扬这种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好感动,向张伟致敬!”“真英雄”……网友纷纷为张伟的义举点赞。
发布者:Summer
06月17日
1-您觉得自己幸福吗?例如:知足常乐,身体健康,家庭不吵架,孩子很有德行,人缘好,爱做善事,心量放大!2-您人生所有让您幸福的感觉,都是下对抉择!要下对抉择,人生才有幸福!您下抉择是一拍脑门决定,还是通过学习,有了智慧才决定?3-人生需要哪些抉择?择友!选择有德行朋友,至要莫若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要把孩子教好,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您是否把孩子教育交给学校,自己所有时间用来赚钱?还说,没有办法,为了生存!这是智慧抉择吗?4-怎么把孩子教好?教孩子做人做事态度最重要,从小扎根如何做人做事,让孩子一生立于不败之地!教孩子做人做事如何教?父母身教,父母做榜样!5-如果您会思考,有这样的智慧:我的抉择会影响世世代代子孙,我的决定会影响子子孙孙,相信您对孩子的教育会非常用心,非常谨慎,因为您考虑长远。但是现在有这样考虑的人不多!古代中国人这样考虑的很多!例如《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人生除了给孩子生存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品行,智慧,积阴德才能保证孩子有更大福报,现在人讲的前途!如果父母把所有时间用来赚钱,又不学习,又不做好事,又不修德,我们又如何有智慧和时间教孩子呢?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7日
某回接受媒体专访,谈及新书与旧书的关系,我脱口而出,说自己“不薄新书爱旧书”。这话初闻很简单,实则内蕴深厚,值得一说。近百年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写过一册畅销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篇“谈读书”,有这么一段:“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话说得很委婉,骨子里还是拒绝“流行的新书”,提倡阅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我的态度没有朱先生那么决绝,曾撰文辨析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于“经典”的不同理解,还有“经典”与“流行”之间错综复杂的对峙与对话的关系。因此,我不敢完全谢绝“流行的新书”。只是面对每年出版20万种新书的现状,确实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反躬自省,明知新书中有不少精品,但承认个人时间及精力有限,只能更多照顾自家书房中那些老住户。并非恋物,也不纯粹是怀旧,就因为翻阅旧书时,有可能重新面对自家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与得失成败,感觉上更为厚重与立体。随着年龄增长,晓得人生有限,能读的好书实在太有限了,因此,不能不挑食,倾向于阅读那些自觉有趣而且读得懂,还与自家生命历程相关的图书。可以是新书,但以旧书为主。新书有钱就能买到,旧书则不见得,有时候,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我说的“旧书”,不是古书店里昂贵的秘籍珍本,也不是旧书店中两三折的减价图书,而是藏在自家书房的某一角落,平日里难得见面,但犹如多年故交,“不思量,自难忘”的书籍。表面上有点破旧,来历却很不一般,每本都能讲出一堆故事。这样的旧书,刻着时间印记,带着个人情感,有温度,存记忆,不可复制,独一无二,承载着往日的好时光,值得再三摩挲。某种意义上,那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籍不仅仅是摆设,刚进家门时,确实只有物质形态;可经过阅读、把玩与品味,逐渐融入我的生命与记忆中。多年后,青灯下独自面对,俨然是无话不谈的老友。借用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但这里有个前提,那些书必须是曾经直接面对、多少有过交流与对话的。坦白交代,书房巍峨,好些书其实没有这样的幸运。藏书再多,若未曾读过,只是物质占有,意义不大。最好是刚入门时,略为翻阅,并写下最初的印象,免得“一入侯门深似海”。道理浅显,但真正实行起来,很不容易。那天收拾藏书,发现一大本《陈夏买书志》,撰于1987年9月的“小引”中,谈及买书五乐,其中有曰:“买书归来,随意翻阅,赏其书香扑鼻,叹其高论惊人。亦有大呼上当,摔书长叹之时。读好书手舞足蹈,却未必见贤思齐;睹浊物嬉笑怒骂,倒令我立志著述。好好坏坏,皆有可喜之处,此其乐五。”应该说,立意不错,只是很难坚持。最早一则写于1987年9月24日,2000多字;最晚一则是1990年4月16日,只有短短五行。也就是说,持续时间不到三年,且越写越简单,最后只剩下购书时间及书名。为了督促自己不忘初心,我曾以《陈夏买书志》为素材,在《瞭望周刊》连载《逛书摊》。那则写于1988年12月的《〈逛书摊〉小引》,谈及自己近年来颇喜买书,唯恐变成了业余图书馆员。于是,买书、藏书的同时,也时时记下翻书、读书的感受与体会:“买了书而不翻不读,在我总有一种负罪感,就好像请来了朋友而又撇下人家不理。可要读完每本刚买来的书,又实在不必要也不可能。于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强迫自己三五天内,把刚买来的书随便翻翻,获得大概的印象,有兴趣就读下去,没兴趣则为日后的阅读提供‘索引’。”很可惜,小引加13则短文,坚持不到一年,也无疾而终。随着时间推移,家中藏书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忙,好多书籍入藏后,并无认真晤面的机会,真是愧对众多好书。虽有强烈的求知欲,但被日常事务挤压,或忙着撰写专业著述,不能心无旁骛、自由自在地阅读,见到好书,拿起又放下,一不小心便咫尺天涯,对此,深感遗憾。平日里读书,很少写详细的批注,只是重点画线。即便如此,看着那些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曲线,遥想昔日读书情景,揣摩当初的心情与感受,还是蛮有趣的。比如那天翻阅王瑶先生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封面盖父亲的印;下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封面有母亲的签名。父母当年购藏《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明显都认真读过,书上画了很多红线。日后我报考北大博士生时,也曾使用这两册书,只是每个人画线风格不同,还是能大致判断。两代人的阅读痕迹,或重合,或分离,怎能不引人遐思?面对满屋子旧书,感情十分复杂,有的当初痴迷,如今已扬弃;有的初见时无感,今天却颇为惊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谓时势的变迁,所谓生命的痕迹,所谓阅读的进步,就体现在无数当年格外珍惜、如今可能蒙尘的“旧书”上。所有这些,岂是装帧越来越讲究的新书所能取代的?(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7日
前言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迷茫与困惑。本文作者,曾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却充满争吵的家庭,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送到了传统文化学校,从此开启了人生转变的崭新篇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下,她学会了感恩、孝顺,懂得了责任与担当,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己。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从小我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家都围着我转,从而养成了任性、倔强、不听话的性格。我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我,但在我的心里有一个永远抹不掉的痕迹,就是爸爸妈妈吵架。晚上有时我都会被吵架声、喧闹声弄醒,所以我一到晚上就会害怕。后来妈妈通过朋友的介绍,把我送到了传统文化学校,从此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校园很干净整洁,进入到教学楼里面很安静,很庄严肃穆,没有喧闹。看到大家都很和谐地对待别人,当时我的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宁静。记得我刚来第一天中午吃饭,所有的同学都会给我夹菜,关照我,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后来我进入私塾班学习,老师教我们叠被,如何把一个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方方正正。老师耐心教我们,不厌其烦,我从未感受过如甘雨润田般的爱。老师教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让我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学到了“兄道友,弟道恭”。之前我从来都没有伦常的概念,从来都是父母、家人、哥哥、姐姐顺着我。老师告诉我,人不在伦常里生活就会有灾难,所以自己以前才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父母的辛苦,让我们去地里干活儿,去厨房做饭。干完活,我的四肢疼痛难忍,才真正体验到父母的辛苦,他们为儿女做的一切都无怨无悔。在我身体难受时,父母会关心我,而父母难受身体疼痛时,我却没有关心过他们。每天张口闭口就是向父母要这要那,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也从未留意过他们。我不舒服了,可以选择休息,而他们不能,他们还要照顾一家人的吃穿住用。想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累都不及父母一分,可是我还在挑三拣四,不理解他们,顶撞他们。在这里我要对我的父母说对不起,今后我一定会努力让你们开心、放心,不再为我牵挂。老师让我们收拾卫生,老师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的房间都很乱,别人怎么会把大事放心交给你去做?在收拾卫生时,有一些小角落别人都不会注意到,如果这个灰尘一直不擦,就会越积越多,就像一个不起眼的小错误,你不在意,就会演变到一个大错误。在圣贤的经典里熏染,在老师细心、耐心的指导下,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后来我到外面的学校上学,看到外面的同学没有一个会考虑别人,打架、说脏话、校园霸凌、不敬老师等等。从那之后我的内心发生了扭曲,开始自私自利,只想自己。别人求我,如果对自己有利益就去帮,没有利益连理都不会理。给同学起外号,一起不听老师的话,别人对自己不好,自己也不用对别人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体会别人、帮助别人。以至于到后面和老师同学相处,处处都不顺心,别人都很讨厌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老师对我的印象也越来越不好。后来的我就越来越消极,没有任何动力,干什么都是在完成任务,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志向,一天浑浑噩噩的,没有人生志向。后来校长把我带在身边,教我做人处事的道理。校长会从我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去纠正我、告诉我。校长没有因为我一次没做好就批评我,而是告诉我正确的样子。校长在此期间还让我学习做饭,从一顿早饭都做得稀里糊涂到后来能做一桌菜。在做饭过程中,我学习到很多。我们是六点半吃早饭,刚开始总是会迟到十来分钟,校长从未催过我,而是一直在耐心等待。到吃饭了,校长下来,看到我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盆朝天、碗朝地的,没有任何头绪。校长就告诉我,一件事情要做到有头有尾,如果能把厨房弄得尽善尽美,不管做什么大事,办论坛、办活动……你都能做好。有一次,做完饭,灯没有关,电源也没有拔,校长就说,要节约用电,节省自己的福报,灯用完就要关掉,一直开着,这样就很浪费电。校长告诉我说,一个人做饭再怎么好吃,他没有头绪,用完电电源都不想着拔,这件事情就没有做周全。还有一次粥锅没有刮干净就去洗了,里面还有几粒小米。校长告诉我,浪费粮食是有罪的,因为粮食是天地赋予我们的,没有天地的滋养,我们怎么会有今天的粮食。到后来校长让我去学技术,学剪片、学拍照。校长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做片、拍照要拍感动自己的片段,只要有孝心、感恩心,拍出来的东西就会感动人,就有意义。拍摄的人必须有孝心、感恩心、善良的心,才能拍出真情实感,片段里含有灵魂、真情,能打动人。有一次,我找别人帮忙很随意,没有恭敬心,校长就过来指正我说,请求别人办事,要用恭敬的心去说。说的时候,熟悉的人要随着他们的性格,关心他们,肯定他们的能力,再说出自己的困难;不熟悉的人,要极其恭敬,恭敬心是相通的。有一次我指使长辈去帮我干这干那,校长就很严厉地告诉我,人不能没有伦常,这是不对的。请求长辈帮忙,也不能不管了,要和长辈一起干完才能去干别的事情。校长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会指出我的问题。校长告诉我,生活中没有大事全是小事,要在小事中去练习自己的恭敬、谨慎之心,要把圣贤的经典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我会更快地成长。后来校长让我去青少班,跟同学们一起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我学会了做饭、剪片、拍照、收拾房间、照顾同学……孝养父母有四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我不单单要照顾父母的身体,还要让他们心安,也要去按照父母希望我的方向去努力。父母希望我像校长和老师们一样去帮助这些痛苦的家庭,我也会在生活中努力去做到,帮助身边的人。有智慧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都能够学习传统文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让这份珍贵的圣贤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