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全部
       道德的阳光能够融化坚冰,能够破除黑暗,能够驱散迷雾,当然也能够把不可救药的恶人教化成甘于无私奉献的好人。这种“大变活人”的事情,在辽宁省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已不足为奇。他们通过开展对中华传统圣贤经典的学习与力行,用老祖宗的仁爱智慧之光温暖了精神荒芜、痛苦扭曲的人们,使众多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了幸福。这里记录的20多名学员改过迁善的故事,是学校七年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零星记录,却足以展现他们应用圣贤文化挽救世道人心的显著成果。                                                                                                                                                  ——题记               我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在研究生考试时,我的成绩是本专业第一名,属于国家公费生。       记得我小时候看见妈妈做家务,很是好奇,总想帮妈妈干活,但每次都被妈妈阻拦。妈妈说:“去一边去,不用你干活。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多次被拒绝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干活了,只管看书学习,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问。长大以后,妈妈忙不过来时,让我帮忙,我就不愿意干了,也确实什么都不会干。平时妈妈就像保姆,总是跟在我后面收拾。而我则越来越懒惰,越来越自私,也看不到妈妈的忙和累,根本不知道心疼父母。       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优异,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我给家族带来荣誉,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二十多年的人生,我的能力只体现在一张考卷上。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考试机器。       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却在参加工作一年后被学校开除,原因是我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极为低下,不能适应人民教师这一职业。自己辛苦奋斗二十年,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也糟蹋了父母的血汗钱,空拿一纸世人所追逐的高学历文凭,而实际上却是一个不会生活、也不会工作的废人。这巨大的反差令我非常绝望和悲凉。我不愿意出门见人,有好几次都想从自家11层楼上纵身跳下去,结束自己荒唐而失败的人生。      上天好像可怜我,在我绝望无助之时,得知有这样一所学校,不仅教人知书达礼学做人,还能化解人生种种痛苦与灾难。于是,2014年, 我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走进传统文化学校我才意识到,自己不会整理内务,不会收拾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针线活儿..总之什么都不会,所到之处就是给人添乱的,站哪都碍事。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学校厨房,错把围裙当成风衣,连前后都穿反了。这是我过去只知考试、不会生活的一个笑话。      为了帮助我尽快成长,校长专门安排每个岗位的老师来带我,她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身为一个硕士研究生,来到学校什么贡献都没有,给人带来的都是麻烦,哪一样都要别人从头教起。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劳动,我完全换了一个人。以前我生活很懒散成性,现在我每天四点起床,生活变得有规律;以前我什么活都不会干,现在我不但学会了照顾自己,能把用品摆放整齐。为了练习洗衣服, 我给私塾小班整整洗了一个月的衣服,现在洗的又干净又麻利。以前我饭来张口,长这么大从没下过厨房,现在我学会了做很多种菜品和面食。看到大家吃到我做的饭菜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够利于别人了, 不再给别人添麻烦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人生第一次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快乐,这种感觉太好了。通过不断劳动,我知道了所有粮食蔬菜都来之不易,我再也不剩饭了,也不敢再奢侈浪费用品了。       以前,我虽然有教师资格证,却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现在老师有意培养我成为传统文化私塾班的老师。如今我能耐心地辅导孩子们,并且还能麻利地为私塾班的小孩子们洗衣服,带领她们洗漱。       现在的我,心不那么浮躁了,常常能感受到内心那份安宁和祥和。 在这里我接受的是符合天道人伦的道德教育,这里有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义工和同学,我爱这里的每一个人。      《弟子规》让我找到了人生失败的根源,懂得了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奉劝天下的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我这样只会考试、不会生活的废人,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要把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习劳才能知感恩,学会为别人服务,才会懂得报恩啊!                                                                                                      (王丽新,来自吉林省白城市,28岁。)
发布者:陶公壹生圆
01月10日
光明日报作者:朱美禄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题材,早梅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称赞。虽说早梅可以被定义为在寒冬早开的梅花,但是如何对它进行文学描述,作者的理解与批评者的理解有时并不相同。透过这种不同,我们可以对文学作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有的作者把“一树”梅开理解为“早”。如唐代张谓《早梅》一诗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南宋张炜《题村居》一诗道:“数舍茅茨簇水涯,傍檐一树早梅花。年丰便觉村居好,竹里新添卖酒家。”这些诗歌备受称赞,可见在万物肃杀的隆冬时节,瞥见一树梅花绽放,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妨以“早”称之的。“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清代顾嗣立《寒厅诗话》中记载,金代张澄有诗曰:“半篱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他的好友元好问指出:“佳则佳矣,而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更觉飞动。”在元好问看来,“何处春”表明春的消息犹在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配以“几点”才对;而“一树”梅开,则意味着花团簇簇,纷披掩映,在时间上无疑已经不早了。由此可见,这一文本内部的矛盾,恰好消解了“早”的意蕴。在古代诗词中,还常用“数枝”一词来凸显梅花绽放之“早”。如宋代张舜民在《江上篱边见早梅》一诗中说:“天寒地暖数枝开,江上篱边见早梅。”丁仲远《醉蓬莱·正霜融日暖》词中说:“后苑疏梅早放,数枝开就。”清代施璲昭在《早梅》一诗中说:“点点寒霜飘未尽,朝来忽见数枝开。”但是,在善于观察生活的诗评家看来,“数枝”其实也不能算早。据北宋陶岳《五代史补》“僧齐己”条记载,晚唐诗僧齐己携带诗卷到袁州拜谒诗人郑谷,其《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字为一字,方是早梅。’”袁枚换了个说法,尽管表述与《五代史补》不尽相同,但意思更为显豁。经郑谷修改后的《早梅》诗是这样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一说映)春台。”与“数枝”相比较,“一枝”不仅对“早”这一诗眼有所凸显,也更切合“昨夜”才开的时间限制。“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郑谷的修改可谓点铁成金,助力了诗歌出彩。凭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花是次第开放的,就是同一种花的开放也有先有后。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企图以一纸诏书挑衅自然规律,于天授二年腊日命令百花一齐开放,相传各种花儿承旨遵命,无敢违者。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熊皎“尝赋《早梅》诗云,‘一夜开欲尽,百花犹未知。’甚传赏士林。”梅花开尽了,“百花犹未知”,固然凸显了梅花绽放之“早”;但说梅花是“一夜”开尽的,则明显不符合客观物候规律。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意图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在作品中得以实现,文学接受便不能简单地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文章的意蕴,作者赋予的“文前意”不一定等同于读者解读的“文后意”,因此读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判断,不盲从作者犯“意图谬误”,才能对作品意蕴作出正确的理解。(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责任编辑:贾倩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0日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提到了我们圣贤人求学的态度,我们来看一下。“有弗学”,真正要学了,“学之弗能”,学了之后没有学会,“弗措也”,不中断,很有决心,一定要学到能、会,才肯罢休。现代人常常都是阳奉阴违,所以这一段教诲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而恒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关键。“有弗问”,有去请教别人,“问之弗知”,问了之后没有搞清楚,“弗措也”,这个“措”就是不放弃。所以你问别人,请教别人,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问到懂。很多人问别人没问懂就算了,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打紧,别人问你,你还随口给他说说,那又害到别人,所以问的话一定要问清楚。所以古代人的那种求学态度,确确实实我们要学。 再来,“有弗思”,有去思考,“思之弗得”,思了之后没有定论,没有考虑清楚,怎么样?也不放弃,“弗措也”,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见,思考到知道如何下手才行,不然像我们很多会议开了两三个小时,到最后说“好了,下次再说”,哪有那么多时间下次再说?思考一定要有所获得,有所定见才行。再来,“有弗辨”,有去辨别,“辨之弗明,弗措也”,你去分辨一些人,分辨一些事物,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没有分辨明白,绝不放弃,不然你不就白分辨,白去判断了吗? 最后,“有弗行”,你有去力行圣贤教诲,但是“行之弗笃”,做得不踏实,不够扎实,这样也不行。不能圣贤教你要孝顺父母,你才做二十分,一定要做到非常扎实、笃行,才能算是把学问扎好。       最后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慧;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10日
《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于财物都懂得礼让的时候就不容易起冲突。我们看这个“财”字,它又通另外一个字,木材的“材”。当木材堆了很多,很可能太阳照太久了会烧起来,所以你财太多了,很可能会引火自焚。所以当你时时都在搜刮财物,其实你自己的福分已经在耗损。当你搜刮的这个动作又被你的下一代学得非常彻底,你这个财物留得住吗?所以人要深谋远虑。当上一辈就演出在那里争夺财产的样子,那下一辈一定会学得很彻底。 我们说财产是五家共有,天灾要你的钱,水灾要你的钱。请问现在天灾多不多?多。水灾、火灾都属于天灾。为什么灾难那么多?缺乏教化。所以现在有钱人心里面踏不踏实?也很难踏实。因为现在天灾人祸太多了,这个钱很容易就守不住。 在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在上海住了几十年,而上海这个地方是人财富大起大落最明显的一个地区,聂先生把他几十年所看的这些事实真相用笔记了下来。很多富极一时的人到最后都破产,所以就提到如何真正能够留住财富的道理。我们经营一个家庭,到底怎么把我们的财富留住,这个理你不能不懂。 有一位周先生他们家很富有,开钱庄的,而且在全国开很多分店,他的财产有几百万两。他有一个分店的主管,因为当地发生天灾,主管拿出五百两来赈灾。五百两多不多?几百万两的人就拿出五百两来。结果这个主管被这位周老板骂得狗血淋头,这钱是我的,你还给我拿去捐?这样一骂下去,以后主管敢不敢去布施?都不敢。所以他得意扬扬,都告诉别人,我这一生能够留住这么多财富的方法就是进得来、出不去,一定把它握住,就像守财奴一样,非常吝啬。 他去世之后,那个时候已经进入民国时代,他的财产是三千万大洋,多不多?多。以前一个大洋就不得了。三千万大洋假如换作现在,我看是几十亿了。这么多的钱分成十份,刚好他的子孙十个,结果这十份分完之后,下一代在短短的几十年当中完全败光。因为他这么吝啬,他的子孙一定觉得那些钱是谁的?他的子孙不会说那是要回馈社会的,他们都想那些都是我们的,所以他们拿来之后会不会节俭?不会,很快就挥霍完。甚至十个子孙当中还有这么一两个还比较有德行,没有这么挥霍,但也是接二连三遇到噩运,全部败掉。为什么他的子孙有一点德行的人都还是败掉?因为当身旁很多人都饿死的时候,你这么富有,都不肯散财,这个损自己的阴德,非常折福。所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的话是真实不虚的,结果殃及后代子孙。所以我们不了解财富积累的道理,可能在这一生都会让子孙学习错误的一些方法跟态度,所以人不明理很难把家庭经营好、把孩子教育好。财富的真因还是要多多布施。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敌”。父母都很健康,兄弟都没有发生意外,可以常常聚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扶持,这是人生第一乐。所以现在有父母可以奉养,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兄弟无故”。兄弟姐妹能在一起互相扶持,这也是人生很大的快乐。我们刚刚提到了,人生有两股力量时时刻刻支持着你,而且不求回馈,那就是父母跟兄弟。而当兄弟能够常常聚在一起很和乐,就给下一代子女最好的榜样。 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俯仰无愧”,就是面对天地万物你都觉得怎么样?不会觉得惭愧,因为我们有尽心尽力去做到我们的本分,没有去做亏心事。俗话说的“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当一个人时时坦坦荡荡,那个内心也是很充实,也是很快乐。 我们看到目前很多社会现象,有时候心里也会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这些人逃税,用了一些不好的方法,结果还赚了一些钱?当他用不合法的手段赢得了他的财富后,他真正快乐了吗? 他每天在担心什么?担心东窗事发,担心露出马脚,所以这种日子不好过。甚至本来可以活七十岁,因为每天担心东担心西,每天烦恼很多,到最后细胞病变,可能五十岁就得癌症死掉了,折了自己二十年的寿命。忧能使人老,每天在担忧会被国家抓去,会被谁看到,哪有可能会长寿!不只命减短了,本来生命当中可以赚五百万,因为他用不法的手段,所以只拿到一百万,他的福分折损了。其实他命中不只如此,所以小人冤枉做小人。而且本来的五百万变成一百万,还要因犯错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一生真是非常冤枉。所以人不明理真的很可怜,还自以为聪明,事实上把自己的一生毁掉了。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坦坦荡荡,内心常常也会很坦然,很充实,这是人生第二乐。 而俯仰无愧的人一生正气凛然,我看也会长命百岁。“俯不怍于人”,就是对得起别人,对得起我们的亲友,这也要尽自己的本分才行。现在很多当爸爸的每天游山玩水,说他很喜欢山、很喜欢海,但是家里孩子的教育都不管,请问这样的人能不能“俯不怍于人”? 他常常游山玩水,看起来心情好像很好,其实他在逃避。现在很多人不尽本分,专门去逃避、去麻醉自己,有的游山玩水,有的打麻将、赌博、喝酒,其实都是在麻醉自己,都于事无补。人肯于担当,尽心尽力的时候,别人也都能够感受到他这份承担,这个时候才能不愧于人。我们提到过文天祥的一句对我们的重要的教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人的一生要对得起关心我们的人,对得起照顾我们的人,对得起我们的妻子儿女,这样的人生走得才踏实,所以这是第二乐。 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诸位朋友应该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当教师会不会当得很苦?我当得很快乐。我常说现在有人说你来我公司上班,每个月给你五万块,我干不干?不干,钱够用就好了,真正快乐的是所做的事真正对学生有益,对社会有益,做起来特别踏实。回首这一年多,我们办中国文化讲座三百多场,感觉到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的充实感,真的,内心很喜悦,能够俯仰无愧,又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以我说拿再多的钱,我这一生也不愿意再做其他的行业了。我们做教育不是只看眼前,孩子正确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到他往后面对的很多人,会影响到他的孩子,甚至他假如以后当老师,他还会影响到他很多学生。我们在生命当中遇到很多良师益友,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今天也定位自己要“学为人师”,定位自己能够当别人的贵人,进而能够去成就别人的人生。这是第三乐。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易经》里提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叫作“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的人会跟恶的人在一起,如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就好像磁铁一样。那你的孩子不是磁铁,吸引不来善的朋友,遇到恶的朋友他又不懂得判断,他就不会离开。你看那个水果烂了两三颗,其他好的过几天都一起烂掉了,因为这个烂掉的汁流出来,其他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没有办法离开恶的朋友,他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他要有智慧分辨好坏,他才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用自己的人生印证了,善不会被欺负,而且经典也教导我们“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擦亮自己的光就可以感来很多光芒,就像众星拱月,你把自己擦亮了,很多星星都靠过来。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朋友就很多了。 我从我的侄儿身上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他的母亲差不多在他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实在生活中。有时候他出去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会拉拉他妈妈,然后跟他妈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没有。他为什么懂?所以当你教孩子善,他同时知道什么?恶。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对,不孝。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要爱护别人,那他知不知道什么恶?那伤害别人是恶,不替人着想是恶。因为你教他善,所以他同时知道恶,所以他能够善恶分明,一分明他就懂得去取舍,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他开始有了判断能力。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常常都误人歧途,常常一些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红皂白,就跟人家去干一些荒唐事,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从小没人教他善恶,所以搞得他善恶不分。善恶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误入歧途。我曾经看过孩子已经犯了大错的一个家庭,警察局打电话到他们家,他的妈妈接的。“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妈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后来赶到警察局,门一打开,他儿子在那里干吗?在那里做笔录了。她本来是在哀号说“绝对不是我儿 子”,结果突然话锋一转,“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把责任那真是推得一干二净。不好的朋友是缘,不是真正的因,不是孩子误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里?在孩子从小善恶不分,这是因,这个因遇到恶缘马上就走偏了。 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朋友,会不会误入歧途?不会。所以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坏朋友,不如现在把他的根基扎稳固,让他善恶分明,你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人要深谋远虑,不然一辈子会忙死你,而且忙了还不见得有效果,担心了还不见得有什么帮助。 我离乡背井到这么多地方去,假如我善恶不明,我妈妈要担心死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才能安父母的心。你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够走得正确,走得踏实,不会误入歧途,你从现在就要赶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才是长久之计。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所以信除了信用之外,还有本分的含义在里面。其实我们刚刚讲的四个伦常里面,需不需要信?都需要。父子要不要信?要。父母无信,孩子都不相信你。所以孔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连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会也很难立足。所以父母答应孩子的话,自己要信守承诺,而在答应以前最好还要谨慎考虑,答应了对孩子有没有帮助,不要轻易答应。 君臣关系要不要信?要,不然你带领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就很难让人家服气,因为你说话都不讲信用,人家就不相信你。政府跟人民要不要信?要有信用,这样人民才能够遵守政府的规定、法令。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个“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要拿一根很长的木头,要求把这个木头从南门拿到北门,然后给十两银子?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当时的秦国人民对政府相不相信?已经不相信,所以要重新树立信用。一开始也没有人拿,所以十两银子到最后加到五十两,后来有一个人觉得不妨试试看,他就把它拿过去,政府就颁了五十两给他。因为这件事,人民了解到政府现在是言出必行。当然这件事以后,政府也要持续守信才行,你不能三天以后又朝令夕改,那人民能不能相信?这是君臣要有信。 夫妇要不要有信?要。夫妇都无信了,这个家庭稳不稳定?那就很危险。但是现在夫妇之间很多话都不敢明讲,很多还各自有私房钱,没有办法诚心就没有办法团结,所以人与人相交往还是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会愈来愈和乐。 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像不适用。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德行很重要,但是常常还会动摇,“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当别人都不诚信,你的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所有的人都要找谁来负责这件事?找你儿子,你儿子就变总裁了。你把事情要交给谁?交给言出必行的人,你的事才有保障。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现在商业界确实比较多尔虞我诈的现象,但是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能继续骗下去吗?很多商人还觉得要逃税才行,那这些动作能够赢得底下的员工对他的尊敬吗?不容易。而且逃税最傻了,为什么?你逃税一块钱是欠多少人一块钱?几亿人。你欠几亿人一块钱,来生还要做牛做马,那太傻了。所以你能够缴一块钱,那你太聪明了,你这一块钱帮助多少人?几亿人。所以人不明理都会做出一些损害自己的事,还自以为聪明,这个太冤枉了。 我曾经遇到一位朋友,他很诚信,带了十万块到深圳,接了第一笔生意,对方是汕头的老板,他帮他铺地砖。签完合同之后,这位汕头老板再仔细一看,这个合同绝对是亏钱,不可能赚钱,所以这位汕头老板就交代他这个工程负责监督的部属说,一定要好好盯着这个人,他有可能偷工减料,不然照这个合同下去一定不赚钱。结果工程做完了,没有任何偷工减料,后来汕头老板付了钱给这位朋友,付完之后,这位朋友就走了。汕头老板心想,这个人做生意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明明是亏的,他还能做到赚。他觉得高深莫测,赶快派人把他叫回来,就问他:“你这个工程赚钱了吗?”这位朋友回答:“没赚钱。”这位老板接着问:“你是现在才知道不赚钱,还是签了合同就知道不赚钱?”他说:"签完合同我就知道不赚钱。”这位老板很惊讶:“那你知道不赚钱,还把它做完?”这位朋友接着说:“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所以我必须信守承诺,把它做完。”这位老板说:“你亏了多少钱?”这位朋友说:“我的本金十万块都亏完了。”这位汕头老板就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结果晚上就找了他所有分公司的主管,专门管工程的,一起坐下来,就交代他这些主管:“以后我们铺地砖的生意都交给他做就好,不要找别人。”所以这位朋友因为诚信,他的事业就上来了,现在发展得很好。我们有一次到一个大楼,底下地砖铺得很漂亮,就是他铺的。我们走在这种地砖上面,内心觉得很踏实,这是有信用的人铺出来的。 所以我们只要坚持信用,当这个信用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事业绝对有成。而人往往都是很急于求成,都是想要赶快获得利润,在这个欲望之下,往往会做出犯法的事情来,所以很多企业家的下场是什么?是锒铛入狱,到最后东窗事发被关起来。所以我们说人生还是要走正道,还是循规蹈矩的好,你能够坚持德行愈久,你的后福愈大。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
原文:    夫读书明理,要在身体力行,岂区区为作文计?然即为作文计,读一本,务必得心一本。从头至尾,背诵一句不差,一字不错,再令伊"温读数日,随抽随背,烂熟于心,则读一经,即终身受一经之益。圣门贤人,子夏长于《诗》,子游长于《礼》,漆雕开习《尚书》,商瞿习《易》,皆专精一经之明证。后人聪明万不逮乎前人,乃欲并五经而习之,以言乎名则曰读五经,以言乎实则一经未曾读熟,甚无谓也。夫人之资性不同,能遍读五经固佳,即不能遍读,而熟读一二经,融会贯通亦可取之不穷、用之不竭,故读书宜熟不宜多。李邃人云:“今之塾师,无论教身心之学者难其人,即认真教记诵之学者亦难其人。”旨哉斯言。译文:  读书明理,要在身体力行,岂能只是肤浅地以写文章为目标?然而即使为写文章考虑,读一本书,也要务必把这一本书中的道理心领神会。并且从头至尾,背诵一句不差,一字不错,再让学生温习读诵几天,随时抽查随时背诵,要烂熟于心。那么读一本经书,就终身承受这一本经书的利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门下的贤弟子,比如子夏擅长修习《诗》,子游擅长修习《礼》,漆雕开擅长《尚书》,商瞿擅长《易》,都是专精于一经的明证。后世人的聪明赶不上前人,却想要把五经一起学习,名义上每天都读诵五经,实际上一部经典都没读熟。这样读书,实在没有意义啊。   人的天赋和习性不同,能遍读五经固然好,即使不能遍读五部经典,而能熟读一两部,在生活中融会贯通,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读书宜熟不宜多。有一位李邃人先生说:“今天的塾师,无论教身心性命的学问,还是教认真记诵经典的学问,都很难找到称职的或合适的人。”这话说得太对了。原文:   颜之推曰: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愚闻一老先二十之生云:凡人幼时,天真未凿,所以记性偏重。至于作文用心,思路日开,则悟性偏重,而记性反轻,所以孩子自七岁至二十岁,总以熟读经书为要,诚得贤师训课,十余年之中,认真读经,以为根柢”,他日发挥出来,便是终身受用之具。而世之为塾师者,往往疏疏略略,不肯认真,此文风之所以日卑,而人才之所以不出也。苏东坡送安秀才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即东坡教人读书之法,而童子何知,不重有赖于塾师哉?译文:  梁朝到隋代之间的学者颜之推先生说:“学习好比种植果树,春天开花时赏玩其花朵,秋天成熟时收获其果实。讲论文章,就像春天开出的花;修养自身的心性德行,致力于利益人群的实践,是秋天的果实。人在幼小的年龄时,精神能够专注一致,心性十分敏捷锐利。长大成人以后,思虑便会涣散放逸。所以,一定要进行早期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我七岁时吟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是不会忘。但是二十岁之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不温习,就会荒废遗忘了。我听一位老先生说:“一个人在年幼时,天真的性情像天然的璞玉一样尚未经过雕琢开凿,所以记忆力偏重。到了能写作文章的年龄,要耗用心力,思路日益开拓,那么这时悟性偏重,记忆力反而衰退了。”所以孩子自七岁至二十岁,总是要以熟读经书为重要的功课。果真能够得到德才兼备的老师来教训授课,十几年之中,认真读经,用这功课来作为基础,往后发挥出来,就是终身受用的利器。然而世间那些担任塾师的人,往往疏忽看轻这个功课,不肯认真教导,这是世间文化风气之所以日益衰微,从而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北宋时的苏东坡写了一首《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其中有一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读过的书要一遍遍地再去诵读,读熟了再深入思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就是苏东坡教人读书的方法,但是小孩子要怎么去理解这个道理,难道不是要倚重并依靠塾师的帮助吗?
发布者:中企经济文化
01月09日