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前言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管理训练营中,有一位学员入学前的状态令人担忧: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长期处于“躺平”状态,每天24小时中有23小时都躺在床上,不愿与人交流,沉迷于刷手机,生活极度浪费,甚至忤逆父母。然而,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与调理,这位学员如今已焕然一新,每天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对人有礼貌,成为了一个听话且积极向上的好孩子。数一数日子,我来到传统文化学校学习的时间已有两个月。此间经历的事、学习的道理,令我深受震撼。在没有接触传统文化前,我还是一个不懂因果、任意妄为的人。对食物不珍惜,任由口腹之欲作祟,想吃的时候便买很多,不在意是否能吃完。觉得父母做的饭菜不可口,便不吃,倒进垃圾桶,再出去买饭店的饭菜或点外卖,糟蹋的粮食不计其数。那时,痛苦和忧郁充斥在内心,无力对抗的我,只能用冷漠和无情来宣泄心中难过的情绪,抗拒所有社交,用睡觉和看无意义的短视频来消磨时间。看到佝偻的父母为家庭赚钱承担压力,为照顾长辈、为我的衣食住行操碎了心而落下疾病,我却无动于衷。不知“碗里的米,粒粒皆辛苦”,只看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不够多。他们在我生病时细致地照顾我,各种琐事无暇处理,回到家里都是忙得焦头烂额。记得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我在医院只陪了爸爸一晚便回家补觉去了。第二天护士问他的家属呢,爸爸说回家补觉就来,护士说没见过这么照顾病人的。现在想到这些,我不禁生起无限的惭愧心。当时的我无动于衷,只觉得照顾父母太辛苦,陪在医院熬夜觉睡不好、饭吃不好,却从未想过自己生病时他们就是这样吃不好睡不好,放下自己的事没日没夜地照顾我。我生病了难受了,他们还跟着我难受,到处寻医问药,这便是他们对我——他们的女儿的爱,而我却并未升起过半分对父母的感恩心。这就是不孝。面对父母,没有孝心、感恩心,还指责他们给的不够多,自己得到的不够好,心里存的只是自己的傲慢怨恨、父母的过失、自己的不如意,用冷漠和麻木作为内心一种无声的泄怒,反馈给自己的父母。通过学习,现在我才明白,指责他人的过失是恶,而我还觉得自己没大吵大闹、没发脾气,就不是极端不孝作恶的人,可小恶一点点堆积就是大恶。花钱不节约,对粮食不节约,对父母的付出和辛苦视而不见,对父母的恩德视而不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个肮脏的小世界是多么狭隘。觉得自己不发脾气、不呵斥父母、不远离父母就不是恶,可贪嗔痴慢疑什么都具足,哪里不恶呢?那时候自己照镜子,脸上挂满了苦笑,心里充满恶的人,是无法拥有真诚温暖的笑容的,面部器官也不对称,一面高一面低。当我成为一个不会照顾自己、只会机械地活在世上的人时,最痛苦的是我的父母。父母希望我是一个有血肉、有善心、一个合格的人活在世上。当自己整天痛苦迷茫度日时,父母告诉我有个地方可以帮助我摆脱痛苦、失眠、暴饮暴食,帮我成长,帮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三月份的时候,我来到北京的青龙湖书院,当时看到整洁的大厅和正在上课的同学,对我来说我并不在乎他们的好坏,只是打算学习几天便离开。刚开始的时候,不服助眠药我便无法入睡、无法上课,整天躺床上。可这里的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吃不下饭,老师便等我醒了给我做点易于消化的让我补充能量;感觉腰疼,老师去找插线板给我铺上电热毯;想倾诉,老师陪着我做一个倾听者。在老师的照顾关心下,我逐渐能跟上大家的课程。听王校长讲《弟子规》,让我明白我是个不孝的人,自己欠缺的实在太多,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很差,被子也叠不好,可老师从来没指责我、批评我,老师手把手细心地教我,一次不会,再来一次,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做八段锦时,刚开始只觉得身体如同灌铅,无比痛苦。经过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教导、耐心地指正,让我明白很多道理,给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给我增长信心。相信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走出痛苦、迎接新生。在老师们的关心与教导下,通过学习王校长讲的《弟子规》,最基本的擦地、打扫卫生我都可以独立完成了,并可以自然入睡了,也能看到他人的善良和优点了,笑容逐渐多了,身体不再乏力了,五官也对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改变使我更加相信传统文化可以帮我改变命运、趋吉避凶,让我更加深信传统文化可以拯救万千痛苦的青少年和家庭。在这两个月里,老师一晚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晚上都要开会,研究孩子们的问题,全部精力都想着如何帮助我们生善念,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感恩心,教会我基本的生活能力。老师对我的爱化作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让我看到前方。我所有的改变都离不开老师对我的耐心教诲、辛勤付出。当我无法接受作为晚辈先吃剩菜时,老师以身作则先吃,“正己化人”这四个字在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个有爱心、感恩心、慈悲心、恭敬心的人,是我毕生要努力完成的事。日日反思、日日改过,这就是每一天每一刻要完成的事。感恩老师的无私付出,感恩圣贤教育,感恩二位校长的无私奉献,他们是一束光,照亮我前进的路,让我从深潭里站起来,向光明的未来走去。感恩!!!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讲了这么多,诸位朋友,我们会不会看自己的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所以接下来讲“大都吉凶之兆”,一个人,甚至于一个国家,吉凶祸福都是有征兆的。就好像一个人生病,病重以前都有很多征兆,是人太粗心大意,没有用心去观察,吉凶祸福也是这样。征兆从哪里看呢?“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征兆发源于心,从行为表现出来。“其过于厚者常获福”,一个人的人生态度、行事是很稳重的,而且从他的相貌中可以看出他是仁慈忠厚。“厚”就是忠厚、稳重的意思,“获福”就是能纳很多的祥福。“过于薄者常近祸”,相貌刻薄,行事又很轻浮的话,那就离灾祸不远了。“俗眼多翳”,“俗眼”就是一般世俗人。“翳”是指眼病,就好像白内障,眼睛被遮住了,看不清楚。这句话是比喻一般的人看不到这些吉凶的征兆,就不懂得怎么趋吉避凶,去转变命运。他们不只看不清楚,还下了判断,“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谓”就是认为,他们认为吉凶看不到征兆,所以吉凶根本就是不定的,不可以预测的。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先生写的。这篇书法,唐太宗非常喜爱,爱不释手。王羲之第五个孩子叫王徽之,第六个孩子叫王操之,第七个孩子叫王献之。这三个人有一天去找当时的宰相谢安。三个人跟谢安先生谈完话离开的时候,旁边的人就问,你看这三个人以后谁比较有成就?谢安马上说:“第七个孩子王献之。”何以见得呢?”“这三个孩子里面,最小的王献之话最少,他很礼貌地寒暄问候之后,基本上就恭恭敬敬听长辈谈人生的道理,没有再插嘴了,而他两个哥哥话比较多。” 看一个人吉不吉祥,跟他话多话少有关系。《易经》告诉我们:“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辞少,心很定,这个人吉祥。话多的人呢?很浮躁,“躁人之辞多”。后来确实是王献之的成就最高,谢安确实是慧眼之人。所以吉凶不是不可测的。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了凡四训》这节课进入第二个单元,“改过之法”。第一个单元是“立命之学”。我们学了立命之学,明白了人这一生确实是有命运的,而且这个命运是可以转变的,只要能够断恶修善,不只自己的命可以转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连后代子孙的命都会转变过来。所以我们学习如何改造命运,这对人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有很高的成就,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大企业。这位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介绍给年轻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他的人生受《了凡四训》的影响非常大。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濒临破产,当时的日本首相去请稻盛和夫来挽救日本航空,他那时已经七十八岁了,而他六十五岁以后曾到寺院修行。稻盛和夫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花了一年,把一个要破产的企业变成全世界营运最好的航空企业。一年哦,这是奇迹。诸位家长,这种转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要不要学?要啊。稻盛和夫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不只能改造一个人的命运,几万人的大企业的命运都能改过来。我们学了“立命之学”,确实看到一个具体改造命运的榜样,就是袁了凡先生自己。所以我们要让身边的人相信真理,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那个真理在自己的身上真正印证了,这最有说服力。我们跟人家谈改造命运,结果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差,人家就很难相信了。了凡先生没有功名,最后当了一个大县的县官;没有儿子,最后有子嗣了;只有五十三岁的寿命,最后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所以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个“立命之学”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 有了信心以后接下来讲方法,具体怎么来落实,所谓改过迁善。为什么改过要在行善、积善前面讲呢?因为人假如不改过,每天还在造作罪业。就好像我们拿一个桶装水,可是这个桶是破的,你一边加水一边就漏掉了。所以假如我们不改习气,就像那个桶的漏洞一样,把福报都给折光了。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我们接着看经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历史,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所以往往在论道理的时候都是举具体的例子,这样容易让人信服。再来,读史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犯前人的错误,同时也可以效法以前的人如何治家、治国成功的。 “春秋”讲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大夫”,这个“大夫”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长。他们看到人家的一言一行,“亿而谈其祸福”,“亿”就是可以猜想,可以揣度,可以算得出来。这个人以后是有福还是有祸,看得出来。“靡不验者”,没有不灵验的。这些大夫都是读了很多经书,才明这个理。 “《左》《国》诸记可观也”,“左”是《左传》,“国”是《国语》,从这些经典中都可以了解到。我们举一个《国语》中的例子。春秋时代有一个大夫叫王孙满,秦国的军队从京城北门经过,王孙满看到军队走过天子之城那种轻慢的态度,连对天子都不尊重,马上就说,这个军队必有灾殃。当时周天子就问他,为什么会有灾殃呢?因为他们的态度轻率又骄傲,轻率就很不小心,骄傲就会随随便便、无礼,所以必然会有灾殃,所谓“骄兵必败”。其实读书也一样,一个人自以为很了不起,他的学问可能就上不去了,他也是必败无疑。我们看现在企业的寿命为什么越来越短?很多人年轻气盛,赚了很多钱,骄奢淫逸就来了。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都是因为骄傲伏不住了,最后人生就遭灾殃了。王孙满判断秦国的军队这次会大败而归,结果真的被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三员大将都被抓起来。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唐朝高宗年间有个读书人,叫裴行俭,后来当官也很成功。当时唐朝有四个读书人,文章天下闻名。这四个读书人是“卢、骆、王、杨”,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一般人都觉得这四个人以后一定会很有成就,可是裴行俭就分析了,一个人以后有没有成就,首先看什么呢?看器识,“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人文章写得很好,才艺很好,假如他傲慢的话,他的文章跟才艺会变成他的灾殃。我们要了解,“德者,才之帅也”。很多人的灾祸都是因为才华横溢,以才华去压迫别人,得罪了别人才遭殃的。“德者”,你的所有能力、才华是为德行所领导,德行是所有才能的统帅,你得把根本找到。现在德行忘记了,只重视孩子的才华,第一名就不可一世,连父母都瞧不起,这时候再教就很困难了。 大家看,这些都是天下闻名的才子,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看裴行俭的分析。一个读书人首先度量要大,气量要大。“识”是什么?见识、智慧,要看得远。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要有仁爱的度量,还要有智慧,而后才是学习文艺。我们现在教孩子把什么摆在前面?一颠倒,很多不好的现象就会产生。要不就是傲慢,要不变成考试的机器,不会跟人相处。没有德嘛。器识是一个人重要的人格修养,而后才是发展文艺。所以裴行俭就说了,卢、骆、王这三个人都太浮躁了,气量都不大,不会有大作为,结果这三个人都三四十岁就死了。裴行俭说只有杨炯性格比较沉静,沉得住气,可能他不会遭殃。最后真的就只有杨炯善终。所以我们古人很有智慧,看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可以断他的命运,看他的性格可以断命运。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这周学习《了凡四训》中的积善之方,其中杨自惩的故事,我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这一次学习就觉得杨自惩能替犯人求情,能够在自己吃不上饭的情况下煮粥给犯人吃,这颗心真是无比的善良与真诚。这是多数人都难以办到的。因为我们普通人可能会替身边的人去求情,去做事儿,但是对于犯了法的人,我们自然会低看一眼。为他们求情,甚至为他们去煮食做粥肯定就不愿意了。而杨自惩全无这样的分别,真诚对待犯人,完全不考虑自己,这是无私。老师讲,无私就是真善。自己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想,如果自己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能拿粮食去救济别人吗?自己肯定会犹豫,送去舍不得,不送心不安,肯定不会像杨自惩这样坦荡。同样的,还有莆田林老太太布施粉团的故事,其实粉团不值钱,难就难在林老太太能够常年持久的坚持,并且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这说明她做善的心真诚恳切。而且,她能常年如一日的行善,也告诉我们,做善要有恒长心。恒长心就是真心,真心行善必得善果。通过学习这两个故事,自己就认识到做善一定要出自真心,要用恒长心行善、学习,这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我们要让善念,善心长久保持。本周学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触就是在开视频会议的时候,我认识到:抱怨心是多么的可怕。有四位老师讲自己家庭灾难都是源于伦常没有做好。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女儿,她们常常生抱怨,这种抱怨心、嗔恨心感得家里横祸不断,家庭不顺。这四位老师的分享让我生起警觉之心,因为我和这些老师一样,遇到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烦恼,不知不觉就会起抱怨之心,而且还会觉得自己很有理,很委屈。所以听这四位老师的分享后,也提醒自己,一定不能抱怨,不能看人毛病,特别是不能看父母、老师、身边人的毛病。一个恶念就能给我们带来灾祸,这是导致我们家庭出现问题的最大根源。昨天和爸爸通话的时候,爸爸非常生气的跟我说:“你妹妹不给我们打电话,心里都没有父母了。”自己表面上在安慰爸爸,心里想:我妹多忙啊,不打就不打呗,还挑理儿。事后,听视频会议上四位老师的分享,就认识到自己对爸爸心里有抱怨,这是不对的!我对爸爸没能够感同身受,我要把抱怨化成关爱,要换个角度去处理问题。同时我也意识到抱怨真是无所不在,一定要提起警惕之心,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与言行。感恩老师慈悲授课,感恩大家,不足之处请求批评指正。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6日
康老师在讲解《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这一内容时提到,孩子回应父母时,应当恭敬而迅速,既不能迟缓拖延,内心更不应有丝毫的不情愿、厌烦或不恭敬。细细回想自己几十年来的言行,又有哪一点真正对得起父母倾注的爱呢?康老师还分享过,王老师始终留意母亲和他人的需求,与她相处的人都倍感舒适与幸福。王老师自幼便养成了孝敬父母的习惯,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上。反观自己,多年来只顾个人感受与喜好,不仅让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还为家人带来诸多痛苦与烦恼。通过今日的学习,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我从未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也未曾时刻顾及母亲的感受与期望。这或许就是我多年来苦苦追寻幸福快乐,却总是与痛苦不幸相伴的原因。天下父母都盼着儿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我过去未能达成父母的心愿,但如今我希望能给予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我决心认真学习,探寻获得幸福的方法,努力成为一个温顺听话、心平气和的好人。我要让远在天堂的父母不再为我忧心。尽管我已年近六十,但我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能助我实现这些愿望。未来,我愿跟随老师潜心学习,认真听课、深刻反省、坚决改正不足,踏实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成为父母心中期待的好孩子。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5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这一周学习《了凡四训》,老师继续讲行善的故事:真心行善不求回报,可以福及子孙后代。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行善要尽心尽力、心甘情愿,而自己一直苦恼于明白了道理,但遇到实际的事就会行动受限,有条件、有选择性的去做,甚至有时不愿意去做。这体现出自己对父母、老师、朋友、同事以及所有遇到的人爱心和感恩心不足。于是学生就想着利用端午假期回老家从父母身上去挖掘自己的感恩心,找回爱心。当人真心想要去做一件事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家里看到我曾经给妈妈买的发卡,自己用了后感觉质量不怎么好,想到当时自己的用心:妈妈说只是洗脸时用一下,自己就选了一个便宜的,没考虑质量的问题。但妈妈给女儿买东西从来都是在她能力范围内买好的,不计较价格。而我却常常嫌妈妈乱买东西,不领妈妈的情,不懂妈妈的爱,真是一点儿感恩的心都没有。又看到妈妈每天早上起来忙忙碌碌。以前自己爱睡懒觉,起床洗漱时会和妈妈赶到一起,那会儿自己还会抱怨妈妈为什么不起床了先洗漱,现在我起的早了,才发现原来妈妈每天起床后有那么多的活儿要做,而且都是把她自己的事排到最后来做,这不就是老师说的先人后己嘛!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心是多么麻木,甚至是冷漠,感受不到妈妈的好。之前总觉得父母年纪不算大,身体还行,疏忽了对他们的关心。爸爸腿疼的毛病很久了,也给他买过各种吃的、用的药,每次问他都说挺好的,直到这次回老家才知道爸爸的腿今年一直疼。爸爸是个话少的人,对于子女也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所以在我的心里觉得爸爸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现在想一想真是太惭愧了。回老家的这两天基本都是奔波于带爸爸去看腿的路上,爸妈因此而自责。我这才体会到不是父母身体健朗不需要子女的照顾,而是担心给子女添麻烦,选择默默的承受。早上起来看到爸爸为一大家子准备早饭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感恩、愧疚、自责和心疼。感恩老师的教诲,让学生这颗麻木、冰冷的心渐渐的有了点儿温度,感觉自己的心在悄悄的打开,努力的吸收着阳光雨露。我要先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再去温暖他人,让爱流动起来、传递下去。用爱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事物,这样才有能力成为他人的充电宝。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5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坚持跟随老师学习《了凡四训》,正如老师所言,目的在于探寻改变命运的原理与方法。每堂课上,老师都反复强调:唯有改过,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汲取智慧、收获幸福,进而改写命运。这意味着,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先认识自身过错,并加以改正。了凡先生以身作则,书中诸多故事也都在传递“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的道理。老师曾说,在所有过错中,自私自利是根源,而贪婪与嗔恨更是最大的症结,它们会蒙蔽智慧,阻碍人获得幸福。回顾过往,在未接触学习前,我浑然不觉自身存在问题;开始学习后,即便察觉到一些小毛病,也总觉得无伤大雅。然而,老师提醒我们:过错不分大小,心念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就拿我自身的自私自利来说,当想法得以实现,我便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一旦意见不被认可,就立刻摆脸色、满心不悦,甚至抱怨指责,最终导致双方陷入不愉快的情绪,好几天才能缓和。如今通过学习,我在言行上懂得克制,不再轻易犯大错,但内心深处的自私自利却根深蒂固,稍有契机便会显现。就像前些天,二妹回家给我们带了许多好吃的,今早返程前又坚持留钱给我。我们推让许久,妈妈也在一旁劝我收下,二妹更是说“我这有钱,你就拿着花吧。”我才勉强接受。明明是件暖心的好事,却因我固执己见,差点辜负了这份亲情。好在学习让我学会反思,及时放下坚持,成全了家人的心意。回想过去,家人给得少些,我就满心不满,甚至觉得他们小气,想着他们有钱胡乱花,不如给我拿去帮助别人;有时更是逞强好胜,把话说绝,即便心里难受,也要硬撑着拒绝。那时的我,满心抱怨,被负面情绪包围,既看不清自己,也辨不明他人的善意。现在,我不再像从前那般贪得无厌、固执较劲,即便不好意思总花家人的钱,内心也满是感恩。学习真的太重要了!它帮我转变思维,放下挑剔与抱怨,学会惭愧与感恩,让生活充满和谐与快乐。能踏上学习之路,本就是人生幸事;能跟随老师这样的明师学习,更是莫大的福分!这份师恩,我定会铭记于心,倍加珍惜,努力精进!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